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闽台文化随笔

简介:福州工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本科层次普通高等院校。其前身是成立于2004年的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主办方为国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综合服务商,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福建省人民政府、国内证券市场第一家现代服务业上市公司。学院坐落于福建省省会福州市的门户、素有“福建金凤凰”之称的连江县。距美丽的国家4A级风景区——贵安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区非常近。学院现有占地面积640.56亩,建筑面积15.55万平方米。拥有各种建筑设施,如有教学楼、实验楼、实训楼、图书馆、学生公寓、食堂以及400米标准田径场、篮球场、羽毛球场。校园环境优雅,设施先进,充满生机。是陶冶情操、读书学习的理想场所。学院设有信息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继续教育学院6个二级教学单位。现有学生5000余人,目前设有6个大类。 39个本专科专业分别对应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工学、管理学、艺术学三个学科门类,其中工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学院图书馆现有藏书纸质图书50.27万册,电子图书124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达6700万元以上;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5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14个。学院实行专家治校、教授治校,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优秀前沿人才的摇篮。线路工程师。学院是第八届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授予的中国通信网络运维南方培训基地中国通信企业协会、福建省软件协会是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基地、福建省高等学校移动通信与物联网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福州市平安校园、文明学校。学院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企业教育的行业背景优势,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国脉科技、青鹿集团、冠捷电子、中国水利水电十六工程局等115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们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开展校企合作“四个共同”,即共同研究人才需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同开展课程改革、课程开发、写作教学g 材料;共建实习基地,引导学生实习,取得显著成效。现已建成一批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综合实验改革项目、省级工程中心。多次荣获国家级技能大赛奖项、数十项省级技能大赛、行业技能大赛奖项。近三年应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7%。学院以学科带头人适应专业建设需要,以引进优秀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为契机,加大引进具有本科学科带头人工作经验、丰富工科的高职称高水平教师。加强中青年教学科研能力培养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结构完善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0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2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9.8%,其中高级教师43人,副高级教师78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2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9.8%。占总数的41.4%;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47%。学院坚持以产业发展战略为引领,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本覆盖下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从信息的产生、采集、分析、处理,从传输到处理的完整信息通信和处理过程的真实环境平台系统、网络、应用的交流与交流,集下一代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生产、科研于一体的软硬件实验实训环境。学院紧紧抓住“科技服务主要面向行业企业”的要求,建立机制,拓宽合作平台,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近五年,学院获省部级以上或行业(大型企业)科研项目116项,其中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2项,省科技项目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45项项目;荣获省级教学改革综合试点项目1个、省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应用技术工程中心1个、省级示范项目1个口粮专业,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1项,福建省高职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出版专着49部,译、编、参编教材,发表学术论文359篇;学院独立或与企业、高校合作获得专利36项;并为企业提供了20份咨询报告。学院积极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与日本、加拿大、新西兰、菲律宾、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特别是在闽台教育交流合作方面,学院与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建国科技大学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或合作办学意向,并聘请了一批台湾大学教授将来到学校讲学并利用合作。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开展远程教学合作,定期选派优秀师生赴台湾交流学习。学校确立了建设行业特色、应用型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学校正朝着建设具有较强学科比较优势、体现应用技术型学校特色和开放办学格局的学校目标阔步迈进,努力服务国家和海峡两岸。为西海岸经济区和(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注册资金:15000元

二、闽台文化论文题目

现有导师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

李玉民:教授,祝福他是国立师范大学美术学二级博士点学科带头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长期从事美术理论研究。出版专着5部,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承担国家社科“九五”重点项目、“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子课题“闽台民间艺术的纹样与背景研究”;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闽台民间艺术比较研究”、“当代艺术主题表达与传统文化资源运用研究”、福建省文化厅项目“艺术与文化研究”教育背景。主要研究方向:地域文化与闽台民间艺术研究。

罗丽萍:A副教授,客家人,北京大学文学硕士。长期从事艺术设计理论和福建古代画家研究。亲自主持和参与“汉字书法在现代设计中的发展与应用”、“清代画家上官周研究”、“闽台民间艺术家调查”等多项省级项目。在《艺术评论》、《装饰》等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多次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论坛并发表论文。主要研究方向:地域文化与明清艺术研究。

