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有利于经济生活恢复正常、夏季消费热潮形成的消息不断传出。 7月14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通知,恢复跨省(区、市)团体旅游和“机票+酒店”活动; 7月16日,国家电影局发布通知,推动有序恢复开放。电影院7; 3月19日,北京市应急响应级别由二级降至三级。消息一出,被“冻结”已久的旅游、影院等板块兴奋不已,各大旅游预订平台搜索量大幅上升。

传统上,暑假是旅游市场的消费旺季,但暑假今年有特殊的背景和意义。在这个特殊的暑假里,游客会有哪些心理需求?旅游市场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游客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安全释放疫情抑制的旅游需求?沉寂近六个月后,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如何妥善处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关系?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整个旅游业如何以这次“重启”为新起点,实现新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对此,笔者有如下浅见。

首先要有反思科学的防控和管理措施。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动态补偿”新常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将是一项长期任务。常态化意味着持久战,意味着防控措施从临时性走向常态化,从“一刀切”的全球管控走向动态精准的科学防治。坦白说,处理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生活的关系,对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和普通民众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从旅游业的角度来看,政策制定者、旅游企业、游客等各方都需要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的思考。相互离子,共同努力,不断调整并持续优化,以找到满足安全要求的解决方案。需要在疫情防控标准化框架内,满足游客需求、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案、新做法。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麻痹、懈怠、侥幸、应对心态等。让防控措施流于形式,避免在预防和疫情的基础上人为制造各种不必要的障碍和壁垒。控制。决策者、从业者和游客应该从现实、科学、缜密、系统、整体的思维出发,采取精细化的行动。

二是要有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系统、科学、高效。近年来,在中国国内旅游市场中,散客占据主导地位,不少地区和细分市场甚至达到80%以上。在此背景下,恢复跨省团队旅游的重要性可以进一步体现为旅游安全的重要性和消费者信心的至关重要。确实,无论是省际线路还是周边线路,无论是团体线路还是自由线路,安全是首要前提,也需要系统化的部署和连接。从目的地角度看,中高风险地区不得开展团体旅游活动,包括跨省份的团体旅游,低风险地区应做好各项防范措施。疫情防控措施和应急预案按照“谁组织、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进行管理,继续落实“四方责任”,制定疫情分类防治综合指南;按照“错峰错峰”、接待游客人数不得超过最大接待能力50%的要求,对重点旅游景区、平台景区、交通衔接等易发生交通拥堵的区域采取针对性措施点、狭窄通道、购票、餐饮等;从旅行社角度看,要控制团体规模,提倡小规模旅游团队,分时段、分批次、分时段开展旅游活动。不同地区,避免游客聚集。 , 马PE具有相应的设施和物品;从各服务企业的角度来看,要加强商业场所的通风、卫生和预防性消毒,实行标准化测温,佩戴口罩,检查“健康宝库”,设立“健康宝库”。措施:从游客角度,要强化“健康第一责任人”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养成科学出行等良好习惯。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使用公勺公筷、配合防疫检查。

三是关注疫情后旅游需求的显着变化。新冠肺炎对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习惯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旅游的心理和行为也是如此。经历疫情洗礼后,人们在出行规划和决策上会更加谨慎,更加注重服务质量和风险防范。 2020年4月底,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联合腾讯文旅等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网上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疫情过后,虽然人们计划出行的次数增多,但从增长情况来看,跨省旅游的人均出行次数以及相关费用预算增幅最大。疫情过后出行,游客关注度将降低旅游目的地的受欢迎程度将比过去更加关注,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业将更加关注社会保障和健康状况、应急措施、报销政策和旅游保险等因素。关注度大幅提升,卫生条件良好的餐饮服务、安全酒店、安全航班等龙头企业将更受青睐。人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和产品时,更加注重旅行保险、售后保障等能够降低风险的措施,以及应急信息、紧急情况、客流预警引导信息、数字身份服务等公共服务。比如易得通。请求更多,来访接受程度更高完善的景点、智能解说、互动小程序、人脸识别、客流检测、预警引导系统等。这些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应该引起旅游目的地和相关旅游企业的充分重视。

四是建立规范化、规模化的旅游应急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已建立“一档三体系”(应急预案和应急体系、机制和法律体系)和“一网五库”(应急工作联络网、法律数据库、救援队数据库、专家数据库)。 、典型案例数据库、救援装备数据库等)库)应急管理系统。由于旅游业的原因,与其他地区相比,整个旅游业对各种因素都比较敏感。其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规范化、规模化、系统化的危机管理体系,从应急管理法规的制定、管理机构的建立等。 、危机前预警、危机后保障等方面做好准备。

五是引导形成健康有序、无害的产业竞争格局。旅游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淡旺季特征十分明显。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旅游旺季往往会出现服务质量下降、游客体验下降、旅游价格上涨的情况。今年暑假,沉寂了六个多月的旅游市场或将迎来继暑假后的第一个小高峰。是流行病。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恶性低价竞争,同时防止一些旅游企业“萝卜跑完了不作为”;要积极维护旅游市场良好秩序,保持良性竞争。示范引导相关企业为游客提供放心的优质服务,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抓住这次机遇,既保证了旅游市场的有序复苏,又使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宋锐,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

声明:转载本文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若来源标注有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请您联系作者并提供权属证明,我们将及时更正并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