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深思熟虑,开元旅业集团创始人陈妙林近日无奈关闭了旗下一家酒店。 2021年,开元集团运营的400多家酒店中,只有两家森泊假日公园能够实现小幅盈利。 “目前,我们正在考虑再关闭几家酒店。”在酒店行业工作了30多年的陈妙林说。

疫情之下,开元集团只是中国旅游业的一个缩影。走走停停……走走停停的中国旅游业经历了不平凡的两年。在这场“持久战”中,各市场主体的现状如何?历尽艰辛之后,他们如何在危险中寻找机遇?他们对未来有什么期望?新年伊始,让我们来听听游客的声音。

现实

事实上,2021年的开元酒店并不是“没有收入”。

陈妙林对比了2020年和2021年的情况。2020年前四个月,开元集团管理的酒店大部分关门,劳动力和能源大幅减少; 2020年5月,复工复产后,出现了一波报复性消费浪潮;各项利好政策的出台无异于“雪中送炭”,帮助公司稳住阵脚——免缴社保基金缓缴超7000万元,以及房产税减免等政策激励,2020年开元酒店将获得政府补贴约1.3亿元。 2021年,间歇性疫情将导致开元酒店错失春节、“十一”等旅游黄金周,部分配套政策将不再将进一步追究。受多种因素影响,2021年亏损将明显扩大。与2020年相比。

其他酒店的情况并不乐观。 “目前国内酒店业平均负债率为75%,2020年资产回报率低至4.2%,预计2021年将低于4%。”陈妙林分析道。许多酒店可能入不敷出,也可能无力承担银行贷款的利率。尤其是房地产公司委托管理的酒店,约有15%将破产。

酒店业并不是唯一受疫情影响的行业。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全国累计关闭旅行社1.1万家;全国民航业累计亏损1650亿元,其中航空公司亏损1300亿元es,或高达 80%。 。

春秋航空也未能幸免。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宇表示,春秋旅游及春秋航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首次无条件“退退”旅客,共承担赔偿损失41.32亿元。

“春天来了,这是最后一个艰难的一年。”鼎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陈向红煞费苦心地给下属们鼓励和鞭策。近两年来,受疫情影响的企业经营的旅游景点时有关闭。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乌镇、古北水镇的情况相对较好,但与疫情之前无法相比。”陈向红笑着摇头。

并且有很大的折扣续与游客数量和福利惊人相似的是“四增”:成本增加、债务增加、贷款难度增加、稳定员工难度增加。

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也有同感。 “复苏趋势弱于预期,国内游客人数和收入已基本恢复至2014年水平。”吴国平表示。 2021年,旅游企业不断关停、重启,但吴国平期盼的消费报复性反弹却迟迟没有实现。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2021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34.31亿人次,收入将达到旅游收入3.0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和35%,恢复到57%。 2019年同期的53%。

寻找机会

吴国平用“人们在深渊里看星星”来形容2021年的旅游从业者。坚定信心,克服对困难的恐惧和恐慌。”吴国平表示,旅游业本身长期存在供需错配、结构失衡、投资低效等现象。旅游业面临的问题。当下,时代在倒逼旅行社转型,疫情在倒逼旅行社转型,市场在倒逼旅行社转型。

面对康复之路,70岁的陈妙琳从未想过放弃。 “有一天,玉米棒子一半将结束。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2021年,开元集团旗下经营的400多家酒店将出现亏损,但两家母公司度假酒店——森泊儿童将实现盈利。这说明消费需求依然存在,但旅行社需要转型。 “现在开元集团主要经营商务酒店,陈妙琳计划将其中一部分改造成城市微型酒店,但我们愿意尝试。”

相比陈妙琳的谨慎,王宇更多的是活跃:“国内旅游整体复苏态势没有改变。

信心来自于成功的尝试。继续加大投资力度。两年来,春秋航空共引进20架新飞机,新开通30多个目的地。 2021年将承载2200万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14.5%,将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巨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强大的经济韧性为旅游业的复苏提供了机遇,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王宇说

他表示,面对疫情考验,春秋航空聚焦市民和游客在文化、生活、好奇心、体验等方面的共同需求,以及出行时间的碎片化。大力发展当地“低成本高品质”旅游市场,在规范疫情防控框架内积极探索缓解资金压力、稳定劳动力、创新发展模式。

