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学者对旅游的研究

1、徐霞客

徐霞客,明万历十四年,江苏江阴人。名弘祖,字振之。他是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者、探险家。又被后人尊称为“游圣”、“夏贤”、“游友祖师”。他一生走遍了中国的美丽山河,极具传奇色彩。受农耕和读书家庭文化的影响,徐霞客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其是《地经图志》。

年轻人立即立下了“大丈夫朝碧海行,晚住苍梧”的旅行志向。徐霞客的足迹遍布当今16个省、市、自治区。他不惧怕困难和危险。他曾三度被抢劫,数次断粮,但他依然勇敢前行,严格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脚病无法行走,他仍坚持撰写《游记》和《山地志》,基本完成了240万余字的《徐霞客游记》。 53岁时(1640年),云南地方官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到江阴。 54岁正月,他因病在家中去世。 《徐霞客游记》是徐霞客历经30年考察撰写的260万余字的著作,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玄奘

玄奘(602—664),字陈业,洛州(今河南偃师花果古城)冯氏人。唐代著名大藏经大师,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提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最伟大的翻译之一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唯识宗创始人之一。

出家后,我拜访了佛教名师。感觉不同宗派的理论不同,很难下定论,我决定去天竺学佛。唐太宗贞观三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尽艰辛到达天竺。初学那烂陀寺,师从解仙。后来他游历天竺各地,与当地学者辩论,名闻五朱国。

贞观三年,从长安出发,经兰州到达凉州。当地慧微法师尊重玄奘的志向,命徒弟秘密送玄奘前行。他们白天怕被官兵抓获,所以夜间出行。当他一个到了瓜州,所骑的马又摔死了。玄奘买了一匹又老又瘦的红马,曾去过义乌(哈密)15次,独自旅行。

经过十七年不懈的苦行,玄奘法师于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

他的故事在历代民间广为流传,如元代吴昌龄的戏剧《唐三藏西域取经》、小说《西游记》等。明代吴承恩的《西进》,皆源于他的事迹。

3.张骞

张骞(约公元前164年至公元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县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探险家、旅行家和外交家为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汉朝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南北大道,并从西域各国引进了汗马、葡萄、苜蓿、石榴、核桃、亚麻等。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出陇西,途经匈奴,被俘。匈奴时期的十几年,张骞虽然娶妻生子,但始终坚守汉朝。后来他终于逃了出来,西行到了大宛,经过康居,到了大月枝,又到了大夏,在那里停留了一年多才回来。张骞回程途中改道南下,接近南山,却被匈奴俘虏,关押了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趁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的情况。武帝封他为太中大夫。当张骞w与在大夏一样,他得知从蜀西南(今四川盆地)走公路至神都(今印度)即可到达大夏。他劝武帝开西南夷道,却被昆明夷堵,无法通过。

元朔六年,张骞跟随卫青征伐匈奴。由于有功,被封为博望侯。后来,张骞又说服武帝统一乌孙(今伊犁河流域)。武帝遂拜钱为中郎将。公元前119年,他率领300人、数万牛羊、黄金、丝绸出使乌孙。张骞出使乌孙,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邻国。此次出访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西域各国也纷纷派使者访问长安。乌孙派使者送张骞回汉,并献马给乌孙。表达他的感激之情。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归来。张骞是第一个实现汉朝西域扩张的人。由于张骞在西域的威望,汉朝派出的使者往往被称为博望侯,以赢得其他国家的信任。

4、郑和

郑和出生于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宝。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宝10岁时,被俘虏到明营,阉割为太监,后进入朱棣燕王府。

靖难事变时,马三宝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不是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朝开国皇帝朱棣认为马姓不能入朝。三宝宫,于是赐马三宝姓《南京御书》中的郑姓,字“郑”字,改名何,被任命为内侍、太监、四品。仅次于司仪。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被封为三宝太监。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一支由240多艘船只、27400名船员组成的庞大船队远航。 。他出访西太平洋、印度洋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化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每次从苏州刘家港出发,直至1433年(明宣德八年),共七次下西洋。上次是宣德八年四月返回古里时,病死在船上。

他的航行早了87年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比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在世界航海史上,他开辟了直通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等大洋的航线。

