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陕西西安周之水街烟花巷玩耍。新华社

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开展民俗文化演出。新华社

游客在重庆市巫溪县红池坝景区云中花海中拍照。新华社发

【前进,新征程,新时代,不平凡的十年】

【十年答卷】

收拾行李,约上亲朋好友,前往另一座城市,徜徉青山绿水,感受休闲度假的诗意时光。在大众旅游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去旅行。旅游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刚性需求是小康社会美好生活的体现,也是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

近十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壮大,旅游产品质量的提升,旅游业已成为旅游业的支柱产业。重要支柱。工业带动消费增长。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严重后果,旅游业波动较大,但其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支柱地位没有改变。”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陆迎川表示。

十年来,旅游创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趋势更加凸显。旅游业正处于战略发展时期而且很重要。机遇,迈向高质量发展。

1.旅游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中秋期间,各景区夜游丰富精彩。张家界九歌山鬼景区、襄阳唐城景区、西溪西湖景区……特色民俗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星空下露营、赏月品茶、一起猜灯谜、穿穿汉服,品尝美食。一起度过愉快的派对之夜。

旅游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品质的需求也随之提高,旅游市场迎来了消费时代。快速增长。 “十三五”期间,我国人均旅游增长4倍,有效增强了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十年来,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2012年以来,中国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0.6%。 2019年,旅游总收入达到6.63万亿元,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5万亿元,约占GDP的4.56%。

十年来,旅游产品供给不断完善优化,商业业态更加丰富。从 2012 年到 2021 年,国家A级旅游景区由6042个增加到14332个; 5A级旅游景区由144个增加到306个,中高级景区比重明显增加。 。

文化和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整体效益大幅提升。旅游业成为拉动消费增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彰显改革活力。

在我国全面进入大众旅游的今天,旅游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休闲生活方式。传统旅游模式正在迅速消失,休闲度假旅游、品质主题旅游、个性化旅游等市场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旅游消费需求旺盛经历了从“有无”到“好坏”、从低水平到高品质、多元化、从注重旅游到旅游休闲并举的转变。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的旅游业形成了新的消费模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夏天,房车、露营、骑行等出行方式的复兴持续点燃朋友圈。无论是与家人朋友自驾游、租个小民宿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还是以健康时尚的方式露营、冲浪,体验式度假旅行已成为一种趋势。

“十四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指出,我国将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发展旅游业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新阶段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创新,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拓展旅游大众消费体系,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方向。 。

2.融合潮流催生文旅新业态

观看山水间直播秀、沉浸式全息游网红馆、漫步遗产非遗区块发现精湛工艺……近年来,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红色旅游、演艺旅游、文化遗产旅游续é 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从旅游业十年发展来看,融合是一个重要趋势。文化与旅游融合,丰富了旅游内涵,催生了多种业态。旅游文化品质持续提升。历史文化旅游胜地数量从2012年的2064处增加到2021年的4111处,增长近一倍。

“不仅是传统的旅游游览,工业旅游、中医养生旅游、体育旅游、休闲度假、冰雪旅游、露营旅游等新的旅游业态不断涌现。 “人们选择的多样性更加丰富。”陆迎川说。近年来,各种各地实施“旅游+”战略,旅游产业跨界融合步伐加快,丰富了高效优质的旅游供给,旅游与教育、工业、农业、体育等深度融合。产业,经济增长的源泉。

十年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旅游景点从100个增加到300个。红色基因受红色精神洗礼的活课堂。近年来,红色旅游迎来的游客年均增长率超过11%,2019年达到14.1亿人次。

文化和旅游部门还在国家和省级旅游景区推出了671个度假村旅游街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299个,省级以上旅游休闲街区300多个。 ,形成二休闲产品种类丰富,不断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休闲度假需求。前往大自然的绿水青山,感受清新的空气,放松疲惫的身心——近年来生态旅游的兴起,代表了人们对绿色健康生活的追求。国家公园、森林步道、冰雪旅游、湿地草原成为热点。 2021年,我国生态旅游游客人数将达到20.93亿人次,同比增长12%以上。

今年“中国旅游日”,“万名导游带你畅游云端”线上活动,让祖国的大好河山与游客相聚在“ “云”成为近年来智慧旅游的发展方向。在那个时代智能互联,新技术遇见旅游,不仅催生新模式、创造新景区体验,还提升产业效率。智慧博物馆、数字旅游景区让文物焕发生命力,虚拟展示、智能导游、交通监控等新服务体验不断完善。

3.普通百姓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在贵州花茅村,昔日的“干旱茅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山清水秀的旅游胜地;十八洞村,民居风光、民族风情让游客流连忘返;河北德胜村、江西神山村由贫困村转变为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的 ;安徽西递村和浙江虞村入选首届联合国世界杯参赛村。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多年来,许多村庄通过旅游发展不仅脱贫致富,更成为展示美丽中国形象的亮丽名片。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旅游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各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一批生态优美、生产生活优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悄然涌现。曾经封闭落后的村庄成功脱贫、增加就业和收入。曾经留下的古村落监控已成为游客寄托乡愁的“世外桃源”。

“十年来,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农民利益联动机制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 “旅游主体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效益持续凸显。”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饶权表示。/p>

数据显示, 2012年以来,乡村旅游游客年均增长率在20%左右,文化和旅游部启动了1299个乡村旅游重点乡镇全民乡村旅游,打造了一批内涵丰富的全民乡村旅游线路主题鲜明,旅游枢纽发达乡村的。 2019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过30亿人时,占全国旅游人次的一半。

旅游业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领域,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生力军。助力乡村振兴。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广大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得到发现和盘活。越来越多的城市游客走进乡村,诗意地生活在绿水青山之中,感受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体验。遗产。采集体验、研学旅游、非遗手工艺、民俗节庆……乡村旅游不断壮大,更多更多游客“入住”,拉动当地消费增长。

“放下斧子当导游,富裕生活不再愁。” “在内蒙古阿尔山市的一片林区,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吃到‘旅游大餐’的村民写下了这副对联,成为旅游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的生动写照。在他们家门口。 /p>

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不仅让村民成为旅游实践者,也让村民走出家门,成为旅游实验者,荷包逐渐鼓起来。旅游业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产业、人民追求。幸福生活路上一抹亮丽的色彩。

(本报记者鲁宇安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