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
总结
新冠肺炎疫情给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带来冲击,而市场化程度高、以人群聚集消费为主的旅游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行业。随着全国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国内旅游业已进入复苏初期阶段。但由于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国出境、入境旅游相关业务复苏步伐将会放缓。如何精准推动行业从疫情中复苏,最终转危为机,成为各界持续关注的重要话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锐概述了不同的情景根据历史数据基础上的疫情演变,评估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了旅游业对疫情及疫后形势的反应从发展趋势等方面探讨后疫情时代旅游业的发展与机遇。
研究问题与思路
1个问题
2020年初,湖北省武汉市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COVID-19”)省)肺炎疫情”或“疫情”)逐渐开始蔓延。面对疫情,党中央高度重视,要求党委、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优先重视为了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全国上下已形成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的态势(习近平,2020)。截至2020年3月,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新华社,2020)。但国内外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尚不明确。
与2003年“非典”爆发时相比,中国当前的经济结构更加以服务业为导向(蔡昉,2020a)。住宿和餐饮、体育和娱乐、交通和旅游等服务消费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上述服务业突然停摆,面临巨大冲击。旅游业首当其冲,具有感动人心和凝聚人心的双重特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18年国内旅游业对GDP的总体贡献为9.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就业直接和间接旅游占GDP的10.29%。该国的劳动力总数。旅游业受疫情影响的程度值得高度重视(夏杰昌,冯晓旭,2020)。
2研究思路
本文评估并预测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我国的疫情防控基于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反事实”原则,即在发生疫情的情况下,计算出旅游业发展的预期值,进而预测旅游业的实际情况。不同疫情趋势下的旅游业,并根据两者的差值计算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二是“有限外推”原则,即在疫情尚未结束、防控形势复杂的情况下,重点了解对短期的预测和关键时刻的预测,进行有限外推; 3、这就是“相机修正”的原则,即根据疫情的最新发展对预测结果进行合理修正。
基于c的原则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探讨以下三个问题。首先,关于重要时间点,春节、“5月1日”、“10月”等公共假期期间,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旅游业产生了哪些影响和可能造成的影响?第二,从不同时期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2020年一季度、上半年、全年旅游业有何影响。第三,政府应如何根据疫情形势制定或完善干预政策?根据不同情景对旅游业的影响。
3 研究方法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的长短。目前,预测医学界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三类。乐观预测估计,湖北省内疫情蔓延已得到有效遏制,省外病例增长潜力有望在3月份显现出来(Cowling,2020;Levitt,2020)。谨慎乐观的预测估计,由于新冠肺炎病毒的死亡率低于SARS病毒,但传染性可能高于SARS病毒,新冠肺炎疫情将进入散发阶段。病例和社区传播,短期内不太可能完全结束(丁志伟等,2020;赵旭茂等,2020)。保守预测预计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将全国多个重要地区已得到有效控制,未来疫情逆输入可能会加大国家层面疫情防控难度,使疫情年内持续较长时间(Read et al .,2020;Wu 等人,2020)。
基于上述对疫情的判断,本文定义了三种不同的情景进行评估和预测。情景1是乐观的,假设全国疫情在3月底基本结束,并在4月初完全结束;情景 2 是谨慎乐观的,假设全国疫情在 4 月底基本结束。 ,最晚于5月初全面竣工; 3 请保持谨慎,假设全国疫情将在 5 月底基本结束,最迟在 6 月初完全结束。
本文使用以下指标和展望进行评估:(1)考虑到在没有疫情的情况下旅游市场每年都会自然增长,这被认为是一种“反事实”的情况。不同情景、不同时间下的预测值与反事实估计值的差异,对应着新冠肺炎疫情给旅游业带来的损失。同时,还将预测值与2019年同比进行分析,以评估损失。 (2)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本文以游客总数和旅游总收入为指标,研究了这两个指标在不同情景下的演变。 (3)评价涉及重要时期和不同时期两个维度,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评价工作的特点不同。
