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游人如织,十里长的堤柳秀美,河两岸风景如画;工业园区的服装工厂购物店、时尚购物街等,“去首都”已成为新时尚;广阔的乡村新村风景如画,工业繁荣,诗意的田园笑声……夏天,行走在京城城乡大地,乡村美丽,产业繁荣,旅游火热。“老区不老,风景独特。 “到处都是场景。

原来这里是一个百万人口的县城,一个千年古县,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起点。超过80年前,8.6万中央红军部队渡过于都河,踏上了长征之路。旅游业作为全县战略性支柱产业,立足“长征集合出发地”的品牌特色和优势,坚持“景区共建共享、繁荣旅游”的发展思路。 6月15日,江西省旅游局发布《全域旅游》,形成了“以红色为引领、与风景与城市融为一体、与全产业融合、与全域共建的于都旅游新格局、新特色”。文化和旅游厅公布全省首批5个“风光独特”旅游名县,于都县名列其中。

唱响“长征牌”,打造红色征程< /p>

“渡河夕阳红,渡口有一首难忘的歌。是我们长征的源头,送我走当年的红军兄弟……”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门口,长征园合唱团齐声唱起《红军渡长征原》,优美的旋律吸引游客驻足欣赏。

2010年11月,都县70多个单位、不同岗位的160余名红军后裔自发成立于都县长征园合唱团(以下简称合唱团)。合唱团自成立以来,以《长征群歌》为主打精品节目,凝聚智慧和力量,让《长征群歌》唱遍神州大地,飞进寻常百姓家。合唱团成立十年来,合唱团成员唱响《长征歌》走遍全国各地,义务巡演540余场。合唱团还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成为赣南地区家喻户晓的“红色名片”。

所以这是起点长征途中,拥有118处革命遗址、1700条红色标语等红色资源,以“地球上的红丝带”的起点而载入史册。于都县积极打响元长征合唱团、元长征宣传团、元长征艺术团的“组合拳”,唱红歌、讲红色故事、演红色情景剧,提升文艺创作氛围。文学作品继续红色血统传承红色基因;同时,积极立足丰富的红色资源,唱响长征品牌。 2014年,正在修缮的赣南三级干部会议旧址设立长征精神研究所和长征文化中心; 2015年,投资逾1000万元对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进行改造升级,扩大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规模。品牌为长征量的推出。

为了有序传承红脉,于都县还利用了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地和起点、中央苏区最后的根据地、三军的起源地。以当年南方游击战争为名片,充分利用118处革命遗址、2000余件革命文物等资源,建设中央红军纪念园等一大批红色旅游景点。长征出发点,中央后方仓储处竹篙村,把于都建成国内知名的红色旅游“大课堂”和红色教育研究基地。同时,积极加大对红色旅游重点景区的资金投入,重点建设红色旅游项目。于都县重点推进红色旅游龙头项目——长征源特色小镇建设项目,使之成为重温红色文化、红色文化的场所。长征精神教育传承教育基地。

只有创新,才能走得更远。雨都还深度挖掘红色资源,不断创新宣传模式,探索线上展览新形式,充分利用自媒体展示纪念馆史料,积极推广微党课、微故事、短视频等。通过数字景区、微信公众号等“虚拟参观”;通过“云课堂”、“云讲座”,向更多人讲述红色故事,弘扬长征精神。

如今,于都旅游品牌“长征起源·初程”深入人心,到于都寻找红色足迹的游客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于都已成为著名的红色旅游和红色研究目的地。先后打造了多个巡演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主义品牌。中国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年度发展案例入选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党以来10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2021年中国十大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借力“旅游+”发展旅游新业态

紫山镇潭头村,白墙黛瓦,水榭亭台,游客悠闲漫步;齐鲁山红军步道,植被葱茏,游人如织;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共江镇红枫村,栈道、景观亭、农家乐、游乐设施一应俱全……

