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增城有一条增江。水流湍急,清澈见底,河上的船只每天都很忙碌。河上有两座桥:增城桥和东门桥。桥附近有一个码头,停泊着数艘船只。码头岸边有一个景点叫1978电影城。

这里原本是一座老厂房,但经过改造后,很快就成为了网红打卡地,成为了知名的旅游景点。有人说,来到1978电影城,就像回到了父母艰苦奋斗的时代。

1978 年您几岁?相信很多读者还没有出生。 1978年的电影小镇虽然面积不大,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1978电影城有4个特别明显的标志性建筑。

第一个是Whitechapel。

白色教堂其实是一个民宿,但是

第二个是大烟囱,又名增江人民大礼堂。

这里原是一家糖纸厂的蒸煮车间。始建于1956年,主要生产红糖、糖粉等产品。高大的烟囱是炊事车间锅炉房的标志。

被列入第六批“广州市历史建筑”,成为受保护的历史建筑之一。大烟囱被广州人亲切地称为增城小腰。

第三个是火车站。

铁轨上有两节火车车厢,车厢内是一家新装修的餐厅。

第四行是三十行。

还原广州十三行的骑楼建筑,比较宏伟,里面还没有开放。

当然,1978年电影小镇的精髓不在于这些建筑,而在于细节。

小镇保留了增江家园、高仙里两个特色街区。

走进增江家园,墙上挂满了许多复古的画作和场景。

事实上,1978年左右,我国发生了两件具有代表性的事件:知青回国和恢复高考;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

1977年,沉寂十年的高考制度再次恢复。继往开来的高素质人才。这群人后来成为现代化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

这一年,知青们努力学习,准备高考。

今年,广东积极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专项经济区,打开了一扇对外开放的窗口。农民将剩余粮食卖给国家赚取收入。

增城盛产荔枝,街上卖荔枝的小贩也比较多。

社会经济发展如火如荼,电影院、餐馆、理发店……遍地开花。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西方发达国家成本大幅上升,大量实体产业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沿海发展城市存在较大的劳动力缺口,必须吸纳内陆劳动力,导致“移民潮”的出现。中国农民掀起了影响深远的跨省“打工浪潮”,带动城市建设发展。

走进高仙里,就是那个时代民居建筑的缩影。这里还原了20世纪60、70年代增城老街区的场景。

墙上挂满了邮箱,仿佛你仍能听到送报员走开的铃声。

似乎看到父母这一代还年轻。

1978电影城还有美食街。逛累了,可以在美食街寻找增城的老味道。

出行攻略:

1978电影小镇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沿江东三路15号

交通:

p>

地铁:乘坐21号线增城广场站转乘增城47路公交车至置业园(1978南门)

公交:可乘坐公交车至增城汽车站/增城汽车站,到达现场后导航“1978电影小镇”,步行1.2公里到1978南门

自驾最方便,镇上可以免费停车4个小时。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