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7月16日电 题:巴山蜀水竞风雅——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观察

新华社记者李勇、张桂林、刘恩利

新华社重庆7月16日电p>

《我们的巴蜀男人》《我爱你中国》……近日,一场音乐会在四川、重庆同步举行。阿巴达古冰川景区,一首首古典歌曲传唱。身在四川,但陪伴他们的音乐家们却在千里之外的重庆奉节“三峡之巅”景区,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参加了演出。

这场互动表演不仅让观众“穿越时空”,沉浸在两地的音乐与美景中,也展现了渝川两地推动融合的共同努力发展文化旅游。

川渝两地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受到游客的广泛赞誉。但过去,两地文化旅游联系不足,发展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不断深入,去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政府人民政府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共同拓展文化旅游市场,共同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共同保障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加快打造休闲度假空间。世界一流的旅游业。旅游度假区。

暑假伊始,来自福建的游客熊斌与亲友一起游览了四川乐山大佛、重庆武隆天生三桥等景点。 “巴什”。

世界自然遗产主题游、长江上游黄金水道主题游、民族风情主题游……近年来,川渝两地连锁了一大批知名旅游景点

近年来,购物游城市体验、生态健康线路等新活动形式逐渐涌现。活力城市、景观等特色资源优势。迷人的先贤,川渝两地联手打造的商业形式。互促送客等机制,共同培育发展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业态。

重庆洪崖洞、成都宽窄巷子是川渝城市游的标志性景点。开展深度合作。今年“五一”假期,两景区联合推出数字徽章送祝福,用互动数字藏品带领游客沉浸式享受城市旅游。

“只需​​出示预订二维码和身份证,即可畅游四川西岭雪山、四姑娘山各大景区。此v去川西旅游可以省下不少景区门票。 ”重庆市某公司员工张成宇说。

这种良好的旅游体验得益于景区、演出、文博场馆等文旅资源的整合。四川、重庆等地,推出“百万员工游巴蜀”年度旅游门票活动。截至6月底,已出行近90万人次,累计消费超过9亿元。

盛夏时节,重庆大足石刻文化创意园内,尖锐的凿击声此起彼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岳石刻”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万里携工匠精心雕琢躺着的是刚刚成型的石像。陈列室里,每件精美的石雕艺术作品都令人难忘。

四川、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文物古迹众多。随着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进展,两地在文物考古研究、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重点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川渝地区石窟寺数量居全国前列,有大足石刻、安岳石窟等众多精美文物。 2022年6月,两省市将共同建立川渝洞穴保护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n 和技术创新基地。今年以来,大足石刻研究院与安岳洞研究院联合组成团队,对安岳千佛寨部分濒临灭绝的石刻造像进行考古调查和数字化保护。

川渝两省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传承和创新不断努力:合作筹建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四川——重庆段。规划及建设方案; 60余家文化、博物馆单位川渝博物馆联盟;成立川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并共同实现近百场线上线下活动。

“随着共建共享的理念、机制和举措的不断深化和落实,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正加速迈向“具有国际风格的休闲度假胜地和世界级旅游、 “中国味、巴蜀神韵”。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委员会主任冉华章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