3.闽南民俗文化论文

闽南人是闽南民族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福建漳州、泉州、厦门、台湾大部分地区以及广东潮汕、雷州和海南岛。 。他们说的语言是分支直径闽语的语种称为闽南语(Minnan dialect)。

闽南话的子方言也相当复杂,分为漳州话、泉州话、厦门话、台湾话、潮汕话、雷州话和海南话。其中,只有讲漳州话、泉州话、厦门话和台湾话的居民才能交流。讲潮汕话、雷州话、海南话的居民根本无法交谈。

闽南——文化渊源

文化交融形成传统

闽南

古城里有一种建筑泉州人称“骑楼建筑”。如今,1920年代修建的中山路、改扩建后的土们街、东街等街巷仍保留着这种建筑格局。除了在外观上具有明显的闽南古建筑特征外,平瓦陡顶、燕尾脊、清水砖或砖石外墙,这座骑楼建筑起源于泉州华侨聚居地南阳。并成为泉州传统地方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建筑,泉州还有“南音”、“南溪”、“南关”,被东南亚人视为“地方口音”。广义上,“南管”指的是华南语系的音乐。然而,如今台湾保存的南关戏,特指闽南语系最古老的戏曲——“梨园戏”。经泉州传至厦门、台湾等闽南华侨聚居的东南亚地区。至今,台湾、香港、澳门、泉州华侨聚居地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家都有南音社团。

接收中近年来,泉州举办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今年已是第五届。文化节以侨乡独特的南洋文化特色吸引了海内外宾朋。许多侨胞特意前来享受这场“文化盛宴”,领略“仓冠营三洲路,万千八方客商潮起潮落”的侨乡盛景。巡游中,不少东南亚华侨的表演总是让人耳目一新。

泉州与东南亚在民间信仰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妈祖、关帝、保生帝、开漳王、其中以妈祖信仰尤为盛行,宋元时期出现的妈祖信仰,通过多次移民,传播到海峡两岸及中国大陆。e已在周边地区形成。泉州天后宫的妈祖庙很受欢迎。每年都有大批东南亚华侨前来上香。妈祖庙数百座,从福建流传到台湾、东南亚等地。

文化交流升华两岸爱情

闽南

漳州是台湾同胞的重要祖籍地。目前台湾人口中,约40%来自漳州;目前有台湾同胞4100余人,台湾公民14万。漳州自古与台湾关系密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多年来,漳州市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台深度合作。此次文化交流活动有效增强了海峡两岸民众的认同感。

据报道,至少有98个姓氏明清以来漳州人陆续移居台湾,对台湾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

翻阅史料,漳州赴台名人不计其数:海城人严思齐拉开了台湾大开发的序幕,被尊称为“台王” ”;漳浦人蓝定远提出了许多有效治理台湾的战略措施,是历史上研究台湾文献最多的学者之一,被称为“台湾大师”;林平侯,一位美丽的女子,为台北平原的开发做出了贡献。他热心台湾公益事业,成为台北著名的“禁令”。 《乔林家族》;此外,还有“台湾艺术奠基人”诏安人谢宽桥、抗击外侮、结为忠臣的和平“五峰林氏”、文学大师林语堂等。

数百年来,漳州人漂洋过海,路途碧波荡漾,不仅为台湾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也带来了闽南文化和民间信仰到台湾并广泛传播。现在台湾和漳州有同样的社会生活现实:同样的民居、同样的饮食、同样的风俗习惯、同样的闽南话。

闽南话

陈元光是重要的闽南话。唐代漳州发展的重要人物。他对漳州的建立和中原文化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其影响,被后人尊为“开张圣王”。目前,台湾有开章圣王陈元光庙宇300多座。中华台商服务联合会会长廖正浩先生表示:“在我们内心深处,都将‘开张圣王’视为守护神。”

