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地处秦川最广处,方圆八百里;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夏”取自夏阳的“夏”,对这一过程产生非常重要影响的三圣(史圣司马迁、词圣仓颉、酒圣杜康)中国历史文化也走出渭南,最终载入中华文明史。舞台上留下了有力的一击。渭南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

渭南北站

渭南古长城、古战场遗迹较多;列入开发保护的文物旅游景点有619处,其中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59处,尤其是素有“五山第一寺”之称的西岳寺,蒲城有雄伟的唐代帝王陵墓,历史学家司马迁的祠堂和陵墓,还有纵贯南北的魏长城遗址。西岳华山是一座集休闲、度假、娱乐、观光于险峻、秀美的西岳华山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西岳华山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海拔2154.9米。位于渭南市华阴市,北临开阔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黄河,南依秦岭,是秦岭支水岭北侧的一座花岗岩山地。山脉。依托大自然变幻的装饰,华山的千姿百态被勾勒得惟妙惟肖,被誉为“天下第一险山”。华山以其险峻吸引了无数游人。景观、庭院、亭台楼阁山上的亭台楼阁,都是根据山势而建。群山如空中楼阁般飞起,古松相映,更是别具一格。山峦秀丽,形象各异,有韩湘子赶牛、金蟾戏龟、白蛇遇险……山谷里的潺潺流水、山涧中的水帘瀑布,更有趣的是。而且,华山挺拔地矗立在渭河平原上。东、南、西三座山峰拔地而起,如刀割过一次。唐代诗人张乔在诗中写道:“谁将倚天剑,斩出倚天巅峰。”全在于华山的挺直和锐利。华山脚下的渭河平原海拔仅330-400米,而华山海拔2154.96米,高差达170多米。0米。

富平桃一村

桃一村位于富平县城以北1.5公里处。陶瓷艺术博物馆群内的综合馆、北欧馆、美式馆、法式馆、休闲广场、千亩果园、垂钓、陶艺等游乐设施已投入使用。果园内有各类苗木12万株,终年常绿。当果实成熟时,果香更加诱人。游客可以尽情品尝,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亲身体验采摘的乐趣。

韩城党家村

党家村古建筑位于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原名东阳湾,后更名党家湾、党家村。四合院是韩城民居的典型代表。威灵斯。 2001年,党家村古建筑群作为明清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第一批),并列入“国际传统民居研究项目”,英国皇家建筑学院查理教授表示:“东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在韩城。”

司马迁墓

司马迁墓位于韩城市南10公里的知川镇韩衣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 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迁祖墓的建筑是从坡底到坡顶。攀登至顶峰的你东望黄河滔滔,西望梁山雄伟,南望古魏长城,北望长流直水。

洽川风景区

洽川风景区位于合阳县城东23公里的洽川镇黄河第二级平台上,东西宽3公里向西,南北长10公里,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也是西北地区面积最大、生物物种最多的自然湿地生态区。以洽川葫芦为首的洽川三宝(洽川葫芦、洽川红宝石石榴、洽川九眼莲)最为著名。恰川东临黄河,西依青山。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水源丰富,物产丰富。素有“小江南”之称。优秀作品由于“关雎”就发源于此地,因此洽川也被誉为“诗经文化之乡、中国爱情诗的策源地”。

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

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秦岭北麓,陕西省滑县东南5公里处。公园总面积6300公顷,森林覆盖率90%,由少华峰、潜龙寺、洪崖湖、石门峡、丛林谷五个景区组成。公园的自然特色主要是“峰高、石奇、水秀、林茂”。春天,满山繁花,彩蝶翩翩;夏季,山峦叠翠,柳溪成荫。秋天,满山红叶,色彩斑斓,如诗如画;概括起来就是几个字:秋赏红叶,冬踏雪;捉蝴蝶我春季避暑;

澄城县窑头窑址

澄城县窑头镇有一处罕见的民间窑炉群遗址,面积4平方公里,有制瓷历史千百年来。清代、民国时期,窑头制瓷业达到鼎盛。 “窑头窑”烧制的碗、盆、壶、瓮等民间陶瓷器皿古朴耐用,行销多个省份,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如今窑头窑址内仍保存较为完好的古窑洞30余座,古民居75座。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原生态古窑址群。活化石”和“中国现存最大的天然民窑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批准的不可移动文物的最高保护级别。窑头窑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窑头窑址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对研究中国古代窑炉陶瓷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乐之林称窑头陶瓷为“黄河精华、中华精神”。

庐阳湖

庐阳湖又名芦波滩,位于西渝高速公路上南起维清公路以西,富平县刘集镇以东,横跨蒲城、富平两县,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1.5至7公里,总面积​​面积109.14平方公里,海拔377-380米。闭合性构造凹陷。据地质学家考察测定,庐阳湖是万年前古三门湖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球构造作用,随着渭河的形成,庐阳湖被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湖泊。nt湖。 ,面积大约是现在的几十倍。由于庐阳湖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区,沉积物中含有大量的盐碱,水质矿化严重。加之受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明末逐渐退却。海滩呈碱性,无法耕种,所以人口一直稀少。解放后,新政府实施了排碱工程。虽然部分耕地得到了改良,但大片海滩依然荒凉,芦苇遍地,杂草长长。偶尔在多雨的年份,地下水会上来,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出现。 2003年渭南大雨期间,这里平均水深达到1.7米,芦波滩变成了芦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