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如何评价旅游资源 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一、如何评价旅游资源

结合不同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质量和数量的差异,对旅游景点的规模进行科学划分。包括确定一定地理范围内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空间结构、数量和质量水平、开发潜力和开发条件。其目的是确定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开发顺序,明确建设方向,是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重要内容。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可分为: 1、资源本身的评价,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质量特征(如美丽、新颖、医疗价值、体育价值等)、丰富性和集聚性。程度、环境容量、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潜力分析; 2、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分析,包括气候条件对旅游的影响(表现为旅游旺季和淡季的节律变化)、环境质量现状、铁路、公路、航空交通状况以及交通建设难度、服务和配套设施现状、旅游资源所在地距中心城市的距离、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支撑旅游业发展的能力;目标市场、潜在市场和市场地理区域。旅游资源评价及其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评价方法分为两类: 1、实证分析。在大量调查、检查的基础上,凭经验评估; 2、定量评价。将评价指标量化,建立量化模型。一般采用旅游资源质量的权重。基本公式如右上图所示。即评价值是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值ai的加权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定量评价带来了许多困难。纯定量评价往往是机械性的,而纯定性评价则含有主观成分。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出科学的评价。 。

二、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1.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与技术

(一)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从研究方法上看,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资源评价一样,也可以是分为两类:一类是定性评价,另一类是定量评价。

质量评价方法具有描述性,有些标准主观性很强,如观赏价值、文化价值等的评价,直接关系到评价者的感受和修养。定量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客观,但评价数据来源必须可靠。定量评价工作基于人类价值判断的统计规律和人类认知的比较规律。

目前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已趋向于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并综合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其他学科的许多理论和方法。

(二)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技术

在研究技术方面,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评价研究。这些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旅游管理能力和空间分析方法,为旅游管理和辅助决策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数学分析模型的集成和空间分析功能的结合,建立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旅游发展条件模型、景区环境容量模型、旅游需求预测模型、旅游经济效益模型,可以协助旅游管理部门做出合理的决定。发展决策。

近年来,国内外对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重视。姚长红(2002)在对贵州六盘水白河风景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过程中,完成了基于ArcView的白河风景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信息系统。 、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库。此外,还有评价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方法,如崔跃(2002)建立了基于UML的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罗华松(2000)利用遥感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开发了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等。王建军和郑进军(2004)应用最新的地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了“旅游资源评价模型”。调查评价信息系统”根据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实际工作需要;庞淑英等. (2004)利用计算机编程实现了评价模型的自动评分功能,开发了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自动评分子系统,采用具有强大可视化开发能力的Delphi5.0作为语言工具,使用Access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贾法尔等人。 )在评估南部海岸的生态旅游潜力之前在伊朗波斯湾,利用现有的卫星影像对海岸线及周边环境进行调查,对于一些危险地形的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也值得借鉴。

二.地质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一)地质旅游资源定性评价内容

1.地质旅游资源个体价值评价

对旅游目的地某种地质体或某种地质现象的特征或特征进行定性评价。如:旅游目的地的山川、湖泊、水体、气候、交通状况等。对单项地质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应根据旅游目的地的地质特征,使评价结果客观、真实,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价值

p>

Geoto地球资源包括地质科学的内涵,如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物质与结构、地球的发展、地球的现状与未来、地球及其生命的演化与发展等。 、地质构造、地质过程和地质景观等。科学价值主要是指地质旅游资源的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功能以及所体现的现代科技成果。

地学构成了地质旅游资源的科学核心和地质旅游资源的品位。因此,地质旅游资源通常具有较强的科普和科研旅游价值。在现有的世界级和国家级相关评价标准中可以看出,评价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地质旅游资源大多基于科学价值。如世界自然遗产的标准,从美学或科学的角度来看,具有突出和普遍价值的地质构造或地质构造群组成的自然特征;从科学或保护的角度来看,具有突出和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特征的地理构造;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的角度来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名胜或明确的自然区域:

①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历史重要阶段的杰出范例;

p>

p>

②构成代表重要的正在进行的地质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突出例子;

③独特、罕见或美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罕见的自然美景区域。

《国家自然遗产预备名录站》中国建设部2005年4月提出的《世界自然遗产标准》与世界自然遗产的特征大致相同,但具体规定了以下标准:组成部分代表了正在进行的重要地质过程,如冰川作用、火山活动的突出实例等;独特的、罕见的或者奇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者罕见的自然风景区,如河流、山脉、瀑布等生态系统和自然地貌。

国家级地质灾害标准1994年11月中国批准的遗产保护区如下:①能够为大区域乃至全球演化过程的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或演化阶段提供重要地质证据。②具有国际国内代表性的剖面、化石和起源。大尺度地层(构造)比较意义;③与国际或国内的地质景观或现象ic典型地质意义。