借助丰富的台湾资源,漳州市近年来率先打造“开漳圣王文化”品牌,带动了云霄寺、漳浦卫慧寺、龙海白教慈济宫、向成屋等庙、夫子庙、南山寺、东山关帝庙、平和三平庙等宫庙,着力搭建漳州与台湾民间信仰交流的平台,使之成为加深漳州人民亲情纽带的重要精神纽带和台湾。 2005年11月15日,漳州古武庙关帝像及寺院文物——关公剑在“漳州武庙宗教交流团”六人的陪同下应邀赴台展出。此后,雕像一直在岛上巡逻,深受人们的尊敬和喜爱。全岛有100多座宫殿和寺庙迎接和膜拜它。当地的媒体称,天皇巡台盛况空前,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

最难放下的就是亲情。漳州加大对“开漳圣王”等文化的研究力度,有力促进了广大台湾同胞对“根”、“祖”、“脉”的认同。如今,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台湾同胞回到漳州探望祖先,更新家谱。

闽南——风土人情

海外许多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经过探索和反思,往往将目光投向福建文化。其中,闽南文化最为受关注,关注度相当高。在日本学术界,研究中国文化、汉族文化、海外华人等问题的学者,在从事台港研究之后,当学术氛围允许他们进入这里时,相当一部分人他们将目光投向了闽南文化研究。

富渡

闽南

据史料记载,泉州在元代开始将辖区划分为东、南、西三个“角”王朝。 ;明朝沿袭元制。清代增设了城北角,四个角下设置了三十六个“亭子”,每个亭子又分为几个“环境”。这就是今天泉州经常听到的“浦经”、“三十六浦”等说法的由来。过去,农历七月十五,人们要在木主前祭祀公公、婆婆,并在门口供奉普渡公。如今,农历正月十五祭祖,七月我们每天以“普经”为单位轮流做普渡。据老人们的记忆,36岁的孩子ps 轮流做普渡是清末才开始的。据后人的一些文字资料和老人的口述,普渡轮流始于清代。由于祭祀活动集中,祭祀需求旺盛,7月上半月市场供需偏紧。人们经常为购物而争吵。清朝乾隆年间,当地乡绅上书,以抽签的方式决定城内三十六铺的轮换日期。七月半,家家户户依然祭祖。此后,鲤城区和一些相关村在浦井单位轮流做普渡。现在在泉州,整个旧七月,几乎每天都有几个角落会轮到普渡,但任何一个角落的居民都不会在7月15日进行普渡,而是祭祖。

无论哪个亭子、哪个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是除“尾缘”外,还包括竖旗竖灯、普渡、重普三部分。第一次仪式在农历六月开始。最后的仪式在农历八月到十月之间举行。靠近水的建筑物和靠近水的居民也需要进行“水调查”。

泉州郊区的XP是一个渔村。农历七月十五,人们到祖籍“拜公公婆婆”。十七“追祭” ·富都”。节日期间,门口摆酒食,焚香烧金,放鞭炮。注意不要在菜肴中加入带有锋利贝壳的海鲜。如果有的话,在烹饪前必须把壳剥掉。祭品放完后,要“伯益”,请普渡公占卜才可以。能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 PSh村的家家户户在普渡节的早晨,到自家寺庙烧香、供酒、“烧金”。下午,在屋门口摆上酒菜,烧金祭祀普渡主。

闽南地区

城市旧式住宅的布局与农村相似。在院子里或门内外摆上桌子,摆上酒菜作为祭品,烧金子。随着高层多户混合住宅的增加,礼拜场所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从案例研究来看,为大楼居民祈祷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1.在面向走廊的房屋正门内放置供品,在屋外烧金;

2.走廊内,自家正门外放置供品,在楼外烧金;

3.下去到一楼露天放置供品、烧金。

这是居民在新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整的结果。这三种功法中,烧金的行为必须在建筑物外进行。这不仅是出于安全或者通风的考虑,也是为了人们对传统意识的传承。

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邻居们总是协调一致地开始普渡仪式。原因是各家各户的酒食供应“供不应求”,会引起普渡公愤,对自己的家庭不利。

祭祀结束后邀请亲友“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的共同特色。祭祀仪式后的晚宴结束后,除了亲戚之外,还请来了朋友喝。人们经常在这家餐厅吃饭和喝酒。我赶紧去那家餐馆吃饭。刚到这里吃饭,就接到了那边的电话,催我去吃饭。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热闹的“吃普渡”已经成为泉州整个普渡过程中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请了很多客人来炫耀,也有人说是怕普度公祭祀后不走,所以请了很多人来壮胆,把他吓走。我觉得后者的原因可能比较原始,而前者则是客观结果衍生出来的。事实上,“吃普渡”表明当今的普渡活动也具有很大的社会功能。由于人们轮流做普渡,人们有更多的机会互相拜访,参与“吃普渡”的自由度也很高。富都季节的社交圈子比春节期间更大,这是富都的一大特色。

