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带孩子去旅行(让孩子去旅行很有意义)
电影《满江红》上映时,河南省周口市岳忠武庙景区前排起长队殴打秦桧雕像。有游客甚至高喊“还我江山”,并强行安装铁板,砸碎秦桧跪像。
这种行为固然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佩、对汉奸的痛恨,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也会对风景名胜、文化遗址等公共资产造成损害。文物,反映出游客社会公德的缺失。
旅游既要弘扬社会公德,又可以陶冶道德品质。如今,我国新冠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人民群众出行更有保障享受安全、幸福的家庭旅行。家长为何不趁此机会,让道德教育发生在路上,让良好的道德铭刻在孩子的心中呢?
为什么家庭旅行对于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从家庭的角度来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旅行中的言传身教是间接德育的重要手段。友好的相处方式和尊重规则的文明出行行为,可以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引导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道德习惯。
此外,家庭旅行可以解决传统道德教育的很多问题。简单的道德教导孩子们很难听到和理解,道德教育当今的文化过分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让孩子亲自参与道德实践。 “知道”和“做”之间存在着差距。
过去,人们认为学习是“脖子以上的事情”,但近年来出现的具身认知理论则强调身体与环境的关系。对学习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孩子的亲身经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而旅行是一项需要孩子全身心投入的活动。
最后,家庭旅行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德育素材更加丰富,人文景点、自然风光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资源;德育方法更加丰富,谓词丢掉枯燥的道德,让孩子以身临其境的方式获得直接体验;德育主题更加丰富,爱国良知、责任感、公民素养等多重价值观的培养,在家庭旅行的过程中都大有潜力。
那么家长应该做什么呢?根据前面的分析,你可以尝试从整个出行流程来设计。
在旅行之前,全家人都可以商定,孩子将是这次旅行的总设计师。一方面促进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内在动力和责任感;另一方面,这也是一次感恩教育的好机会。
生活中,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忘恩负义,但也正是因为父母他们以爱孩子的名义控制欲太强,剥夺了孩子承担责任的权利。
其实,孩子不参与,也不用负责。家长指南孩子参与家庭事务是培养孩子感恩的第一步。
具体到旅游策略设计,家长可以选择带孩子旅游的主题,如红色旅游弘扬爱国主义、绿色旅游珍惜自然生态、社交旅游等。以及文化旅行精神旅行、生活工作体验旅行等。旅游行程也应该精心设计,注重实践。
旅行期间,家长可以适时开展不同阶段的教育活动。关键是让孩子参与真实的道德情境,体验和感受真实的道德冲突并做出自己的道德选择,从而增强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
例如,家长可以与孩子讨论高铁上的“童熊”问题;阻止其他人和其他问题。
旅行结束后,家长可以鼓励孩子通过写旅行笔记、拍摄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总结和反思。父母与孩子共同审视旅途的成果,逐渐将接受的道德观念内化为道德习惯,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总之,此次旅行拓展了家庭德育空间,是实现德育的重要场所和绝佳机会。
只有当父母预先做好准备时,智慧让道德的培养可以发生在旅行的路上,并铭刻在孩子的心中。
来源:婚姻家庭杂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