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2003年1月10日,从东京回到日根野关西机场酒店的第二天就是周末。我们在富士教授的陪同下,乘坐电车前往京都观光。它是日本的古都,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乘坐公交车行驶在京都的街道上,热闹的路边、平房、低矮的建筑、院墙和木门连绵不断,就像儿时的家乡成都,只不过成都已经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所取代。我很惊讶地在日本京都发现了它。家乡的淳朴。

徜徉在狭窄的街道上,石板路一尘不染,路边房子的门外也许还有水泥小槽,槽里有曼妙的竹子,玉米叶做成的天然装饰品常挂在庭院的木门上。配件。京都古城内有很多寺庙。作为古都的除了皇家寺庙之外,还有人类隐藏在房屋中的小寺庙。看来几步之内就有一座以石香笼、雕像和神龛为标志的寺庙。也许他们为附近的居民服务。 。

早上,我们首先参观了大云山(山号)龙安寺。龙安寺相传由细川胜元于保​​德二年(1450年)创建。该寺以干山水石园而闻名。长方形的石园全部用圆形、椭圆形的小石块铺成,没有任何泥土。园内有十五块岩石,从东侧起,无论从哪个方向看,依次排列为5·2·3·2·3。 ,15 块岩石中至少有 1 块被其他岩石遮挡,只能看到 13 或 14 块。这种巧妙的配置被称为虎子。据说观赏者看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变化和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禅宗的奇妙之美。

小巧精致龙安寺的花园也很吸引人,树木婆娑,小桥古朴,廊阁环绕,静谧的景容池(有记载于12世纪末期)周围,初夏至盛夏期间,池中盛开着许多睡莲。因为是冬天,水中的枯叶和池边的折枝看起来有些杂乱。龙安寺的另一个看点是形似铜钱的石制洗脸盆。盆里盛满了清水(不知道是不是泉水)。用竹竿、竹筒制作的水勺,非常有特色。据说最初是为了给茶馆供水而建的。游客们也在这里洗手、喝水。这种供水方式后来在其他寺庙景点中也大量存在。

金阁寺距离龙安寺很近,但当时因维修而关闭,所以没能进大门一睹阁楼墙壁上金箔的风格。

宁纳杰i寺由宇多天皇于仁和四年(888年)创建(创建)。与龙安寺一样,仁和寺供奉着如来佛,但由于它曾经是当时王室或贵族的住所(宇多天皇退位后在此居住和修行),因此具有重要的宗教和历史意义。寺内建筑均为中国唐代风格,飞檐或大弓形屋顶,白色墙梁。我们被要求赤脚进入仁安寺金殿,沿着大殿外廊参观各个礼佛的房间。院子里的走廊外铺着白沙。我不记得是不是在金宫了,不过门上有一块很大的木匾,是中国四川总督题写的!

此外,仁和寺也因园内的樱花而闻名。园内约有200棵名为“嗡”的樱花树。公园里的“尾樱”。这些樱花树比普通的樱花树矮。在各地的樱花观赏点中,花期是最晚的,也算是花季的完美结束。我们冬天在樱花园里拍照,想象着春天樱花园里的五层宝塔映衬下的美丽。仁和寺和龙安寺都是日本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中午,福吉教授带领我们来到一处民宅,外面挂着招牌(他似乎很熟悉路),温馨的家庭餐厅充满了香味,每人有一餐汤盘,特色是女主人自制的酸汤豆渣,健康又美味。我看到座位旁边有一件颜色鲜艳的和服,就伸手去拿。福吉赶紧停下来,说这是店里为女儿成年礼准备的衣服,但女主人礼貌地微笑着说她不介意我看一下。我收回了手,明白女孩的成年是一场神圣的庆典,她就像罗马人一样。初二就是成年日,街上确实有穿着传统和服、木屐的女孩,三三两两,或化浓妆,或淡眉。

下午,我们参观了日本幕府的官邸二条城。二条城,又称二条皇宫,是京都将军的所在地,也是江户幕府权力的象征。它见证了德川家族的兴衰,是日本历史上朝代更迭的地方。二条城始建于公元1603年。它集护城河、城墙、园林、寺庙、官邸于一体。它的功能相当于中国的紫禁城,但规模要小得多。各种宫殿建筑的内部装修、装潢及细部结构城内的建筑均以深色木构件和纯金箔点缀,凸显江户时代的建筑特色。城内有一条长廊,名为“黎明楼”。人走在上面,会发出黄莺般的声音。据说有警示作用。年久失修,是由于地板下部的钉子与木板摩擦造成的。宝之丸御殿和二之丸御殿是二条城的主要建筑。其中“二之丸”的建筑很有特色。二之丸宫内有元始、师太、大光剑、苏铁、黑学院、白学院等,共有六个隔间,连接每个隔间的纸门画多是“鹿野探幽”及其弟子绘制的名画,这些画都镀有金箔。记得宅邸的大厅里有真人大小的雕像,表现的是幕府官员议事的场景。您可以享受李子二条城的樱花和菊花,也是京都首屈一指的赏樱胜地。

