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周边景点推荐(景山∣能看到故宫的地方)
古都北京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但有一个地方,虽然也是威严的皇家地位和名气,但踏足其中的游客并不多,这就是景山。
景山远望
景山的观众较少,并不是因为它不值得一看。景山虽然距离故宫只有一街之隔,但可能是因为故宫太大了。逛了一天的人们终于走出神武门,大多已经没有力气再爬山了;即使他们有精力和兴趣,他们也常常没有足够的时间。
只有登上景山的人,站在几百年来一直是北京中轴线最高点的万春阁上,才能欣赏到北京的全景只有当你眼睛舒服的时候,你才能体会到来这里意味着什么!
故宫向南看
北海向南看西
景山位于北京南北中轴线上,南临故宫,西临北海。三朝皇宫的后花园。元代景山被称为“青山”,但实际上是一座小山,是大内花园后花园的一部分。因位于皇宫北侧,形成天然屏障,故又称“镇山”。
明代,在元皇宫遗址上修建了新的皇宫,并开挖了护城河、太液池、南海,并开挖了土堆积于此,逐渐形成了今天所见的景山峰,并改名为“万岁山”。明初,为防止元军残部围攻北京,切断能源供应,山下堆放了大量煤炭。 “煤山”的绰号从此流传开来,直到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才将“景山”改为“景山”。这个名字至今仍在使用。
景山之名出自《诗经》。这里的“敬”字就是高的意思。
《诗经》中有“执笔景山,松柏万万”、“望楚唐景山北京”等诗句。
如今景山的平面布局,沿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是山上的万岁门(正门)、七王楼、五芳阁(从东向北)西):周商阁、关庙阁、万春阁、吉房阁、芙兰阁)、宝房、转城门、寿皇殿建筑群。
寿皇殿建筑群东侧为永寺建筑群(不对外开放,大雄宝殿已不复存在),东南侧有关德宫建筑群和护国忠义殿。寺庙(关帝庙) 上面还有寿皇阁山的东侧。
景山最北端位于寿皇殿建筑群的东西两侧,有兴庆阁、吉祥阁(均不对外开放)。
由于山势阻隔,实际游览并不是这样的顺序。
万寿门正面及景山前街
万寿门背面(向南望故宫神武门)
在今天的景山,第一座正门就是长寿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坐北朝南,正对故宫神武门。
清末的万岁门(从北门向北看)
但1956年后的景山正门在你的面前,是一座更加雄伟高大的建筑万岁门以南——北上门。北上门曾经是唯一的出路从北面进出宫殿。
明清时期,沿着紫禁城北护城河外缘,自东向西,以北上门为中心,内皇城墙两侧,衙门、街市商铺云集,这一带正处于紫禁城和景山故宫之间,是守卫皇宫的缓冲区。皇帝外出后若想从北边回宫,必须先从北东门或北西门进入,再经北门,从玄武门(神武门)返回皇宫。 。出宫的路是相反的。北上门之名也由此而来。
民国时期的北上门
北上门也是五间单檐歇山顶建筑,但比万岁门高很多。从照片上看,这是一座宏伟的宫殿。部分学者经考证,其前身是金代的紫辰门,在北京中轴线和城市规划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紫禁城神武门以北,有三座黄色琉璃瓦屋顶的建筑。遗憾的是,为了适应城市发展,拓宽市政道路,故宫神武门和景山长寿门之间高大的北门,连同一排50联的官楼和围墙东、西两侧已被拆除。向上。
其背后的万岁门成为景山第一正门,而北上门连同两侧的官邸阵地和内皇城墙,扩建为今日的景山前街。所以,现代城市的发展也是有代价的,而且这个代价并不低。
有人曾呼吁重建北方原址上的上门,恢复了金元明清以来这座连接紫禁城和景山的关键枢纽,重新连接了北京的中轴线。随着规划的发展,地面车辆可以在地下行驶。
如今,紫禁城神武门前已不再有巨大的北门了。小万岁门已成为景山第一门。
进入万岁门,映入眼帘的是齐王楼——
两层黄琉璃瓦重檐卷棚位于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上檐为单檐三步斗拱,下檐为单檐五步斗拱。前面的走廊四周有汉白玉栏杆。现在正在大修。
七王楼
明朝时期,山前曾有一座寺庙。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原明代的山前殿被拆除,在原址上修建了这座启王楼,供奉孔子牌位。
景山园里,山上山下古树参天,其中不乏树龄以上的古槐、古柏、古白皮松等。超过两三百年。
登上景山五莲峰顶,自东向西,有五座造型各异的敬亭,统称为五芳亭。
早在晋元明时期,山上就修建了金碧辉煌的建筑。