本文涉及两种计算方法:(1)对于重要时期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主要采用弹性法进行评估和预测。 Et的显着性是旅游总出行人次变化百分比与自变量变化百分比的比值。 Ei的显着性是旅游总收入变化百分比与自变量变化百分比的比值。通过双对数回归,可以根据历史数据估计Et和Ei的弹性值,然后通过Et估计游客总数的预测值,通过Hey估计旅游总收入的预测值。
具体来说,关于春节,以疫情爆发时间为准恰逢春节假期,本文以交通数据为先行指标,通过春节的弹性来评估新冠肺炎疫情对春节旅游市场的影响。对于“五一”期间,可以利用历史数据,结合春运市场的预测结果和春运市场的校准,计算出“五一”旅游市场相对于春运市场的弹性。从不同预测情景的数据来预测“5月1日”期间的游客总数和旅游总收入。关于“十一”假期,上述思路继续通过计算m的弹性来预测“十一”期间的游客总数和旅游总收入。“十一”旅游市场对比春季。 “5月1日”的节日和旅游市场。
(2)考虑到疫情对不同时期旅游业的影响,本文采用回归方法进行评估和预测。为了避免自变量相互相关而引起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在预测2020年一季度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时,本文根据春运数据建立了回归方程。节日旅游市场;在预测2020年上半年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时,本文通过一季度和“五一”旅游市场数据建立回归方程;数据建立回归方程。在里面同时,在不同的预测场景下,通过替换不同的先行指标数据并对原始项进行修正来校准最终的预测结果。
新冠肺炎疫情三个重要时期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
1春节假期
为开展评估工作一、首先建立2020年春节旅游市场反事实参照系。 2020年1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预计2020年春运旅游旺季全国发送旅客人数将达到30亿人次左右。由于当时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全面爆发,一系列严格的防控工作尚未开展,因此,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反事实的预期值,可以作为评估参考。 。 2020年2月20日,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春运数据显示,历时40天的2020年春运运输已于2月18日结束,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1.48架次。十亿。旅客吞吐量,较2019年同期下降50.3%。假设2020年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弹性值大致不变,新冠肺炎疫情对春节期间旅游业影响的估算结果如表2所示。
估算结果如表2所示。截至2020年春季名称的估算值节日期间接待游客总数1.45亿人次,较2019年同期下降65.06%,反事实估算4.23亿人次,降幅89.95%,反事实估算5254.38亿元。从绝对值来看,2020年春节期间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的预估值与反事实预估值(可以理解为损失)相差2.78亿人次、4737.73亿人次元。分别。从相对值来看,2020年春节期间游客总预计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与反事实估计值的差值相当于反事实估计值的比例(可以理解为损失) )分别为 65.72% 和 90.17%。
2个“五一”假期
<2020年“五一”假期长5天,比上年长1天,比2018年长2天,因此基于反事实的预测结果显示了大幅增长的基本面。本文假设春节旅游市场与五一旅游市场之间存在稳定且富有弹性的关系。情景1中,采用上述对2020年春运市场的反事实估计进行计算,并参考2003年非典疫情后的补偿性需求,定义了一个额外的增长范围。情景2中,估计值春运市场规模采用截至2020年2月29日已确认的省份数据倒序加权计算。场景3中,上述2020年春季春运市场估算值采用关于计算。预测结果见表3。情景一,疫情后旅游市场需求反弹,正向叠加反事实基本面的增长趋势。预计2020年“五一”期间旅游总人数将达到2.3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预期值1443.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97%和22.69% 。上一年的。
情景二,“五一”期间,由于疫情尚未完全结束或刚刚宣告结束,虽然还有一定释放补偿性需求的余地,但旅游的心理基础行业复苏尚未稳固,市场正在回暖。 , 的积极作用与谨慎的消极作用相互作用。期内2020年“5月1日”,旅游总人数预期值为1.5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预期值为954.77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8.46%和18.86%。上一年期间。按照反事实标准,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旅游总人数潜在下降6900万人次,潜在下降率30.26%,旅游总收入潜在损失458.74亿元,潜在损失率为32.45%。
