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的自信心也随着呼声的增大而暴涨。紧随深圳、赶超南京的声音不绝于耳。最夸张的是,GDP距离南京还很远,但舆论领域很多。政府似乎已经接受合肥很快就会成功,但南京肯定没有未来。很多人认为,关键在于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合肥牵头的聚光灯。

1.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衡量一个城市实力的标准有很多,比如GDP、人均GDP、人均收入,当然还有税收等。但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合肥与南京之间还有一段距离,显然超车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

当然,这些指标中,合肥com也有少数获奖者。除了人口之外,最典型的就是国家实验室(含国家研究中心)的数量,其中合肥有4个,南京有1个。很多人因此认为南京的未来不如合肥。但按照这个逻辑,上海、成都、武汉等。都不是合肥的对手。这个逻辑显然不成立。

虽然国家实验室拥有最高的规格,但它并不是真正的主流。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这方面,南京比合肥优势明显。是真正的第三科教城。但显然很多这个领域的朋友都保持沉默。

那么我们再深挖一下,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什么区别?标准的定义这里不再重复,我来说说我的理解。国家实验室的标准最高,其运行和研究经费主要由国家投入,体现了国家意志。研究方向可以理解为底层的基础科学。非常重要,但是基础科学研究有两个问题。

一方面,输入和输出不一定相等。另一方面,进入和退出的时间是不可预测的。毕竟,这是一个基础科学探索实验室。电视剧《三体》中的“良香加速器”是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拍摄的。而这台对撞机属于中科院高能所,用于实验,主要目的是引领和推动我国高能物理的发展。但问题是是否真的会带来好处,短期内显然是负面的,长期来看则不得而知。这让我想起杨先生反对我国建设大型粒子对撞机的事情。基础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是巨大的。即使投入几千亿,也不一定能得到什么,赚到了也不一定能变现。

所以我相信国家实验室是好的,但指望它们在短时间内取得显着的经济收益是不现实的。基础科学是一个长期积累、渐进的过程。你看看兰州、沉阳,很早就有国家实验室了,他们不漂流。

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际上更多地体现了具体高校的科研实力。虽然支持肯定没有国家实验室那么强,明显的目标更具体,课题的转型路径更清晰。 。如果仅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国家重点实验室虽然不是最高水平,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流动性明显优于国家实验室。另外,南京还有很多比较低调的科研院所,整体研发能力相当夸张。因此,在科研开发领域,南京的整体优势并不是一般城市能够轻易争辩的。

不过,由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和安徽省共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力却是可圈可点。好的当然,整体实力与南京大学还有一段距离。

注意,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名字很相似,但又不一样。技术这个词,但往往人们不理解它,而将两者混淆。

2.产业逻辑

在工业领域,南京拥有非常完整的产业链,涵盖从重化工到芯片的各个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不过,合肥的工业此前较为薄弱,但近年来在一些特定领域却展现出较为耀眼的光芒。

南京的基本面很稳定,但在一些新兴领域,却显得过于焦灼。我个人认为项目的选择和引进不合适,最典型。ues是芯片,是新能源。

研发芯片,直接引进台积电到台湾,投资新能源汽车拜腾,但前者真的可控吗? “明星车企”拜腾拥有戴雷(前宝马高管)、布雷特·福康(宝马i8之父)等明星高管团队。并先后获得一汽、富士康、宁德时代等巨头84亿元融资。虽然是民族品牌,但创始人和管理团队大部分都是外国人,这令人发指。

细节就不多说了,我个人认为这是典型的老外挥霍中国资本的行为。南京的这样的事业我只能归结为运气不好、眼光差,拜腾的失败直接让龙潭新城蒙羞。根据以下逻辑蔚来和合肥、南京应该帮助南汽发展新能源,可惜南汽被上汽接管,失去了主动权。

相反,丽水区近年来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进展。整合长安、开沃等5家综合性汽车企业,吸收欣旺达、布雷博、法比奥等200多家国内外关键零部件企业。

合肥、蔚来、京东方、长鑫存储的故事大家已经很熟悉了,我简单说一下。个人认为蔚来并没有很成功,还在亏损,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作为汽车制造的生力军存活了下来,而合肥投资蔚来其实就相当于支持当地的江淮汽车,而且在同时,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随后合肥投资了Leapao汽车制造的又一支生力军。能否重现下一个NIO还有待观察。长鑫内存成功实现了DDR内存的全国替代,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合肥近年来的产业路径非常明确,那就是民族品牌。

