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我可以旅行吗? (可以出国旅游吗?)
快放暑假了
很多朋友想出去散散心
我家附近的景点玩腻了
我想去我周游各地,但不敢去,必须隔离
还没到夏天
好消息来了
随着整体全国疫情稳定
近期多地动态调整疫情防控政策
或调整核酸检测标准化时间
或者放宽跨省流动人口筛查政策等。
很多人担心
p>
“暑假快到了,出行能顺利吗?”
p>
“暑假快到了,出行能顺利吗?”
p>看看各地规定
↓↓↓
很多地方风险较低。在此期间不再验证人员的核酸证书进出地区
p>近日,江西、合肥、安徽等多地取消低风险地区人员核酸检测证明,低风险地区人员可直接通行。
新华社记者刘晓摄
云南文山:低风险地区不再实施核酸检查
6月17日文山市发布最新通知:低风险地区来(返)人员不再查验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不再进行核酸检测,仅进行核酸落地。检查云南健康码、通讯线路图、测量体温,无异常后即可正常进行。
江苏:
乘客和C亚运不查高速核酸
据@江苏交通6月3日消息,江苏限制客车低风险地区和人员通行,全省各地已全面取消交通限制出于防疫目的,出高速公路时不再查验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并及时发放。
线路图不含“*”人员,直接公布
6月20日,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官网将对客运线路进行核实。在“两站一站”卡出口处,没有“*”的,直接放行。带“*”的,48小时内核验健康码和核酸检测证明。持有绿色健康码和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的,可直接放行更换;对48小时内未取得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核酸采样后放行后进行排查。
江西:低风险地区人员不进行核酸检测、不隔离
6月2日,江西省委办公厅、省办公厅省政府印发《关于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的规定》。紧急通知要求,低风险地区与当地未发生疫情的县(市、区)之间的人员(包括各类学生)能够自由有序通行。不再验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实施核酸落地检查,不再分配“灰码”和“黄码”,不实施隔离控制工作,只对落实扫码、测温等标准化防控措施。
安徽合肥:加强低风险地区核酸排查
6月19日,安徽合肥发布优化疫情防控标准化工作安排即时方案,指出,在合肥,全市各道路检查站分为“(返)胖人低风险区域”和“中高风险区域及其他疫情相关区域(返胖人员有两种不同类型)”。人”口岸:(返程)低风险地区胖子口岸不核实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采集核酸样本,直接通行。
德州、山东:观影核酸检测仅限取消人员
6月15日,山东省德州市发布《关于调整相关疫情防控政策的通知》。 ”,电影院观影不再需要“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
p>
广东惠州:机场、火车等车站不检查核酸
>据微信公众号“惠州电视台”消息,6月10日起,该市相关疫情防控部门将开展铺排工作,惠州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旅游站点不再要求旅客通行持有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海南省:非疫情地区人员无需核酸证明
6月19日,海南省指挥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发布通知,非疫情地区人员来海南前须持绿色健康码办理登记或其他手续来(返)海南。无需核酸阴性证明;疫情相关地区来(返)琼人员核酸阴性证明改为48小时内办理一次。
安徽三地:低风险地区人员不再隔离可核验核酸证明
6月21日,安徽三地先后宣布不再对省内外低风险地区人员核验核酸证明阴性。
>据《合肥公报》,防治指挥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知,自6月22日起,暂停常态化地区免费核酸检测。低风险地区进出人员可扫码离开。 6月21日,淮南市疫情应急防控指挥部发布公告,鉴于整个目前该地区属于低风险地区,原定每5天进行一次的标准化核酸检测已暂停。同时,省内外低风险地区人员不再进行核酸阴性证明检测。
同样昨天,淮北市防疫委员会、全球应急控制指挥部办公室宣布境内外低风险地区人员来自全省或7天内无本地疫情报告的市、县、区的人员可自由流动,48小时内不再进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医疗机构、监狱等特殊场所除外)。
浙江宁波:低风险地区人员无需核酸证明
6月16日,宁波市浙江省疫情防控中心控制局发布通知,省外低风险地区人员来甬、返甬无需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可自由行动。强制返乡、隔离等限制性措施,但宁波核酸72小时标准化要落实。测试要求。
多地缩短入境检疫时间
近期,多地调整入境人员检疫政策,缩短入境检疫时间。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不完全统计,北京、湖北、江苏等地区已缩短“集中隔离14天”。 +7天居家隔离”改为“7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隔离”或“10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隔离”。
办理出入境手续新华网王瑞东摄
北京:7+7
5月4日,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调整了北京市高危人员隔离管理措施。原“14+7”调整为“10+7”。
