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旅游景点介绍(临汾县好玩的地方和景点)
作为临汾人,除了壶口瀑布、尧庙、洪洞大槐、苏珊监狱、小西天等知名旅游景点,你还知道什么?你还知道什么?你知道几个?他们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呢?
临汾其他旅游景点:
窝牛城由来:临汾,相传为陶唐古都、益气古故里,素有“古都”之称。如窝牛镇。 1977年10月,有人在城墙东北角捡土时,挖出了一个石箱,里面有卧铁牛雕像和明代洪武年间的石碑。铁牛重124斤,底座重33斤半。这大概就是临汾被称为窝牛镇的佐证。临汾城始建于西晋。牙齿,大约1600年前。铁沃纽被埋在城墙内的时间已无从考证。发现的铭文中有“癸丑(1373年)冬十月、一月二十五日”等字样。修城墙时,从城的东北角挖出了铁牛;婺州刺史徐怀钰题字,据传梁金交战时,寇氏退兵修城,挖出此物。这时,他“认为吉祥”,将铁牛埋在了原来的位置。地方。明代夔丑年第二次被发现后,也被认为是“盗贼退却之吉兆”,于是择吉日而藏匿起来。 1977年10月,铁牛第三次被发现。如今,这头铁卧牛在尧庙展出。临汾镇。
侯马晋国遗址:西周初年,周成王奴役其弟叔虞于唐,叔虞之子谢父,改国号为晋。 。 。春秋中期,晋景公迁都新田(今侯马)。从此,新田成为金朝的政治、经济、商业、文化中心,直至战国初期三姓分晋。 1961年,“侯马金国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位于侯马市汾河与浚河的交汇处。面积约三十三平方公里。古城已毁,仅存宫殿基址。后经过大规模钻探发掘,发现了两组古城遗址:早期的白店古城遗址和后期的平王、牛村、太神、马庄、城王古城遗址。 。其中,牛村古镇位于侯马市西北部,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宽约1200米。牛村古镇南侧有铸造青铜器、陶器、石器、骨器的工艺作坊。铸铜作坊遗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已更新100多件铜锭、铝锭、铜铸生产工具和3万多个陶器模型。其中,用于识别器皿形状的陶器图案有1000多个,还有更多将 100 件分成几组。以这些模型铸造的青铜礼器有鼎、豆、壶、槲寄生、鉴、墩等。兵器有剑、箭镞等,此外还有车马装饰品、虎符等。陶扇上雕刻有精美的龙纹、泮池纹、云雷纹、环带纹、垂叶纹、人纹、鱼纹、人头纹等。构图比例匀称,原创,线条柔和细腻。从出土陶器模型分析,一般要经过选泥、制模、铸造、冶铜、浇铸、修整等一整套工艺流程。牛村古镇东南部是宣誓地点,占地面积3800多平方米。遗址内发现坑400余个,坑内埋藏有牛、马、羊、玉币等祭品。其中四十个坑出土约书数千册,多为朱书文字。有几句是墨书诽谤,书法精美。内容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各贵族集团之间的斗争。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东周时期的起誓仪式和制度。牛村、上马村古镇以南,徽河南岸,是墓葬区,面积约50万平方米,墓葬密集。其中,13号墓为大型长方形木结构墓葬,墓葬为贾氏墓。NCAO。墓内除铜贝、金贝1600余件外,随葬品360余件。其中有鼎、镜、方壶、槲寄生等大小青铜器180余件,还有包金器、玉器、骨器、装饰品、编钟、炉子等。墓中出土的两件具有相同铭文的鼎最引人注目。
铁佛寺:又名大云寺,位于临汾市西南角。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毁于地震,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寺庙由山门、楼阁、中殿、方塔、佛经阁组成e 和其他建筑物。方塔是寺庙的精华。共有六层,一至五层为方形,六层为八角形。它是根据八卦构建的。塔高30米,由水磨青砖砌成。每层均饰五彩釉纹,共64件,内容为佛教传说,引人注目。塔的第一层是空心的,空间很大,有一个铸铁佛头,高6米,直径5米。它反映了盛唐时期平阳冶炼技术的水平,对于研究我国采矿、冶炼技术具有重要价值。