(二)观赏价值

观赏价值是指地质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美感的类型和强度。一切有吸引力的地质旅游资源首先必须具有较高的审美欣赏价值,因此观赏性在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中占有首要且特殊的地位。观赏的强弱往往决定了地质旅游资源的品位和旅游价值。

审美价值分析强调线条、形状、色彩、质感四要素,强调多样性、奇异性、协调性等形式美原则。地质景观造型、景观色彩、景观要素的组合以及依附于地质环境的植被和生态,构成了名山大川、峡谷、湖泊、河流、泉水、瀑布等地质旅游景观的观赏价值。奇峰溶洞、雪山冰川等。各种地质景观大多风光秀丽、造型奇特、生态环境优美,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多种多样的地质现象、特殊的地质构造条件和相应的现代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地质奇观,可以吸引游客前来旅游、观光、考察、欣赏,满足游客的游乐要求,从而展现地质意义。旅游资源。观赏价值。

(三)文化价值

标志着地球沧桑的地质景观,有一种神秘、奇妙的特殊感觉。了解地质奇观、揭示地质现象的科学内涵,可以满足人们的求知欲,以及景观欣赏和知识增长的需要。美丽的而奇特的地质景观通常是供人们游览观赏的风景名胜区,大多有历代游客、文人墨客的旅游文化资源积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美的协调,形成自然与人文地质旅游资源的复合型旅游景观。

(四)特殊性

地质旅游资源的特殊性是指其稀缺性,包括同类地质资源的稀缺性和一定地理范围内的稀缺性。独特性高是指该地区该类地质资源少、吸引力范围大、水平高,因而开发价值高。世界范围内和各国的地质旅游资源,特别是世界自然遗产,具有较高的特殊性。

特定的地区、特殊的地质条件和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地质奇观,地质旅游资源的区域特征。这种地域特征不仅决定了地质资源本身的独特性,也决定了当地生态文化景观的独特性。特定的地质环境往往具有特定的生物和生态类型,形成特定的综合性自然景观。如果某种地质旅游资源有其独特的旅游价值,特别能满足人们的求新求奇和某些特殊需求,则该地质旅游资源在一定意义上、一定程度上就具有垄断性。才会得到真正的满足。可见,地质旅游资源的独特、稀有价值是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中绝对不可缺少的因素。

(五)游憩价值

由一定的特定地质资源和地质体组成的风景名胜、旅游胜地、疗养保健、体育运动、探险活动的温泉M登山、滑雪、攀岩等旅游项目具有特殊的旅游价值。

2.地质旅游资源的系统评价

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地质旅游资源千差万别,各有特点。区域内的组合关系和区域的整体特征,应强调旅游目的地的综合地质特征和各类地质景观的定性评价,以地质旅游资源集中分布的空间范围作为评价对象。总体、综合评价。评价主要对以下内容进行分析评价:

(一)多元综合定性评价

重点对一个地区的综合地质特征和各类地质景观进行定性评价。系统评价的定性描述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首先应考虑其等级(多用于地质现象的评价)。除等级特征和特征定性评价外,还应有其他定性评价,如面积(区域综合地质体)、体积(单一地质体)等,分为世界级、国家级三个级别和地区层面。

世界级:指具有世界意义的、具有世界科学价值的地质旅游资源研究成果。例如,典型的地层剖面、地质结构、地质现象、地层层序、古生物群落、岩石组合、地貌特征(如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都是世界罕见的。此外,还有首次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群、矿物岩石等。从地质结构上看,它就像加利福尼亚州的“安德烈亚斯大断层”美国奥尼亚(未来洋壳繁殖区),世界罕见。

国家层面:国内典型地质现象、地质景观对我国具有研究价值,可与世界典型地质现象进行比较,对我国具有比较意义,成为其他国家研究的重要参考地中国地区。一方面,它像中国典型的鲁皖“郯庐大断层”(从山东郯城到安徽庐江)。

区域层面:可作为我国同类地质现象和地质景观对比研究的典型代表。该地区保存完好,发育充分,出露良好,交通位置良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地质构造方面,如鄂西北典型的“清风大断裂”(房县、保康、南漳、故城)。

(2)资源类型组合

地质资源要素是否有机结合或分离、分布相对集中还是分散,都直接影响地质旅游资源的质量。最佳景区的特点是地质资源要素完美和谐的结合,每个景区在分布上也各具特色。

从扩大的范围看,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协调程度和要素的组合程度,包括地质旅游资源所在地区的各种旅游资源是否构成旅游资源。优势组合和最佳配置,是否具有整体优化的结构、类型多、聚​​合度高。环境质量优良、组合状况良好的,是具有较高环境价值的地质旅游资源。相关性地质资源个体与区域内其他地质资源个体之间的功能互补性也影响着开发价值。