例如,春秋航空推出的“微游上海”系列产品,在上海接手时率先开发2020年3月在当地赛道上线,根据市民和游客的反馈和需求变化,产品不断更新,2021年9月推出的“建筑读线车”将以“旅游车+微旅游”改造上海特色建筑融入旅游资源,大大增加了微游的频率,深受市场欢迎。

“未来,粗放式开发‘赛马场’的传统模式将难以为继。”吴国平表示,疫情改变了生活,改变了消费行为,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旅游市场。以旅游为代表的“近距离出行、浅需求、低消费、短持续时间”已成为旅游业生存的核心市场。他的判断也是业内众多企业家的共识。演员。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及2022年发展预测显示,2021年国庆假期,城乡居民平均出行半径为141.3公里,半径141.3公里。同比减少71.7公里,下降33.66%;目的地休闲半径13.1公里,同比下降7.7%。

面对复杂变化,旅游企业转型迫在眉睫。 “经过疫情影响,我们不能再追求粗放、粗放的发展,而必须追求更加内涵的发展。”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康国明说。

陈向红对此深表赞同。他表示,旅游业的复苏并不乐观。进行简单的恢复。疫情影响下,出行方式、选择方式、旅游消费方式都是从业者需要在各自领域大力创新的。去年以来,乌镇景区利用自有的酒店设备和技术,为高收入家庭提供家政服务,为部分大企业提供上门餐饮和培训服务,同时输出部分员工。给其他公司。

“以前我们总是讲‘诗和远方’,疫情过后,则是‘诗和亲近’。陈向红说,文旅融合不是口号,而是为游客提供真正的新感受、新体验,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没有创新就无法适应变化疫情后旅游业的发展。

展望未来

目前尚不清楚疫情何时结束。然而,报销、补偿、员工工资和场地租金等各种运营成本的挑战可能会让旅游企业不堪重负。

“我们乌镇景区有4000名员工,古北水镇景区有3000名员工。生活的同时,通过休息的回报来保障公司的利益,这样才能生存下去。”但尽管如此,陈向红仍然感到压力:“事实证明,这两个景区并没有太多债务,而且目前的负债率比之前有所上升”。

在陈妙林看来,作为常态化疫情防控的一部分,旅游企业频繁轮流出境是常有的事。停机和重启,由此带来的成本急剧增加。此外,消费者的旅游支出也有所减少。 “2021年11月以来,我们酒店所在的多地疫情有所解除,但旅游消费明显下降。”陈妙林说。

更让他担心的是贷款越来越难。坦白说,以前旅游市场繁荣的时候,很多银行都会主动联系,但现在行业不景气,大家都比较谨慎。

当各种挑战接踵而至时,除了“自救”之外,救助政策也成为旅游企业关注的焦点。

“从历史经验来看,每次危机发生后,政府、市场、行业等各方应共同努力,推动旅游业全面振兴。”吴国平建议,根据旅游业各细分区域的恢复情况,分类精准施策,继续落实2020年税收、用工扶持减免政策更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大对中小旅游企业的金融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其找准市场定位、创新旅游产品、打造盈利模式,实现自身转型迭代。

陈向红希望解除或暂时解除对旅游业的一些限制。比如过去的旅游业,对举办某些政府会议的限制可能会更加灵活。

“旅游业有一个产业链条长,经济带动作用强,吸纳就业能力大,拉动作用快。 ”王宇表示,积极帮助旅游业应对困难。法国设立了团结互助基金,允许有需要的旅游业中小企业或个体户申请补助金免收各类租金费用西班牙政府设有专项贷款担保,满足受疫情影响的旅游业及相关运输业务的流动性需求意大利政府拨出资金重点支持遭受重创的旅游业此外,多国政府正在安排资金对旅游从业人员按月发放工资补贴。

“截至2020年,各地已将为旅游业出台了大量有效的扶持政策。”王宇预计,扶持旅游业的政策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包括银行中期贷款、发债、增信等金融支持、继续发放纾困补助金、稳定就业补助金、延续相关优惠政策等。同时,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迅速制定继续应对疫情、刺激产业发展的产业发展规划。

“2022年,疫情仍将是影响旅游业复苏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但旅游企业的进程产业旅游业复苏永不停歇” “2021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和2022年年度报告发展预测是这么说的。

“这次疫情不过是历史的浪潮,阻挡不了中国文旅产业的上涨浪潮。”吴国平相信,在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旅游业一定会能够尽快走出阴霾,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经济日报记者 沉辉)

专题编辑:顾万全 张武 文字编辑:曹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