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犹记得三年前我国申报的“古泉州(刺桐)遗址”项目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2届会议上由“不列入”改为“待归还”。这不,2021年我国福州主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2020年因新冠疫情推迟一年)将再次审查泉州项目,该项目已也正式更名为“泉州: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凸显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意义,申报遗产要素由16个增加到22个,增加6个新增安平桥、南外总政寺遗址、德化窑遗址等海上商贸丰富的场所。特色遗产点。

开元寺、老君岩、天后宫等22处文物古迹中乐、清净寺、洛阳桥等都是泉州的名胜古迹,各地游客必来打卡,更不用说。去年大年三十,我重游泉州古城,逛了很多偏僻的景点,可谓难得一见。

古泉州的内陆驳船码头——文兴码头(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闽南贾庙:承天寺

承天寺位于在泉州古城的核心区域,它的山门与一般的寺庙不同。它坐东朝西。大门两侧挂有白底蓝字对联:自在无边,无二门。这是弘一法师20世纪30年代驻西本寺时留下的手迹。

进入山门后,有一条百米长的小巷,名叫“榕道五音”。沿途七座石经楼掩映在高大的榕树之中,清凉幽静。雪白的南墙上,有弘一法师所书的禅悟:“升达无上道,得正法流”、“善觉无碍,常安宁”,平淡朴素。 ,直指人心。

隧道尽头向北转,可见朝南的寺庙建筑,分别是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白底墨书“闽南贾庙”匾额——严格来说,承天寺的修建晚于“泉州名片”开元寺,历史上其规模也略小于开元寺,所以不能算是闽南的“甲庙”,但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三大寺”更为合适。不过,说重要,它并不在泉州此次申报的22处文物保护单位之中;说不重要,说到泉州的海洋商贸中心地位,首先要说的是泉州的海洋商贸中心地位。参观承天寺,这是为什么?

闽南贾庙(王在天/图)

说到承天寺,就不得不提刘从孝,这座古刹建于南唐。入住从孝南花园。谁能入住从孝?泉州人,祖籍永春,军中出身。后来因征伐有功闽西,被闽国提拔为泉州散兵都督。福建是五朝十国之一,公元945年因内乱被南唐所灭。从笑在乱世中脱颖而出,牢牢掌控泉州、湛州闽南g州。听宣的准独立军阀。随着北宋的崛起,南唐向北宋低头,刘从孝超越了南唐李靖、李煜两位皇帝,直接加入了北方列强的行列。其军阀地位已得到官方认可。

刘从孝在外交上巧妙地与大国打交道,保证了闽南一角的安宁,进而在内政上能打拼,为泉州今后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五朝十国时期,泉州开始参与海上贸易,出口陶瓷、茶叶、各种纺织品、铜铁器皿,进口香料、药材以及胡椒、沉香、珍珠、珍珠等奢侈品。彩色釉。但当时泉州只是漫长海岸线上的一个独特港口e 沿中国东南沿海。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教育水平不高。 。只因唐末匪盗黄巢洗劫广州,屠杀海外商人,严重破坏了华南最大的港口。位于广州和明州之间的泉州得以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生态位中占据一小部分,并从此崛起。

为了推动乡镇地方发展,刘从孝执政十七年间,做了几件大事。扩大为一座高一尺八尺、周长二十里的大城,不但将开元寺围在城内,而且将市区延伸至锦江北岸,以方便各国商船的停泊和贸易;二是拓宽道路、建设仓库、升级基础设施,减少物流成本;第三,取消过高的税收,降低交易成本,吸引东南亚、阿拉伯、东非等世界各地的商务旅客;第四,通过进贡后周和北宋,打通南北货运通道,开拓北方市场,使泉州成为宋辽时期最大的海外奢侈品供应地。

此外,刘从孝十分重视教育事业。每年秋天,他在泉州开设选拔人才、选拔人才的课程,称为“秋堂”。选拔教育制度不仅帮助当地军阀在短期内赢得了民心,巩固了他在闽南的统治。从长远来看,教育理念的普及极大地提升了闽南乃至福建在中华文明版图上的地位。正是在这个时候,“Zo”的名声大噪。

刘从孝的努力在他身后逐渐得到了回报:北宋统一全国后,整个宋代福建出了6000多名进士,约占进士总数的六分之一,居全国第一,有“半龙门在闽川”之说。宋人评价:“闽七省,浙二省,人才兴盛,天下第一”——由此可见,福建是宋代当之无愧的高考规模最大的省份。

泉州也受益于刘从孝的精心培育,取代广州、明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部起点,并被马可波罗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是的,马可波罗称泉州为“海上丝绸之路”。 “通”(扎伊特un),这个名字来源于泉州全城种植的刺桐树。这是一种原产于热带亚洲的豆科树。它是由阿拉伯商人带到中国的。如今它已成为泉州的市花。下令在全城种植刺桐的人就留下来效仿了。