情景三,“五一”假期仍处于疫情期间,反事实基本面的上升趋势远不足以抵消实际需求的下降趋势。 2020年“五一”期间旅游总人次预测值为3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预期值1657810万元,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84.10%和85.91%。按照反事实标准,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旅游总人数潜在下降1.97亿人次,潜在下降率为86.40%;旅游总收入潜在损失1247.73亿元,潜在损失率达88.27%。
3个“十一”假期
2020年“十一”假期持续8天,比往年延长了1天,因此基于反事实数据的预测结果显示增长基本面。考虑到疫情结束时间与“十一”假期的关系,情景2和情景3的区分对市场的影响并不显着。“十一”旅游市场。本文假设“十一”、春节和“五一”的旅游市场服从相对稳定的弹性关系。场景一中,利用场景一中的春节旅游市场估算值和“五一”旅游市场估算值进行计算,并取结果的几何平均值。场景2和场景3中,参考非典疫情后的补偿性需求、春运市场反事实预估值以及场景2“五一”旅游市场预估值,界定了额外的增长区间。进行计算,结果取几何平均值。预测结果如表4所示。
情景一,“十一”期间疫情消退,但旅游需求补偿较早发布,因此预测结果与反事实情景相同。 2020年“十一”期间,旅游总人数预期值为8.5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预期值为7126.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95%和9.68% 2020年。去年。情景2和情景3中,“十一”期间疫情消退,反事实需求的释放与反事实基本面的增长趋势重叠。 2020年“十一”期间旅游总人数预测值为8.6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预测值为7469.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1%和14.97%前一年。年。
通过比较评估结果综合春节、“5月1日”、“11日”等重要时段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可以看出,疫情造成的旅游业损失主要集中在春运上。节日和“五一”游泳市场。疫情导致春节期间旅游总人数潜在下降至2.78亿人次,下降率为65.72%,导致旅游总收入潜在损失4737.73亿元,损失率为90.17 %。 。在保守和乐观预测情景下,疫情导致“五一”期间游客总量潜在下降6900万人次,下降率30.26%,潜在损失45874人次。旅游收入亿元。总计,损失率为32.45%。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预测情景不仅会影响不同时期的旅游损失幅度,也会造成旅游市场不同的反弹。根据非典疫情的相关经验,对补偿性旅游需求的释放不宜抱有过高期望。总体而言,旅游业市场预计总入境人数和总旅游收入将反弹1%至3%之间。
全年不同时段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
1 2020年第一季度
在任何预测情景下,一季度是旅游业受疫情影响的主要时期。预测游客总数和旅游收入时2020年一季度游客总数和旅游总收入,本文以春节假期期间游客总数和旅游总收入作为2020年一季度游客总数和旅游总收入的解释变量。建立对数线性回归方程,并代替上述2020年春节旅游市场估算值进行计算。具体预测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2020年第一季度旅游总人次预测值为3.94亿人次,同比下降74.42%去年期间;同比下降77.01%。 2020年一季度,旅游总人次反事实预测值为16.76亿人次,收入反事实预测值为16.76亿人次。旅游总量1.58万亿元。按照反事实标准,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一季度旅游人次潜在下降12.82亿人次,潜在下降率达76.49%;旅游总收入潜在损失12604350亿元,潜在下降13.49%。损失率达79.77%。 。
2 2020年上半年
根据不同的预测情景,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时间导致上半年对旅游业的影响存在差异2020..本文在预测2020年上半年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收入时,以一季度旅游总人次和“五一”假期作为上半年旅游总人次的解释变量。并占用前三个月和假期“5 月 1 日”。以上半年旅游总收入作为上半年旅游总收入的解释变量,分别建立对数线性回归方程并代入前述估计值进行计算。其中,对应计算场景中的春节旅游市场估算值和“五一”旅游市场估算值中分别替换了情景1、情景2和情景3。预测结果如表6所示。
如表6所示,2020年上半年旅游总人数反事实预测值为33.51亿人次,旅游总人数反事实预测值为33.51亿人次。旅游收入3.16万亿元。
根据情景一的乐观预测,游客总数的预期值2020年上半年为14.4亿,较上年同期下降53.25%;一年-同比下降58.09%。疫情导致2020年上半年旅游总人数潜在下降至19.11亿人次,下降率为57.03%,导致旅游总收入潜在损失19949.02亿元,损失率为63.13 %。
根据情景二的谨慎乐观预测,2020年上半年旅游总人次预计值为11.49亿人次,同比增长下降62.69%;旅游总收入预期值9649.8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5.29%。疫情导致2020年上半年旅游总人数潜在下降至22.02亿人次,下降65%.71%,导致旅游总收入潜在损失2195011万元,损失达69.46%。
根据情景3保守预测,2020年上半年旅游总人次预期值为9.85亿人次,同比下降68.02%;一年-同比下降71.25%。疫情导致2020年上半年旅游总人次潜在下降至23.66亿人时,降幅达70.61%,导致收入潜在损失23607.5亿元。损失率为74.71%。
