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我国旅游业目前面临的问题 当前世界旅游业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旅游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旅游经济蓝皮书(三)——2010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及2011年发展预测。蓝皮书指出,中国旅游业虽然保持增长态势,但发展也带来五大问题。蓝皮书分析,我国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五大问题:一是政策效应尚未充分显现。社会对旅游业的认识还不够,如何打造“国民经济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出现过热等一些新问题旅游投资与盲目比较国际化已经出现。二是市场主体发展滞后。一方面,缺乏龙头企业特别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严重缺乏活力和创新能力。三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旅游产业链短,门票经济在一些地方旅游发展中占比较大。旅游产业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化,地区间旅游业发展不平衡。四是目前我国个人客户服务体系滞后,个人客户市场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五是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频发,给旅游安全敲响了警钟,旅游安全更要引起重视。目前,经过几十年的长期从发展来看,我国旅游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基础。但实践中,除了蓝皮书提到的五个表面问题外,现实中我国旅游业普遍存在三个核心问题:旅游产业引导机制僵化、产业链单一化、旅游服务水平低下。最终旅游形象面临三个自身问题。

2、当前世界旅游业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1.世界旅游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60年来,世界旅游业发展长期繁荣。期间虽有波动,但总体呈现高速增长趋势。推动世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有三个:一是各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与之相关的国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使人们能够负担得起昂贵的旅行费用。例如,目前在欧洲,月收入4000至6000欧元的中等收入家庭可以轻松前往亚洲和非洲。每人每次出行的平均费用约为2000欧元,低于月收入。现在欧美一些家庭每年出国旅游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二是交通技术的巨大进步,彻底改变了长途出行,大大缩短了国家之间的距离,使“地球村”的概念成为现实。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宽体客机的发明、家用汽车的普及以及高铁的广泛使用。三是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和人权民生的不断改善,使人们有大量的闲暇时间花在旅游出行上。以法国为例,每周工作时间最短、每周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以发达国家的带薪年假为例。 1919年每周法定工作时间为48小时,1936年减为40小时,2000年每周为35小时。除每年的法定假期外,每年的带薪假期在1936年为两周,1956年增至三周,1968年为四周,1981年起为五周。也就是说,法国人平均每天不工作5个月左右。年。其他一些北欧国家也有类似情况。美国人已经将1/3的休闲时间、2/3的收入用于休闲、1/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休闲度假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重要生活方式,休闲经济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形态。纵观60年来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突出特点和发展趋势。一是旅游业快速持续稳定发展d 没有其他行业可以与之相比。有学者表明,就全球游客数量而言,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里,基本上每十年翻一番,从1950年的2500万增加到2000年的6.7亿。 2000年至2010年这十年间,由于旅游基数不断增加,增速有所放缓,但十年间仍增加了2.7亿人次,2010年达到9.4亿人次。就世界旅游收入的增长率而言,过去60年年均增长率为6.9%,基本上每十年左右翻一番。其中,1950年至1960年第一个十年,年均增长率为10.6%,第二个十年为9.1%,第三个十年为5.6%,第四个十年为4.8%,第四个十年为4.3%。第五个十年和第六个十年为 6.5%。对比分析显示,世界旅游收入增速明显高于年均水平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每十年为一个周期,通常年均增长率在3%以下)。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国际旅游业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10%以上,旅游投资占总投资的12%以上。国际旅游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分量可见一斑。二是世界旅游市场逐渐分化,呈现“三大支柱”新格局。从旅游目的地的区域划分来看,欧洲和北美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最受欢迎的两个旅游目的地,是全球旅游市场的“双雄”。但近十年来情况发生了迅速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刻影响着经济发展。改变了世界旅游的发展轨迹,也打破了原有的旅游市场格局。国际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多元化,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成为第三首选目的地,从而形成欧洲、北美、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三足鼎立”的新格局。早在1950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家接待的国际游客人数还不到19万人。到2000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1.12亿人次。 2010年接近2亿,约占全球份额的20%。预计到2020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国际旅游人数将占全球的27.3%,超过北美(当时的17.8%),跃居全球第二位,进一步巩固旅游新格局。 “三大支柱”。从国别分布来看,长期以来传统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国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日本,都是西方发达国家。 20世纪80年代之前,西方发达国家几乎垄断了国际旅游市场,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约占世界总量的90%。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还加入了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波兰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亚洲“四小龙”国家。这种局面可谓“多极化”、“百花齐放”。例如,2010年,全球9.4亿游客中,47%来自新兴工业化国家。尤其是中国,就是这一趋势的代表,成为当今世界第三大旅游目的地国,2010年接待游客5600万人次。