依托红色旅游、美丽乡村旅游等,服务“ “金饭碗”。在探索乡村振兴之路上,玉都坚持党建引领,深挖旅游资源,积极推进“旅游+乡村振兴”模式。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于都率先打造162个美丽乡村示范点;红军小镇、富硒小镇、兰花小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镇等特色小镇成为亮丽的风景线和网红。打卡的好去处,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国际标准走秀亮点纷呈,高规格服装博览会嘉宾齐聚……在FDC时尚产业综合体内,FDC面料库、中央智能版房、数字订单中心等产业生态功能让来来往往的游客让人目不暇接。

在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玉都还积极打造和完善“旅游+纺织服装”模式,先后举办了两届服装产业博览会和两届服装创新论坛。峰会上,打造服装工厂购物店、时尚购物街、省内唯一国际标准时装秀等,吸引了全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关注。“衣服,去于都”已成为新时尚。大力推动会议展览、购物体验、商务考察等旅游新业态。如今,玉都已成为全国服装行业崛起的地标之一,拥有纺织服装企业3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4家,上市企业14家,自有品牌200多个,全行业产值突破600亿元。

借力“体育+”,“体育+”“融合”品牌是雨都的又一“神招”。通过大力发展赛事经济,完善体育后备人才选拔体系,雨都正在积极探索建立赛事主办机制。它承载更多每年举办12项省级体育赛事,吸引全国各地青少年来县参加。在激活竞技经济的同时,大力拓展“旅游+体育”模式。同时,以江西北鹿服饰有限公司、赣州星雪来服饰有限公司、赣州新思源服饰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运动服饰服饰产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户外运动、休闲运动等服装厂商入驻于都,“运动+服装”的融合日益紧密。目前于都共有体育企业35家,其中体育服务业企业23家。有体育制造企业12家,全县从事体育经营的人员165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0万元。体育产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实施“旅游+”战略,延伸产业链,发展旅游新业态。如今,多元化的产业链不仅带动了于都各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丰富了旅游产业链,促进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更紧密结合。

“引言”和“建设”结合新型锻造发动机

在都县长征民族文化园长征大剧院施工现场,项目劳动队长孙学成手握焊枪正在用多台焊工对板材进行焊接、滚压钢筋。

“长征大剧院是江西省重点工程,也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于都片区的重要配套工程。 ”长征大剧院项目执行经理刘明辉介绍,自开工以来,中工五连项目施工队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建一局加班加点、全速推进。采用工期和挂图来拼,在规定的工期内完成项目建设。 ”刘明辉说。

近年来,于都县坚持项目先行、产业先行,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玉兔段)项目建设。 “一亭”、“一院”、“一戏”工程加快推进。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公园创建成功,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培训、科研、旅游持续升温。

除现有项目建设外,于都还投资28亿元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于都段)、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于都段)、马奇学院长征大剧院、长征历史步道等重点工程已基本完成。客家(罗天岩)文化大观园和罗天岩核心景区改造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客家(罗天岩)文化大观园项目也将与投资55亿元的于都古城项目一起,再现首都千年文化的多彩魅力。

引进大型房车露营基地、红色科研基地等文旅项目;投资8亿元建设两座五星级酒店,年底将投入使用……从于都上空俯视,这些项目沿着于都主城区​​首都不断向周边村镇延伸,与美丽乡村融为一体,形成了极具潜力的文化旅游棋盘。 “完成t这些项目将进一步促进于都旅游和消费品质的提升。”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馆馆长谢云华说。

“我们走红色旅游”为引领,进一步深化文化与旅游融合,丰富“红色旅游+”内涵,让长征红丝带贯穿首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成为振兴的主力军于都的发展动力之一。”谢云华说,今年以来,于都签下了10万名大湾区游客、数千辆汽车、数千人重走长征等一批吸引游客的项目。与北京远海国际研学集团20万名学生达成合作协议。今年5月,中国旅游日江西分会场在于都启动,活动浏览量突破300米利昂。

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于都年均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年均旅游综合收入达75.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6.9%和83.85% 2018.

段冠连、宋家华、孙家龙/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杜贤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