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会宁有一座会议楼(我和红色记忆小镇(19))

会宁,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镇。历史的风雨在这里一次又一次地经过,时间的阳光洒满了今天的大街小巷。

20多年前,我在这里工作时,每天都会路过一座明代修建的门楼。 《会宁县志》称,它是原县城的西门,原名“西津门”。红军骑兵团正是从那里进入会宁城,拉开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门改名为“惠施门”,建筑称“惠施楼”。当时,会石塔是会宁城的制高点,是会宁城的第一座塔。每天的阳光先照到这里,每天的夕阳落在门楼后面。后来,县里在会议楼前修建了红军会议纪念塔,周围有三座塔,象征着胜利和团结。

有时我会独自走上城楼,眺望远处的山峦,回想起1936年10月红军在这里凯旋的场景:那是红旗飘扬的地方。火如火,人潮如海,那是欢呼声、口号声响彻天空、欢笑与泪水交融的时刻;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这个黄色的国家数千年来从未见过这样的时刻。 ..

我在城墙附近。长年在平房里工作生活,就像看门人一样。会议纪念馆附近的会宁红军经常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城墙上红旗飘扬,扩音器里一遍遍播放着《长征之歌》。每一个这样的时刻,我的心都在狂跳。

在这里,由于职业需要,我读了很多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拜访了很多原当地红军。我的心也追随着老红军的文字记录和故事,一次次翻越雪山、穿越草原。

后来,我离开了会宁,离开了我工作、生活了四十年的土地。虽然坎坷渐渐淡去,但红军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一切,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心里变得越来越清晰。我创作了一首长诗《红旗红旗红旗》ouge”反映了会宁老师们的聚会,纪念这一辉煌时刻。

在兰州工作的这些年,我几乎每年都会多次到会宁,每次到县城走一走,都能看到可喜的变化。我首先看到的是朱德总司令率部进县的南关。平房变成了又大又漂亮的住宅楼,然后我看到了县城里的广场和花坛,我看到了幸福和自信。走在街上的人们的脸。年复一年,老城区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在这里与人聊天时,经常有人脱口而出“红军”、“长征”、“团圆师”等词语。这句话深深地铭刻在一代代会宁人的心中:无论当遇到困难或者取得成绩时,人们会用革命前辈的精神来激励自己。

如今,县城最宽的马路叫“惠石大道”,祖力河上最美丽的桥叫“惠石桥”。此外,还有“会石中学”、“红军小学”、“长征山水园”、“会石镇”等,人们铭记会宁的辉煌历史。

按照会宁人的习俗,每逢特殊的日子,都要到会石楼去,比如孩子的周岁生日、老人的生日、结婚纪念日……都要到会石楼去拍照;戴上红领巾,新兵入伍……去一次惠师楼;春节、“7月1日”、“国庆节”……去汇石广场,展现改变态度; p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带他们参观汇石楼,合影留念;来会宁上班的高管们,第一件事就是看会石大厦。走过那栋楼……

我的家乡是惠市市兴儿茶。前几天,我回到家乡,从京城打车,很快就到了我们村。让我感慨万千,想起几十年前走那段山路,无论坐什么车,都要弯着腰、跌跌撞撞地走很久,回到家时浑身都是泥土。如果冬天下雪,车辆十个半月都无法通行,人们只能在一尺深、一尺深的积雪中行走在山路上。我几次从县城步行回家拜访我的父母。现在首都和村庄之间已经有了平坦的水泥路,私家车和出租车可以随时驶进和驶出村庄。原本因自然条件恶劣而贫困的小镇,如今富裕生活之花已在家家户户绽放。原本荒凉的波坡岭现在植被茂盛,梯田里的庄稼长得茂盛,田野里时常飞过多年不见的锦鸡。生态越来越宜人,日子越来越繁荣。

回到县城,此时的会师楼沐浴在高原柔和的秋光中,空气中弥漫着的麦香扑面而来。这时,我的心里又充满了蓬勃的诗意,我想用诗来记录这片土地上的人物和前进的脚步……

牛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