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景区门票降价(景区门票价格下调)
据媒体报道,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居民出行热情高涨。引人注目的是,浙江长沙、山东、兰州、河南等省市近期纷纷推出景区降价措施,这意味着游客去一些景区将节省大量门票费用。近两年,全球景区掀起了一波降价潮,摆脱对门票的依赖已成为共识。但面对快速增长的客流,景区服务能否“降价不降质”还有待考验。
对于一些习惯了“坐地收钱”商业模式的传统景区来说,门票降价必然导致净利润同比下降的风景名胜区。事实上,今年上半年,部分上市景区提交的半年报中,净利润一栏呈现“下滑”数字。
需要提醒的是,景区门票价格下调后,服务不能降级。
多年来,景区门票价格“逢节必涨”、“旺季涨价”的现象一直为公众所诟病。与此同时,景区过度依赖门票经济的现象也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从国务院办公厅再次提到“继续推进国有景区门票降价”,各地可制定实施景区门票减免等政策、景区淡季免费开放、演出门票结合实际打折,不仅意味着新一轮门票降价箭已上线,转型在即。这也意味着,如果不改变创收模式,最终将被淘汰。
数据显示,旅游产业链的效益大约是门票价值的7倍,包括吃住行、交通购物等,间接创造了社会财富。丰富景区“吃、住、行、游、购、娱”产业元素,是留住游客、增加收入的根本出路。
旅游景区需要摆脱“门票依赖”,因地制宜、本土特色开发产品和服务。例如,完善旅游服务,整合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纳入周边景区、酒店、特色村落、美食、旅游演艺等资源,实现旅游目的地一体化发展。整合资源,为游客提供综合创新的旅游服务;比如,不断挖掘景区特色和优势,提升游客体验,打开园区大门引进商家,通过租金弥补门票收入的不足; “旅游+”理念结合各景区实际,打造综合商业模式,创新景区运营模式,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和品质,促进景区融合发展。旅游产业。
只有围绕提升服务质量拉长旅游产业链、做大旅游产业,才能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潜力,让旅游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十一”黄金周即将来临,绝非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事情。我要拉长旅游产业链,做大旅游产业。但这个节点就像一把尺子:是让服务随门票下降,还是让服务质量随门票下降,取决于各个景区对于服务和转型的态度和决心。
(来源:新京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