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哈尼风光

红河州弥勒城位于红河州最北端,有红河州北大门之称。总人口54万,总面积4004平方公里。这里风景秀丽,名胜古迹众多,湖泉众多。公园、东风云、太平湖森林公园、科邑镇、锦屏山风景区等。境内交通便利,326国道贯穿福地。有通用机场1个,高铁站3个。距省会昆明120多公里,是红河所在地 州距昆明最近的城市。

2.哈尼族风光图片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一个集风景美食与少数民族风情于一体的自治州。自治州辖8个县、市。每个县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民俗、饮食文化。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比较有名的景点。

建水县的孔庙、十七孔桥、团山民居、朱家花园等。具有东方文化韵味的弥勒红酒庄园、自然生态风光及生态公园、滇西河湿地公园、锦屏山风景区、民俗风情可宜小镇、太平湖森林公园等都是非常不错的景点。元阳、红河哈尼梯田等等,这些地方都非常不错。

3.哈尼族的民族风情有哪些?

哈尼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是中国第16大民族。

哈尼族是一个扎根于中国的国际民族。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哈尼族约有185万。其中,我国有哈尼族143万,主要分布在原阳、红河、绿春、金平、建水等县。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思茅市江城、普洱、澜沧、京东、镇远等地。 、思茅、墨江等市县,玉溪市沅江、新平、阿山、易门等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景洪、勐腊等县,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昆明市鹿泉县。

4.哈尼族风景区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中国云南省东南部,北接昆明,东接文山,西接玉溪,南接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北回归线向东和向西延伸。

红河州拥有滇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蒙自,世界锡都个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石屏,文学名邦;河口、金水河。国家港口;一些锡c文化、陶瓷文化、梯田文化。红河是云南经济、社会、人文、自然的缩影,是云南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也是中国通往东盟的陆路通道。

民族文化灿烂丰富

红河州总人口437万。境内除汉族外,还有哈尼族、彝族、苗族、傣族、壮族、瑶族、回族、布依族等。居住着拉祜族、布朗族(芒族)等10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58%。该州是全国哈尼族、彝族主要聚居区之一,也是云南省回族集中地区之一。

哈尼族库扎扎节长街宴

红河州彝族拥有丰富的古籍文献。全州民间散藏古彝书籍2000余册e、都是著名文献。有《尼苏多节》、《彝族创世记》、《太阳历》等。经典舞蹈有哈尼族芒鼓舞、音乐舞,彝族阿细月舞、烟盒舞,苗族芦笙舞等。经典音乐有石屏彝族海菜曲。 “哈尼族四季制作调”、哈尼族复调音乐、彝族烟盒舞、彝族海菜调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库扎扎节载歌载舞

动植物王国与古老民族文明的交汇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美丽的江南亚洲热带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民族风情、独特的名胜古迹、独特的传统工艺以及具有较高科研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景观。

弥勒白龙洞

大围山森林公园

临安州建水古城

红河州有7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堪称“天然动植物王国”,被誉为“滇南生物基因库”。有国家保护野生植物82种,其中苏铁、金花茶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23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59种。

黄连山风景区一角

舌尖上的红河让人垂涎欲滴

红河州的美食最大的特色就是大部分都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这里的蔬菜种类繁多,甚至还有很多具有药用价值的野菜。另外,除此之外在无添加剂饲养的牲畜中,还存在蝗虫、黄蜂等无益昆虫。

树皮沙拉

红河素有“美食之乡”之称。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有举世闻名的过桥米线、汽锅鸡、烤豆腐等美食和著名小吃。它不仅是红河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哈尼豆豉

红河人对红河美食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当地人品尝这种食物时,往往会先用水煮一下,然后蘸水食用。味道很独特,有的还酸辣的。

红河梯田不容错过的视觉盛宴

红河哈尼梯田是由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利用当地“一山四时,十里公顷”的地理气候条件“气象万千”创造的农业文明奇观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这里的梯田规模宏大,绵延红河南岸的元阳、绿春、锦屏三县仅原阳县就有19万亩,这里水源充足,空气湿润,雾气变幻,使山谷、梯田微妙而生动。

据20世纪80年代一些摄影家介绍,红河哈尼梯田名扬世界,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被它壮丽的自然景观所吸引,2013年6月22日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名录,使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达到45处。

5.哈尼族地区

越南人有哈尼族基因。

如果越南人能追根溯源,他们也算得上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一个分支es.事实上,现在的越南人严格来说也是中国原少数民族的后裔。然而,他们并不纯粹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一个分支。他们只不过是各民族的混血而已。我们先来谈谈越南人的概念以及他们是什么人种。虽然越南不是一个很大的地方,但它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越南有55个官方承认的民族。