承天寺的石经楼,墙上挂着弘一法师所写的禅宗悟道。 (王在天/图)

信奉佛教的刘从孝晚年,生前将其花园改建为寺庙,取名南禅寺,北宋时被朝廷封为承天寺。宋。清末,云果法师发愿重修,承天寺焕然一新。正殿匾额上的“闽南甲茶”四个大字是云果法师所书。云果大师圆寂后,慧泉大师于1913年继任住持,后又收弟子洪川到东南亚弘扬佛教,承天寺在十年浩劫中被夷为平地,废墟上建起了房屋和工厂。直到1984年,年轻时,他在承天寺出家为僧。跟随慧泉法师出海弘扬佛法,继任新加坡光明山普觉寺。住持弘川法师受泉州市政府邀请回乡,从东南亚筹集资金重建承天寺,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但这只是一座寺庙。可惜这座寺庙途经云国、惠泉、洪传第三代大师中兴重修的千年古刹,已经没有资格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了。

泉州古港:江口码头

离开承天寺,来到江边,沿着锦江北岸走下去沿河游览古泉州的转运码头:江口码头。

“江口”指的是晋江的出海口。泉州市西有晋江,东有洛阳河。两条大河在泉州湾入海。它们之间形成一个半岛,称为东海,现在是泉州的行政中心和行政服务中心所在地。这个半岛原本是一个海岛。由于两条河流携带的泥沙,先与大陆相连,然后又继续流入大海。原来的岛屿成为半岛中部的大屏山和桃花山。自古以来就是泉州的东部屏障。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泉州知府真德秀在此设置法师寨,成为水师堡垒:“至城十五里,水面广阔,要塞就在附近。内足以守周城,外足以守海道。”

对于各国商船队来说,进入泉州湾后,沿泉州西侧进入晋江。经东海半岛,再绕过依山傍水的法石寨,到达千里航行的目的地泉州城,于是,泉州历史上最繁华的法石港就在眼前逐渐形成。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泽北海滨碑》云:“法师为钥匙,盖为内接南关,大坠在外面。是真正的商贾渔民的必经之处,也辐射远近的咸区。”现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地的江口码头,就是法石港的遗迹。

江口WHarf包括文星码头和梅山码头两个遗址。文星码头位于西、上游,为内河船舶停泊码头;梅山码头位于东部,距海口较近,远洋轮船可借助涨潮进入晋江并在此停泊。两个码头相距约一公里,构成了法石港内河运输和海外航线的转运枢纽,共同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风貌。

文星码头是内河驳船码头。其整体形状为缓坡,呈阶梯状伸入锦江,由石料砌成。由于河流自然淤积,历朝历代都逐渐扩建码头,将石头延伸到河流中心,从石头的颜色差异就可以看出年代的变化。估计是因为吨位小内河驳船吃水浅,文星码头地处水流平缓的地方,既是码头又是渡口。但水流平缓的地方,很容易因河水携带而造成沉积、淤塞。数百年来,码头所在的晋江河段逐渐形成了沙洲——中云岛,成为泉州著名的贵族住宅区。 ,文星码头至中云岛之间的河道逐渐变窄。我去的时候正值退潮,河道基本淤塞。

文兴码头岸边,至今仍矗立着一座历经沧桑的花岗岩宝塔,塔内珍宝印有经文。是宋代遗物。祈求平安的作用。塔底为须弥座,四面各刻四尊观音像;中间部分的四个边刻有斜体字,是“佛”、“法”、“僧”、“宝”四个字,这是佛教的三宝;上四面各有一尊拱形方龛佛半身像,刀法古朴朴素。看着锦江口的这座塔,不禁让人想起洛阳江畔洛阳桥头的月光菩萨塔。安慰,让他们能够坦然地面对远离故土的星辰大海。

与文星码头相比,梅山码头的河道要深得多,因为这里停泊着大型海轮,不仅位置选择在开阔的水面,而且设计成码头结构,坡度非常陡,方便大型船舶停靠。梅山码头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虽然也面临河流淤积的问题,但一直不断堆积,数百年的折痕,经久耐用,彰显了松马码头建筑的强大“坚固性”。

坎普渔村(王在天/图)

