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旅游业发展现状)
1.旅游业发展现状
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旅游业受到较大影响,国内旅游尚未呈现出仅缓慢复苏的趋势。在遭受巨大的冲击之后。 2021年末,我国国内旅游市场游客总量和收入虽然较2020年有所恢复,但与2019年水平仍保持较大差距。
(一)游客人数正在逐步恢复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统计结果,2021年我国国内旅游总人数为32.46亿人次,同比同比增长3.67亿,增长12.8%(2019年恢复至54.0%)。其中,城镇居民23.42亿人次。NSAIDs,增加13.4%;农村人口9.04亿人次,增长11.1%。
图1 2017年至2021年国内旅游人数变化(单位:亿人次)
资料来源:文化和旅游部
< p> (二)旅游收入恢复速度较快需要看到的是,我国国内旅游收入较旅游人次恢复情况更为理想。 2021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消费总额)2.9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69万亿元,增长31.0%(2019年恢复至51.0%)。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2.36万亿元,增长31.6%,农村居民旅游消费5.5万元亿元,增长28.4%。
图2 2017-2021年国内旅游收入发展情况(单位:万亿元)
资料来源:文化和旅游部
二.旅游业发展特点
(一)周边旅游持续盛行
受疫情影响,目的地健康安全和防控成为主要关注点游客在选择旅游产品时,不少省市的中小学也提倡师生尽量不要在假期跨省出游,因此不少需要跨省游的消费者会转向边远地区出行,也是疫情下旅游业复苏的主力。根据2021年国庆假期国内旅游数据显示,国内游客的出行距离和休闲半径呈现双收缩趋势。其中,游客平均出行半径141.3公里,比去年减少71.7公里,下降33.66%;休闲目的地平均半径13.1公里,比上年减少1.1公里,下降7.75%。 “三小时”旅游圈成为度假活动的主要领域,以城市休闲和郊区旅游为主的“当地人就地游”特征明显。从旅游群体来看,城市居民更喜欢远处的风景,出行距离超过300公里的比例为12.2%。
图3 平均行驶半径的演变2020年、2021年国内旅游人数(单位:万亿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随着周边旅游持续盛行,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多业态链接、缺乏创新,成为制约周边旅游景区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消费者更加注重安全、卫生、高品质和隐私,随着群众参与的小型户外活动,他们更愿意探索体验当地特色的产品。旅游目的地可以从消费需求出发,增加周边旅游产品的丰富度,进一步拓展周边旅游的市场潜力,提高吸引力。
(二)城市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已成为旅游热点之一。
近年来,城市休闲旅游、乡村旅游成为旅游热点之一。国内游客。尤其是以短期、短途、高频次住宿为特点的“轻旅游”、“微度假”和“酒店住宿”成为不少人的热门选择。据相关调查显示,约50%的游客选择游览城市周边的村庄和郊区公园。体验秋收、赏秋色、泡温泉、采摘等活动深受游客欢迎。从出行结构看,农村游客选择省内及近郊旅游的比例达到35.4%,高于城镇居民8.9个百分点;公关城市居民选择跨省游的比例为23.9%,比农村居民高5.2个百分点。
表1不同年龄段旅游区偏好(单位:%)
数据来源:公开信息,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来自游客区域内,游客年龄与城郊乡村需求呈正相关,与山林水景、草木人文景区需求呈负相关。高收入群体对山峦、森林、水生植物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旅游胜地有更高的需求。亲子旅游和研学旅游需求集中:45岁以下游客更喜欢与家人一起出游,占比40%左右。
(三)夜间文化旅游成为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全国主要旅游目的地纷纷组织夜间旅游、河川夜游、夜间演出、夜间小吃市场等。等项目纷纷亮相,不少景区也尝试延长游览时长,给游客提供更多夜游选择。夜间旅游消费成为2020年高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高点。据相关统计和预测,2021年我国夜间旅游市场将持续快速增长,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6.35万亿人民币,较2016年增加18.08万亿元。
图4 2016-2021年:夜间旅游市场规模及预测e我国(单位:万亿元)
来源:公开资料、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夜间旅游概念的引入带来了新模式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增长。马蜂窝旅游公布的数据显示,72.22%的95后游客在旅行中会专门规划夜间旅游线路,90后、2000后夜间游客也占60%以上。国内主要旅游目的地的“夜景”、“夜市”也成为当地旅游的热门搜索关键词。与常规的日游相比,夜游在时间维度上拓展了旅游体验,旅游资源的拓展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目的地的文化旅游。
(四)线上线下融合旅游
后疫情时代,一些互联网平台公司通过“会员模式”与文化文化机构、景点旅游合作, “流量转化模式”“体验付费模式”等方式,整合打造市场化的数字文旅消费平台,不断提升数字文旅产品品质。同时,加强数字文化旅游体验和线上线下互动,将文化内容与数字娱乐充分融合,将文化场馆、旅游景点融入网络游戏、动漫、电影、现场表演等数字娱乐场景,拥抱“我”u+虚拟“游戏”、“动漫+云展”、“电影+沉浸式体验”等方式构建数字“虚拟文化空间”,刺激虚拟体验形成的周边产品消费。引导线上用户转化为文化场所、旅游景点的现场参观和线下消费,使实体空间与空间虚拟之间的用户、信息、消费充分互动融合,进行游前线上虚拟体验、现场沉浸式体验。体验游期间,整个体验过程是赛后数字回味体验。
三、旅游业发展趋势
(一)文化和旅游融入区域发展
以江苏省为例, 2021 年 2 月,流行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到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贯彻落实国家主要区域战略,协调发展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发展区域联系提出“发展长三角地区休闲旅游和康养产业,共同打造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
不仅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广东-港澳大湾区,政府保护黄河流域、成渝地区生态高质量发展在双城区域经济圈等国家七大区域发展战略中,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无形的“文化”后,推动各地区大发展:文化同根同源,有助于增强区域合作的凝聚力;文化熏肉融化灵魂,有利于寻求共同发展的向心力;文化赋能激发和促进区域协同竞争力放大。
(二)文化旅游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不断增强
随着知识产权重要性的不断增强,文化旅游知识产权已成为现代旅游的重要要素之一。旅游系统,最后这些近年来,打造文化旅游知识产权的典型案例,如主题公园知识产权孵化、国风/实景剧场与知识产权的沉浸式文旅方式、地方博物馆逐步打造知识产权电商等出现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新时期旅游业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文化旅游知识产权的不断更新和迭代,它将在满足旅游消费、文化落地、旅游融合、打造新发展模式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三)复合型深度文化体验
过去,传统旅游的要素主要是“吃、住、游、游、购、随着社会经济和消费需求的演变,现代旅游发展要素也包含了“商务、营养、学习、休闲、爱情、奇观”等多重要素。文化旅游产业的跨界之路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之一,从国际到国内,文化旅游正在摆脱以文化遗产和人造人文景观为主的独特旅游模式,逐步形成以文化结合驱动的新旅游元素。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升级的发展趋势。未来,文化旅游产业将与其他产业形成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跨界融合。
< p>(四)亲子游成为发展热点之一2021年以来,亲子游成为旅游市场发展热点之一。 2020年,亲子游市场整体表现受到疫情影响。中国旅游协会亲子游及青少年营分会家庭调查显示,2021年上半年,超过50%的受访家庭进行了3次以上家庭旅行。其中,游乐设施丰富的主题公园、综合配套成为最受欢迎,亲子游消费主秀占据亲子游市场近半壁江山。据中国旅游协会青少年亲子旅游营2021年3月开展的在线调查显示,70.31%的亲子家庭会优先考虑主题公园产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