所以闽南嫁妆

闽南

闽南人在婚礼上赠送的嫁妆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包括食物、衣服和生活用品。 ,还有祭祀祖先、神明的供品。这些嫁妆都有其特殊的意义,令人惊叹。而且是分成好几份,一包接着一包!

第一批货物是假装吃饭的礼物。在食品嫁妆礼品中,最重要的礼节就是“轿前猪脚”,它有前后两条腿,重十至二十公斤,以示礼品的重量。接下来是“四果”,由米香糖、冬瓜条、冰糖、茶叶等组成,当地人称“四果甜”,意为“幸福甜蜜”。蜂蜜的意思。此外,还有农村自制的甜糕、发糕,称为“压糕”,寓意建家立业。上述项目应装在两个竹篮里,用红布条或红纸条捆扎,送到大厅、洞房供奉,以求早生子。另外还要准备肉、面、糯米、烟、酒等食物。

第二个负载是装衣服的行李箱。穿的东西会比较简单。现在除了新娘随身携带的衣服外,她不再带很多衣服了。但在售票时代,有八套、十套的要求。当时流传着一句俗话:“四双尼龙袜,四件衬衫真好……”歌词呢!可见,新娘对服装数量的要求是在棉花紧张的时期。如今,衣服的数量虽然不太讲究,但也有人准备了古色古香的红袄、红裙、蓝布长袍、白黄衣服(用白黄布做的,每人两套)。男性和女性),以防他们的父母将来庆祝他们的生日。它用于祭祀和百岁时,以表明男女都有一个和睦的家庭。

闽南

三段是彩礼中最含糊的。它是为祭祀祖先和神灵而准备的祭品。大致有几对大红蜡烛,几把香,几串鞭炮,几个红包(称为“过家礼”),还有年糕等供品。所有的供品必须是偶数,如二、四、十二等,以求好运。然后放入两个制作精美的红篮子里,当地称“红升”。在客家人居住的城镇附近,有送保家灯(煤油灯)到男家,以求生子发财的习俗。

他们用的东西最多,从彩电、冰箱、摩托车到缝纫机克盒。比较传统的一种叫“三盒”。也就是说,第一个是首饰盒,里面装着金银首饰等贵重物品以及父母赠送的其他贵重物品,以显示母家的富裕;第二个是梳妆盒,里面装着花枝、胭脂、水粉、梳子、镜子、红丝带等八件物品。意思是珍惜女儿;第三件东西是针线盒,里面有剪刀、红尺、针线等缝纫剪裁用的物品,寓意新娘手艺好,勤快。

此外,还有妇女洗澡的水桶(俗称“红脚水桶”)、枕头枕巾、毛巾、牙刷、杯子茶具、脸盆等生活用品。都可用。这就是闽南嫁妆的利益。及其特点。然而,时至今日,许多习俗已被现代婚礼习惯所取代。

闽南语-闽南方言

闽南语

但是,由于闽南语是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传承下来的,其影响是深远的,在其他受影响的地方也很常见。闽南语也具有相同的文化认同,因此它们也与闽南语有相同的根源,我们可以称之为泛闽南语。下面介绍流行的闽南语的形成和今天使用的地方: 闽南语是闽语的一个分支。中国汉末三国时代,中原爆发战乱,难民开始进入福建。这使得原“百越”原住民的语言发生了变化,逐渐形成了最早的闽语。然而,汉人大规模涌入福建却是从“永嘉之灾”开始的。由于金朝南迁,大量北方人汉人进入福建,带来了公元3世纪北方的口语,即“闽南语”。被称为“十五音节制”,“泉州话”也就在此时逐渐形成。

闽南语有很多普通话没有的音节。因此,不可能用普通话来标注闽南语的注音。学习闽南语,必须学习闽南语的注音方法。这就好比我们学习普通话,首先要学习汉语拼音一样。下面的网页是台湾的发音,和大陆的发音差别很大。用鼠标点击音节即可获得发音。

