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谱写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篇章)
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孙若峰
文化与旅游的深度对接、共同发展是两者融合的内在逻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生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十字路口,更好地把握社会潮流、紧扣时代脉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对审美创造和审美接受的新期待。深化文化与旅游融合也将成为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有力杠杆。
经济融合、审美融合一是顺应释放生产力的需要。
新形势下文化和旅游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破链条、加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和要求,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了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两个主要部门。这是建设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分工:文化企业与文化产业相互区分、呼应。文化企业初步建立了包括艺术创作与生产、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公共文化服务等在内的自上而下的综合体系。旅游体系融合发展显着,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国民经济和性产业。与此同时,旅游业也从最初与国家外交的合作起步,逐步进入贸易体系,并在服务业中兴起。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文化和旅游面临新的瓶颈。要整合文化和旅游两个部门,形成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旅游“三业融合”模式。
文化与旅游融合,能够更好引领双方生活、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文化与旅游融合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在全社会文创热情高涨、旅游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为了大众旅游的利益,文化与旅游不期而遇、水到渠成、互为依托、互惠互利。扩容后,文化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旅游也因此丰富了内容,形成了新的发展张力。
文旅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在关键节点,政府举措对行业发展发挥重要引导作用。 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引起社会强烈关注,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行业的发展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以说,2018年这一轮机构改革,所带来的反响是文旅融合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不断重演这一幕,吸引了社会、企业、资本对文旅产业的关注,拉动了文旅消费。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由此联手进入经济社会发展领域。
第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一是找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锚点。社会生活美学的回归是中国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的主流。一段时间以来,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提高了社会审美能力。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建设,人民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力的提高,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为每个人随时随地的审美创造了条件。
第二,找到文化与旅游的最大共同点。两者都以审美的态度面对生活,从认识、情感、意向的角度体验对象。社会需要美,必须通过文化和旅游来发现和创造生活和生活的美。 “诗与远方相聚”,即美与美相聚。
再次强调,文化和旅游从来都是同质、同步、同构的。 《周易》中记载的伏羲画卦传说被视为中华文明的原始密码,说明中华文明的原始密码具有文旅结合的因素,建立了“象”的雏形。天地,孔子堪称中国文化旅游的开山鼻祖,他揭示了旅游作为一种审美“乐”的特征:“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庄子《逍遥游》塑造了云游四海的鲲鹏形象,还在《外篇天道》中提出“漫游江海为隐居”。改革开放后,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分别兴起,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融合。
三是顺应国民心理崇尚和谐。
中国文化中,融与和是相辅相成的。融合是实现和谐的手段和过程欧尼,是中华民族的事业,是中国传统的审美方法。早在先秦时期,“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哲学思想就确立了融为一体的文化范式。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体现了中国审美融合的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实现审美与实用的融合、审美与生活的融合、审美与消费的融合、审美创造与审美接受的融合,并在包容的过程中成长。 。当今中国,经济一体化与审美一体化“同框”。服务经济、新经济、创意经济都具有融合的特点。恰逢审美回归中国蜱、生活美学是中国美学的主流。一直提倡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美。文化与旅游融合是经济融合与审美融合融合的产物。
五年来成效显着其中之一就是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注重精神属性,趋于虚拟化;旅游业注重经济属性,强调现实。通过“以文化去旅行,以旅行弘扬文化”,文化借助旅游拓展平台,旅游借助文化丰富内涵。一体化还提高了文化和旅游服务的管理和效率。通过旅游和艺术从符号上看,外部协调已由过去的内部协调转变为内部协调,政策上相互充实,措施上相互支持。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各地智慧文旅项目将景区、景区与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连接起来,与文化产业连接起来,全域旅游与公共服务相关。此外,整合扩大了文旅产业规模,改善了文旅产业结构。这些变化有利于大企业和社会资本的进入,提振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信心。