600年前,从1405年开始,28年间,郑和率领中国明朝200多艘船只,航行世界各大洋,访问各国。

五、鉴真

鉴真(688~763),日语称鉴真(がんじん),中国唐代高僧,唐僧后裔。律宗南山派,日本佛教律宗的创始人。 ,著名医学家。日本人称鉴真为“天平中的天平”,意思是他的成就可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顶(意为巅峰)。

鉴真,字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江都)人。当他在十四岁时,在大云寺出家为沙弥,跟随高僧智满禅师学习佛法。后赴长安受弘净法师授足戒三年,后以渊博学识回到扬州。

日本高僧荣瑞、普照来中国学佛,力劝鉴真去日本弘扬佛教。鉴真欣然答应,克服重重困难,六次成功。天宝十二年(753年)他携带佛经、佛器、佛像抵达日本。

此时,鉴真双目失明,但他仍然努力弘扬佛教,传播中华文化,并用自己丰富的经验传授医学知识,特别是他带来的香料和药物,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在日本奈良很有名。寺庙和东大寺正仓院的遗迹至今仍保存完好。试图治愈光明太后和圣武天皇的疾病(见天台武药)。日本曾授予他“大僧都”、“大瓦尚”的称号,日本人民尊称他为“渡海大师”。其著作有《简大师秘方》,可惜未曾流传。

6.王大元

王大元(1311~?),元代私人航海家。名字叫焕章。南昌人。至顺元年(1330年),年仅20岁的王大源第一次从泉州乘坐商船出海,途经海南岛、占婆岛、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并跨越地中海到达摩洛哥。随后返回埃及,越过红海到达索马里、莫桑比克,越过印度洋返回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经澳大利亚到达加里曼丹、菲律宾最后返回泉州,历时5年。

元三年光绪元年(1337年),王大源再次从泉州起航,途经南洋群岛、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非洲莫桑比克海峡和澳大利亚各地。元五年(1339年)返回泉州。

王大源第二次出海归来后,应泉州知县的要求,开始整理笔记,撰写《道义志略》。 《刀一指略》共分100条,其中99条为个人经历,涉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于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和海道国家的历史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引起世人瞩目。

1867年以后,许多西方学者研究了该书,并将其翻译成多种语言流通,认识到它对世界历史和地理的巨大贡献。

7. 法显

法显 (3公元34年—公元420年),东晋泗州平阳县舞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相传是并州上党县襄远(今山西襄远)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著名高僧,杰出的佛教革命人物,中国第一位出国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翻译家。

法显三岁出家,东晋隆安三年(399年),从长安(今西安市)出发,经过经河西走廊和敦煌以西的沙漠到达延邑(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经今塔克拉玛干沙漠到达和阗(今新疆)。和田),向南越过葱岭山脉,经过今印度河流域,经过今巴基斯坦,进入阿富汗,再返回巴基斯坦,再进入向东绕过恒河流域,到达天竺境内(今印度),再穿越尼泊尔南部,到达天竺东部。他在摩揭陀国首都巴达乌伊(今巴特那)停留三年,学习梵文和佛经。

陪伴他的僧人要么死了,要么留在天竺,法显只好独自走海路回家。他从东天竺著名海港多莫里帝(今加尔各答西南的德姆鲁克)乘坐商船前往什子王国(今斯里兰卡),并在那里停留了两年,以获取真经。然后他乘坐商船向东返回,途中经过亚帕蒂。 (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换船北航。在今山东半岛南部崂山附近登陆,转入陆路,于义熙九年(413年)抵达建康(今南京)。

义熙十年(414年),他写下了自己15年的天竺之旅。两年后来,他将其补充到流传至今的《法显传》中。现存较早版本为宋代藏本。

《法显传》又称《佛国》、《佛陀游天竺》、《佛陀游天竺》等,书中描述的疆域十分广阔,涵盖了地理中亚、印度、东南亚等约30个国家的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这是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土地。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海上交通记述和第一部完整的中亚、印度、东南亚的旅行记录,在中国及南亚地理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8.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战国末期秦国君主,秦朝第一位开国皇帝。完成中国的统一,又称秦始皇黄 。嬴姓赵,名郑。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修建驿道。 “修驿道,置县”。古代驿站是传递宫廷文书、军事情报的人或往来官员途中食宿、交换马匹的场所。

