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7月28日电 题:千公顷碧波再现边疆——宁夏沙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效观察

新华社社记者赵茜

数百亩盛开的荷花、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成群结队在水面嬉戏的各种水鸟……在炎热的天气里夏天,来到首批国家5A级景区沙湖湖东湿地,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

沙湖位于宁夏银川市以北42公里处的石嘴山市平罗县境内,总面积80.1平方公里,其中湖面积45平方公里,沙漠面积22.5平方公里。

游客在沙湖景区湖东湿地玩耍(无人机拍摄,4月30日拍摄)。新华社摄社记者王鹏

“我已经好几年没来了,但这一次感觉完全不同,环境更好,尤其是新开发的湖,就像一个水上乐园。”平罗县回族市民翟先生说。

正如老百姓的感受,沙湖今非昔比。这源于一次“刮骨解毒”的湖水处理作业。

进入本世纪以来,沙湖景区发展迅速,游客数量也相应增加。但与此同时,沙湖的水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沙湖属于封闭水体,蒸发量大,补给量小,受周边面源污染物和生态系统退化影响,水体生态系统脆弱,水质下降。达到了V级。”宁夏沙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梁楠 常务副总经理公司的呃说。

游客在沙湖景区游玩(4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2016年,沙湖水质问题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责令整改。

推进水质治理,查清污染源是前提,明确治理思路是“万能钥匙”。经过多次深入调查,宁夏农垦集团和环保部门在摸清沙湖内外污染源的基础上,广泛邀请区内外环保、水利专家进行会诊,研究水质控制措施,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水污染防治规划,最终提出“外部隔离、内部治理”的治理思路“生态循环、水体置换、污水搬迁、生态修复、综合治理”。

将这一理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是一系列可观的数字:修建13.2公里防渗隔离沟沿沙湖南、西两岸建设3.2公里隔离沟植被缓冲区;新建沉砂池320亩,疏浚扩大至老沉砂池220亩;芦苇4000余亩增设了生物措施,减少了总氮、总磷等污染因子……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沙湖旅游发展的基础,2018年10月,为了为彻底“刮骨解毒”,沙湖提前封湖,历时100天对重点区域实施湖底疏浚、水质净化综合治理。

这是沙胡鸟岛观光区(无人机照片)4月1日拍摄。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

梁楠说,那段时间,该集团在台湾水域安装了10台变压器,使用了39组变压器。利用大流量水泵、每天360人次、近150台机械,对浣沙运河、鸟岛、假日酒店、老渔场等重点区域进行隔离分段。疏浚是清除湖底长年沉积的鸟粪、芦苇、腐烂杂草等各种沉积物。总疏浚量约150万平方米。

截至目前,沙湖水质治理已投入逾3.2亿元,水质逐年好转,由2016年的劣V类提升至Ⅲ类2021年。同时监测数据显示,湖泊生态系统正在逐步恢复,沉水植物面积增加了30%与三年前相比,湖内水生植物得到恢复的有15种之多;生物多样性显着增加,鸟类种类从2011年的178种增加至今210多种。

4月1日,苍鹭在沙湖风景区栖息飞翔。新华社记者冯凯华摄

在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基础上,宁夏农垦集团还全面升级景区旅游产品,包括丰富宁夏生态观光旅游。湖东、完善湖内深度体验游、布局湖西休闲度假旅游等。2021年,沙湖风景区全年接待游客10.7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1600万元。

为建立沙湖水质治理长效常态化机制,宁夏拉沙湖农垦集团今年起开始实施“大沙湖区域生态导向开发工程”,以“保护、利用、综合开发”为思路,建设国家级湿地保护与健康养殖区、低碳高效产业发展区和两农、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发展区,打造完整的大沙湖“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元素体验目的地和休闲、运动、健康旅游目的地。目前,该项目已列入第二批生态发展(EOD)模式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