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来源国a以及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但总体来看,发达国家旅游业在全球旅游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格局在较长时期内仍难以改变。三是旅游基本实现休闲化、大众化、社会化,成为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基本权利。世界已进入“旅游时代”。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休闲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而恩格尔系数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早在1995年,全球就有145个国家实行了每周5天工作制,其中大部分实行每年5天至52天不等的带薪休假制度。一些发达国家甚至计划实行每周4天、每天5小时、每周20小时,并进一步延长带薪休假时间。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0%到30%,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显着增加。在此背景下,休闲旅游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旅游产品,开始选择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欧美发达国家是休闲度假旅游的发源地。目前,休闲度假旅游已成为最重要的市场方向,世界旅游强国基本都是休闲度假旅游比较发达的国家。其中,海岛和沿海休闲度假是旅游业的第一支柱,已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例如,在百慕大、巴哈马和开曼群岛,旅游收入占占国民收入的50%以上。而地中海沿岸、加勒比海、波罗的海和大西洋沿岸的海滨浴场已成为非常著名的旅游胜地。四是旅游业与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商务会展等产业特别是与信息化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成为跨领域、跨行业的综合性、战略性产业。一是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交通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旅游需求的多元化、旅游管理的信息化、旅游装备的科技化。在线旅游预订业务、电子旅游信息、电子签证和电子商务正在改变市场旅游业的环境日新月异,而社交网络的广泛应用也正在改变旅游业的面貌。相关研究表明,目前全球旅游产品线上销售约占旅游总销售的15%,未来五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25%。人造主题公园充分利用声学、光学、计算机模拟系统等现代高科技结晶,增加旅游对人们的吸引力。二是旅游与文化体育产业结合成为亮点。文化是旅游产品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就不存在。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文化体育赛事不仅能为主办国带来强劲的客源和旅游收入增长,还能传播国家文化、展示文明成果、提升国家形象。三是旅游我产业直接带动与其密切相关的酒店业、餐饮业、服务业、百货业和奢侈品消费。而且,旅游公司本身也可以成为巨大的商业帝国。例如,全球最大的旅游公司美国运通公司,总资产超过2000亿美元,在全球130多个国家拥有1700多个营业网点,年收入达360亿美元。 2、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世界旅游业上述四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在此基础上,可以预测未来10至20年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新趋势新特点。一是旅游市场进一步细分化、差异化。未来,游客的旅游目的将越来越个性化,旅游机构将越来越注重从更深层次开发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旅游市场更加精细化、差异化,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多彩。除传统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三大主导项目和产品外,特色旅游、特色旅游更有发展潜力,如宗教旅游、探险旅游、考古旅游、游学旅游、蜜月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等。旅游等,将形成特色突出的旅游细分市场。此外,观光、度假、商务三大传统旅游项目也将进一步升级。观光旅游仍将在中低收入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并逐渐普及和普及;高收入国家的市场将逐渐萎缩。就度假旅游而言,这两种类型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以生态、绿色、低碳自然资源环境为支撑的度假村将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流产品。商务旅游方面,随着世界经济多极化以及经济增长中心和商务热点的转移,将更加两极分化和多元化,欧洲、北美、日本等传统商务旅游重点目的地将不再动摇了一段时间,但东亚、中东和新兴经济体等新的商旅热点也将增加。二是出行方式更加灵活多变。旅游方式将向个性化、自由化方向发展,各种新颖、独特的旅游方式将应运而生。随着追求个性化的浪潮,个人旅游尤其是中短途地区的家庭旅游份额将不断提升。未来会逐渐增加。游客追求旅游更多的参与性和娱乐性。充满情趣和活力、特色鲜明的旅游场所,那些轻松、活泼、丰富多彩、娱乐休闲相结合的旅游方式将越来越受欢迎。越受游客追捧。民族风情、地方特色、旅游与娱乐的结合将成为未来旅游产品设计开发的重要方向。三是“银发市场”不断扩大。根据联合国现行标准,当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时,一个国家就进入老龄化社会。占总人口的7%以上)。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在发达国家,老年人口通常占20%以上。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稍好一些,但老龄化势头较快。在当地社会,老年人是富裕、悠闲、健康、活跃的阶层。他们比年轻人更热衷于休闲度假和异域古老传统文化。他们必然成为旅游队伍中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欧美等高收入国家出现了老年人带子孙旅游的现象。 “银发市场”越来越受到旅游接待国的重视,未来将成为世界旅游异军突起的重要市场。四是旅游安全日益受到重视。局部战争、地区冲突、民族冲突、宗教冲突、国际恐怖主义、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和自然灾害、重大事故、传染病等因素旅游目的地的环境问题等因素会打击游客的消费信心,从而影响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尤其是美国“9.11”事件后,旅游安全成为游客首先考虑的问题。毫无疑问,未来的旅游安全和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稳定和谐将越来越受到旅游组织和游客的重视。五是“绿色旅游”成为新趋势。各国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强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建设;同时,引导旅游企业和游客积极履行社会和环境责任,关注和应对全球变暖,努力减少旅游对自然、人类和生态的负面影响。环境。例如,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首次提出“生态旅游”一词,将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它也被定义为“回归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目前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西方发达国家首先推荐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他们在发展生态旅游时避免大规模建设工程等破坏自然景观的做法,旅游交通以步行为主,旅游接待设施小巧精致,与自然融为一体,住宿多以帐篷露营为主,尽一切可能减少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影响。