据《春明梦玉录》记载,明代时,这里建有玉秀亭、寿春亭、长春亭、吉方亭、慧景亭五处。
万春阁遥望
如今的五芳阁中,位于中峰最高处的就是万春阁亭,建于明代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楼的基础上重修,平面呈方形,黄琉璃瓦三重檐,四角尖顶。高17.4米,内外有金柱32根,面积292.4平方米。
亭内原供奉着五佛之一的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佛)鎏金铜像。可惜在上世纪的十年浩劫中被红卫兵砸碎了。如今的鎏金铜佛并非清代原件,而是1998年重铸的。
民国时期,万春阁进行了大修。
1934年,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刘敦桢共同撰写了《紫禁城景山万春阁修缮方案》一文,发表于《中国建筑学会学报》第5卷第1期。文章清楚地说明了万春阁的现状、推荐的修复部位和修复方法。
对于屋顶瓦脊的修复,他们建议:
“除屋顶东北角的三层屋檐外,拆除后盖外,其余部分因年久失修,屋顶凹凸不平,脊兽瓦,歪斜,有裂纹,或残缺不全,宜寻寻觅觅。旧瓦片,或赵氏琉璃窑备的,恢复旧形。友宝屋顶缺盖板,怕雨水长期渗入,导致雷公柱腐烂,故应加水泥盖板。
在万春阁的东西两侧不远处,有两座重檐楼阁和绿琉璃瓦黄镶边的八角亭,远远地遥相呼应。东边是关岛敖亭,西一为吉房亭,均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明代建筑基础上重建。
两亭高14.2米,面积110平方米。建筑形式与彩画一模一样。观妙阁原供奉东方晓佛(不动如来佛),寂芳阁原供奉西方阿弥陀佛。这两尊雕像都是镀金和青铜的。不幸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掠夺。
观庙亭
吉方亭
再往前延伸,东西两侧有一对相对的敬亭,各占一侧,均为蓝色琉璃瓦,紫色削边,重檐,圆尖顶。东边一座是周商亭,西边一座是芙兰阁,每间高11.3米,面积100平方米。与彩画也完全一致,也是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明代建筑基础上重建的。
周商阁原供奉南方宝生佛,福览阁原供奉北方不空成就佛。 (1900年)被八国联军抢劫。
周尚亭
芙兰亭
如今的五芳亭,门窗齐全,油饰全新。看得出来是经过精心的修复和保养的。但80年代、90年代去过景山的人都知道,当时山上的亭台楼阁,除了万春亭外,基本上只有柱子,没有门窗。事实上,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前,五芳阁也已被毁。门窗齐全,当年拍摄的照片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变化。
清末景山(爱德华·邦斯·德鲁1892年拍摄)
清末景山(日本人1898年拍摄)
清末景山(1898年日本人拍摄)
>
以上两张拍摄于19世纪末的照片中,山上亭子的门窗清晰可见,这说明了1900年之前,景山五芳亭的整体状况基本完好无损。
但随着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进驻景山,山上亭子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图为驻扎京山的沙俄军军营
被八国联军摧毁的京山城墙
八国联军中的法军在前方齐王塔、山顶的万春阁上插着占领国的旗帜
景山观德殿外墙琉璃门前的沙俄军队
1909年5月美国地质学家托马斯·张伯伦拍摄的景山已从亭门窗中消失
左图为1909年的关庙亭,右图为周商亭
>
景山阁拍摄于民国时期至20世纪末
从上面的照片可以看出,1909年,经过八国集团的掠夺和破坏,威力联军,山上楼阁的门窗和青铜佛像都消失了。这种情况在20世纪100年里一直没有改变。如今亭上的门窗漆红漆金,是2005年以后才加建的。
在山脚东侧山上有两块石碑,旁边有一棵老槐树。这里是明末思宗崇祯上吊自杀的地方。
1644年3月,闯王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感到国家没了。 3月19日,他偷偷溜出宣武门(神武门),逃入景山,在关庙阁下的一棵歪槐树上“亡国”。
明思宗殉难
这棵树已不再是当年的树了。上世纪十年动乱期间,这棵老槐树被红卫兵称为“四旧”的人砍倒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棵古树是20世纪90年代从建国门地区移植过来的。
左:明思宗三百年纪念碑右:明思宗殉难碑文
