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生态休闲、美食探索、亲子娱乐、爱国主义教育、文物寻踪、星级住宿体验等元素,突出健康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度假,12个景区20多个活动串连成一条乡村休闲游线路。

1月28日,横​​沥镇在新步大街举行广东省第三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横沥百年牛镇乡村休闲游”暨老街陈列馆、社区启动仪式文化能力工作室(软泥艺术工坊)揭牌仪式。这条高品质乡村旅游线路将为东莞过年的市民和来东莞的游客提供旅游消费指南。

“横沥百年牛镇乡村休闲游”启动

20余项文化特色活动等你来体验

J1月10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广东省第三批优秀乡村旅游线路名单。 “横沥百年牛镇”乡村休闲旅游线路入围。

横沥镇有着美丽的田园风光,百年牛须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携手并进,旅游产品和业态丰富多样。近年来,横沥镇深入挖掘、梳理、整合旅游资源。通过加强旅游设施建设,着力完善旅游规划,加快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提升环线旅游品质,释放文化魅力,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特别是通过景区(点)带村、打造农业主题公园的方式,展示乡村振兴成果,展示乡村振兴成果。乡村旅游发展,推动全镇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南都记者了解到,横沥镇将以红色教育基地为主题,依艺艺屋博物馆、稻香饮食文化旅游区、横沥牛行、村头村葵园、横沥牛市场邮局、金牛公园、半仙山古建筑群、新步大街、山下公园、康上家庭农场、新四678艺术时代等12个集都市文化、田园风光、特色产业、旅游为一体的景区串连在一起,形成了“恒历百年”牛镇乡村休闲旅游线路”。

这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将为来东莞的游客提供旅游消费指南

据介绍,这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涵盖生态休闲、美食探索、亲子娱乐等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文物追踪、星级住宿体验等其他元素,突出健康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度假。

百年历史的牛市,见证了横沥商贸的繁荣历史,铭刻着“诚信”的城市精神;依依艺屋博物馆以瓷器、字画、古董家具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康尚家庭农场以回归田园、赏花采果为主,注重养眼、养胃、养生;葵园、678艺术时代等景区依托鲜花打卡和文旅创意,展示横沥乡村振兴发展成果。

春节期间,“横沥百年牛镇乡村休闲游”各景区(点)将推出20余项特色文化活动。市场明信片,市民可写新年祝福寄回家;山上古建筑里有舞狮表演;大年初二,财神巡游葵园、山下公园等地送礼……同时还有菜市、猜方言、拔河比赛、射击比赛等精彩活动同步进行。

据介绍,线路上各景区将同步开展多项文化旅游活动。届时,市民游客可以到风景名胜区、乡村、文化场所、民俗活动场所,打开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受横沥乡村振兴的美丽蝶变成果和美丽的风景。 “万种红紫斗香”、“千里黄莺鸣绿映红”的画卷。

老街展揭幕碧信堂暨社区文化能人工作室

1月28日上午,除了举办广东省第三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横沥百年牛镇”启动仪式外, “乡村休闲游”老街馆和社区文化才艺工作室(软泥艺术工坊)揭牌仪式也同期举行,两馆将于春节期间向公众开放,进一步丰富市民和游客春节文化生活。

春节期间,老街陈列馆投入使用后的第一个展览是“印象·横沥——横沥镇历史文化图片展”,将展出横沥老照片及历史文化资料等30余张图片

市民可以从这些图片中从另一个侧面了解横沥的历史文脉,包括外观横沥渡口,从横沥渡口到横沥新市场的发展,以及500年历史遗址的历史变迁,“小城大爱”城市精神的历史传承,繁荣昌盛

横泉社区文化能力工作室(软泥艺术工坊)专注于粤剧、民间艺术文化。立体、全方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

春节期间,艺工坊举办了一系列软陶制作体验沙龙,将传统戏曲人物、服饰文化、戏剧故事等,通过年轻人的巧手,制作成小粘土人物、脸谱,通过真实的实物和场景的展示,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方式,提升青少年的艺术鉴赏能力。

相关链接:

景区(spot) 春节期间活动安排

稻香美食文化中心,集美食、休闲、学习、购物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市民体验全新感受的美食、生活场所,也为东莞工业旅游增添了新亮点。

地点:横沥镇西城区三区兴业路

内容:1.智趣打卡拍照点

2. 1日至6日10;00-16:00)

3.免费参观饮食文化博物馆(1月31日-2月6日9:00-17:00)

山下公园

山下村新实施了山下公园外墙粉刷工程。色彩缤纷的“彩虹村”。这些原有的老房子经过改造后,凭借极高的“颜值”成为网红打卡点,受到国家、省、市、镇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地点:横沥镇山下村四海南路山下公园

内容:1.Zhiqu 签到和拍照点

2.财神巡游派发新年小礼物(2月2日14:00-16:00)

3.有奖活动:诗歌朗诵、篮球投篮比赛(2月1-3日15:00-16:00)

新4678艺术时代

678艺术时代项目是位于东莞市横沥镇新四油渣村。村落历史面貌具有文化特色,融合现代艺术与创意商业业态,打造现代乡村振兴的艺术商业综合体。

地点:横沥镇新寺村油扎村路

内容:1.智趣打卡拍照点

2.春节舞狮表演(2月2日14:00-15:00)