秦始皇修筑了一条从咸阳辐射全国、四通八达的赤道。从统一世界的第二年开始,他就开始举行大规模的游行。他当皇帝12年,巡视5次,平均每2年一次以上。

首次宁夏西部、甘肃东部考察,途经甘肃陇西,到达先祖故乡天水、理县秦人的祖先,又沿着祖传的东进路线回到宝鸡、岐山、凤翔,最后回到咸阳。

第二次游览,第一次东行登封山、泰山,封山刻石碑。他到烟台、胶南,沿东海到江苏海州、徐州,再南下安徽,渡过淮河,到河南,途经长沙、湖南等地。

这是他第三次考察山东半岛沿海地区。为了前往海上仙岛获取长生不老药,他派徐福带着五百童男童女出海。

第四次旅行是在公元前215年,当时他北上。由潼关渡黄河至山西,到达河北邯郸,东抵秦皇岛。离开山海关,我们到达了辽宁绥中海边。返回内蒙古途中经过榆林d 陕西延安,然后返回咸阳。

公元前210年,他开始了第五次旅行。目前已抵达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河北等地。结果,他死在了旅途中。

9、王玄策

王玄策,汉族,唐代河南洛阳人。唐初,贞观十七年至隆朔元年(643-661)期间,曾三次出使印度(四次到印度)。曾观荣任荣州湟水县令,右卫领都督施。

贞观十七年三月,唐朝遣威威寺宰相李宜表为正使,王玄策为副使。他们随印度使者应聘,于贞观十九年正月抵达摩揭陀国王舍城。 (现为印度比哈尔邦西南部王舍城),ret次年被遣返回中国。

贞观二十一年(或二十二年),王玄策再次出任使,随副使姜世仁出使印度。到来之前,戒沙王去世,迪纳乌迪(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提鲁特)国王阿罗纳即立,派兵拒绝唐使入内。玄策骑兵三十人全部被俘,他自己则前往吐蕃西境求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出兵1200人,会同尼巴拉(今尼泊尔)王那灵天、西羌章等骑兵7000人,援玄策,攻克阿罗那回国。

咸庆三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达波利亚国(今印度达班加北部)。第五年,参拜摩诃菩提寺,礼佛归来。

第22年贞观年间,大臣王玄策在一次对外战争中俘虏了印度僧人那罗尔索波。为了迎合李世民求仙的心理,他对李世民一心一意。这位印度和尚自称已经200岁了,专攻长生不老之术。他发誓,吃下自己炼制的丹药,就能长生不老。

当王玄策回到长安时,已是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世民立即将王玄策升为两级,封他为潮散大夫,并举行隆重仪式,护送他入朝。阿罗那顺将俘虏献给太庙。

不久李世民中毒身亡。此时,王玄策回国才一年时间。王玄策因李世民之死受到牵连,仕途受阻,一生再也没有升官。玄策多次前往印度,带回佛教文物,使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着有《中天柱国行记》十卷,图画三卷。今仅存文字残片,散见于《法源珠林》、《佛经集》、《释迦方志》中。

10、杜欢

杜欢,中国唐代旅行家,又名杜欢。襄阳县(今湖北省襄阳市)人,生卒年不详。唐天宝十年(751年),他追随高仙芝,在塔罗斯城与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的战斗中被俘,囚禁了近十年。

后来他游历了非洲、埃及等国,成为第一位访问非洲并着书立说的中国人。宝应初年(762年),乘商船回国,着有《经行记》一书。不幸的是,它已经丢失了。然而杜佑的《通典》n in 801)引用了此书,至今保存1500余字。

《经行记》是中国最早记载伊斯兰教教义和中国工匠在食品上传播制作技术的古籍。还记载了亚洲、非洲几个国家的历史、地理、物产、风土人情。

唐朝是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较多的时代。唐朝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十分繁忙。作为一个游历文人,杜欢在那个花香时空留下了一本名叫《景行记》的书。杜欢自751年至762年游历了黑食国,留下了丰富的所见所闻。