旁边的两块石碑是明思宗三百年纪念碑(前面的那些)有栅栏)和明思宗殉难纪念碑,前者是e清末三位翰林合作创办,傅增祥撰文,潘林高撰额,陈云撰书丹;后者是故宫博物院,建于1930年。
寿皇阁
绕过明思宗殉难的地方,就看到了不远处的寿皇阁。这是一座卷顶孤楼,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柱间没有门窗,上面挂着倒立的门楣,下面放着矮凳,门楣换成了青砖。金、元时期这里就有建筑。明代,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修建了寿皇阁。皇帝曾在亭内观看群臣射箭。
《明记北略》载:
“万寿山寿黄阁,亦为梅山红阁。
清代时,寿黄阁已不复存在。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原址上重建现在的建筑,成为先人休息的地方。
沿着小路再往前走,离山北不远,只能看到东、南、西三个方向的巨大九矩牌坊,这里就是宝芳位于寿皇殿建筑群最前沿,是寿皇殿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宝坊均为四柱三间九间。楼式,面宽16.2米,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曾多次修葺,原金丝楠木梁柱现已更换为混凝土水泥柱
三座宝牌坊的四根柱子都位于刻有神兽的须弥座石上,还有柱子两侧加柱
三个牌楼规矩相同,牌坊上有额头,都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南牌坊北侧题为“昭阁卫心”,南侧题为“仙城五夕”。
西牌坊东侧题为“旧经时代”,西侧题为“求世德”。
东牌坊西侧铭文:“少文至一”,东侧铭文:“帝序”。
宝房北边是寿皇宫宫墙的南门,即砖砌城门,形式为一正门、二偏门。盖茨。正中正门为牌楼门,沿墙三门,殿顶黄色琉璃瓦,单角单凸五步仿琉璃瓦。木斗拱。中间的门洞稍高,供皇帝通过;大臣们通行,两侧方便的门供随从使用。
砖城门正门(前)
砖城门正门(后)
城门内立着一只石狮子。门东、西,庄严坐须弥座上。
门前一对石狮子,蹲在须弥座上
进入砖砌城门,东西两侧分别是神灶、神库,都是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于山顶,是寿皇殿祭祀时祭祀和存放祭品的地方。
神库
神初、神库的南面,还有一口井亭,每亭内各有一口井。
敬亭
砖砌城门南侧正对着寿皇门。这是一个五R面阔,进深两间,黄琉璃瓦殿顶高大的殿堂,建在八级平台上,四面汉白玉栏杆,中间有一条双龙戏珠。重五步斗拱,梁枋饰有金龙彩画印章,竖脊上有七只动物。从建筑法规来看,水平相当高。原建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不幸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电力引发的火灾,整座建筑被烧毁。
重修的寿皇门(戟门)
今天看到的寿皇门是被毁后重建的。城门的东西两侧也各有两只石狮子,但从石雕的风格和精美程度来看,显然不如砖城门前的那一对。尚不清楚他们是否愿意稍后添加。
东西之间可以看到寿皇门的前后两侧,以及排列成行的冷兵器。
因为寿皇门的前后两侧,东西两点之间立有两排兵器,故又称戟门。
过了寿皇门,就迎面是寿皇宫。寿皇殿是景山的主体建筑。按太庙规定缩写。面阔九间,进深三间。殿顶覆黄琉璃瓦,重檐。梁芳的金龙篆刻画是在十二级须弥座的基础上建造的。
寿皇殿
殿前有一个大平台。平台上有四个铜炉、两只铜鹿、两只铜鹤,周围有汉白玉栏杆,中间有双龙戏珠御道,广告直接从地面到上面的平台。
寿皇殿
殿内供奉着康熙至光绪八位清朝皇帝的佛龛、画像及遗物。图案。
寿皇宫内景
左图为雍正龛,匾额为“天上应月”;右图是乾隆的佛龛,匾额上写着“通天光被”,均为嘉庆御笔
从清雍正元年开始,寿皇殿就开始供奉皇帝的容貌康熙皇帝的。乾隆元年,雍正皇帝圣面再次安放。从此,供奉历代皇帝的圣面就成了清朝的皇室统治。乾隆三年,乾隆皇帝下令,参观完皇帝陵墓回到六安后,必须亲自到寿皇殿行礼。
该殿内清朝八位皇帝的龛位顺序为:同治、道光、乾隆、康熙、雍正、嘉庆、咸丰、光绪
寿皇殿是明代的祭祀场所。但体量较小,且位于现址东侧。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为了供奉雍正帝容,以示尊崇,乾隆皇帝决定拆除明代寿皇殿,在现址重建一座规模更大的殿。
从《明皇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寿皇宫不在中轴线上,而是位于东侧,规模不大。
