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如何?温州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如何?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如何?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备受关注。今年年初,国家旅游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未来旅游扶贫将成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重点工作”。 /p>

可见国家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高度重视。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我们的乡村旅游主要以农家乐的形式呈现,但如今,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已经超越了农家乐的单一形式,而向全域旅游的方向转变,更倾向于观光、休闲、度假的复合型旅游模式。

我曾经参加过北方某省的旅游考察体验之旅,去了一些农村地区,体验了农村旅游的感觉。除了能够简单地吃农家菜外,住宿条件也十分简陋,尤其是农村使用旱厕尤为麻烦。但现在情况大不相同了。借助乡村旅游的发展,许多村庄进行了厕所革命,路、住房、供暖、用水等基本条件都得到了很大改善。

此外,各乡镇实施“一村一品”、“一户一业态”等差异化发展战略。旅游项目无论是吃、住还是玩,都有很好的体验。据了解,2017年我国有60个县被评为A级被农业部评为“乡村旅游示范县”。想象一下早晨在乡村醒来,绿水青山,鸟语花香。衣食住行都能达到和城里一样的标准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幸福指数也会提升很多吧?相信未来的乡村旅游一定会越来越好!

二、温州乡村旅游发展趋势

对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温州郊区“乡村旅游”正处于快速增长期。 ,盘活当地资源,活跃消费市场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处于自发增长期的乡村旅游仍存在遍地开花、良莠不齐、缺乏特色、缺乏内容、标准弱、服务差、规模小、品牌弱等问题。时间为此,政府应引导郊区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培育郊区和农村多种经济形态的重要力量,为城市居民提供丰富、舒适的休闲场所。本文对温州郊区乡村旅游的现状进行科学调查和客观评价,积极探索和思考温州郊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新途径。一、郊区乡村旅游发展背景分析 “乡村旅游”有多种定义。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实际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专家们对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是:在乡村开展的旅游,乡村风味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卖点。在法国,这种紧密结合的旅游业与乡村相结合的旅游被称为“绿色旅游”、“生态旅游”或“可持续旅游”。是以农民拥有的土地、园林、经济作物和当地资源为特色,以服务游客为管理手段的一种乡村家庭经营模式。这其实只是“农家乐”的一个概念。近日,在国际乡村旅游论坛上,专家们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乡村旅游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以独特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从而提高人们的品味和体验。乡村旅游的丰富性;作为主营业务,充分体现“住农家、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第三,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于城市居民,满足城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纯朴民风的需求中国乡村旅游研究院研究员韦小安社科院认为,我国乡村旅游已形成五种模式:一是大城市郊区的“农家乐”;二是乡村旅游。二是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区;乡村城镇化,自觉把乡村打造成特色鲜明的发展目的地;四是古村落开发;五是农业美景,如桂林龙胜梯田、云南元阳梯田等。我国有56个民族,特别是西部地区,拥有独特且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文化,具备发展高端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贵州乡村旅游国际合作示范项目已启动,将与新西兰、爱尔兰等专家合作,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反贫困战略实施、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sm等,寻求本土化、中国化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以农家度假、民俗节日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在欧美已开展了一百多年。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也已达到相当规模,并走上了规范化发展轨道。在新西兰、爱尔兰、法国等国家,政府将乡村旅游视为稳定的乡村。是避免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重要手段。在资金和政策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政府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凡是有发展乡村旅游成功经验的国家都制定了专门的乡村旅游质量标准。产品、管理和市场开发都比较成熟。二是发展郊区乡村旅游的条件。郊区乡村旅游是农民的利用自己的庭院和附近的田园风光和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吃住行。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健康,他们愿意去郊区回归自然,体验简单自然的生活。这就决定了乡村旅游不仅仅是城市人的追求。一种时尚,更是一个朝阳产业。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依靠“三大外部条件要素”和“三大内部环境要素”。外部条件三要素: 1、区位条件良好。一般来说,能够形成专业农家乐的村庄,要么是在公路沿线(省级以上的主干道),要么是在城市附近(毗邻人口密集的县城或大城市),要么是靠近自然环境。和文化风景名胜区。这种区位优势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对充足、稳定的客源市场。或农舍管理。 2、交通条件便利。乡村旅游是一种休闲旅游方式,游客一般将旅游时间花在周末或节假日。这就要求这一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具备相对便利的交通条件。这种便利的交通条件正好符合人们的驾车心理。它是农家音乐发展繁荣的基础。 3、社会状况稳定。安全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心理底线要求。一个地方如果事故不断,社会治安环境不好,没有安全感,生态环境再好,交通再便利,也不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内部环境三要素: 1、居住环境清洁卫生。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是城市居民。因此,乡村旅游的运营必须首先能够提供符合城市人生活习惯的居住环境。其中包括整洁的住宿环境、干净的洗漱环境、卫生的饮食环境等,这对乡村旅游从业者的个人素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2、舒适便捷的硬件环境。这里有两个方面,一是村里的公共设施比较健全,包括公共活动场所、公共娱乐设施、硬化道路等;二是村里的公共设施比较健全,包括公共活动场所、公共娱乐设施、硬化道路等。二是员工本身的硬件设施比较到位,包括标准客房、冷暖设备、浴室、抽水马桶等。 3、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人之所以选择乡村旅游,不仅是对回归自然的追求,更是对乡村纯朴、和谐的生活环境的向往。三、发​​展郊区的意义禁止乡村旅游 城市周边短途度假将成为城市居民长期旅游休闲的时尚。而且这种方式灵活性低,重访率高,市场相对稳定。