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北好玩的景点有哪些(天津直海路)
来源:新华社
高雪梅记者黄江林、《瞭望东方周刊》编辑
2021年6月5日,游客在人工海滩观水天津滨海新区东疆港特技表演(赵子硕/摄)
前不久,传出天津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获得中央“上级”4亿元的消息级别”的支持,刷爆了天津人的朋友圈。
率先通防的城市、顶级的资金支持、最高的配额……这个消息不仅让天津市民兴奋不已,也刷新了外界对天津海洋的印象。多年来,天津大力开展渤海综合治理和蓝色海湾修复,海岸线自然生态景观得到较大改善。不仅是候鸟成群结队而来,还有天津的概念老百姓心目中“离海不近海、不近海”的观念逐渐被打破。 “去天津赶海”成为京津冀游客的选择,亲海生态走廊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参观。
实施污染治理、修复海洋生态、生态改造海堤……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给天津带来了什么?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此举会给我国漫长的海岸线带来哪些变化?
4亿元顶层支持
2021年10月,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组织的2022年中央财政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生态环境等国家部委竞赛评审中,天津市申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脱颖而出并获得成功获得中央财政支持4亿元,成为本轮财政支持金额最高的城市。
“这次评选竞争非常激烈,全国23个项目申报中,最终通过的只有16个。”回忆起申报过程,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副处长张士奇表示,心情还是有些激动。
虽然申报工作于2021年8月拉开帷幕,但当时财政部、自然资源部联合组织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申报工作时,沿海省份和城市采取自愿申报的原则。但张士奇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忙碌起来了。他从文件柜里拿出厚厚一叠申请材料,说道:“开始准备吧。”2021年3月、4月启动,7月准备申报材料,9月初完成项目申报和专家现场核查,10月参加视频答辩会。可以说是一路过去了。”
根据申报要求,2022年项目申报城市应以提高区域海洋生态系统整体质量、增强碳汇为目标海洋生态系统的容量。其中,省会城市申报项目总投资不低于5亿元,一般地级市不低于4亿元。项目实施期限为两年。对通过竞选的项目,中央财政分两年按照每个省会城市奖励补贴4亿元、一般城市奖励补贴3亿元的标准分配资金。所有地级市。
为了这个目标,张士奇和天津各部门的同事们经过半年的努力准备,于2021年10月12日上午,期末“考试”——2022年中央海洋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竞争性评审资金支持。
答辩分为项目陈述和专家提问两部分。“专家们的提问非常具体。 ”张世奇回忆道,从配套资金保障,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技术方法,再到污染治理现状,都一一抛出尖锐问题,天津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在场的人按照各自的分工一一作了解答,“一开始我很紧张,没有什么想法,好在我们工作细致,经过你我几轮问答,前任众人连连点头,众人的眉头也慢慢舒展开来。 ”
项目顺利通过答辩,天津获得最高金额4亿元支持,成为资金支持金额最高的城市。
为什么是天津< /p>
沿着天津滨海新区东疆港区海岸线行走,你可以看到一个面朝大海的“贝壳”、一座沿着海岸线起伏的“沙丘”和一架巨大的“纸飞机”。位于东江市的天津东江临海公园,春回大地,海风习习,来这里赏海的市民络绎不绝。
2021年6月5日天津滨海新区东疆港人工沙滩上,家长和孩子背着手看海(李然/摄)
这一幕出乎天津市民的意料。很多年前,天津、河北和“三北”地区的海上门户,是真正的沿海城市。l 市.不仅天津港连续多年跻身世界十大港口,而且还有国家海事博物馆和牡蛎礁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但过去,天津却屡遭诟病:“靠近海就不靠近海,靠近海就不靠近海。”
“天津传统上有153公里的海岸线,从北部的剑河地区到南部的北牌河地区,但由于主要是粉砂泥滩,过去市民很难亲近大海。”刘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海域处副处长李解释,为此,2019年以来,天津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17个部门联合研究制定了“蓝色海湾”恢复计划。注重海洋生态修复和合理开发利用
经过三年努力,津北汉沽海域生态修复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滨海湿地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不仅显着增加,自然生态和海洋灾害防护能力显着增强。 3个滨海湿地修复项目和2个岸线生态修复项目打造了一批居民赏海网红景点。
2021年6月5日,游客在滨海新区东江琴海公园游玩,天津(无人机拍摄,赵子硕/摄)
2021年6月5日,天津滨海新区东疆港人工沙滩,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赶海采摘” ”(李冉/摄)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成果成为本轮12月的“加分点”在此基础上,本轮申请2022年中央财政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天津市再次提出总投资计划6.678亿元,主要包括七个项目:实施退滩28公顷;湿地155.7公顷;处理过的互花米草 57.3 公顷;海堤生态改造17.7公里;湿地微生境改造10公顷;开展牡蛎礁修复680公顷,投放牡蛎礁34.5万平方米;开展蔡家堡大深塘、大深塘两个渔港环境污染治理。
天津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保护修复工程位于汉沽海域天津北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滩涂湿地资源和牡蛎礁资源,是迁徙路线上的重要节点。从东亚到澳大利亚的候鸟。这里是世界濒危物种重要的越冬地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区域生态功能十分重要。
“修复工程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根据总体目标,该项目的实施将改善周边生态环境质量,恢复泥质滩涂、盐沼和牡蛎礁生态系统,增强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确保生态安全。 “滨海新区海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非常符合申报文件的精神。
记者注意到,天津的修复工程包括修复工程,将恢复约155.7公顷 虾塘将得到治理拆除围堰、清土,形成湿地地形。该项目预计将打造120公顷碱蓬湿地,提高生态系统的碳汇和固存能力。预计年固碳量超过1000吨。