乾隆十四年(1749年),按照太庙规定,开始重建寿皇殿,不仅使这座清代皇家寺庙正式建立,而且水平也大大提高和寿的品质黄堂.地位。
清代寿皇殿建筑群模型
寿皇殿建筑群平面图
乾隆十五年(1750年)5月15日,新寿皇殿落成。 《清高宗纯实录》卷364载:
“丙辰(十五日)。寿皇殿重建完毕,供奉先祖和皇后的圣面。鞠躬行礼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日法俄联军闯入景山,盗走寿皇殿文物。< /p>
寿皇宫前的八国联军法军将领和军官
民国十四年被拆除的明代寿皇宫建筑乾隆年间,木材等建筑材料并未废弃,而是迁至北新桥外的雍和宫。如今的雍和宫万福阁就是明代景山寿皇殿供奉牌位的殿堂,雍和宫法轮殿就是明代景山寿皇殿万福阁前的祭祀殿。
左图:雍和宫万福阁右图:雍和宫法轮殿
寿皇殿前东西两侧有配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存放寿皇殿内的陈设及祭祀用的乐器。
前方平台的东西两侧,还建有重檐尖顶的八角碑亭,高七米多的石碑立于其上。立于亭内。两块碑分别用满文和汉文雕刻,详细记述了重修寿皇殿的原因、过程和意义。南侧刻有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重修寿皇宫铭文”,北侧刻有“乾隆十五年五月初十内阁谕”。
碑亭
碑亭内石碑
寿皇殿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铎殿,东侧各有一座是延庆殿,西侧是锦熙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重重五步斗拱,金龙篆书画,正面及台基东、南、南三面有走廊。西三边有汉白玉栏杆。殿内有爱新觉罗族谱玉佩。
延庆堂
锦溪堂
1911年辛亥革命后,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设立了古物陈列馆。作为展品。双十日1929年(民国十八年),寿皇殿首次对外开放。
在寿皇殿建筑群东侧的南半部,还分布着永思殿、关德殿、护国忠义殿等几座独立的建筑群。
永嗣殿原是寿皇宫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停放着历代皇帝和皇后的灵柩。正殿永思殿,民国时期因年久失修被迫拆除,今已不复存在。仅前面的永寺门和东西配殿尚存,但不对外开放。
关德殿也是一个自己的庭院。明清时期,这里是皇帝观看臣子射箭的地方。最南侧有一座琉璃庭院门,有围墙。进入庭院后大门正对着一座黄琉璃瓦硬顶五开间的建筑。这就是关德门。虽然不算景山的主体建筑,但板门朱漆金钉,九横九纵,宣告了最高等级。
关德门
九横九竖钉的朱漆大门
穿过关德门,前殿就是正殿关德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层黄琉璃瓦,檐歇山顶,单翘、单凸、五阶斗拱,梁饰龙草篆画,金龙井口大厅的天花板上。
关德殿东西两侧有配殿两座。北面还有后殿,但不对外开放。
关德殿正殿
关德殿正殿
关德殿内梁都装饰着龙草和彩绘印章,金龙井口的天花板
p>紧邻关德殿的东边,还有一座小型的护国忠义殿(关帝庙),它有前后两个庭院。目前仅开放一进院落。前面是拱形琉璃砖山门,与关德殿外墙的壁挂式琉璃门开在同一面红墙上。
护国忠义寺大门
正对面的正殿是两间相连的房间,前有卷屋顶,后有坚硬的山顶。东西两侧各有配殿。
正殿两间相连,前为卷棚顶,后为硬山顶
位于殿堂最北端的东西两侧。寿皇宫建筑群中,还有两座规制相同的建筑。建筑物被重建它是在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年)明代建筑基础上修建的。一是位于景山公园东北角的吉祥亭(明代景明亭),一是位于西北角的兴庆阁(明代万宁亭)。春楼),全部黄琉璃瓦,绿饰边,重檐四角尖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周有廊。底层为砖石结构,南北两侧有石拱门。两座建筑对称排列,形成东西角楼之姿。两个展馆目前均不对公众开放。
左图:兴庆阁 右图:吉祥亭
景山曾是元、明、清三朝的皇家后花园,是明清皇帝的重要场所祭祀祖先的地方曾经是戒律的禁地数百年来,它一直为中国人民所喜爱,直到1928年才正式对中国人民开放。它已成为北京中轴线上不可替代的市政公园,供人们登高俯瞰首都全景,休闲游览。 。
景山公园雪景
(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