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疫情防控旅游(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框架内发展旅游业)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连日来,经济生活恢复正常、夏季消费热潮形成的利好消息不断传来。 7月14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通知,恢复跨省(区、市)团体旅游和“机票+酒店”活动; 7月16日,国家电影局发布通知,推动有序恢复开放。电影院7; 3月19日,北京市应急响应级别由二级降至三级。消息一出,被“冻结”已久的旅游、影院等板块兴奋不已,各大旅游预订平台搜索量大幅上升。
传统上暑假是旅游市场的消费旺季,5月今年的暑假有着特殊的背景和意义。在这个特殊的暑假里,游客会有哪些心理需求?旅游市场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游客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安全释放疫情抑制的旅游需求?沉寂近六个月后,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如何妥善处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关系?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整个旅游业如何以这次“重启”为新起点,实现新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对此,笔者有如下浅见。
第一个考虑因素切实做好防控和科学管理的反思和措施。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动态补偿”新常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将是一项长期任务。常态化意味着持久战,意味着防控措施从临时性走向常态化,从“一刀切”的全球管控走向动态精准的科学防治。坦白说,处理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生活的关系,对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和普通民众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从旅游业的角度来看,政策制定者、旅游企业、游客等各方都需要不同的思考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努力,不断调整、持续优化,以找到符合安全要求的解决方案。需要在疫情防控标准化框架内,满足游客需求、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案、新做法。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麻痹、懈怠、侥幸、应对心态等。让防控措施流于形式,避免在预防和疫情的基础上人为制造各种不必要的障碍和壁垒。控制。决策者、从业者和游客应该从现实、科学、缜密、系统、整体的思维出发,采取精细化的行动。
第二是要有管理制度全面、系统、科学、有效的安全保障。近年来,在中国国内旅游市场中,散客占据主导地位,不少地区和细分市场甚至达到80%以上。在此背景下,恢复跨省团队旅游的重要性可以进一步体现为旅游安全的重要性和消费者信心的至关重要。确实,无论是省际线路还是周边线路,无论是团体线路还是自由线路,安全是首要前提,也需要系统化的部署和连接。从目的地角度看,中高风险地区不能开展跟团旅游活动,尤其是省际之间。低风险地区要制定应急预案,按照“谁组织、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统筹管理,继续落实“四方责任”,制定综合管理办法。防疫分级指南;从景区来看,按照“限量、预留、高峰出行”的要求,接待游客人数不得超过最大运力的50%。对餐饮等交通拥堵易发区域采取针对性行动;从旅行社角度来看,要控制团体旅游规模,推广小团旅游,分时段、分批次、分地区开展旅游活动,避免游客聚集。景点防疫工作旅游、组织、接待等环节应当配备相应的设施和物品;从各服务企业来看,要加强通风、清洁和预防性消毒。商业场所实行标准化测温、佩戴口罩检查自我防护,养成科学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使用公勺公筷等良好习惯,配合防疫检查。
三是关注疫情后旅游需求的显着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对生活观念产生全球性的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日常习惯。旅游的心理和行为也是如此。经历疫情洗礼后,人们在出行规划和决策上会更加谨慎,更加注重服务质量和风险防范。 2020年4月底,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联合腾讯文旅等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网上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疫情过后,虽然人们计划出行的次数增多,但从增长情况来看,跨省旅游的人均出行次数以及相关费用预算增幅最大。疫情过后出行,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热门程度的关注度将不如以往,会更加关注关注旅游景点和旅游业的社会保障和健康状况、应急措施、报销政策和旅行保险等因素。关注度大幅提升,卫生条件良好的餐饮服务、安全酒店、安全航班等龙头企业将更受青睐。人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和产品时,更加注重旅行保险、售后保障等能够降低风险的措施,以及应急信息、紧急情况、客流预警引导信息、数字身份服务等公共服务。比如易得通。景区自助游需求更多,接受度更高,巧妙讲解,小程序在交互、人脸识别、客流检测、预警引导系统等这些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应该引起旅游目的地和相关旅游企业的充分重视。
四是建立规范化、规模化的旅游应急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已建立“一档三体系”(应急预案和应急体系、机制和法律体系)和“一网五库”(应急工作联络网、法律数据库、救援队数据库、专家数据库)。 、典型案例数据库、救援装备数据库等)库)应急管理系统。由于旅游活动规模和旅游业的规模,相比其他地区,它更加敏感。以及各种因素。应急管理工作自制定以来,其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建立规范化、规模化、系统化的危机管理体系。法规、管理机构设置、危机前预警、危机后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准备。
五是引导形成健康有序、无害的产业竞争格局。旅游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淡旺季特征十分明显。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旅游旺季往往会出现服务质量下降、游客体验下降、旅游价格上涨的情况。今年暑假,沉寂了六个多月的旅游市场或将迎来疫情后的第一个小高峰。有关部门应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低价恶性竞争,同时防止一些旅游企业“萝卜干了不干”。要积极维护旅游市场良好秩序,保持良性竞争。示范引导相关企业为游客提供放心的优质服务,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抓住这次机遇,既保证了旅游市场的有序复苏,又使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宋锐,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