韦村元代戏台:位于临汾市西北25公里的韦村牛王庙内。寺内有大殿三间,亭阁一座专用的lon和一个舞台。河东地区是中国北方古代戏曲艺术的摇篮,至今保存着许多古代戏曲壁画、雕塑和建筑。寺内元代景象于至治元年(1321年)重建。戏台平面近正方形,四个角各有一根柱子,檐口为八角形石柱。它宽敞、开放,并提供良好的音响效果。寺庙楼阁造型独特,结构精美,也是一处比较有价值的古建筑。
龙子寺:位于临汾市西姑射山麓。寺前涌出的泉水清澈透明,名龙子泉。泉水流量较大,渠道纵横,灌溉数万公顷。肥沃的田野,从而营造出温泉小镇的景象。因为泉水滋润人们,所以建庙祭祀。祠堂坐北朝南,始建于唐代。元、明、清各代均有增修。现有山门、国殿、水母殿、康泽王殿等主要建筑。寺内还存有石碑11块,对于研究当地水利发展和寺院历史有一定价值。每年农历4月15日,都会举办传统庙会,四面八方的农商云集,热闹非凡。
固射山仙洞:位于临汾市以西20公里的固射山。相传,这里是尧王之妻鹿仙子的出生地。她很有名埃布罗因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妙谷射山,有神人住”。分为北仙洞和南仙洞两部分。北东有兴佛寺、云雾寺、王母阁等;南仙洞有兴隆寺、神居石窟、碧岩寺、观音阁、戏台等祠堂神社。有铸铁、铜、木、泥等造像200余尊。壁画和石碑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仙人洞始建于唐武德年间,历代均有修葺、扩建。有建筑40多座,房屋、寺庙120多座,洞窟70多个。亭、台、茅屋、亭台,大大小小的宫殿,大多是依势而建,洞内有洞。山后和悬崖边有沟渠。峰洞怪异,苍松翠柏,青山环抱。其中有数百米深的山谷,南北仙洞雄伟相对。春夏秋时节,鸟语花香,清凉静谧,恍如置身“仙境”。
平阳鼓楼:位于临汾市中心,大约建于北宋时期。金、元、明、清历代均有重修,但建筑仍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特征。建筑平面呈正方形,每边40米,面积1600平方米,高40.5米。四面都没有走廊。底座全部用青砖砌成,高八米,东西南北各有高、宽五米的券门。四券门横额上写着“北至游宾”、“南至秦蜀”、“东至雷火”、“西控河汾”。建筑稳重厚重,结构得体。顶部有一座二层三檐的山顶楼阁。建筑造型独特,高大雄伟。古人称之为“移地千寻,伊云驱日”。遗憾的是,如此重要的古建筑于1948年毁于战乱。1983年,临汾市人民政府成立了鼓楼修复委员会,倡导镇民集资捐款修复鼓楼。 1984年动工,1986年恢复原貌。
丁村遗址:原址该遗址位于襄汾县城郊4公里处,出土了人类牙齿和人骨化石,以及2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和2000多件旧石器时代工具。石器属于石凿系统,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牛王庙站:山西省临汾市西北25公里处魏村牛王庙。戏台始建于元二十年(1283年),重修于大德七年(1303年),明清两代均有修葺。寺内有廊、阁、大雄宝殿、木桩殿等。大雄宝殿供奉三王(牛王、马王、药王),雕像皆有。戏台为木质楼阁式戏台,平面呈方形,单檐山墙顶。正面及两侧像入口一样开放和开放。两侧建有城墙,至今仍保留着宋金乐亭古制。戏台不分前后院,檐下用两根石柱。戏台梁叠合,三层楣梁、栏铺、斗拱,形如巨大而稀疏的盒子,古朴精致。戏台古称舞亭或舞楼。南晋宋金时期已有,元代已相当普遍,但保存至今的寥寥无几。该戏台是研究山西元杂剧的发展历史和金元时期戏楼建设规范的重要实物资料。
坤柔圣母殿:它是位于山西蓟县东北八公里的斜西村土墙上。群山环抱,视野开阔,寺址居高临下。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年),元延佑七年(1320年)重修,明隆庆四年(1570年)部分重修,现为昆柔圣母殿。元代遗物。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山墙屋顶。结构之巧妙,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罕见的。
杭甲山石刻:山西蓟县南部的杭甲山。背靠锦屏山,面临清水河,柳岸剪岸,拱桥如虹,风景秀丽。据县志记载,唐代尉迟敬德出征时曾居住于此。曾在锦屏山挂甲,改名杭甲山。也有传说唐太宗、秦琼曾到长安。甲山上曾挂着一套铠甲,故名。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在大山脚下的岩壁上凿刻了五尊佛像。每个部分都有两到三个壁龛。佛龛呈火焰状,佛龛多为一佛二菩萨。佛座上布满了莲瓣和腰带。菩萨以弥相侍候两侧。其中佛龛内有一尊卧佛,右手高举。他的脸颊和左膝微微弯曲。形式活泼,表达自由。雕刻手法采用地凸与线雕相结合的方式,与其他洞窟的圆雕相比,有其独特之处。
