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村志的乡村价值与文化意义)
在地方志大家庭中,小而美的村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村志以村为单位,全面描述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貌。它是一种独特的叙事体裁,生动地反映了乡村发展的历史和乡村文化的内涵。近年来,村志编纂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一些省份甚至掀起了“编村志”热潮,可谓新时代华夏大地上一道独特、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
历史与今天一样悠久
村志的编撰历史悠久。学术界普遍认为,官方村志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郎遂编撰的《杏花村志》,这是一部为村人编撰的编年史。安徽池州的一个村庄,被列入《四库全书》。民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乡村衰落,村志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带来了农村权力结构的深刻变化,农民真正成为农村的主人。 1958年,全国部署“四史”编修工作,部分地区开始编修村志。但这一时期的村志在内容、内容、表现形式上普遍存在不规范和局限性。改革开放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促进了村志的编撰。 20世纪80年代,编撰出版了《山城子村志》、《长青村志》、《大路村志》等多部村志; 20世纪90年代,编译村志研究不断发展,数量大幅增加,质量飞跃;21 19世纪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村志编纂发展迅速。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各地地方志工作部门积极“指导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编制地方志”,启动“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总之,村志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质量和风格日趋成熟。从个人自发编撰,到地方志工作部门领导、学者参与、村民编撰的结合,乡村文化传承的意义越来越明显。村志的编撰已成为当今的一项重要任务。非凡的文化现象折射出广泛的文化内涵文化意识。
多重价值观,一心尽显
村志虽小,五脏俱全。它全面记录了乡村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可谓全方位、多角度“乡村价值”的载体和展示。从经济价值来看,村志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做了详细的记录。例如,江苏省不少村志都聚焦农村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当代经济形态的转型发展,体现了多元化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并举例说明“只要农村经济能够持续发展,农民收入能够持续增长,我们就不会担心发展空间”的论断。从生态价值来看,村志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通常对自然环境和生态进行详细的描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启示”。浙江省江山市《白沙村志》的“天人”篇中,对村里的地形、气候、水源、河流、动植物等进行了描述,从而导致出村的路不通。采用水泥建筑,但就地取材,铺设因河流侵蚀、天然水源和特殊气候下的避暑胜地而形成的鹅卵石,形成迎客松、大枫树和花园式村落。描绘了一幅“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从社会价值来看,乡村社会治理是村志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前面比如,北京的许多村志都丰富地描述了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总结了农村“善治”的经验;广东省的一些村志不仅选取了城镇化转型时期社会治理的典型事例,还保留了传统乡村治理的经验,如传统乡村治理中的“会”记录、长老绅士议事制度等。广州市《朱村村志》中的社会,反映了古今乡村的善治。从文化价值上来说,村志可谓重文。翻开每一本村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熠熠生辉,无论是村基、祠堂、民居的记述,还是民俗风情、乡村情感、村规民俗的记录。以及习俗、家庭传统和家庭传统。培训的讲述,无不让人对村里的传统文化产生怀念和传承的志向。如今,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在这个时代,村志所蕴含的“乡村价值”日益凸显。推动农村多元化产业发展,美丽乡村景观形成,传统农耕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合发展。它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留根启未来
先生费孝通说:“中国人民的生活依赖于土地,中国传统文化生长于土地。”土地上长出的文化果实。在社会急剧变革、大量村庄消失的今天,村志不仅为我们保存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形象,而且遵循了村志的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以其丰富的编纂成果和文化内涵展现出深刻的内涵。
一是助力乡村文化研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村志编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例,融合内涵,提炼特色,积累了大量高质量的文献。它是记录新时代快速、全面、协调发展的文字。历史博物馆、文化礼堂等形成一个一体化、同构的立体面貌。与此同时,不少研究者从村志的传统共性、风格规范、资源开发、价值意义、乡村发展作用等角度对村志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文化底蕴深厚。二、赋能乡村文化治理。村志是地方政府、地方志部门、村民、村贤等地方文化主体的地方编纂。正如《柯桥区村志丛书》序言中所言,村志“最为通俗。这个村子,几个聚落,一个姓氏,几户人家,世代相传,都清清楚楚。地方的,原始的,所以每个人都关心。”编修《统一史》的主要意义在于构建“大一统”的国家意识形态,各省、市县志的编修主要意义在于建立“政治凝聚力”。村志的编撰,不仅让老百姓“致富”,也将自己的名字和事迹记入了村志,从而产生了亲切的文化认同感。村志记载了村民的好言好行、好人好事的善行,形成了一个巨大而生动的道德舆论场。这些对于做好基层文化治理、塑造乡村振兴主角、加快形成乡村治理体系的作用不可低估。三是重塑农村文化自信。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的,以乡村为主体,一切文化大多来自乡村,又是为乡村而设计的”。农村是中华民族世代生息繁衍的地方,是文化生长和发展的地方,是中华民族精神保存和传承的地方。村志的编撰与中国农耕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具有当代的适用性。近代以来,一些思潮简单地将农耕文化视为愚昧落后的“前现代文化”的代表。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道德与社会,这是应该分析和反思的。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村志编修”精神,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重新评价乡村文化的价值,在文本中构建一个真实、具体、生动、感性的乡村社会,赋予乡村文化保护以及继承传统农耕文化,铸造和创造现代乡村特色文化的意义。
根据冯骥才先生的研究,前十年中国自然村数量减少了约90万个进入21世纪,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村志编纂显得刻不容缓,应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村志编纂在实施全面建设小康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乡村振兴,留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体现根本宗旨和内在动力党和国家治国理政,构建国家与人民良性互动。其作用、价值和意义不容忽视。如今,地方志界和学术界已经树立了坚定的村志文化自信和理论意识。在学科基础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与其他相关学科形成良好的互动,着力提高编撰水平,体现凝聚乡土文化内涵和百姓集体气质的乡土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描述体系和话语体系。
(作者:汤敏、陆克军,分别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员、副研究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