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古镇就像一个没有化妆的小女孩,躲在江南的深闺里,静静地躺在望榆河的怀抱里。望渔河是一条连接太湖和长江的大河。流经甘露镇时,一条支流如新月般,星光熠熠。人们称这条支流为岳西河。越溪河的水清澈而悠长,就像古代女子的长发,甘露古镇就是那头发上的一块玉阶岩。

一个秋雨绵绵的午后,我来到古镇,漫步在月溪河畔。由于旅游业尚未开发,古镇显得安静祥和。古老的街道、斑驳的老屋,透露出当年的繁华。

甘露成名很早。当附近的苏州、无锡等大城市还没有名字时,甘露就有了自己的名字。据说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太伯本午。一天晚上,人们发现吉祥甘露落于此地,于是他们在这里设立了集市,周围的百姓自发聚集到这里进行商品交易。五朝设镇,元代亦设巡检署、税关。

几千年的水运造就了甘露镇的繁荣。甘露位于无锡、苏州、常熟之间的交通要道上。是小型水路交通枢纽和蚕茧、粮油集散地。镇内有大大小小的餐馆、米铺、茶馆30多家,还有山货店、酱园、布店、戏院、竹铺、油车店等。沿月溪河街,廊檐连绵数百米。当时有“金甘露,印荡口”之说,意思是与几公里外的荡口镇相比,甘露镇更胜一筹。

在清末民初,也有人往来于长三角水道上,方任元就是其中之一。方任元家住江阴,在苏州拜师学中医,后又到常熟行医。甘露恰好是他往返三地的必经之地。有一年春天,方任远乘坐晨间客船路过甘露镇时,看到的小镇就像一朵莲花,令人心旷神怡。经过一夜的雨后,集市苏醒了,除了叫喊声,还有淡淡的秧歌声。宽阔的水面上,各种船只来回穿梭,河两岸杨柳起舞,岸边人们的芙蓉篱笆上开满了各种野花。甘露,享受春天的绚丽。

到达甘露镇的时候,已经过了吃饭时间,一家老面馆还开着门。走进t店里,七八张方桌依次排列,顾客已经散去,店里空荡荡的,安静。三个老姐妹共同经营这家面馆。当他们看到有访客时,他们立即重新生火。不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炸鱼面就端上来了。一位阿姨告诉我,炸鱼是用当地的青鱼,切成块,用秘制调料腌制,炸至金黄,然后煮熟,皮脆,鱼肉嫩,炸鱼面卖在面馆里。最火的那一款。吃面的时候,我发现每张桌子上都有十几个半醉的酒瓶,有的写着名字,有的没有任何标记。阿姨说,这些酒都是顾客存放在面馆里的。每天凌晨四点,店一开门,喝早酒的人三三两两就来了。聚集了一百十个人,声音很大,吵吵闹闹。威胁要掀翻屋顶。喝早酒的习俗已经延续了数百年。也许一开始是为了洽谈生意,询问各种商品的价格。现在,早起纯粹是为了一念。那种热情。我纳闷了,这么多酒瓶,看上去都差不多,就没有人拿错、喝错了吗?阿姨笑道,几十年来我都没有错过!

甘露,虽然没有像很多江南古镇那样被开发成旅游胜地,但是却别有一番滋味。 (刘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