我们边走边和福吉教授聊天。富士当时是京都大学的助教。他用英语说道,按照日本传统,他的姓氏属于贵族姓氏“Noble”。从他的抱怨中,我了解到文明礼貌的日本社会背后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习俗。例如助教只有年满35岁才能晋升副教授。条件首先是年龄而不是成就。年龄障碍在中国不再是问题,更不用说在西方了。回忆起当年参观他们的设施时,福吉对着一位看起来很年长的老人站得笔直,这位老人一听说实验室来访者先生,立刻挺直了腰板致意。尊老敬老的风俗应该有积极的一面。 “reb”对社会的破坏“民怨”和“怨恨”在“文革”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机遇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九年后的2012年,我们在夏威夷再次见到了老朋友福吉。他已经是一名副教授,带着学生去美国留学。会议上,他小心翼翼地透露了自己的身份,并要求我们在他的学生面前尊重他。那一年,他成为了大阪大学的正教授。我为他感到高兴,儿媳妇终于成为了母亲-姻亲!

我儿子在麻省理工学院出生的日本同学Ted目前毕业后按计划在日本工作一年。我们三个和Ted在京都火车站见面。共进晚餐。记得那是我第一次在餐厅橱窗里看到栩栩如生的菜样,我们吃了中餐,比如炒饭,味道很浓。吃完饭福吉就告别我们回家了,特德陪我们去酒店聊天。待了几天才告别,坐火车回国。是东京附近的住所。

1月11日晚上,我们在京都住的酒店叫京都车站酒店,住宿费包含早餐。我们第一次体验日式旅馆:卧室铺着草席地板,有矮桌、无腿椅子和电视电话。房间比较宽敞,因为没有其他家具。衣柜里藏着日式睡衣和蒲团枕头。仿佛回到了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一根灯绳从屋顶垂下来,晚上必须伸手去开和关灯。第二天,我们在酒店的餐厅享用了日式早餐。各种小陶器里盛着精美的食物——咸菜、米饭、鱼和汤。份量安排得很好,刚好够不饿但不丰盛。

第二天一早,我们参观了建在音羽山上的清水寺。清水寺因寺内水质清澈而得名。这座瀑布名叫银玉,水流清澈、浑浊全年。弹簧分为三个部分。据说它们具有长寿、智慧、健康的功效,并且可以预防疾病和灾难。是日本十大清泉之首。清水寺始建于公元778年,供奉观世音菩萨,香客众多。占地13万平方米,是京都最古老的寺庙。曾数次被烧毁又重建。大雄宝殿前由139根柱子悬于谷底的木台,犹如一座巨大的舞台,故名“清水寺”。山谷绿树环绕,春天樱花盛开,是京都著名的赏樱地之一,秋天红枫摇曳,也是一处风景赏枫的地点。我记得寺里还有一座土地庙,供求姻缘美满、生儿育女的男女男女烧香礼拜。。

离开清水寺,顺道参观了存放普通日本灵魂的“八坂神社”,摇动长绳聆听悠长的钟声。

马不停蹄,我们参观了距离清水寺不远的日本著名寺庙高台寺,位于京都东山区灵山脚下。日本战国时期名将丰臣秀吉(1536-1598)去世后,丈夫仁北正所(1548-1624)出家为僧,名高台圆呼月二,为祈求丈夫平安安逸,信奉佛教,该院始建于庆昌十一年(1606年,明神宗34年)。 1624年,北政所去世。聘请建仁寺高僧三江绍一为住持,更名为高台寺。在修建古寺的过程中,德川家康已经击败了丰臣家的部下,获得了征服蛮族最多的将军。高台寺才有了今天的规模。寺内主要建筑有开山殿、灵屋(内有丰臣秀吉夫妇的牌位和雕像)、依山脊起伏而建的卧龙廊、廊内的观月台等。不同的是,它们并不在同一个中心轴上,而是像棋子一样分散开来。伞亭、十余亭、一方寺是典型的日本建筑。登上灵屋右侧山顶放眼望去,中日建筑各显其趣。

其实我们最想去的地方是岚山。经过在高台寺工作的中国学生的指导,我们从高台寺乘坐直达巴士,兴奋地赶往岚山公园。岚山脚下,一片田野里无人,终于来了一个路人先生请他在一块写着“日中不再有战争”的​​石碑前给我们拍照。记得1972年中日建交时,我刚下乡回家,就和父亲一起看黑白小电视。我父亲说,当他看到太阳旗时,他感到不舒服,因为太阳旗在当时是侵略和屠杀的象征。那个悲惨时代的人民和抗战老战士的痛苦是难忘的,后人不应该忘记。父辈们怎么能想到,两位抗日老战士的后人,在抗战胜利58年后,从“盟国”来到了“敌国”,并在抗战胜利前合影留念。抗战碑。

岚山脚下有一条小溪,一群男孩光着膀子在水里玩耍。那是他们到来的洗礼ge。公园服务处给了我们一张标有周恩来纪念碑的地图,然后就匆匆上山。供人休息的空地一侧,矗立着一块巨大的白色石头,上面刻着周恩来年轻时留学日本时写下的一首诗《雨中岚山》,令人心旷神怡。想象一下年轻的恩来到此旅游的情景。白石的另一面刻有捐赠单位和个人的名字。国家与人民和平友好共处,本来是人类的共同愿望。沿着山路行走,路边的翠竹遮天蔽日,在晚风中沙沙作响。

待续

标签: 日本旅游攻略 清水寺自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