不同县市的闽南语声调差别很大。目前,厦门话的声调更占主导地位。台湾岛内大多数人所说的闽南话声调也与厦门话一致。闽南语有八个声调,分别称为阴平、阴上、阴曲、阴如、阳平、阳上、阳曲、阳如。我们通常遵循t他的顺序,称为第一声、第二声、……、第八声。

唐代,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兵入闽平平叛,后定居漳州,带来了7世纪北方的中世纪音乐;公元10世纪,王超兄弟带兵进入黄巢、闽平之乱,也带来了当时的中世纪音乐。上述两批移民带来的北方口语经过一番演变,形成了所谓“漳州话”的基础。

闽南语在台湾的传播与河洛话的形成

闽南话

北宋时期,主管对外贸易的市级船务部门是先后在泉州等口岸设立。泉州发展成为当时国际著名的商港,对外海上交通十分便利。此后,南富士的许多人闽南地区因政治、经济等因素移民海外(包括台湾),并因此带来了他们的母语——闽南语。明朝末年,闽南地区发生大旱。郑芝龙招募数千人殖民台湾。他们大多数定居台湾。他们还与台湾原住民(以平埔人为主)进行贸易甚至通婚,促进了汉族与台湾原住民在血缘和语言上的融合。

从16世纪开始,西欧国家就开始实施各种海外殖民计划。从公元1624年开始,荷兰、西班牙先后占领台湾南部和北部。特别是荷兰人统治台湾近40年,实行王田制度,并招收闽南人收复台湾。来台湾的汉人大部分来自漳州、泉州。 A经过与平埔族的长期交往,在荷兰人的统治下,随着移民带来的闽南语也融入了一些新的语言因素。明末郑成功抗清失败后,率军攻占台湾,赶走荷兰人。郑氏家族出生于泉州南安。郑朝文教制度的创始人陈永华也是泉州人,他带来的军民也大多来自泉州。因此,此时台湾所说的闽南语大部分是泉州话。

1683年,施琅征服台湾,郑朝灭亡,清政府正式统治台湾。次年,为了防止郑氏余孽,清政府颁布了渡台湾禁令,并设定了严格的条件,限制人们越过台湾。其中,广东人被禁止入境ossing,导致客家人来到台湾相对较晚。台湾的发展几乎都是由闽南人主导的。塔湾的语言也以闽南语为主。雍宗、乾隆年间,禁令逐渐放松。 1862年,因牡丹会事变,钦差大臣沈葆桢来台处理防务事宜,以“开山平范”为名招兵买马,解除了近200年的渡禁台湾。 。清朝统治台湾的200多年来,来台的闽南人急剧增加,移民的语言也随着他们的足迹传遍了台湾各地。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战败,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统治台湾期间,在教育上实行“国语”(日语)政策。日语霸主政治盛行,民间使用的台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从现在的河洛话中找到日本影响的痕迹。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国民政府接管台湾;战后,国共爆发内战,国民党政府战败,带着大量军队和难民“转移”到台湾。这是台湾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再加上日后推动的“国语”(此时北京话)运动,在其影响下,河洛再次增添了新的语料库。

闽南语又称河洛话

闽南语

1.河洛话原是商朝的官方方言。周部落被消灭,留在河洛地区的上层商人被迫迁往洛邑为奴劳资修建周新都。下层百姓则被分到魏、鲁、齐等地当农奴。东方仅存的少数顽强的商人部落无奈退守江南,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工商业。居住在东南沿海的人,就是越族的后裔。河洛语的口音源于商代读音,源自古汉语,所以河洛语应称为“商汉语”或“古汉语”。这种语言是汉族最地道的语言。

2.闽南语的发源地在黄河、洛水流域,俗称“河洛话”。这是因为西晋时中原的林、黄、陈、郑、詹、丘、和。之后,胡霸为避战乱南下,定居无鸣河畔。他们把这条河命名为“锦江”,以表明他们别忘了他们来自金朝。这也将河洛话带到了福建,并演变为闽北、闽中、闽南三个方言族。闽南人移居台湾后,将闽南话带到了台湾。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原来讲河洛话的地方已经不再讲河洛话了。