海洋生态环境总体改善
通过与天津竞争评审的项目有辽宁庄河、江苏盐城、南通、上海、广东湛江、广西北海等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共16个项目,覆盖我国黄海、渤海、东海、南海沿岸10个省市。
2021年6月5日,游客在天津滨海新区东游玩江港人工海滩上(无人机拍摄,赵子硕/摄)
这也体现了中国海洋生态的广度和强度
围困 由于填海工程、大量污染物入海、过度捕捞、近海资源开发和集约化运输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受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一度面临严峻形势,赤潮、绿潮等海洋生态灾害频发,滨海湿地面积萎缩,自然灾害频发。海水净化和修复能力持续下降,自然岸线减少,岛屿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受到威胁。
这一趋势反映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得到了扭转。中国党。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开展蓝湾整治”。随后,整治行动被列为“十三五”海洋重大工程。2016年,国家支持沿海开发,启动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福建厦门、广东汕头等成为全国首批18个试点城市,主要实施海岸整治修复、滨海湿地恢复与植被种植、近岸构筑物清理、清淤疏浚、生态廊道建设、受损海岛恢复等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蓝色港湾整治行动、海洋保护修复工程、渤海综合治理行动计划、红树林保护修复工程等实施修复专项行动,全国修复修复海岸线1200公里,滨海湿地34.5万亩。
效益由此看来,到2020年,渤海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将达到82.3%,比2018年提高16.9个百分点。三省一市共修复岸线132公里。环渤海城市,37.5%的渤海近岸海域已纳入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区。
依托渤海综合治理和“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规划,天津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
天津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天津市12条入海河流水质已由2017年“全部不良”改善为2020年“全部不良”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0.4%,比2017年提高53.8个百分点,改善幅度较大位居环渤海三省一市之首。
同时,天津严格遵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全面停止审批新围填海项目。 2018年至2020年,天津全面开展海岸线滩涂综合整治。滨海湿地修复面积达到531.87公顷,修复海岸线4.78公里。严格执行海洋夏季休渔制度,海洋捕捞总产量比2015年下降25%,增殖放流各类鱼苗近72亿尾。
“如今,滨海湿地水系丰富,植被恢复,吸引的鸟类种类和数量以及珍稀鸟类数量大幅增加。”刘莉表示,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海岸线景观,天津海岸线已成为京津冀游客的亲海生态廊道,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参观游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
天津南堤滨海步道公园一景(李然摄/摄)
保护修复任重而道远
边看边看取得的成绩,由于我国生态问题还存在不少历史欠账、积累问题、现实矛盾不少。生态保护和修复任务依然艰巨。
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全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到当前生态保护并修复系统性缺陷等问题。公开信息还显示有些地方还存在“边建边毁、边修边建”的奇怪现象。
在沿海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滕宝贵认为,以《海洋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并存在违法成本低等问题。例如,在海洋大省海南,海盗开采海砂曾一度猖獗。根据《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海盗开采海砂一般情况最高罚款5万元,情节严重的最高罚款20万元。这与非法采矿数千万美元的非法收益以及非法采矿造成的生态灾难非常不相称。
同时,由于海洋生态的特殊性,海洋生态的保护与恢复生态环境仍然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复杂而特殊的系统工程。但“九龙治海”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为了克服这一体制障碍,在渤海综合治理过程中,天津市首先打破了原有的工作格局,不仅成为市指挥部协调推进重点任务和重大事项将生态保护纳入监督检查工作,常年派出监督检查组进驻各区,对发现的江河、海洋污染问题督促责任区整改落实流入大海的地区。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务、农业农村、交通运输、海事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英语建立实施湾长制,制定三项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最终形成“党政同责”、群策群力、共同治海的协同治海新格局。
此外,国家海洋督察报告显示,仍有地方因配套资金缺乏,导致中央资助整治修复工程进展缓慢。有业内人士坦言,目前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投入机制尚未理顺。一些地方政府过于依赖中央财政投资,尚未建立资金筹措长效机制,也没有形成多渠道投资机制。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专家陈克亮等人认为,国家海洋生态修复涉及项目较多、前期资金投入大、周期长。国家和地方政策文件都“鼓励建立海岸带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多元化投资机制”。目前,社会资本参与的激励机制和模式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记者注意到,天津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通过审核仅一个月后,首批2.5亿元中央资金就下达了。 “目前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启动,项目总体规划期限为2年,其中2022年主要进行项目准备和部分项目实施,2023年完成项目验收、监测和效果评价工作。”张士奇说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