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术语解释 什么是真正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一、术语解释 什么是真正的旅游资源

(一)地貌旅游资源 地貌是构成景观总体特征的基本条件。一个地区自然景观的出现与地貌过程密切相关。少数民族地区地貌等值线的基本特征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海拔多在1000-2000米。独特的自然条件下,发育了典型的高山地貌、山地冰川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各类地貌构成了迷人的自然风光,为各类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自然环境基础。 1、登山旅游资源。一般来说,它必须是一座极高的山,海拔超过 100 米。汉5000米。这些山峰高坡陡,终年积雪,峰峦冰冷,景色壮观,人迹罕至。特别适合登山活动和山地科考活动。我国极高山资源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祁连山、昆仑山,都在民族地区。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登山旅游条件优越,居全国之首。 2、风景名胜的山地旅游资源。名山是指以典型山地自然景观为基础、富有审美情趣、充满人文景观之美的山地空间综合体。我国社会公认的名山,都具有“山水、僧人、历史、宝藏”四大特征中的一种或多种。 “风景”指的是美丽的风景,名山是名山的基础和决定因素;指与重大历史事件、著名历史人物有一定联系; “宝”是指山里藏有宝物或值钱的产品。少数民族地区风景名山旅游资源普遍较少,主要有:以张家界、新疆天山、吉林延边长白山为代表的湘西土家族聚居区武陵源风景区等。 3、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是指可溶性碳酸盐岩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解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形。碳酸岩在我国分布广泛。但由于气候、岩性条件的差异,各地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差异很大。其中,广西、贵州、云南、湘西、湖北等地区有少数民族最为发达。这些地区形成了最具观赏性的石林、峰林、溶洞三种类型的喀斯特风景区。其景色之美在世界喀斯特自然景观中是罕见的。主要包括:桂林山水,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这里有青山、秀水、秀石、奇洞;云南路南石林是又一类喀斯特地貌奇观,石林皆如刀剑,千姿百态。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的钙华,是一种特殊的喀斯特地貌,沉淀的碳酸钙沉积物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色彩,景色壮丽。广西武鸣夷陵岩、桂林芦笛岩、七星岩;云南文山三元洞贵州铜仁九龙洞、安顺织金县织金洞龙宫、贵阳地下公园等都是著名的溶洞奇观。 4、火山地貌旅游资源。包括现代火山喷发的壮丽景观和历史上火山喷发后留下的遗迹。我国火山活动遗迹主要有位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与朝鲜边境的长白山天池和云南腾冲火山群遗迹等。 5、地震遗址旅游资源。地震后留下的遗迹

2、什么是旅游资源

资源通常是指可以开发利用、为人类服务的各种物质的来源。根据是否可重复利用,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一次性资源。旅游资源也是一种资源类型。在旅游产业开发利用的具体条件下,旅游资源不仅包括y 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还有各种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特色旅游资源,就不可能发展旅游业。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与传统的资源概念相比,旅游资源的内容和构成要复杂得多。其确切定义国内外难以形成统一表述,但通常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的旅游资源是指能够有效创造和维持旅游者吸引力的各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文因素等。但广义的旅游资源应包括一切能够促进和产生旅游吸引力的要素。

全国旅游资源箭头意义只是简单地从旅游行为的角度来考虑。按照传统的观点,可分为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风情资源、传统美食资源、文化资源、手工艺资源、城乡风光资源等。从现代旅游产业角度看,可分为观光旅游资源、度假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特色旅游资源和特色旅游资源。按成因或属性,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两类。自然旅游资源是指由地形、水体、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和环境要素组成的具有明显自然属性的各类自然景观;文化旅游资源更加广泛和丰富,比如各种历史遗迹、特色建筑、民族风情、特色传统等,这些资源是人们在特定环境中长期活动形成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果。狭义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物质基础,是旅游的客体,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因此,某种因素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才能构成旅游资源:一是对游客具有吸引力,能够激发游客的旅游冲动;该因素的包容范围可以不断扩大;第三,资源开发能够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保证要素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

广义的旅游资源涵盖旅游的方方面面。狭义的旅游资源只是旅游行为的发生。旅游首先要解决游客的可达性问题,这就需要一定的交通设施。交通不便将大大降低游客的吸引力。以黄山风景区为例,合黄高速公路开通前,合肥至黄山需要7至9个小时,合肥至黄山往返需要3天。前一天下午3点到4点上山,第二天中午12点左右下山。在山上只能玩两个小时,回到合肥已经是晚上10点左右了。对于周末只有两天空闲时间的工薪阶层来说,回来后第二天一早还要上班,很累。因此,黄山风景区的吸引力虽然巨大,但由于往返时间较长,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小。合黄高速公路开通后,从合肥到黄山仅需3小时。一般旅游团可以中午12:00左右上山游览,次日12:00下山,下午6-7点返回。在合肥,景区有效出行时间提升40%以上。由于交通便利,黄山发展了“一日游”,即一早出发,上午9-10点到达景区,下午5点左右下山,返回晚上10点左右到合肥。两日游基本相同,所以很受欢迎。市场(客源)资源是旅游业生存的基础。没有稳定的客源,旅游景点就无法长久维持。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Sans合肥郊区河岗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发展了特色农产品种植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其特色种植产业在合肥市场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逐渐有城镇居民自发来到该地区。为广交朋友,当地政府部门及时指导,逐步推出以采摘农家土菜等为主题的特色农家游,并通过交通等部门的配合,将合肥市公交线路延伸至该地区,交通便利,无堵车。无污染种植业、养殖业培育了稳定的城市游客客源,收到了良好效果。