(三)地质背景条件

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征、分布、景观结构和旅游价值都是由地质背景条件决定的,依附于复杂而复杂的地质背景条件。地质构造多样,地域特征多样。一些地区地质旅游资源环境脆弱,旅游开发适应性不大。例如,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不仅是优质旅游资源高度富集区,也是生态环境、文化、景观的多重脆弱区。生态环境稳定性较差,加之地震、滑坡、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轻微灾害频发。湍流可能造成较大的环境灾害,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从而长期影响该地区的旅游资源环境。

(四)旅游吸引力定位

主要是指地质旅游资源吸引游客的客源定位,包括国际、国内和本地三个层面。根据地质旅游资源个体质量评价和资源系统评价结果,确定旅游源类别。

(二)地质旅游资源定性评价方法

1. “三三六”评价法

该方法由北京师范大学陆云亭教授提出。所谓“三三六”,是指“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条件”的评价体系。

“三大价值”是指科学研究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旅游资源的生态价值。 “三大价值”的定性评价是从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和吸引力来评价,是确定旅游区发展方向的基础工作。

“三大效益”是指旅游开发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主要考虑旅游界和服务接待业创造的经济价值;社会效益主要考虑旅游活动对当地社区的思想文化影响;环境效益主要研究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破坏程度。

“六大条件”是指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观地理组合条件、景区旅游资源容量条件、旅游资源旅游客源市场状况、旅游开发投资状况、建设状况等六个方面。 “六大条件评价”是一种综合评价,实质上涉及旅游活动中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环境背景条件。

2. “六字七标准”评价方法

上海社会科学院黄惠石根据旅游资源本身及其环境提出了“六字七标准”评价方法。该方法从资源本身和资源所处环境两个方面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虽然在实际操作中很少使用,但可以作为分析问题的参考方法。

旅游资源本身的评价采用六字标准:“美”:旅游资源之美; ”“古”:历史悠久;“名”:有声誉或与名人有关;“特”:独特或稀有的稀缺资源;“奇”:给人新奇感;“用”:有应用价值。

旅游资源环境采用七大评价标准:包括季节性、环境污染、与其他旅游资源的联系性、可达性、基础设施、社会经济环境、客源市场等七大标准进行评价。< /p>

3.地质旅游资源五级评价方法

该方法是国家旅游局2003年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中提出的从三个方面、八个要素对旅游资源进行评分,最终根据得分将旅游资源分为五个等级,旅游资源评价的三个方面是旅游资源的要素价值es,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和旅游资源的附加值。这三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又可细分为旅游资源的观赏和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稀有性、规模、完整性、知名度、使用范围、环境安全八个评价因素。

五级旅游资源中,第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级旅游资源”;四级、三级旅游资源统称为“优秀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统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三级旅游资源、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一)定量评价步骤

1、根据评价对象选择评价指标

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针对特征选择评价指标地质旅游资源、旅游发展需求、地质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共性,并确定这些要素尽可能具体和全面,并在涉及的内容上具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

对众多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无论采用哪种数学模型,都涉及到旅游资源的比较和重要性,因此,评价模型中评价因素的选择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原则:①代表性和重要性; ② 不兼容; ③ 歧视。

2.组织适当的评价

由于价值观和文化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评价结果​​。然而,从实验统计规律来看,不同群体或个人对同一事物现象往往会产生相同的价值判断,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也不例外。值 e地质旅游资源的估价可以根据价值判断的统计规律进行。在评估地质旅游资源时,应尽可能选择不同专业背景、尽可能多的人,以提高结果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由于每个评估体系只能是主观反映客观条件在一定水平上,需要建立由多个评价角度组成的体系。综合评价模式能够科学、完整地反映地质资源质量,通常由专家和游客相结合进行评价。

(一)专家评审

根据层次分析法根据法律的技术要求,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产业部门和旅游教育科研部门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部门受邀。评审成员n 团队来自旅游行业各个部门,可以保证较大的评价面积。

具体方法 来自地方高校、旅游局、旅行社、国土、环保、园艺等旅游部门的专家可以组织对地质旅游资源区进行实地考察。价值评价和权重确定。

(二)旅游者评价

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结果为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密切相关。与旅游发展效益相关,最终服务于游客。因此,评价结果应与游客对地质旅游资源的选择相一致。

由于专家收集的数据较为全面,与游客的认知存在差异,这使得评价结果往往不准确。受欢迎的。游客的选择也应o 注意其全面性,最好随机选择。有些评价者属于同一群体,内部一致性较高,不具有代表性。评价的主体应是生活中存在的不同地域、年龄、文化水平的旅游者。