3 2020年全年
为了避免自变量相互相关而导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在预测全年游客总数和旅游收入时2020年全年,以上期间游客总数以上半年和“十一”假期旅游总收入作为全年旅游总收入的解释变量,以上半年和“十一”假期旅游总收入作为全年旅游总收入的解释变量。全年,根据不同的预测情景分别建立对数线性回归方程并替换先行指标进行数据计算。预测结果如表7所示。
如表7所示,2020年旅游总人数反事实预测值为66.37亿人次,旅游收入总额反事实预测值为71954.72亿人次元。
根据情景一的乐观预测,2020年旅游总人次预计值为46.59亿人次,较2020年下降23.12%上年同期;同比下降26.27%。疫情导致2020年旅游总人次潜在下降19.78亿元,下降率为29.80%,导致旅游总收入潜在损失23.881.77亿元,下降率为2.388.177亿元,亏损33.19%。
根据情景二保守和乐观预测,2020年旅游总人次预计值为42.85亿人次,同比下降29.29%;同比下降33.40%。疫情导致2020年旅游总人数潜在下降至23.52亿人次,下降率达35.44%,导致旅游总收入潜在损失28528.4亿元,损失率达39.65%。
根据情景3的保守预测,旅游总人数的预测值2020年企业规模为39.41亿,较上年同期下降34.97%;同比下降39.83%。受疫情影响,2020年旅游总人次潜在下降2696万人次,下降40.62%,导致旅游总收入潜在损失32725.89亿元,损失45.48%。
本文基于不同情景,选择不同的解释变量和先行指标数据,预测新冠肺炎疫情对2020年一季度、半年度和全年旅游业的影响。预测结果主要用于观察旅游业受疫情影响的整体走势,不进行精确的数值比较或时间求和。
总体来说,影响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呈现以下趋势特征。
一是重大节假日作为关键节点,对于短期内旅游市场的复苏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旅游市场的周期性和季节性特征,重大节假日等时间能否根除疫情,短期内对旅游市场影响较大。
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COVID-19 大流行对旅游业影响的严重程度已经减弱。 2020年旅游业本来基本面较好,因此总体来看,旅游市场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消化疫情的影响,通过释放补偿性需求获得反弹复苏的动能。
三、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高于同期非典疫情。一方面,有临床证据表明,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染性在一定程度上高于SARS病毒(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组,2020),这客观上将导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面临更长的防控周期。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旅游业的潜在增速很难超过2003年同期水平,因此疫情将导致旅游业产出缺口较大。旅游部门。旅游产业。
四、随着新冠肺炎疫情从中国开始在全球蔓延,欧罗讷方面,出入境旅游市场形势更加严峻。过去十年,中国入境旅游持续低迷,此次疫情将使本已低迷的入境旅游市场雪上加霜(宋锐,2020)。出境旅游方面,受疫情影响,多个国家和地区暂停航班并发布旅行警告。出境旅游市场将明显受到政治限制和游客心理预期的影响(陆阳,夏杰昌,2020)。 。
相关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是建国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治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我的祖国。上述分析显示,新冠肺炎疫情造成20%以上和30%以上2020年国内旅游总人次和总收入。春节和一季度损失更大、更深。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旅游业影响最广、最深、影响最大的一次。科学研究和评估疫情对旅游业影响的程度和发展,对于完善相关政策规定、明确未来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分析,建议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制定相应政策
本文件在三种假设情景下评估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不同的这些预测结果对应着不同的旅游市场复苏趋势,因此需要不同的政策应对。如果疫情向乐观方向发展,应充分把握短期需求反弹作用,利用清明假期、“五一”假期等时间窗口,适度引导旅游市场,努力挽回造成的损失。受疫情影响。
如果疫情朝着谨慎乐观的方向发展,政策考量就应该兼顾需求方向和供给方向。激发旅游市场合理范围内复苏需求潜力;另一方面,统筹考虑旅游消费、文化消费、休闲消费,通过政策促进和优化旅游产品供给。
如果疫情向谨慎情景方向发展,意味着旅游市场将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受到疫情影响。并行启动结构性改革,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以个性化、分散化的产品作为旅游业中长期的供给增长点(蔡昉,2020b)。可能是因为疫情造成的损失。
2强化、优化、进一步细化政策工具
