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再三考虑,开元旅业集团创始人陈妙林近日无奈关闭了旗下一家酒店。 2021年,开元集团经营的400多家酒店中,只有两家森泊假日公园能够微利盈利。 “目前,我们正在考虑关闭另外几家酒店。”在酒店行业工作了30多年的陈妙林说。

疫情之下,开元集团只是中国旅游业的一个缩影。停摆——重启——停摆……走走停停的中国旅游业度过了不平凡的两年。在这场正在进行的“持久战”中,各市场主体的现状如何?历尽艰辛之后,他们如何在危险中寻找机遇?他们对未来有什么期望?新年伊始,让我们来听听游客的心声。

现实

事实上,2021年的开元酒店并非“无收入”。

陈淼林对比了2020年和2021年的情况。2020年前四个月,开元集团管理的酒店大部分关门,人力、能源成本大幅降低; 2020年5月,复工复产后,出现了一波报复性消费浪潮;各项利好政策的出台犹如“雪中送炭”,帮助公司稳住阵脚——2020年社保基金免缴和缓缴超7000万元,再加上房产退税等政策激励开元酒店将获得约1.3亿元的政府补贴。 2021年,间歇性的疫情将使开元酒店错失春节、“十一”等旅游黄金周,部分扶持政策将不再延续。在多重因素影响下,2021年亏损较2020年大幅扩大。

其他酒店情况不容乐观。“现阶段全国酒店业平均负债率为75%,2020年资产回报率低至4.2%,预计2021年将低于4%。”陈妙林分析,很多酒店可能入不敷出,无力承担银行贷款利率。尤其是房地产公司委托管理的酒店,约有15%将破产。

酒店业并不是唯一受疫情影响的行业。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全国共有1.1万家旅行社倒闭;国内民航业累计亏损1650亿元,其中航空公司累计亏损1300亿元,占比高达80%。

春秋航空也未能幸免。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宇表示,春秋旅游、春秋航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首次无条件“退退”旅客e、共承担退款损失41.32亿元。

“春天来了,这是最后一个艰难的一年。”鼎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陈向红不厌其烦地为下属加油鼓劲。近两年,该公司管理的景区受疫情影响时断时续。 “国内景区中,乌镇、古北水镇的情况相对较好,但与疫情前无法相比。”陈向红笑着摇了摇头。

与游客数量和福利大幅减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增”:成本增加、负债增加、贷款难度增加、稳定员工难度增加。

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也有同感。 “那里“覆盖趋势低于预期,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总体恢复到2014年水平。”吴国平表示。2021年,旅游企业将继续关停、重启,但报复性消费反弹,吴国平表示。国乒期待已久的却没有出现,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2021年国内旅游人数34.31亿人次,旅游收入3.02万亿元,同比同比增长19%和35%,分别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57%和53%。

寻找机会

吴国平用“抬头看的人“深渊里的星星”来形容2021年的旅游从业者,“守住初心,树立信心,克服畏难、恐慌。”吴国平表示,旅游业本身就存在供需错配等长期现象。结构失衡、投资效率低下估计。疫情放大了旅游业面临的问题。眼下,时代在倒逼旅游企业转型,疫情在倒逼旅游企业转型,市场在倒逼旅游企业转型。

面对康复之路,70岁的陈妙琳从未想过放弃。 “疫情总有一天会结束,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2021年,开元集团经营的400多家酒店将出现亏损,但两家森泊亲子度假酒店将实现盈利。 “这说明消费者需求依然存在,但旅游企业需要转型。”现在开元集团管理的大部分是商务酒店,陈妙林计划将其中一部分转型为城市微型度假酒店。 ,但我们愿意尝试。”

相比陈妙琳的谨慎,王宇则更为积极,“国内旅游整体复苏的态势没有改变。”

信心来自于om 卓有成效的尝试。继续加大投入。近两年来,春秋航空共引进20架新飞机,新开通30多个目的地。 2021年运送旅客2200万人次,同比增长14.5%,恢复到2019年水平。“巨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强大的经济韧性为旅游业复苏提供了机遇,让我们深受鼓舞。”王宇说道。

他表示,面对疫情考验,春秋航空聚焦市民和游客在文化、生活、好奇、体验等方面的共同需求,以及碎片化的出行时间,大力发展“低价、高品质旅游”。 “频次”本地旅游市场,积极探索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缓解资金压力、稳定劳动力、创新发展模式的途径。