6.哈尼族的民族风情

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同样源自古代羌族。

古代羌族在青藏高原上游牧。

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362年,秦朝迅速扩张。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古羌族游牧民族遭到袭击,流散。出现了几个羌族演变而来的名字。 “河邑”是古代羌族南迁的一支。他们看到之后他们流落到大渡河畔,为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平坝、“百谷自长”的条件,开始了农耕生活。哈尼族在大渡河沿岸定居农耕后,因战乱等原因被迫离开农耕聚居地,再次迁徙到云南亚热带哀牢山区。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世纪活跃在大渡河以南的“河夷”部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祖先。唐初时期,公元4世纪至8世纪,部分哈尼族先民西迁至元江以西到达澜沧江地区。唐代文献中称哈尼族的祖先为“合蛮”。

公元7世纪中叶,“河蛮”部落的首领向唐朝进贡。唐朝将“和蛮”首领的名字列入帝国颁谕云南各族领袖并予以承认。作为唐朝的藩属。 “南诏”、“大理”地方政府建立后,东部“三十七蛮郡”中,有“关桂司陀部落”、“西楚店部落”、“板溪洛河部落”、“铁贵硕部落” 、容甸部落”等,都在今天哈尼族居住的红河地区。

公元10世纪(大理时期),哈尼族向傣族封建主进贡。并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元朝征服“大理”政权后,设立元江道军民总署,隶属云南省管辖。

明朝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哈尼族首领被明朝授予土司称号,由隶属的官方官员进行统治。

清朝在云南实行土官改革,废除了哈尼族地区的部分土官。流官制在一些地方取代了土司制,但司托、西楚、罗汉、佐能、洼、扎、那更、简摩卡等地的地方官仍保留,土司仍是这些地区的统治者。

1853年(清咸丰三年),贫困哈尼族农民田四郎(又名田正、田一正,墨江县人)聚集了3000多名哈尼族。受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人们。团田乡鹿野敖比村的彝族、布朗族贫困农民举行起义,迅速占领哀牢山中段。

1856年,田四郎领导的起义军与彝族李文学领导的起义军联合作战。起义军实行“原耕地全部收”的经济政策。老百姓归老百姓所有,所有者所有的土地不归老百姓所有。”“交租、交20%税、不付浪费”的土地方案赢得支持

1895年,法国强迫清政府割让哀牢山南部“十五蒙”中的五个“蒙”区,包括蒙邦、蒙莱、蒙所。

1900年,蒙自汉族、哈尼族、彝族等民族奋起反抗,烧毁了侵略者在蒙自建立的洋俗,法国以此为借口出兵占领十五蒙中蒙定(今锦平县龙波地区),哈尼族人民和各族人民击退了侵略军。

1917年,哈尼族联合起义原阳县蒙农地区和蒙定地区近两百个村庄爆发了苗、彝、傣等民族的暴乱金平县.起义军的首领是原阳哈尼族的一位贫苦农妇。卢梅贝。

1925年、1935年,法国两次出兵入侵红河、绿春、锦屏、江城等地,遭到哈尼族人民和各族人民的英勇反击。

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区逐步收复土地,实行区、乡、镇建制。但土司区仍然是“官不能入的地方”,土司制度依然完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封建土司的封建领主制度。

1951年4月,中央民族视察红河地区,带来了党中央对各族人民的温暖关怀,极大地鼓舞了哈尼族人民。

1951年,中央民族M会议帮助建立了蒙自地区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和原阳县民族民主联合政府。

1952年初,盘踞哈尼族地区的土匪、特务基本被消灭,社会秩序稳定,民主改革开始,生产创作得到发展。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同年,哈尼地区成立“红河哈尼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区、乡两级成立“原阳县人民政府”。太和哈尼彝族傣族联合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原阳县马寨寨哈尼族自治乡人民政府”。

1953年,西双版纳成立“格朗哈尼族自治区”。

1954年元旦,红河哈尼族自治县奥穆斯地区成立。

1957年,红河哈尼族自治区与蒙自地区合并,成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7.哈尼族旅游

云南泸西有阿鲁风景区、泸西武林寺、城子古村旅游景点。

泸西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泸西阿鲁风景区位于泸西县北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拥有阿鲁古洞、乌者温泉、阿拉湖、盖鲁瀑布、九溪山森林公园等50多个景点,拥有喀斯特地下岩溶和河流、湖泊、以瀑布和泉水为主体。

泸西吴庙又名关岳庙,是我国“八庙”之一。泸西县有“三庵、六亭、七庙、八庙”。 “八庙”中的建筑,其规模和地位仅次于文庙,是当地重要的文物瑰宝之一。

城子古村位于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是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保留有“昂土司府”、“李将军邸”、“姐妹墙”等历史遗迹。古村位于飞风坡上,飞风坡高200多米,有1000多间土丈房,以墙相连,层层依山水而建。拥有我国最大的“彝图章坊”建筑群,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有“土掌房”房间1000余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