随着时代的变迁,旅游资源的概念不断更新和拓展,越来越多的领域被纳入旅游资源的范畴。 F又比如,随着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养生旅游开始流行,去一些长寿小镇看望百岁老人、参观中草药博物馆、“森林浴”、“日光浴”悄然兴起。参与式旅游活动不仅限于滑冰、滑雪、冲浪、游泳等,还包括滑沙、滑草、放风筝、田园牧歌等。旅游活动不局限于地面,开始向水下和高空发展:如乘坐飞机或飞艇体验飞行、欣赏风景;潜水观赏海底世界;甚至邀请太空旅行也成为现实。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酒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部分向游客开放,成为新的旅游景点;还有集优美环境、现代高科技、深厚文化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城市l 内涵。不断扩张的趋势,一些现在看来不是旅游资源的因素,未来可能会成为活跃的旅游资源。

在现代旅游业中,人们普遍更加关注狭义的旅游资源,将其列为旅游资源,而不是市场(源)资源、基础设施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等。为旅游资源。虽然这有一定道理,但也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为了不引起歧义,以下讨论的旅游资源均指狭义的旅游资源,其他资源成为辅助旅游资源。

三、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1.旅游资源的概念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成熟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才组织旅游和各种旅游资源塞斯。专家们对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初步提出了后来经常被引用的“旅游资源”的定义:“凡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能够吸引游客的地方,都可以开发为旅游资源”。凡是能够被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事物和要素都可以视为旅游资源,这种认定给旅游资源的分类深深地烙上了地理学的烙印。其中,地貌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

2.旅游资源分类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与结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的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①地貌系统: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动态地貌学、人类地貌学; ②地貌力(过程系统):流水地貌、冰川及冰缘地貌、河口海岸地貌、海底地貌、湖泊地貌、泥石流重力地貌、风沙地貌、岩石地貌、喀斯特地貌、历史地貌; ③地貌应用(综合)体系:区域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环境地貌学、城市地貌学; ④地貌学技术体系:定量地貌学、实验地貌学、年代学、地貌制图学等分支。旅游资源分类的研究内容与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中,与地貌相关的旅游资源研究的一些重要方面,如旅游资源的生成、存在和演化等,是在特定地貌区域完成的;有旅游景观、旅游环境与​​特定地貌区之间存在长期、密切的共生关系,旅游景观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在相关地貌区内进行的,某些旅游资源的开发是该地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

1.分类原则

目前,学术界多采用基本成因、属性、功能和利用方法等原则,根据效率和效果的原则,将全国旅游资源划分为多个层次。 1992年,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编制《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时,采用了地貌分类中常用的“地层形态”为各类旅游资源分类的首要原则。这个原理不仅可以用在e 自然旅游资源的分类,也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这个原则被称为“属性和状态分类原则”。 “属性”是指基本类型的特征和特征,相当于地貌分类中的“原因”; “状态”是指旅游资源类型的存在状态和形态,相当于地貌分类中的“形态”。根据这一原则,所有的旅游资源都可以分为完全不同的内部性质类型和外部表现类型。它们就像地貌类型一样,都是可以被观察的,或者是可以触摸的,并且可以让很多人去描述、记录和叙述。调查分类并不把那些主观猜想和印象视为旅游资源,这与地貌类型的划分如出一辙。

2.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识别

旅游资源普查分类强调以调查为目的的应用性。由于实施调查必须有明确的对象,而且这些对象应该是客观的、相对稳定的、具有明显特征值且易于收集的,因此总体数量不宜太大。为此,研究者提出了以“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为考察对象的科学概念。

这个概念最初是受到地貌分类的启发。因为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旅游资源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在使用地形分类时,仅研究“山地、丘陵、梯田、平原”等地貌类型的特征值,并最终确定它们“四种类型”“地貌基本类型”涵盖所有地貌类型,这一成功经验已成为研究和寻求旅游资源分类的最佳途径。地貌的基本类型是地貌的最小单位。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也是对旅游资源类型特征值进行大量研究得出的,是旅游资源的最小单位。根据这一原则和方法,全国旅游资源可划分为68个基本类型,可分为地貌景观、水体景观、生物景观、名胜古迹和建筑、休闲健身、购物6大类。其中,有许多与地貌学密切相关的基本类型,这些类型的识别和表达完全符合地貌学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