疫情发生以来,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各项助企稳就业政策,从金融、减税降租文化和旅游部还暂时退还旅游质量保证金的80%旅行社的有效期为两年。这些政策可以缓解一些旅游企业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政策要么是面向所有行业,没有充分考虑区域结构、受损程度、行业特点、恢复规律和行业特点等因素。或者只面向旅行社,不覆盖旅游产业链和大部分市场主体。下一步,政策工具需要进一步优化细化,并根据疫情发展动态调整。
特别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加大政治支持力度。如前所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此次疫情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较大,超过了2003年非典的影响。考虑到目前我国旅游业的规模、体量、占GDP、就业和居民消费的比重等因素,有必要制定产业振兴专项政策等多种手段加大支持力度。
二是动态调整政策导向。疫情防控初期的政策目标是全面紧急暂停旅游活动特别是团体旅游,防止疫情扩散。疫情防控的中期政策目标是缓解旅游企业的成本压力。为了旅游服务质量,我们除了退还押金外,还要放贷关注旅游企业劳动力支出、住房租金支出等,推动延长社会保险缴费期限、退还失业保险费等政策工具落地。疫情防控后期,要支持各地根据旅游各细分行业受损情况和恢复预期,尽快制定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旅游振兴规划、指引和实施细则。不同地区。 。
三是明确政策帮扶重点。旅游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一方面,这些中小企业资金周转能力有限,对投资依赖性强。疫情环境下业务活动的人力资源需求和风险抵御能力相对较低(魏翔,夏杰昌,2020)。另一方面,与行业主要参与者相比,中小企业在旅游资源方面处于劣势,在疫情影响下往往更容易遭受损失。支持目标。
第四,精心准备市场反弹。鉴于目前旅游消费的粘性以及2003年非典疫情的经验,一旦疫情结束,旅游市场需求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需要看到的是,疫情结束只是旅游业复苏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为了更好地引导补偿性旅游需求的释放,一方面,以疫情防控为基本方针,加大旅游业健康和环境治理力度。旅游、康养旅游、自然旅游、生态旅游、自主旅游等。以政策措施为抓手,以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引导和刺激旅游市场的复苏。
3推动旅游业有序复工复产
疫情得到有效遏制,推动旅游业有序复工复产已成为必然旅游业。成为焦点。需要注意的是,在推动复工复产过程中,要处理好疫情防控需要与旅游业经营活动恢复的关系。让复工复产始终服务于疫情防控大局。为此,可以利用大数据做好旅游业复工复产的专项分析、重点地区的排查预警、返乡人群的排查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地区、不同地区、不同规模旅游主体复工复产的条件和需要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不同地区、行业、时间的复工复产指南科学决策复工复产领域。
具体来说,要根据旅游景区产业规模进行科学评估。这里是资源类型、安装状态等。尤其是知名风景区、景区的旅游资源,一方面在吸引游客方面更具吸引力和优势,而且高度集中、流动性强。必须谨慎、有限、有序地开放。 . 旅游流量限制。酒店业复工复产要严格执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指南的属地要求,优先支持具备错峰送餐、餐饮条件的企业复工复产。重点控制和杜绝无押金复工复产现象。旅行社在复工复产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的客流特点,充分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形势复杂变化,输入性传播风险加大的现实。相关的复杂活动。
4强化、优化、进一步细化政策工具
疫情的爆发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和互联网的发展。此前,旅游产业与数字经济结合的具体实践以OTA、旅游场景智能化等线上延伸为代表。以传统旅游体验为主体,数字经济元素为补充,是两者结合的主要形式。在预防的限制性要求的框架内随着疫情防控的不断深入,新产品形态、新商业模式应运而生,反映了未来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趋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分析与应对》) “研究小组,2020)。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导游、在线评论等。广泛应用于旅游行业,包括利用虚拟现实(VR)和人工智能(AI)技术打造“无接触”的旅游体验,让旅游行业虚拟化,创新成为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鉴于此,有必要引导和推动全行业积极主动,不断开发新的产品业态、服务方式、营销渠道和商业模式,通过创新不断巩固和扩大旅游复苏的市场基础。
原标题:《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评估与建议》(微信已下架)
作者:冯锋,中国旅游研究院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军;宋锐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所研究员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