3.财神巡游派发新年小礼物(2月1日-3日10:00-16:00)

4.过年主题美食:特色小吃、饮品(2月1-6日,10:00-21:00)

5、678邮局:免费红包(1月31-2月)y 6 10:00-17:00)

6.有奖活动:幸运大转盘(2月1-3日15:00-16:00)

7.篮球比赛(2月1日14:30-17:00、2日、4日、3日19:30-22:00)

8.拔河比赛(2月3日14:00-17:00)00)

康上家庭农场

康上家庭农场占地35亩,主要聘请当地村民种植时令有机蔬菜、瓜果、养殖生态石钱龟、走地鸡、鹅等农村特产。

横沥牛行,又名横沥牛市,起源于明末清初。与三水西南、鹤山沙坪并称为全国“四大牛市”之一。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是见证横沥商贸繁荣历史的“活化石”。横沥牛市场以牛交易量大、营业时间长而闻名。每天当格雷高历一、三、六、九结束,全省各地的商人和农民都会聚集在横沥,参与这里的牛交易市场。

地点:横沥镇军马路283号

内容:参观牛市交易

横沥新步大街

1920年代(1929年),谢、丁、向、朱、苏、周兄弟修建的街道成为当时横沥的集市和贸易中心。 6. 九旭日市远近闻名。街道两旁北欧丹麦风格独特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与具有广东传统特色的仿古骑楼相得益彰。是目前东莞乃至珠三角地区保存完好的古骑楼群。

半仙山古建筑群

半仙山古建筑群是朱熹后人创建的。 2006年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g综合体位于东莞市横沥镇大围半仙山村,包括朱氏宗祠、叶真宗祠、紫郎宗祠、景惠宗祠、景林宗祠、游山宗祠、西林宗祠、东林宗祠、瑞雀楼以及长庚门、巷牌楼等古建筑,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半仙山古建筑前有一座风水池,与古建筑相伴,形成一道非常美丽的风景线。

地点:横沥镇半仙山村祠堂路

内容:1.智趣打卡拍照点

2.新年舞狮表演(2月1日14:00-15:00)

3.财神巡游派发新年小礼物(2月1日14:00-16:00)

4.有奖活动:粤语猜方言,我最拿手的绕口令挑战赛(2月1-3日,15:00-16:00)

金牛公园

J牛公园占地约80亩,以牛文化为主题,有牛雕塑、横沥风格图艺术浮雕、核心价值观壁画等,并装饰有山水石、对联、石雕等。其他景观衬托“牛精神中国梦”的主题。镇内独具特色的牛文化景观,人们在休闲观光后可以领略横沥百年牛市文化的独特魅力。

内容:1.签到拍照

2.散步

3.夜景灯光

艺艺馆博物馆

p>

艺艺馆博物馆主要从事艺术品收藏、展览展示、艺术交流与合作,倡导文化理念“保存和保护、尊重和欣赏”。馆内主要建筑包括展览庭院、VIP艺术馆、藏品仓库建筑。院内设有主题展厅,陈列着陈氏家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收藏的各类精美藏品。藏品涵盖古今书画、瓷器(唐、宋、元、明、周、春秋、战国、秦汉)、明清家具、犀牛角雕刻、象牙雕刻、田黄石、

地点:横沥镇田头彩霞路129号

内容:1.智趣打卡拍照点

2.免费参观博物馆(1月31日-2月7日9:00-17:00)

横沥牛墟主题邮局

横沥牛墟主题邮局是横沥邮政挖掘的支局深入当地文化和当地民俗文化的内涵,以邮票、明信片、纪念日邮票等承载,有特色服务。主题邮局的实体建筑手法独特,将现代工业风格与百年牛墟的文化内涵相结合,运用大面积的红色与传统的色彩碰撞。发挥邮局的活力,利用牛须文化创作延伸邮票的价值。

地点:横沥镇双龙坊步行街邮政储蓄银行二楼

内容:1.智趣打卡拍照点

2.免费横沥手绘牛须明信片,写新年祝福邮寄到您家(1月31日-2月6日,10:00-17:00)

村头村葵园

村头村葵园是横里镇首个以向日葵为主题的园林公园,占地100多亩。公园内有古井水塔、榕树头休息区、荔枝园休闲区、观香园池塘等特色田园景观。村头村还将错峰种植格桑花、油菜花、水稻等,市民在不同季节可以欣赏到不同的美景。

地点:横沥镇振兴中路316号

内容:1.智趣打卡河粉发现

2。新年醒狮表演(2月3日14:00-15:00)

3.财神巡游派发新年小礼物(2月1-6日10:00-16:00)

4.向日葵市场(2月1日-6日8:00-18:30)

5.菜市场(2月1日-6日10:00-18:30)

6.有奖活动:幸运轮(2月1-3日15:00-16:00)

第十二站:横沥镇红色教育基地

横沥镇红色教育基地是位于东莞市横沥镇田饶步村。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基地依托田饶埠革命烈士纪念碑,以党建和革命教育为内容建设。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平台。基地包括红亭、红场、纪念碑广场及周边环境配套设施。于2019年6月26日揭牌,免费向公众开放。

地点:天饶埠先烈路横沥镇村

内容:参观纪念馆(1月31日-2月6日8:30-12:00 14:30-17:30)

采写:南都记者刘慧龙曾毅敬通讯员邓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