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关旅游风景区(青山关风景区)
作者:潘秀华
写作时间:2011.07
青山关风光(王爱军摄)
青山关古堡与这一带的古长城至今保存得比较完整。近年来,黔西县委、县政府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让青山古韵重新焕发生机。 2002年以来,各景区及其附属设施陆续完善,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 2008年,县委、县政府在“全力发展旅游业,拓展新增长点,创建中国旅游强县”的工作思路指导下,聘请北京达沃斯峰旅游规划与设计院等单位编制了青山关专项规划。 《风景名胜区项目规划》,同时当时,民营企业家张海先生投资1.3亿元用于景区升级改造。很快,该景区有望成为历史与自然紧密结合的高档旅游景区。景区主要有以下8大亮点:
1.城堡。站在附近的长城上俯瞰城堡,南北跨度稍长,东西向地势较高,形似元宝,故又称“元宝城”。城始建于明初洪武年间,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十月重修。城高一尺四,周长一百六十六尺,有南北二门。南门为正门,宽九尺,上有石刻“青山关”。东侧有城侧入口。东北有水门一座。闽月初g朝,城堡内设有提条、八宗衙门。衙署两侧各有厢房四间,是存放重要物资和侍卫饮食、生活的地方。衙署北面依次有30间营房,单檐硬山卷顶,是士兵们的日常生活。军营北面设有驿站。当时有5匹快马和5名士兵,还有马厩、军械库等后勤保障设施。关城主街西侧有一座寺庙,名“青山寺”,坐北朝南。寺门两侧建有鼓楼、钟楼。进入庙门,迎面是三间单檐硬山殿,正对着关羽。西侧有大殿三间,供奉观世音菩萨。每年农历2月19日庙会,戏曲、皮影木偶、民间杂耍竞演,关内外百姓欢聚一堂。当时有不少僧人、道士来这里修行。还有明代石磨、石磨、草门楼、兵器等文物。昔日曾有一口大钟,可惜早已消失。民国以来,当地一些村民陆续迁入古城,许多原有的古建筑遭到破坏,开发后才得以修复。
网络图片
2.水门事件。城堡北侧,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十月。它是目前中国长城沿线保存的最大的水门。它依悬崖而建,底座砌有五层石块,石顶上砌有55排方砖。它宽八英尺,高四英尺。源源不断的有低低的,潺潺流入小清河的关口。据史料记载,水门原有铜门,重达千斤,可升降自如。平时关闭蓄水,战时升起放水。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山洪暴发,铜门被冲毁,从此消失。
3.把井打掉。城堡北门外的山坡上,深一尺五。据说洪水年不溢,旱年不干,水质甘甜。建于何时无考证,但据说是明初关关时所建。井口原向东南倾斜20度,南侧有石梯,打水时可走下。在我们国家的很多地方,有“打井”,据说大多是唐王正东或康熙私访时拉的,而这口井据说是民族英雄戚继光拉的。为了纪念,人们习惯称其为“戚继光打井”。 1943年,日军占领城堡,人畜用水就靠这口井。但没过多久,井水就干了。日军命人挖深数尺,然后将斜井修成直井。从此,便变得浑浊苦涩。解放后,井水又逐渐变得清澈,又恢复了往日的甘甜。
4.监狱大楼。相传为关押战俘而建,位于关城东南山腰。建筑楼层约30平方米,可并立40人,只有一扇石门。一旦成为战俘被推进去,就不可能逃脱。建筑物内的墙壁光滑,无法攀爬。屋顶上只有几个通风孔,距离地面1张8英尺。
5.七十二券楼。相传为戚继光所建,位于青山关南侧城墙之巅。隔墙而建,分上、中、下三层。下部为基座,用大石块砌成,与城墙等高;中层为中空部分,为小廊道结构。箭窗下有瞭望孔,可起居、储物。西侧的仅供一人使用的砖砌楼梯直通上层顶部。楼顶原有橹,四周有垛口,可供士兵瞭望、瞭望、遮风避雨,可惜已毁。d.因楼内窗、门、梯子、了望孔、结构墙、楼顶岗房等处有72块砖石券,故名“72券楼”。这座瞭望塔在长城沿线是独一无二的。
6.月亮塔。位于青山关城北八面峰山脊上。其北面悬崖峭壁,南面植被葱茏,西面是50米外的陡峰,险峻险峻。整个建筑呈方形,高15米,东西长10米,南北宽10米,全部用青砖、白石砌成。最大的基石长3英尺、宽1英尺、厚2英尺,重约0.8吨,最小的约0.5吨。石基主体为青砖,除东、西门及四壁八窗外,仍以条石砌框。在大楼的中间,有两个青砖砌成的方柱,支撑着屋顶和四壁。建筑的屋顶由青砖砌成,相互交错。外观厚重、坚实。一旦进入大楼,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会感到清凉入骨。向窗外望去,远近的山峦尽收眼底。
7.八面峰。城堡北部,海拔842米,为冀东山峰之冠。因山有八面八面而得名。面积16平方公里,东西走向。长城蜿蜒横亘峰顶,依次建有敌楼、烽火台。站在这里放眼望去,关内外的山山水水尽收眼底。尤其是在山顶看日出更是别有风味。此外,山上还盛产松树、橡树、板栗等物产。芦苇、桃树、远志、元胡、黄芹、丹参、板栗、梓树、灵芝。抗战时期,冀东八路军曾藏身于此,与日伪周旋。
8.太平洋松。青山关城北面的一座敌楼上。这棵树虽然不高,但已有一百多年的树龄了。此外,特殊的成长位置也格外引人注目。当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说,他小时候曾经爬上去摘松果,当时的样子是这样的。准确地说,应该叫“不老歌”,但为了听起来吉祥,人们喜欢叫它“太平歌”。虽然长城已经失去了军事防御的作用,但这棵古松却总是让人想起战争的滚滚硝烟和刀光剑影。
以上是作者根据《青山关,古塞边城》一书并实地考察记录的。
本文来源:黔西县文史资料第六辑《域中长城》(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