再比如,韩国旅游发展局近年来推出了绿色旅游计划。并开发了多种绿色旅游产品。三、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现在世界各国和地区都越来越重视旅游业,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纵观历年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首先,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旅游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美国、法国、西班牙等许多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中央政府一般设立集中统一的旅游事务管理部门或多个部门参加的旅游政策协调委员会。各级财政加大定向投资,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开发旅游产品,提高国际旅游竞争力。许多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政治家亲自推介本国旅游,甚至担任“旅游大使”,把旅游作为参与国际事务的平台或媒介,积极扩大国际影响力。例如,日本实施“旅游立国”战略,韩国提出“国民旅游专业化”,马来西亚提出“马来西亚,真正的亚洲”国民旅游宣传口号,印度提出“国民旅游专业化”口号。不可思议的印度!”。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班牙政府通过《旅游业促进计划》,决定2008年至2020年平均每年投资15亿欧元,促进旅游业发展。墨西哥将《国家旅游发展规划》写入法律,并将2011年定为“旅游年”旅游已成为各国应对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复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手段。二是旅游与一国人文、社会、历史的结合日益紧密,已成为各国应对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复苏、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手段。软实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间的竞争已从硬实力的较量演变为文化形象等软实力的较量,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国际旅游是输出国家文化、形象和影响力的重要渠道,通过举办国家主题文化年、体育赛事、大型展览等活动,可以更广泛地吸引国际游客,提升各层次旅游水平、国际化水平。各领域交流,扩大民族历史、文化、价值观输出,有利于传播价值es并增强国家的“软实力”。例如,世界旅游组织确定的2011年年度主题是“旅游与多元文化高度耦合”,国家旅游局确定的年度主题是“中国文化之旅”。这说明人们对旅游与人类社会历史紧密结合的认识正在不断提高。旅游与文化的紧密融合,使中国、希腊、埃及、印度等具有悠久深厚文化、社会、历史传统的国家在未来旅游发展中获得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第三,旅游业不仅是经济中综合性、基础性、可持续的支柱产业,也是关系社会就业、脱贫攻坚、环境保护的重大民生工程。在促进就业方面,世界旅游组织早在1993年就指出“旅游业作为一个整体已成为全球创造新增就业机会最多的行业。”这一比例约为9%。在扶贫方面,全球偏远、欠发达地区往往拥有非常独特的旅游资源。如果这些资源优势得到体现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促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已经非常成功。保护,旅游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通过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积极发展绿色旅游、生态旅游、文明旅游,可以改善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使其可持续发展。四是注重整合相关资源,形成发展方案“大旅游”格局。欧美一些旅游强国高度重视旅游相关资源整合,重视将旅游与大型文化交流、体育赛事、文物古迹保护、商品博览会等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庞大的产业群和产业链。同时,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与交通运输业、酒店业、餐饮业密切相关。发展“大旅游”有利于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社会建设、人文素质的提高。为此,各国政府普遍增加与旅游相关的公共投资,用于改善道路交通、环境保护设施、文物保护与开发、旅游教育与科学研究、风景名胜区开发、风景名胜区环境及配套设施等。同时,各国普遍重视加强旅游产品开发,严厉打击各类侵犯游客购物、消费权益的违法行为,营造公平、透明、友好、舒适的旅游环境。旅游购物环境。例如,在欧洲国家和日本的旅游收入中,旅游和购物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五是建立集中统一、权威的国家旅游管理部门,加强对全国旅游事务的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各国旅游管理体制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且都处于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中,这与各国国情、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传统有关。截至目前,世界旅游组织已有157个成员国国家。在可查到的123个国家中,有37个国家设有单独的国家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占30.0%;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与中央政府(内阁)工业、商业等经济部门合并或设在这些经济部门的国家有35个,占28.4%;旅游管理机构与文化部合并的国家有20个,占16.3%;旅游管理机构与环境部合并的国家有15个,占12.2%%;旅游管理机构与交通部合并的国家有15个,占12.2%。此外,巴基斯坦国家旅游由国家旅游发展公司管理和运营。但总的来讲,随着当代世界旅游业的快速深入发展,旅游人各国管理体制呈现出一些共同或相似的趋势,形成了“政府部际协调决策——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协调自律——专业化、制度化推进”的旅游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旅游产业具有综合性、关联性、依赖性,建立中央层面的跨部门协调合作机制,有利于加强经济、社会、文化各部门对旅游产业的支持与配合。行政部门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的原则,履行宏观管理职能,集中力量研究制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法规政策、发展规划、部门协调和国际合作。产业发展的国家联络等重大政策。行业组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原来政府行政机构的职能转移给旅游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和民间组织,如行业服务标准的制定和推广、酒店星级评定、旅行社评级、旅游企业信用认定等。 、游客中心管理、服务质量监管、员工培训、市场调查、信息分析和咨询服务等。旅游宣传推广将由政府部门主管转变为主管部门与行业组织相结合,由行政宣传转变为专业宣传。并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推广。例如,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政府主导、行业合作、企业参与、专业运营的营销推广团体。情况。比较成功的有日本旅游振兴协会、韩国旅游发展局、法国国家旅游局、美国国家旅游局、加拿大旅游委员会、新加坡旅游振兴局等。