从梅山码头向东,就到了著名的坎普渔村。宋元时期,大量阿拉伯商人居住在泉州,他们的后代被汉化,留下了金、丁、郭、卜等姓氏(晋江丁,安踏、特步、361°等创始人)运动服饰品牌就是其中之一)。它对当地渔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坎普村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惠浦女、惠安女、梅州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普普的这些老妇人辨识度极高:她们或拄着扁担在渔村里行走,或坐在自家门口敲着海蛎,身穿大红绣花袄,头戴发簪花环,中间夹着象牙筷子。头发——它据说这是从中亚传来的服饰,普普的妇女从宋代起就这样穿着。我来的那天是除夕夜,老太太们的发簪里还插满了粉红、粉红、明黄的假花。第二天她们就会进入过年模式,换上真正的鸡蛋花和茉莉花,直到正月二十九祭妈祖后才恢复正常。

在香火缭绕的顺浦顺济宫前,我向一位正在敲牡蛎的老太太询问是否可以给她拍张照。我问了好几次,她也用闽南语回答了好几次。大概说明她没听懂我说的话,一切都照办了。

王朴姑娘(王在天/图)

老太太敲的海蛎,学名是蚝,粤南地区称蚝、蚝闽南有屋,北有海蛎。不过,著名的闽南小吃蚵仔煎又叫海蚵仔煎,兼有粤南和北方的名字。可见,在这个南北海商交汇的地方,三种不同的牡蛎名称是兼容的。

合浦渔村的另一大亮点是遍布全村的“蚝壳屋”,这是用海蚝壳搭建的围墙所建造的民居。但令我惊讶的是,这些用来砌墙的牡蛎壳并不是老太太们敲下来的。它们来自东非,是古代经印度洋来到泉州的阿拉伯货船上用来压载的非洲牡蛎壳。外壳明显更大。千百年来,海上丝绸之路上繁荣的商旅仍在以我们难以想象的方式塑造着泉州人的日常生活。

牡蛎屋(华盛顿州吴在田/图)

蚝壳墙形成的蚝壳巷(王在田/图)

世界上最长的跨海石梁桥:安平大桥

离开江口码头,穿越经宰通桥泛晋江,来到晋江市西南郊的华表山,参观世界上仅存的摩尼教寺庙遗址:草庵寺。可惜的是,在COVID-19疫情期间,关门谢客,我被挡在了铁门之外,所以没有机会亲眼目睹这座见证泉州海纳百川的元代古刹和异教。

从华表山沿晋江世纪大道向南行驶,约十公里即可到达位于晋江市边缘的安海镇。最著名的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跨海石梁桥,那就是安平桥,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称。

经安平大桥前往安海镇(王在天/图)

安海镇古称“万海”,就是金门岛。早年北宋时期,唐朝安氏为躲避战乱,迁居此地,遂将“万海”改为“安海”。由来。

随着泉州港的迅速崛起唐宋时期,位于泉州湾南部的安海港也繁荣起来,成为泉州的“南港”,为泉州港起到一定的分流作用。是一个狭长的海湾,只能靠渡船到达,东西两侧交通不便。据《安海志》记载:“飓风……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了打通这条物流通道,当地财主黄虎与智远和尚共同捐资修建了这座桥,于公元八年动工。南宋绍兴元年(1138年),南宋政府和皇室也出资援建,历时15年才竣工。这就是横贯石井湾北部的安平石桥,全长五花里,故又称“五里桥”。

安平桥为石梁桥,其花岗岩板均采自金门岛。每块石板重约三吨。由于桥下海底地形复杂,南宋尚不具备探基的技术能力。为了给石桥打基础,桥的工匠们首创了睡木基础和木桩基础两种全新的操作方法。将石板压在木头或木桩上,让其逐渐沉入海底淤泥中的承重层,然后根据石板的特性,顺着水流,设置长方形、半船形或筏形石墩,构筑起这座坚固的跨海石桥。

安平桥(王在天/图)

到达安平桥的时候,正是除夕夜,自以为重家人的闽南人大概这时候我已经回家准备吃团圆饭了,没想到古桥所在的安平桥生态公园却挤满了游客。老人在岸边坐在一起聊天,中年人带着孩子散步玩耍,几个青少年跃跃欲试。沿着桥步行五英里到达海湾的另一边。

看着他们渐渐远去的身影,我不禁想起了近四百年前的一个当地男孩:他来自对岸的南安石井(石井本属安海,明朝分裂后,属南安、南安资源。客观地讲。晋江),出生于日本长崎,母亲是日本人,7岁时回到家乡读书,住在安海镇。 14岁时,他考中进士。 21岁时,得到隆武帝赏识。 22岁时,家乡安海镇被战火摧毁,母亲战死,父亲扎着钱辫向蛮族侵略者投降。国仇家恨让他痛苦万分,他毅然在文庙烧衣服参军。从此,他背靠闽南家乡,一生坚定不移地与葫芦打交道。

小时候,他应该经常踏上这座古老的石梁桥,步行五里路,去拜访对岸的家乡。

王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