为郊区“不离不弃”的农民提供了一条新出路。致富之路。农村的综合带动作用远远大于其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旅游业不仅可以辐射周边农民的财富,还可以拉动远距离农民从事旅游运输、种植养殖、商品生产等。因此,乡村旅游作为联系性强、内需旺盛的新兴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通过实施“旅游助农”,可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一、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伴随着现代农业、科技农业的兴起,农业旅游拓宽了传统农业的内涵和外延,推动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数百万农民向非农领域转型。一些农民的家庭住宅已成为家庭旅馆,用于旅游接待。山地农场、农田、果园、池塘、老屋成为旅游景点。农村种植经济正在向服务经济转变。首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形成以农家乐为核心的产业链,促进乡村产业分工。农家乐延伸的产业链包括:农家乐经营;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交通运输业甚至农舍的装修和施工人员。其次,农家乐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乡村旅游以乡村特色、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民俗文化、自然生态为旅游内容,让不少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一个每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区,可以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务工,直接和间接增加1000个家庭的收入;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没有年龄限制,实际运营东道主年龄大多在50岁左右。这些人往往处于“务农增收难,无技能外出”的境地。乡村旅游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就业的舞台,也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乡村旅游作为一种超越工业化和直接发展道路的新产业形态直接进入第三服务业,成为城乡经济文化融合的重要环节。 2、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生活。乡村旅游的出现是对传统旅游景点建设的补充,每个农家乐就像一个小型旅行社。不同的是,农家乐的经营方式更加灵活。一般来说,一户投资2万至3万元即可经营,成本低、见效快、回报高。而且,他们购买的设施也是改善生活所必需的。有顾客的时候用来做生意,没有顾客的时候用来做生意。不存在闲置和浪费的问题。 3、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改善村容村貌,促进村庄文明。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健康文明的文化环境是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基本条件。乡村旅游农家乐的发展,通过经营实践,向农村和农民灌输文明语言、文明礼仪、注意卫生环境。许多农民的卫生意识已经渗透到他们接待客人的每一个细节中。从业人员注重自身生活环境的卫生,这也极大地促进了全村内部环境的改善。此外,通过农家乐的经营,有效消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了家庭矛盾,促进了邻里和谐。 4、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旅游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幸存者各发展旅游业的农村乡镇普遍修路、装修房屋、修建抽水马桶等,实现环境卫生、村庄整洁;城乡之间、城市居民与农民之间,旅游加强了沟通与交流,不仅促进城市居民了解国情国情,也帮助农民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改变生活方式,加快实现“生产发展、生活繁荣、乡风文明、村庄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此外,还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了农民的主体意识,完善了管理民主。对于乡村旅游从业者来说,他们直接面对游客和市场,是乡村旅游运营和参与的主体。竞争。他们要在竞争中生存,就必须主动适应市场,强化主体意识。此外,由于乡村旅游活动与周边环境密切相关,这迫使农民更加关注集体事业,致力于在参与集体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村庄,往往是管理较为规范、民主的村庄。四、温州乡村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1、温州旅游产业概况。温州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从政府接待向产业化运营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以来,旅游业坚持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取得了长足发展。从 1998 年到 2002 年,圆顶数量全市接待游客和外国游客每年增加近100万人次。 2002年,温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10.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4.82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7.09%。 。剔除2003年“非典”带来的负面影响,温州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见表3-1)。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与浙江省其他城市相比,温州旅游业产业水平较低,旅游总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低于浙江省平均水平约2个百分点(见表 3-2)。而且,从旅游增速来看,国内旅游增长稳定,近几年增速有所放缓。温州旅游接待总量在浙江省排名逐年下降m 1997 年第 3 名至 2003 年第 7 名(见表 3-3)。全省国内旅游收入排名由1997年的第3位下降到2003年的第5位;全省国际旅游收入排名也有所下降,由1997年的第4位下降到2003年的第5位(见表3-3)。

3、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如下:

由于客源市场和旅游客源的双向需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如下:

供应市场,无论什么类型的地点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乡村旅游是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结合。旅游经济的加入在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同时,也改变了单一农村经济的结构,发挥了旅游富民的发展作用。目的。

主要特点如下

1.规模宏大,结构优化。游客是乡村旅游点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餐饮、住宿、购物等综合服务。旅游业全面融入农业,实现了与“三农”的直接对接,有力促进了农村发展。

2.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的结合,随着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变,休闲与知识相结合的旅游度假方式已成为新时尚。我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需要,发起和支持有条件的村庄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利用乡村独特的文化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旅游产品。

3.设施逐步完善,我国乡村旅游区接待服务设施已具备一定规模。都有旅游交通fic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指示牌等硬件设施。交通、道路问题也已基本解决。道路越来越平坦,大大缩短了游客在路上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