3、旅游业面临着什么样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却制约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旅游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旅游业的繁荣,增加了旅游目的地的移民人数。旅游交通频繁,飞机、汽车、游艇等交通工具尾气排放增加,导致旅游接待区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加剧。

2.政策效果尚未完全显现特德。社会对旅游业的认识还不够,如何打造“国民经济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出现过热等一些新问题旅游投资和与国际化的盲目比较已经出现。

3.市场主体发展滞后。一方面,缺乏龙头企业特别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严重缺乏活力和创新能力。

4.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旅游产业链短,门票经济在一些地方旅游发展中占比较大。旅游产业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化,旅游发展不平衡地区。

5.双龙风景区植被覆盖率达到85%以上,能及时吸收一些污染气体,所以空气污染并不严重。主要污染源是景区内餐馆的烹调油烟;其次,当地居民焚烧木材和垃圾释放出大量烟雾;第三,旅游旺季期间大量汽车(特别是近年来私家车的增加)涌入景区,使得景区内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第四,黄大仙祠、金华寺等地的香火对周围的空气也有一定的影响。

6.双龙风景区是一个比较安静的疗养场所。游客较少的时候,可以清晰地听到鸟儿清脆的叫声。进入旺季时,随着车辆和人的增多,噪音也会随之而来,尤其是停车场、酒店等。ls、景区溶洞入口等;此外,景区溶洞门口还有一些小贩在叫卖;三是双龙洞景区下方和停车场上方有一些嘈杂的私家车载客上山,影响了景区正常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