塞罕坝秋色(塞罕坝秋季旅游攻略)
▲中国第一风景大道东起围场塞罕坝森林城,西至丰宁海滩,全长180公里。图片/图片崇创意
蓝天白云低垂,凉风习习,金黄的白桦林沙沙作响。
山上丘陵起伏,草地被秋风吹黄了。时间在搅动,让一切都慢了下来。
▲ 塞罕坝风电场,世界上最大的风电场。图片/视觉中国
几头牛在湖边吃草,懒洋洋地睡觉,就像马一样。它们并不急于奔向新的牧场,脚下茂盛的草丛足以满足它们的饥饿,“闪……飘……”的声音是草丛中飞过的蚂蚱的声音。
这是秋天的塞罕坝。
01.塞罕坝,一个“门槛”从北京出发,经京墨线向北,在燕山的平原和山谷中,行驶了近400公里,我们到达了塞罕坝。
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是坝上高原。很多人认为坝上高原是从平原到高原的一个“台阶”,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个“门槛”。“坝上高原海拔1200米至1500米,而内陆大部分地方蒙古高原海拔1000米左右。
▲塞罕坝道路两侧禁止停车,但漫步在森林中的感觉已经相当令人陶醉。图片/图片冲·创意
坝上高原面积广阔。我们所知道的张北草原和丰宁大坝都是其周边的一部分。塞罕坝是其中的最东北部。从划分上来说从行政上看,塞罕坝虽然不在河北省之外,但实际上离北京很远。如果再向西走同样的距离,几乎就可以到达呼和浩特了。
▲塞罕坝河北一侧牛多马少,内蒙古一侧马多牛少。图片/视觉中国
塞罕坝的蒙语名字是赛坎达巴罕,但这并不是他的名字,而是“美丽的(赛坎)高岭(达巴罕)”的意思,在蒙古人心中,塞罕巴是一座神山并且不能直接通过名字来调用。后来,在汉语中,这个名字在塞罕坝同音。
▲ 面对如此美丽的风景,你是否也认为这里有神仙居住呢?图片/视觉中国
看惯了塞罕坝,但人们似乎忘记了它的原名“兴安大岭和海拉坎山”,兴安大岭?跟大兴安岭有关系吗?这是真的塞罕坝在地理上被视为大兴安岭的副脉。它兼有北方草原和大兴安岭林海的特点:有茂密的人造林和树木星罗棋布的梯田草原。 。
02.先有秋景,“再有”塞罕坝几年前,一则以林业工人为主题的公益广告让塞罕坝闻名全国。他们的秘密之地:他们就在这里,并且经常整个秋天或冬天都待在那里。
▲早上是拍照的最佳时间。雾气软化了大地的金色。图片/摄影冲创意
在这些“好摄影师”的照片中,塞罕坝就像一幅油画一样美丽:朝阳下,金色的森林和草原相映成趣,形象三观——牛马在雾气中若隐若现,立体生动云雾缭绕,犹如人间仙境。可以说,这些美丽的照片早在塞罕坝名字之前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塞罕坝北侧的乌兰布统草原,是来塞罕坝必去的地方。图片/摄影崇·创意
塞罕坝秋色之美,不仅在于山势起伏、万马奔腾的气势,还在于这里的气候和植被。
塞罕坝夹在阴山山脉和大兴安岭山脉之间。它是一个天然的出水口,而且也位于台地的北坡。 ,但较少受到来自东南部的湿热空气的滋养。寒冷已经成为这里每天的“主题”。这里的秋天已经快过了春天,气温与哈尔滨相当,有时甚至可以比南边400公里的北京凉爽20度左右。
▲入冬后的赛罕ba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图片/图片冲·创意
天气凉爽,昼夜温差大,秋天的树叶红得漂亮。 9月中旬,塞罕坝白天阳光明媚,气温可超过10摄氏度,但夜间却有直接霜冻,白天车上覆盖着一层冰。天已经凉了,正是秋花烂漫。
塞罕坝树木主要有樟子松、云杉、落叶松、桦木。白桦林的景观最为引人注目,但落叶松的秋季景观也不甘落后。
▲塞罕坝的白桦和各种秋叶植物。摄影/张雨辰
落叶松不像其他松树那样常绿。寒风过后,它的松针金黄如蜜蜡染。当这些松针秋天,它们覆盖地面。层层金色地毯与透明的蓝天形成鲜明对比。
▲ 金色落叶松。图片/视觉中国
为塞罕坝的秋天增添色彩,还有透明的小气泡。泡子是指地势低洼的小湖泊。它们往往是由地下水渗透或雨水汇集形成的,没有明显的出水口或进水口。拍电影的最佳地点。