3.确定各评价因素的权重

由于各评价因素对评价项目的影响有大有小,因此在各因素的指标分布中不能视为同等权重,而应根据其在评价项目中的作用。重量的大小。评价权重的确定来源于地质和旅游专家的经验以及地质旅游资源的基本事实。

如果测量数据能够计算出其对各个评价级别的隶属度,则属于显性价值因子;如果难以直接测量或用数值描述,属于隐含价值因子,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也可以通过德尔菲咨询系统支持的层次分析法获得实证方法。这一过程的工作量相当大,而且同一评价要素在不同旅游目的地的权重值也不同,因此应因地制宜采取措施。

4.建立评价模型

在对专家或游客的体验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标准化的评价模型,然后利用数学方法得到评价结果,使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和定量值。

将各评价指标的评价系数平均值乘以该要素的权重系数,即可计算出地质旅游资源在该要素上的个体权重得分。其基本数学模型公式(蒋素梅,2009)为:

地质旅游

式中:Qi为第i个评价因素的权重; Pi为第i个评价因子值的得分; n为评价因素的数量。

这样就可以完成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地质旅游资源各因素的价值有高有低,总分也可以与其他资源进行横向比较。

(二)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方法

旅游资源综合定量评价的主要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综合价值评价模型、模糊数学评价方法、综合评分法、价值工程方法等。

最常用的定量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这些方法的组合通常用于各种asp中地质旅游资源与环境条件评价、生态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等。例如,刘等人。 (2006)认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纳斯风景区具有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的潜力,并运用AHP和Delphi对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张杰(1997)以九寨沟喀斯特为例。例如,构建比较评价矩阵,用根法计算各因素的权重,从地学和游客的角度解释九寨沟旅游喀斯特旅游资源的现状;陈世才(1993)利用模糊数学分析旅游地学资源。评论道。

在这些方法中,层次分析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可以将复杂问题表示为有序的层次结构,并能直接有效地将数据、专家意见和分析师的客观判断结合起来新台币;对于结构复杂、缺乏必要数据的情况更为实用。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于1973年提出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融入了重要而有效的系统可以解决资源分配问题的分析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参与旅游资源指标权重的建立,可以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在定性的指导下,使定量的比例尽可能大,从而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点是通过人们容易进行的两对相互识别来达到整体比较的目的。一般可分为总体目标层、综合评价层、评价因素层和目标层。他评价因素层。评价因素层是最基本的一层,从下到上逐层进行指标的权重和分值计算。

图4-1为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模型树。采用鲍继刚(1996)《旅游发展研究——原理、方法与实践》中建立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因素权重。主要思想如下:

(1)将旅游资源评价分为若干层构成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树。

(2)请专家填写表格,按照重要程度、轻微重要、明显重要等进行判断,并用1、3、5、7、9或其倒数作为量化标准,并对同一级别进行评价 判断每个因素相对于上一个级别的某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经过计算,得出最终结果被指控。

(3)最后根据权重进行排序,并根据权重为各因素打分,得到表4-2。

利用该表,可以使用一定的旅游资源评价评分标准 进行分项评价打分,得出综合结果。

图4-1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体系

表4-2评价因素权重表

2.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咨询法,由美国兰德公司数学家赫尔默和达尔基(Olaf Hehner和Dakky)于1964年首先提出并投入应用。主要方法是以问卷的形式收集部分专家(一般为20至50人)的意见,通过沟通-统计-沟通-再统计,直至集中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利用德尔菲法评估具体资源价值e在综合层、评价因素层、评价因素层三个层面邀请专家打分,计算各层之间的权重值作为评价参数;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模型中,合理确定各评价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是衡量评价模型好坏的关键。

将德尔菲法引入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中,是旅游目的地评价由定性向定量定性转变的重要途径。在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中,采用德尔菲法获取数据,最终较为客观有效地确立各评价因素的权重。由于德尔菲法相对省时、省钱、省力、可靠性高,各国在评估和开发中越来越多地采用这种方法。旅游目的地的开发。

3.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气象、地质勘探等领域。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主要以模糊推理为基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级别,每个级别都分配有一个初始值。最后对区域性景区或景区进行分项评分,然后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各景区(区)的分值,通过分值判断资源的价值。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利用模糊隶属度理论对定性指标进行合理量化,较好地解决了现有评价方法中评价指标单一、评价过程不合理的问题。这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集成度较高的浮标方法。它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状况评价、生态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等各个方面。

4.地质旅游资源计算机评价系统

庞淑英等。 (2003)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采用具有较强开发能力的面向对象的Delphi软件作为开发工具,采用Access软件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及时、合理地对地质旅游资源进行自动评分。

结合上述定量分析方法,利用计算机辅助,即可完成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过程,如图4-2所示:

图4-2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