疫情防控指挥部有关人员北京人士告诉人民健康报客户端,5月15日,北京宣布缩短入境隔离期,实行“7天集中封锁”。 +7“隔离政策+居家隔离7天”。这是5月份以来第二次缩短集中隔离时间。
江苏南京:7+7
近日,针对网络上发布的关于对入境人员实施“7+7”隔离措施的“7+7”隔离措施,江苏省南京市人民健康报客户致电江苏省南京市政府服务热线进行核实。工作人员表示,南京现对在该地区有居住地的入境人员实行“7+7”隔离政策,此前的7天居家监控要求已被免除。除了南京市“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显示,无锡市、常州市等地入境人员隔离时间由“14+7”调整为“7+7”,即集中隔离7天+ 居家隔离 7 天。
湖北武汉:7+7
《武汉地方金库》显示,湖北省武汉市境外回国人员隔离政策自6月3日起执行新措施。由原来的“14+7”调整为“7+7”。如果第一入境点是武汉且目的地也是武汉的,将实行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
四川成都市:10+7
成都市卫健委6月15日发布:关于陈进入境人员隔离政策调整相关问题的解答gdu。其中,明确了进入成都港人员的闭环管理措施。 6月14日起,所有从四川省口岸入境的人员一律集中隔离10天。若目的地为省外,应闭环发送至机场或火车站,并提前告知目的地相关信息。
福建厦门:10+7
厦门作为港口城市,已于4月份实施了为期1个月的10+7试点,减少了部分入境人员的集中检疫4天。
6月19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拨打了厦门市疫情防控咨询热线。工作人员表示:即日起入境后目的地为厦门,继续实行10天+7天集中隔离。重新实施。这意味着最终目的地为厦门,酒店隔离时间缩短4天。
多个省(市、区)已允许跨省团队旅游。
随着暑假的到来,很多人想知道是否允许跨省旅游?据悉,目前已有多个省(市、区)允许跨省团队旅游。
湖北
6月21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宣布,现湖北各民间旅行社、在线旅行社全面恢复组织跨省团体游活动以及“机票+酒店”活动。
宁夏
宁夏文化和旅游部宣布宁夏旅行社、在线旅行社恢复旅游。6月19日起跨省团队管理及“机票+酒店”活动。
四川
6月10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五不准”,表示全省各类文化旅游场所一律不得。未经许可要求对省内游客进行核酸检测报告,不得拒绝接待未经许可来(返)川的游客,不得擅自限制各类文化旅游场所接待能力,不得擅自限制各类文化旅游场所接待能力。未经许可不得扩大“停电”范围,不得擅自暂停文化和旅游经营活动。
山东
5月18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文表示,自山东省全省为低风险地区,现禁止出行。旅行社和在线旅行社将承接跨省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活动。
云南
云南省早前已恢复跨省旅游,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宣布,自4月8日起,在除边境县、陆路口岸城市外,云南已恢复旅游。代理机构和在线旅行社经营跨省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活动。
而随着暑期临近,根据人们日常健康客户的需求,福建、湖南、山东、陕西、广西、江西、青海、湖北等省(区)部分景区开放。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自由模式已激活。
解放军搜索预订表单再现“热门目的地”
官方宣布多地恢复跨省游后,旅客立即行动起来。
某知名旅游平台数据显示,截至6月21日,近一周跨省及团体旅游预订量环比增长291%。 “酒”订单量自6月以来快速增长,6月日均订单量超过去年同期。
6月18日青海正式宣布恢复跨省旅游后,青海夏季酒店订单量环比增长174%;景区门票数量较前一周增长100.%;上周上涨了 252%。
6月19日宣布有序开放跨省团队旅游的宁夏,也标志着开门红。近两天,宁夏跨省跟团旅游产品预订量翻倍;夏季酒店预订量增长108%,主要客源地为成都、广州、深圳、南京、杭州。 、苏州等地。
湖北6月21日宣布恢复跨省游后,旅游平台上省内目的地搜索热度翻倍,湖北暑期跨省游产品订单和组团数量也翻倍增长。逐周增加。上涨 346%。
6月19日郑渝高铁开通,双重利好消息,进一步提振了铁路沿线景点的人气。省内有郑渝高速。三峡景区增长11%,巫山景区增长17%,神农架景区增长24%。
暑假也是传统的旅游旺季,今年也不例外。
另一热门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今年6月1日至6月15日,全国酒店预订量较5月下半月增长一倍多;学生及团体火车票预订量较前一周增长70%,景区门票预订量增长近60%。
6月16日,世界第一条沙漠铁路环线——新疆和田至若羌铁路开通,让新疆成为今年夏季旅游热门目的地。
旅游平台相关数据显示,“新疆和田喀什帕米尔高原十日游”等铁路游预订量持续猛增。
今年夏季国内旅游市场有望复苏。
在各地旅游政策宽松的利好消息提振下,国内航班也迎来了6月份的小高峰。飞畅准数据显示,6月19日国内航班数量突破8000架次。
某旅行社《2022年夏季旅游消费预测报告》显示,相比2021年同期,2022年夏季国内旅游市场预计将重回复苏轨道,总人数预计游客量将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70%以上。
从客流来看,恢复率商旅、探亲等刚性需求支撑的大旅游市场增速将略高于旅游度假市场。
出行前
提前了解目的地防疫政策
合理规划出行行程
视情况而定关于目的地要求防控政策提前做好报道
整理自中国新闻网“央视”微信公众号、健康时报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