▲ 森林里的一个小泡泡。图片/视觉中国
塞罕坝的美景激起了人们对整个大坝的热情。丰宁坝上、张北草原等地也逐渐人气起来,号称“中国66号公路”的空中草原公路,也难免成为周末的“草原路障”。
03.没有塞罕坝,哪有秋色?我们这一代人人们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北方的沙尘暴,但事实上,北京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遭受沙尘暴的困扰,沙尘来自塞罕坝北部的浑善达克沙地。
▲ 沙尘暴中的浑善达克沙地。图片/图片 冲·创意
塞罕坝清代称木兰围场。这里曾经是皇家狩猎花园,植被茂盛,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但同治以后,逐渐被地方民兵接管。当时民兵没有环保意识,在开垦过程中大量树木和草地被破坏。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在塞罕坝上走了好几天,连一个人影也没有看到。一棵树。
▲1961年,国家农场管理局副局长刘昆在台前林业部遗址在塞罕坝发现了一棵孤独的松树,证明塞罕坝可以种树。
没有了塞罕坝森林的阻挡,高原上的沙尘在华北平原肆虐,就像“从屋顶吹到院子里的沙子”一样。
1962年,植树队进入塞罕坝干旱山区,建立了现在著名的机械林场。在塞罕坝植树就像解锁了游戏中的地狱难度,这里岩石山林众多,土层薄如一层皮。这里缺水、强风、严寒。只有人,只有和谐——这就是至今仍令人感动的塞罕坝精神。
▲今日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总部。图/图崇创意
1962年、1963年,植树造林6400亩两年了,但存活率不到8%。塞罕坝人改进了育苗方法,找到了马水坑这个三面环山、一侧有河的好地方进行战斗。当年,幼树成活率提高到90%。
树苗还活着,这只是开始。在塞罕坝,树木生长极其缓慢。 10年生的云杉可以长到一定大小。日复一日的辛苦维护和十年的耐心等待,几乎是精英们无法想象的现代“唯快不破”的生意。
▲冬天的塞罕坝,漫天大雪,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但对于刚开始创业的塞罕坝来说却是一场噩梦。图片/视觉中国
如果说上天给斯里兰卡人民派遣了伟大的使命,那一定是艰苦的努力。这那天交给塞罕坝居民的任务确实是接连不断。 。
1977年,塞罕坝林场遭遇罕见灾害(雨水低温冻树不倒,俗称倒树、冻雨),20万亩树木被压弯。并粉碎过夜。十几年的成果,一半以上都丢掉了。 1980年,林场经历了百年来最严重的干旱:12万亩落叶松因旱死,一切只能从头开始。
面对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塞罕坝人民说:那就从头开始吧!
▲纪念塞罕坝精神的塞罕塔。摄影/焦晨
如今,塞罕坝拥有森林面积112万亩,树木4.8亿株,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林。森林对环境的改善是显而易见的:降雨量增加了年平均气温由建设之初的416毫米增加到460毫米,无霜期由52天增加到64天,风次数增加。天数从83天减少到53天。 2017年,联合国授予塞罕坝人民“灵感与行动奖”,作为“地球卫士奖”的一部分。
▲塞罕坝是清代的木兰围地。今天,鹿再次出现在塞罕坝。图片/视觉中国
塞罕坝的秋色是失而复得的宝藏。如果没有塞罕坝人民58年来的无私奉献,“此生不虚,青山可报”,我们现在吃的,也只能是“一口黄沙”。 p>
-完-
文丨张雨辰
图片封面|视觉中国
< p>本文中的照片是在乌兰布托的一些地方拍摄的ng来自塞罕坝北侧,文中没有做特别区分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