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高质量文化旅游)
发布会上乔舒摄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李国林介绍今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发展情况过去十年。她表示,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事业。全省文旅系统扎根“砥砺前行、开新局”,创新做工硬城、争先,全力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描绘了山东文化旅游的“诗”与“远”的新画卷。十年来,山东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总体走在全国前列,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贡献不断加大。 。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十年来,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和精品旅游产业规模持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整体实力大幅提升,为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和精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支撑。为新旧能源转型做出贡献。该省的动态。 2021年,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6867.2亿元,占GDP的8.26%。旅游总收入从2012年的4519.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1万亿元,年均增长13.7%。工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培育23个“训雁”产业集群、17家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7个、省级149个,尼山圣地、融创文化旅游城、东方影都青岛等性项目一个接一个地建立起来。全省有5A级景区14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4个,国家级世界旅游示范区8个,村寨44个,旅游村4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和16个民宿旅游群体。智慧文旅平台“接待山东行齐鲁”上线,文旅智慧化建设持续加速。文化与旅游融合不断加速。制定实施《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重点建设沿黄河、大运河、齐长城、渤海黄海四大文化体验走廊,不断深化文化融合。旅游、红色旅游、博物馆旅游、养生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 “云观展”、“云旅游”、网络直播等数字化新业态不断兴起。沉浸式体验正在发展。全省已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文化旅游+”示范基地412个,位居全国第一。文化旅游消费拉动作用更加重要。山东惠民文化旅游消费季已连续举办六年,已发放惠民消费券7.33亿元。坚持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行业发展规划,连续三年高标准举办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和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开展“山东人东游”、“招待所山东”等创新活动“旅游产品”有效释放文化旅游消费新动能动能。全国已有12个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7个城市入围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和试点城市,位居全国第一。
艺术创作持续蓬勃发展。
山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大力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规划引导,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艺术创作组织,努力打造高水平文艺作品。优质产品,攀登“高峰”。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不断涌现。先后创作推出民族歌剧《沂蒙山》、歌剧《马向阳下乡》、歌剧《沂蒙山》等一批优秀作品。鲁“3个“五个一工程”奖、6个“文华奖”,《沂蒙山》是山东历史上第一部荣获“五个一工程”、“文华奖”、“中国戏剧梅花奖”、 ”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等现有所有国家表演艺术奖项的大满贯名录。精彩的表演和展览展示了他们的风格。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第四届中国戏曲节、第一届全国优秀民族乐团作品展、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等国家级重要艺术活动,并在“大航海”框架下制作庆祝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纪念改革开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等重大活动期间,山东文艺工作者勇敢担当重任,展现了齐鲁态度、时代担当。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山东省获金奖2枚、银奖1枚、铜奖2枚。他还成功组织了“血液动力学——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文艺创作长效机制逐步完善。 “4+1工程”舞台艺术创作支撑机制的创建和实施以及《关于深化公共艺术院团改革的实施通知》的出台,有力激发了队伍发展活力。创新推进人才培养工作,成立“戏曲名家工作室”,实施“青年演艺人才创建支持工程”连续六年组织实施。一批优秀青年伟人迅速成长,成为全省文艺工作的生力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山东以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为重点,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努力提高服务效率和公众满意度。公共文化设施品质不断提高。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五级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全面覆盖。全省拥有公共图书馆154个,文化馆15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821个,市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5万个。村庄和各级博物馆647个。其中,国家一级文化馆、一级图书馆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三位,博物馆六大指标位居全国第一。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先进县)40个,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城市4个,示范项目8个。群众性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强化创作导向,建立激励机制,创新开展群众性小剧创作演出活动,培育创作一批优秀群众文学作品。十年来,山东共获得文学领域政府最高奖项“明星奖”38项。和大众艺术,从而位居全国第一。 “人民舞台”、“五大宗师”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产生较大影响,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全省投资35.6亿元,建设文化设施连续五年在台湾欠发达地区村级“一村一年一戏”等文化活动已形成痕迹,仅2021年,全省送戏下乡演出就超过12万场次,山东也是全国率先打造集培训咨询、展览展示、资源共享为一体的“山东光明家园盲人数字图书”“山东公共文化云”以及城市自习室、农村自习室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文化服务更加便捷、落地。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不断加强。
全省文化旅游系统坚定肩负文化保护重大责任遗产和传承历史。积极对接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统筹协调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文章。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制定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实施方案、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等等,一个 p制定全国首部全面规范红色遗产和革命精神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修订通过,为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文物保护和利用水平显着提高。开展全省文物资源普查,文物财富不断丰富。至1968年,全省在国家数据库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有3.35万件,登记国有可移动文物286万余件/套。保护伟大的村莱齐一方得到了全球补强。进展顺利,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取得新进展。 “海带考古”品牌不断做精,巴山遗址、稷下学宫遗址等考古发掘项目取得重大发现。全省入选“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共完成20次、23个项目,位居全国第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蓬勃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遗产保护体系更加完善。全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8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88个。这个数字在全国名列前茅。该保护区是七个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是国家的。我国七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成功举办,并创新性地举办了“大河和谐:黄河流域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在全国率先设立“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品牌。积极推进“山东手工”工程,全省认定“非遗工坊”574个,推出“山东特产5350余种”推广和文化旅游交流成效显着
“山东旅舍”品牌形象不断提升。连续三年入选中央电视台“品牌强国工程”,全国唯一文化和旅游品牌。在框架c中在全国文化和省旅游新媒体播出力指数排行榜中,《山东医院》继续位列全国第一。成功打造“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区域品牌,有效拓展16个城市的旅游目的地品牌。 “成功创立‘Hokey山东’品牌系列活动”被评选为“山东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活动”。旅游产品研发和推广力度加大。与携程、同程OTA平台合作,重点开发度假旅游、健康旅游、文化旅游、游学旅游等优质特色产品,产生了良好反响。开展“山东XIN体验旅舍”系列活动优质文旅产品推出,成为全网热点。齐鲁文化的影响不断扩大。利用“欢乐春节”等国家传播平台举办一系列具有山东特色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孔子国际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品牌活动日益广泛,中国文化节目中心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已建成并试运营。加强海外市场旅游营销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孔子故里·医院山东”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实施“孔子文化旅游大使”计划,28000余名孔子文化旅游大使、专家、培养了孔子文化和旅游使者,成为传播齐鲁文化的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聂俊琼、邢曼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