例如“微游上海”系列产品春秋航空在2020年3月上海恢复本地游时率先开发,根据市民和游客的体验反馈和需求变化,不断更新产品。 2021年9月推出的“建筑可读线路车”将以“观光车+微旅游”的形式,将上海的特色建筑转化为旅游资源,大大增加了微游的频次,深受市场欢迎。

“未来,‘跑马圈地’的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吴国平表示,疫情改变了生活,改变了消费行为,也改变了旅游市场。以旅游为代表的“近游、浅需求、低消费、短时间”成为旅游业生存的基本市场。他的判断也是业内众多企业家的共识。

《2021年旅游经济运行情况》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分析与2022年发展预测》显示,2021年国庆假期,城乡居民平均出行半径141.3公里,同比减少71.7公里,下降33.66%;目的地休闲半径13.1公里,同比下降7.7%。

面对错综复杂的变化,旅游企业转型迫在眉睫。” “受疫情影响,我们不能再追求外延式发展,而必须追求更加内涵式发展。”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康国明表示。

陈向红对此深表赞同。看来,旅游业的复苏并不是简单的复苏,在疫情影响下,游客的出行方式、选择方式、消费方式都在发生变化,从业者必须在自己的领域大力创新。,乌镇景区利用自有酒店的设备和技术,为高收入家庭提供家政服务,为一些大型企业提供上门餐饮和培训服务,同时向其他企业输出部分员工。

“以前我们总是讲‘诗和远方’,疫情来了,又是‘诗和远方’。”陈向红表示,文旅融合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为游客提供真正的新感受和体验,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没有创新,就无法适应疫情后旅游业的变化。

展望未来

目前尚不知道疫情何时结束。然而,退款、补偿、员工工资、场地租金等各种运营成本的挑战可能会让旅游公司不堪重负。

“乌镇景区有4000名员工,古北水源有3000名员工wn风景区。生活则通过休息偿还的方式保障公司利益,从而生存下去。”但即便如此,陈向红仍然感到压力,“事实证明,这两个景区的债务并不多,而且目前的负债率比之前有所上升。 ”。

在陈妙林看来,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旅游企业关停与重启频繁切换是常有的事,由此带来的成本大幅增加。此外,消费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旅游支出。“从2021年11月开始,我们酒店所在的几个地方疫情已经解除,但旅游消费却大幅下降。”陈妙林说。

更让他担心的是贷款越来越难。他坦言,以前旅游市场火爆的时候,很多银行都主动找他们接洽,现在看到行业不景气,大家都比较谨慎。

当各种挑战接踵而至时,除了“自救”,纾困政策也成为旅游企业关注的焦点。

“从历史经验来看,每次危机过后,都需要政府、市场、行业等各方共同努力,推动旅游业的整体振兴。”吴国平建议,根据旅游业各细分领域的恢复情况,分类精准实施政策,更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延续2020年税收、人力支持减免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中小旅游企业的金融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其找准市场定位、创新旅游产品、打造盈利模式、实现自身转型迭代。

陈向红希望取消或者暂时取消过去对旅游业的一些限制,比如对举办一些政府会议的限制可以更加灵活。

“旅游业产业链长、经济带动作用强、吸纳就业能力大、拉动经济见效快。”王宇介绍,积极帮助旅游业应对困难,法国设立了团结互助基金,根据旅游业中小企业或个体户的需要,可以申请补贴,免除各种困难。租金。西班牙政府为受疫情影响的旅游业和相关运输企业的流动性需求提供了专项贷款担保。意大利政府拨出紧急资金重点支持遭受重创的旅游业。此外,许多政府还拨出资金,为员工提供每月工资补贴。r 旅游业员工。

“2020年以来,各地政府为旅游业提供了大量有效的救助政策。”王宇预计,旅游业纾困政策可以进一步延伸和完善,包括银行中期贷款、发债增信等金融支持,继续发放纾困补贴、稳岗补贴,以及延续相关优惠政策,同时,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迅速制定持续应对疫情、刺激疫后复苏的产业发展规划,让更多的旅游企业能够坚持下去,直到胜利的到来。

“2022年,疫情仍将是影响旅游业复苏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但旅游业的复苏进程不会停止。” 《2021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及2022年发展预测》st 这么说。

“这次疫情不过是历史的浪潮,阻挡不了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汹涌浪潮。”吴国平相信,在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旅游业一定能尽快走出阴霾,迎来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