闽南语-闽南语

闽南语

闽南话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分为5个小方言:

漳州方言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京等十个县市。

厦门话地区:厦门、金门、同安。

泉州话地区: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个县市。

闽南语的传播不仅限于闽南地区,而且早已超越省界和国界。时间闽南语在其他省份传播最广泛的是台湾。在台湾岛内,除高山族外,几乎所有操着接近闽南漳州口音、泉州口音的人都在说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和台北的泉州口音略重,而台南和高雄的漳州口音稍重。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始于元代。大规模的移民发生在17世纪中叶。大批闽南人追随郑成功漂洋过海,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三百多年来,闽南人和外地东迁的汉族人民与高山同胞一起开发了这座祖国的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话一直是主要的交流工具,留存在台湾人民的口中。埃斯普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之间的经济、文化等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辈兄弟不断去大陆寻根、走亲访友,闽南语变得更加重要。

除台湾省外,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部分地区、江苏、浙江、广东省台州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不少华侨也使用闽南话。据初步统计,国内外使用该方言的人数接近6000万。

闽南——饮食文化

闽南菜的发展和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它起源于泉州,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泉州人到南阳后,由于交往频繁,对外交往扩大,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更加密切。这样,闽南菜的风味不仅影响了张、厦门、潮汕、台湾海峡等地区,还远销到了广大的东南亚地区。很多到东南亚旅游的人都会惊讶地发现,吃的食物正是家乡的味道。还可以在街边小吃摊吃到蚝饼、花卷、肉饺等。近年来,不少外来食品不断进入泉州,一些海外华人也回到家乡开餐馆。泉州人在街上可以吃到正宗的印尼菜、越南菜、缅甸菜、新加坡菜。

漳州美食

闽南

1.蚵仔煎

简介:蚵仔煎又叫海蚵煎,是漳州人非常喜爱海鲜的。正宗蚵仔煎是用没有泡水的“珍珠蚵仔”为原料材料。洗净后,加入鸡蛋、肉丝、淀粉、白蒜,用味精、细盐、白酒等调味,搅拌均匀后放入火锅中,两面煎透,食用后加入酱料和香菜出锅后,非常美味。

闽南

2.培根粽子

简介:用细糯米,配上虾仁、蘑菇、鸡蛋、五花肉,拌上五香粉,材料准备好后,用洗净的竹叶扎起来,放入将它们放入锅中煮至软。食用时将竹叶解开,拌入沙茶酱或辣酱。味道鲜美、芳香。

闽南

3.手抓面

简介:手抓面是漳州特有的地方小吃,直接用手抓着吃。是将牛油面煮熟后摊成巴掌大的圆盘,淋上甜面酱、蒜酱、固定醋酱(由切碎的姜和洋葱制成,与醋和番茄酱混合)、花生酱和酱汁。茶酱、辣椒酱、芥末酱,最后加入炸豆腐丝,卷起来用手抓着吃。酸甜可口,这是闽菜中著名的闽南风味凉菜。

泉州美食

闽南

泉州人的家乡饮食习俗与我国大部分地区相同。他们都练习一日三餐:早餐、午餐和晚餐。作为膳食的补充。也有零食,但不同时期、不同班级都有不同。以永春县为例,从清末到民国,官员有“三餐三时”(早餐、午餐、晚餐),十楼有“三餐两时”。 “(早餐和晚餐)。 “(中午)穷人吃不起三餐,零食也不敢想。

受限于生活水平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生产方式,泉州人的饮食结构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主食原料有大米、红薯(又称地瓜)、大麦等。安溪、永春两地。德化等内陆县以水稻为主,惠安、晋江、南安等沿海县则以红薯、大麦为主。主食的制作方法有两种:干饭和粥。常见的做法是三餐水,或一干两水(中午或晚上干饭),或两干一水(中午和晚上干饭)。泉州人还有一种主副食“二合一”的吃法,即将蔬菜、海鲜、肉类等副食直接与米饭一起煮成咸米饭(如白菜饭、红糊母饭、猪肉饭等)和咸粥(如花生粥、蚝粥、鸭肉粥等),哪个口味e 非常本地化。说到泉州人的主食原料,我还应该说一下红薯。