2.国外旅游学者的观点

AIEST定义 这个定义最初是由瑞士学者提出的Hanzecker和Krapf于1942年合着的《普通旅游纲要》,并被“国际旅游专家联合会”采纳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ts”~

3.国内学者对旅游发展的研究

旅游规划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英国、法国、爱尔兰等国。最初,旅游规划只涉及一些对一些旅游项目或设施进行基本的市场评估和场地设计。严格来说,这不能称为旅游规划。20世纪50年代,当人们意识到旅游业既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可以带来负面影响时,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将旅游业纳入其中其中,最完整的旅游规划形式是1959年的夏威夷州规划,被视为现代旅游规划的先驱,旅游规划首次成为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世界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发展的需求逐渐增大,相应地,旅游规划也得到进一步发展。r在欧洲发展起来,逐渐发展到北美的加拿大,然后进一步扩展到亚洲和非洲国家。我国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旅游规划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历史比西方国家要短。

随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院旅游地理学学科组的成立,我国旅游地理学家开始对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规划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旅游的交流与发展规划。

4.国外学者对旅游的研究视角

19世纪下半叶,欧洲旅游活动兴起,旅游事业开始繁荣。如何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研究工作也相应开展。

其研究范围不仅包括国内外的现状早期著作有意大利学者博迪奥1889年出版的《论外国游客在意大利的流动和消费》和意大利学者出版的《旅游讲座》 20世纪初学者马里奥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旅游经济迅速发展。主要著作有德国鲍曼的《旅游导论》、英国奥格维的《旅游流理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克拉普特的《旅游消费》等。 、云科维奇南斯拉夫的《旅游经济学》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来自美国、意大利、英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日本、南斯拉夫等国家的学者和专家集中研究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 、旅游市场、旅游心理、旅游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为旅游研究做好了理论准备。建立旅游经济学。

5.国外学者旅游研究论文

论文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对东南亚旅游文化进行深入剖析,推荐优秀旅游文化景点,为游客起到引导作用。

6.国外学者对旅游的研究

首先,旅游地理学应该与地质学相关。不仅要有丰富的地质经验,还要对地理、地形有无差别的了解。但如果你是一个地质专家,同时旅行和学习地质学就有点浪费了。当然,地质也喜欢如画的风景,但两者有本质的不同。同样,更多地质学的人会在旅行中找到更多有价值的经历,这对地质学是有利的。学习和发展也是一种收获!

虽然地质旅游一般闻所未闻,但如果你喜欢地质,你一定会喜欢旅行。如果你李在旅行中,你可以学习一些地质方面的知识,这会对你的旅行过程有所帮助。发现很多奇妙的事情!同样,更多的旅游爱好者参与到地质过程中也更为重要。不过,这并不代表地质可以推荐旅游,因为它是科学研究,也是爱好!除非你是业余地质学家,否则在我们国家这样的学者并不多,在其他国家可能也有这些业余爱好者。在我国,研究人员一般都留在研究所。我们如何推荐这个?需要更多的人。我们一起努力吧,不过话虽如此,也只能起到推动作用。从更专业的角度来说,很多人只是看戏而已!如何让它发挥作用?这可不容易做到!

不过,国外确实有一些地质学家喜欢在旅行中发现很多地质相关的信息,比如地质断层构造等。它比我们之前发现的更古老。然而,这方面的专家学者并不多!从更多的角度来看,虽然两人看起来很相似,但我们一定都是普通人。人们总是喜欢被眼前美丽的风景所吸引。谁会蹲下来观察年轮和陆地断层造成的断层?不同时区只有专家才能观察!普通人没有学过专业知识是肯定的。只有普及更多这方面的专业,包括相关人员资质,与生活、工作相关的知识,才能普及科学,才能让更多的人抱怨。所以单纯的拉扯并不能达到本质的效果!

7.国外学者旅游研究进展

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字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南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市)人。地理学家、旅行家和作家f 明朝。他历经30年考察编成的60万字地理巨著《徐霞客游记》被誉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的志向遍布世界各地,如今他的足迹已遍布21个省、市、自治区。 “大师去他们未到达的地方,去探索别人去过的未知的地方。”他们所到之处,探秘、记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

《徐霞客游记》开幕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