二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跨界一直是创新之路。在中文旅融合,“有利于融合的地方融合、能融合的尽量融合”的原则,既尊重各自特点,又促进跨界融合,让创新更加活跃,特别是创新主体再动员,重组生产要素,开辟产业新空间、创造新需求、衍生新业态、发现新价值。文化与旅游融合,进一步融合。以文化为中心,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形成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体育休闲旅游融合、文化与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三个融合圈。相关部委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文化与旅游融合有力促进了大众消费。近年来,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措施,其中文化和旅游融合是最重要的突破口。
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唤醒了全社会的审美意识。审美活动被推向“强烈时刻”。 “诗与远方”是公众的评价,反映了社会对这部作品的吸引力和定位,也因此成为文旅作品的代表词。文化和旅游工作更加自觉地满足人们求知求知的需要。美丽。 、追求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连接创意文化活动及相关产业,将审美活动融入公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审美意识更加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层次和环节。这里不仅有引人入胜的文化大戏,还有渗透到各行各业的文化底蕴。由此看来,文化“情节”、“心情”、“情怀”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体现,体现“故事的力量”,全面介入城市更新、乡村振兴。
四个方面要加强一是强化理论导向。融合提供了新的见解,促进了新的发现并创造了新的理论。需要快速解决理论准备问题文化与旅游融合不够。从中国传统审美创造和接受规律出发,把握文化旅游发展规律和趋势。理论研究还必须坚持“能整合则整合、能整合则整合”的原则。文化与旅游是两种思维方式,“和而不同”。保持自己的理论特色和思维方式,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共同发展的需要。珍惜融合初期的新鲜感,保持互相关心的长远眼光。要探索产学研融合、学术、学科、教育合作。立方单位文化旅游和原创旅游各有做法和优势,应该相互借鉴、优势互补。
二是加强产业创新。探索新的产业空间。比如,要通过推进景区型、街道型、社区型文创园区,推动文创园区转型升级。创造新产品和服务。故宫、博物馆等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一方面要做好授权管理,另一方面要立足旅游。真正的行动是早期自发融合的产物。延伸产业链。乡村直播带商品。民宿(旅游拉动文化产业,拉动三产融合,特别是农产品走出去,发展抓好乡村文化旅游,做好“土特产”文章)。创新产业模式。场景理论的延伸,文化场景,场景主题,主题线。文化数字化阶段。
三是加强公共文化和公共旅游服务。博物馆率先进入旅游景区名单。要让有条件、有吸引力的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加入”旅游。同时,位于城乡的景区、景区、民宿成为公共服务的载体,特别是地方的图书馆、文化馆以及供城乡居民相互交流的会议室。
作为全域旅游的一部分,有效协调教育、医疗、科技、体育、交通等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服务,加大对文化和旅游的支持力度。在文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进一步融合,特别是工业文化旅游、商务文化旅游、农业文化旅游、研学旅游等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各相关产业的公共服务资源应共享。最合适的方式。越多越好。例如,一些城市开通了前往景区、景区、乡村民宿群的市民和游客的公共交通服务。周末、黄金周等高峰时段以外。这是公共交通服务和公共旅游的双向拓展。也将开展得更深更强,让更多城乡居民受益。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一些企业从自身发展战略出发,将活动范围延伸到一般由政府或公共机构负责的公共服务领域,例如传播相关知识、信息咨询、教育培训、就业创业导向,在平台拓展、结构完善、扩大文旅融合覆盖面和影响力的条件下,更多社会力量将进入函数p该领域的公众。
第四,强化标准共享。标准化是质量强国的起点,也是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近年来,标准化成为文化和旅游领域的热门词。文化与旅游融合,“诗与远方相遇”,在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也对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和旅游常态化规范的本质是共享。文化和旅游首先要加强各自行业、领域和应用领域的标准共享,系统加强标准制定、公布和实施。要积极参与国家正在推进的标准化改革。全部投入加快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要推动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形成自上而下的文化和旅游标准化体系,使标准化成为越来越多地方的软实力和企业的品牌支撑。
有必要加强文化与旅游之间某些规范的共享。文化和旅游产业有各自的细分领域和不同的标准。其中许多标准只有自己的范围,当然,它们不能互换使用。但文化和旅游融合之后,一些新制定的标准适合融合,比如文化和旅游智慧标准,应该应尽可能多地共享。另外,现有标准如有,也可为其所用,如原国家旅游局开展的文明旅游示范单位评价,在文博融合后,已延伸至文化博物馆系统。旅游,未来还将延伸至美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文明旅游示范单位评价标准要在这些单位推广。
加强文化与旅游标准化工作衔接。文化旅游一体化显着提高了文化旅游产业兼容性,增强了跨境能力,促进了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相关地区之间标准化工作的对接。es.文化和旅游领域涉及面广。事业与行业、显性与隐性、次要话题与含义原本是复杂的。经过与其他部门、行业的融合,形成了“我中有你”的多方位理念。交叉重叠,进入数字化时代,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格局,实现标准化工作的互学互通将是更加紧迫的任务。/p>
孙若峰:他是文化和旅游部科教司司长,现任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文化体育休闲旅游设施联盟主任委员、国家旅游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成立由宣传部联合。甘肃省委、兰州大学党委书记,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来源/杂志《经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