砖雕董墓:山西侯马市西北郊基础设施建设工地发现。 1959年、1969年迁至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院内。该墓主人为东海、东明,葬于金明昌七年(1196年)、大安二年(1210年)。均为砖雕仿木结构墓葬,平面均为方形。东海墓一前一后两室,形似中国北方传统四合院。结构复杂,比例恰当,砖块相互磨制,手法严谨。墓内壁雕有羽毛花卉、八仙人物,飞马、奔跑的鹿、行走的狮子等戏剧性的故事和动物,具有雕刻艺术价值。东明墓北壁有小景一尊,还有生、末、净、旦、丑五尊雕像。他们活泼又现实。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戏剧艺术的再现,构成了良好的源泉。用于宋金戏剧研究。有价值的信息。
千佛崖:位于山西省霍县城南7.5公里的郭庄村山坡上。山势巍峨,鲜花盛开,摩崖造像若隐若现。始刻于唐代,宋元时期屡凿,直至明正德五年(1501年)。原佛高约八米,下部刻有唐Z等铭文恒观,天宝五年(公元746年)、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千手千眼观音像高约两米,建于元代。残存的小佛多为三身群(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也有单佛龛的。雕刻精美,造型生动,富有民间特色。
霍州大雁塔:位于山西霍县城南两公里处的高原上。塔上筑有许多大雁巢,故名。从塔名来看,该寺又名雁塔寺,现仅存遗址。大雁塔始建时间不详,但重修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整体高16米,八角形,五层,密檐,空心,塔身向内分。檐下有八十八个雕花砖斗,比例和谐,雕刻精美,挺拔。 ,以及美丽的形状。登泉眺望古塔,远眺山河,别有一番乐趣。
霍州鼓楼:位于山西省霍县中心。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清代重修,连成一座十字轿牌坊,四向交叉。顶部有两层木亭,深谷宽间五间,二层三滴水,十字屋顶。周围的回廊上雕刻着花卉、动物等图案。有二十八个琉璃结构民居的建筑,瓦顶上安装了三彩琉璃瓦。鼓楼总高29米。登上城楼,霍县山水和城景尽收眼底。
普净寺:在山西襄汾县城西南30公里处的石壁村。规模明亮,建筑雄伟。其创建时间已不详,今为元、明两代遗物。山门三间,仙殿五间,为悬山式。菩萨殿依柱而建扇墙。墙前有观世音菩萨和善财童子,丰腴典雅,两角十八罗汉神情各异。墙后为地藏、道敏、明公,端庄肃穆,十严君。大厅集中地坐在两侧。最后是大雄宝殿,五跨六椽,均为纯素结构。龛内塑有释迦牟尼、文殊、华严普贤像。其中,两位菩萨身形亭亭玉立,面容上圆下圆。
千佛洞:俗称佛洞寺。位于山西省宁县城东五公里处吕梁山南端英利村悬岩上。山上树木茂密,花香扑鼻。密林花丛中,有一块巨大的岩石从一侧突出,长宽高各有20米,体积近800立方米。洞高3.1米,深4.5米。墙壁上布满了神社和圣殿佛像。其造像风格应为隋唐之作。洞前两院建于明清,有山门、厢房、配殿、专用殿。巨石到了尽头,千佛洞已成为洞后的佛堂。寺庙。寺庙规模不大,布局严谨,殿堂结构古朴,造型典雅,与周围的山石树木相映成趣,颇具雅致。寺内的石碑记载了信众礼佛和重修寺庙的盛况。
襄汾纪念碑: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最初分布于善会寺等五座寺庙。寺庙很早就被毁,但仍存有二十二尊石刻造像,形象优美,雕塑精致。始建于魏、北齐、隋、唐时期,碑最高28米,最小1.5米,一般在2米左右。内容主要是佛、菩萨、弟子、侍者、天王、弟子等。佛像庄严威严,菩萨美丽平静,弟子听话,信徒虔诚。另有一座唐代碑刻的屋形龛,龛内有一卧佛。时代不同了,但工作还是不错的。还有一座唐代石塔,方形,三层,高两米,每层都有雕花檐,塔顶有塔刹。西安大雁,雕刻精美,堪称杰作。塔代石刻艺术在我的国家。现藏于襄汾县博物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