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外网

“五一”假期,游客游览圆明园。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编者注】

5月7日,海外人民日报举办主题为“常态化下的假期经济”线上金台展的流行病”。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分析了“五一”假期旅游数据,总结了常态化防疫部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三大趋势

疫情期间,我经常听到一个听起来很有道理的数据:2019年,全国旅游总收入下降达6.5万亿,平均每天下降178亿。 ” 5月1日,100天,梧桐旅游经济损失1.78万亿元。戴斌认为,这么简单的计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当前,旅游业面临着疫情防控标准化、提升消费需求质量、深化文旅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多阶段叠加。鼓励创业创新有100个理由,也有100个不抹黑行业的理由。

---------------------

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五一”小长假“天”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这意味着旅游业防控和恢复工作取得新进展。就业、旅游市场和消费者信心稳步恢复。总体来看,“五一”假期丰富的数据显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中国旅游业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一是旅游消费信心正在恢复,旅游市场基本面开始重构。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首先是消费意愿和市场信心,进而传导到供给端和资源端。从旅游经济规律和国际国内历史经验来看,旅游业的振兴当然需要政治支持、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投资。但消费需求的觉醒和市场信心的恢复是基本支撑和关键目标。有了市场,企业自然会知道如何做生意,资本和技术也会随之而来。 “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国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同比增长约53.5%,国内旅游收入恢复约36%,同比增长7%基础。此外,在此期间,未发生因旅游活动导致疫情扩散或蔓延的情况,未发生旅游安全事故,未发生与旅游相关的负面舆论。旅游市场总体安全、稳定、有序、绿色、文明。这些都释放出国内旅游消费信心开始复苏的积极信号。

除了数据在宏观层面的市场中,微观层面的消费数据值得特别关注,因为它可以用来判断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而为产业投资建立突破口。和业务创新。由于跨省旅游活动尚未恢复,旅游市场以自助游、周边游和当地休闲游为主。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五一”期间选择自驾游的游客比例达到64.1%,创历史新高。游客平均出行时间40小时以上,出行距离136公里,其中当地游客平均出行距离40.5公里。游客到达目的地的平均休闲半径为16.7公里,比数值增加29.4%。清明节假期平均值比春节假期平均值高出50.1%。这意味着城乡居民不仅在出行,而且消费也日益积极。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统计数据是,77.4%的游客通过预约方式游览景区,其中74.1%的游客认为旅游体验“非常好”。专项调查显示,游客对国内旅游的总体满意度达到84.8分,对应“满意”等级。这说明广大游客了解政府要求的“预约、高峰出行、有序文明”的新管理标准;他们认可旅游企业提供的“安全、优质、智能、便捷”的新服务业态。 。

二、文化的融合旅游业进一步深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正在积聚。预约、分餐、节制、健康、绿色成为文明旅游新趋势,亲子、家庭、文化、品质成为游客新诉求。游客非常关注用餐安全和文明用餐,对公筷公勺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较高。 59.9%的游客倾向于“出于安全卫生考虑而选择价格较高的产品”,56.2%的游客选择与家人一起出游、休闲度假、周边度假、简单消费。相比于中长途旅行时的跑指点、购物,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的游客倾向于发现周围美丽的风景,过着美好的日常生活,加强家庭纽带,滋养身心。本节假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朝阳公园、北京动物园、颐和园、玉渊潭公园客流量位列前五。 “指定景点、订酒店度假”已成为厦门市民旅游消费新时尚。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旅游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推出了一批“当地人游”线路、“区域”和丰富多彩的体验项目。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五一”期间,游客参与文化休闲活动的比例达到87.9%。

无人驾驶游、周边游、乡村游、本土休闲游等带动了智慧旅游、“车旅协同”、数字文化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旅游企业开始加快国内旅游市场的战略配置和产品创新。规范疫情防控,要求游客进入景区、文化场所实行预约制,客观上加快智慧旅游在行前环节、出行与考核、扫码入园、人脸扫码、无接触服务等方面的应用。 、机器人配送等技术创新都在进入消费场景。受疫情影响,公共交通、旅游巴士的乘客量有所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驾出行。 “旅游+汽车”带动自驾旅游、自驾游、房车租赁、露营休闲、智慧停车、汽车旅馆、新服务区,以及汽车维修、安全救援、保险理赔、会展、文创、影视等媒体等“公路旅行”协同企业新业态带动了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投资。

第三,振兴旅游业不是倒退,而是面向未来。旅游业的振兴不仅仅是回归“旅游传统发展模式”“为周边山水收门票,为人海领取红利”,就是满足服务质量新需求,培育科技文化创新动能,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策略。事实上,旅游业在这次疫情中幸存下来。这不再可能了。回去。我们既要关注具体的市场数据,又要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我们要有全球视野,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当然,我们无法回避问题和挑战,但我们不能只是抱怨问题,而是要看到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美好出行生活中蕴含的机遇。

当前,旅游业面临标准化做好疫情防控,提高消费需求质量,深化文化与旅游融合,推动高质量旅游。 ——发展阶段叠加,有100条鼓励创业创新的理由,也有100条不抹黑行业的理由。疫情期间,经常听到一个看似合理的数据:2019年,全国旅游总收入6.5万亿元,平均每天178亿元。今天,旅游活动已经停止。从春节到“五一”,整整100天,旅游业损失1.78万亿元。 1月24日,全国仅组织旅游活动停止,大部分探亲访友、商务出差、自驾游、休闲游需求减少。cals 仍然存在。而3月12日以来,大部分地方也恢复了旅游。旅游统计和数据测算是科学的,但并不意味着以部分代替整体,情感不能代替理性。

政府、行业组织、院所科研机构和媒体应注重政策宣传、资源开发和资金投入、数据信息发布、人才培训等,切实加强对旅行社、OTA、酒店、民宿、景区等旅游业务的导向。推动旅游业发展,认真回答“游客满意度高吗?” » 市场主体是否具有竞争力?产业发展动力有新动能吗? ”以及其他关系到当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要释放消费需求,增强市场主体的获得感;还要利用疫情倒逼行业转型升级。 ,以数字化、智能化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人民日报海外网金泰沙龙第32期讲话,编译/海外网评论员栾雨诗)

本文为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在线评论”,了解中国、了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