然而,在看到合肥队在聚光灯下的成功之后,其他失败的例子就被积极地忽视了,使合肥队成为了比赛之神。四次重大失败。

包括引进熔盛重工在合肥建设全国最大的低速船用柴油机生产基地;引进日立等离子面板项目,结果是等离子被淘汰;最终被通威集团以8.7亿元收购;全球首个生物经济示范区也失败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ue合肥不好,但是告诉大家,既然是赌,自然就会有赢家和输家,不能因为赢了就完全忽视输家。这是一个典型的故事。获胜者。但合肥的眼光还是不错的,至少那几场成功的实力足够强。

至于京东方很多人的认知,是有些错误的。京东方的总部在北京,而不是合肥。当时的故事是,京东方需要建设第6代显示器工厂,以扭转第5代工厂的失败。被夏普打扰了。随后,合肥厂商力排众议,决定与京东方共同投资175亿元,在合肥建设首条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那一年,合肥的税收收入只有160亿元。即使在这个时候加尔德,当年的地铁建设被放弃了。所以合肥京东方实际上只是一个京东方工厂。对于同一个工厂,京东方有15家工厂,分布在不同的城市。

虽然合肥不是京东方的总部,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当年6代线的契机,京东方投资了8代线、5代线、10.5代线。合肥产线,帮助合肥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新型显示产业链。

南京高端广告牌发展较早,起点较高。它曾经是全球最大的液晶模组出货基地和中国重要的平板显示器生产基地,享有“液晶谷”的美誉。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京东方此前已登陆南京2020年收购位于仙林湖东岸的南京8.5代液晶显示器项目。与此同时,液晶面板三大关键原材料之一的南京在偏光片领域也取得了突破。山金光电(南京)成为全球最大的偏光片供应商,打破日韩的垄断和封锁。

从产业规模来看,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建成从上游液晶材料、液晶面板、液晶模组中间到下游整机应用的全产业链,汇聚了LG电子、LG显示、夏普、中电熊猫、京东方、汉宇财新等100多家企业,年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链饱满而成熟。不过,民族品牌的口号并没有公开,而曾经家喻户晓的熊猫,也给人一种不思进取的感觉。道路并不清晰,我个人觉得需要调整和优化。

3.重载出行与轻装出行

过去南京和合肥的差距很大。

南京人家很有钱,条件也太好了。辉煌的历史、雄厚的工业、先进的教育等。一方面是南京的宝贵财富,但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光环负担。南京显然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船太大而无法掉头,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实质性调整难度很大,涉及的东西太多。这就像拆掉旧城,重新开始,重新安排,难度可想而知。

对于过去的合肥来说,可以说夸张一点没什么,当然是夸张了。没有什么可以继承的,只是让合肥轻装上阵。没有继承,自然就没有负担。合肥的目标明确而简单:尽快致富!它仍然是一张白纸。合肥先发虽然慢,但有后来者的优势,很多东西都比较新,甚至是城市规划。因此,我们在合肥很容易找到“攻击性”和“游戏性”,而这种“攻击性”和“游戏性”只有初入江湖的年轻人身上才能找到。

但由于后来者较多,说先者无用是很不恰当的。当合肥达到南京的规模后,很多事情敲定后,它还能保持目前的强劲增长吗?不必要显然,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种东西可以吃遍全世界。

此外,南京也在快速发展。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仅次于北京、上海的教育资源、人才储备以及坐拥长江水道的优势,南京的先天优势长期保持,难以撬动。尤其是主体的改造能力,其隐藏得很深的力量一点也不为过。同时,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南京周边小伙伴众多,辅以城际列车的加持。南京实际上是一个伪装成单一城市的都市圈,整体的合力非同寻常。唯一的弱点就是这几年缺少强人。与生俱来的保守主义和稳定的心态造成的。

共同繁荣、共同崛起是中国的主旋律。曾经相对较弱的城市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必将逐渐向相对富裕的城市靠拢。这个过程是正常的。合肥的崛起,对安徽有利,对长三角有利,对中国更是机遇。南京恐慌?并非一无是处,但合肥模式值得南京学习,特别是在项目选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