闽南

红薯除了作为三餐主食、制作薯淀粉、炸薯片等零食外,也成为家乡与海外的精神纽带以及海外旅客。 。国内亲友出国探亲时,带的礼品中,就有红薯粉等礼品。华侨回国也吃红薯粥、红薯汤。泉州侨乡的人们甚至认为,红薯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仍能顽强生长,孕育了旅居海外的同胞勤劳、节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和品格。 。它在异国他乡扎根并迅速成长。一旦他们的事业取得成功当他们回忆起在家乡种红薯、喝红薯汤的辛苦日子时,就会激起对家乡的爱国热情,积极支持家乡建设。没想到,红薯这种被认为难以接近的粗俗食物,却有着如此丰富的内在内涵。昔日泉州城乡老百姓生活俭朴,饮食简单。他们的食物大多是自家腌制的蔬菜和廉价的新鲜蔬菜、豆制品等,鱼、肉、禽、蛋往往只有在节日期间才能品尝到。清道光所著的《晋江县志》曾记载,明代万历进士杨廷祥说:“他生时,只有一穗,满了青稞和萝卜,菜熟了。” ,其余的都是徒劳的。”因此,泉州谚语有“六尺死食,干豆,腌菜,(“虫”字旁边的房子)(即海蜇)”和“天天吃腌瓜豆豉,一年四季都不知道肉的味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乡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如今的主食结构以细粮为主,面食也进入了主餐。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家庭早餐都以牛奶、豆奶、麦芽奶、营养麦片等饮料搭配面包、油条或糕点。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家庭饮食越来越注重营养和口味。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来说,有时一起去餐馆吃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闽南-旅游

漳州三平寺

闽南

三平寺是闽南著名的千年古刹,位于湛福建省g州市属于平和县文峰乡,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市近50公里。它是由一中大师创立的,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总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群分两组,山门、钟鼓楼、僧房、大雄宝殿为前组,祠堂、斋堂、塔殿为后组。宫殿建筑风格独特,历经沧桑。它曾多次被毁坏和重建。今天向香客展示的三平寺规模,是清代重建的。一中法师,闽南及海外民间尊称“三平祖师”,原籍陕西咸阳高陵县。

这座千年古刹俗称“三殿半”。寺庙依山而建,面朝大海向南,前低后高。这里群山环抱,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炎热的夏季,南风跳过林间竹波,轻轻吹过,使人感到凉爽。

土楼

闽南

福建土楼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建筑巧妙,规模宏伟,被誉为世界民居建筑奇观。永定、南京、华安的土楼已经闻名,但闽南的各种土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闽南土楼是人类建筑文化的杰作,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南京土楼是南京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的结晶。其规模、结构、工艺、功能令许多现代建筑专家学者惊叹不已;其建筑风格、民俗oms和文化内涵令社会学家惊叹不已。

南靖县有土楼15000多座,其中三层以上圆形古土楼各具特色386座,方形古土楼1751座。这些土楼大小形状各异,有圆形、方形、椭圆形、五凤形、半月形、尺形、椅形、围裙形、凸形、前后圆形、马蹄形、等,具有独特的形状和结构。精致非凡。

闽南

土楼是神奇的建筑杰作;土楼是一种浓缩的民俗文化;土楼是一个地区人民辛勤劳动、智慧和创造力的历史见证。

“土堡风格”民居:在安溪县甘德镇芦地村,有一座距今200多年的“土堡风格”古民居。其建筑风格类似土楼。土堡是原来是一个姓吴的人的家。墙基高2米多,由大石块砌成。周围的城墙极其坚硬,易守难攻。这种设计也被用来防御土匪。

寻来庄土楼:寻来庄土楼建于清代,位于永春县五里街镇阳贤村。相传为清代永春名言林官所建。周围还有古民居1。0号楼分别属于他的10个儿子,是永春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寻来庄土楼外方内圆。外面有7米高的城墙环绕。它是为了防御土匪和强盗而建造的。墙内是典型的闽南风格建筑。这里融合了闽北、闽南的建筑风格。

<小型“炮楼”:如今,在闽南乡村仍能看到各种大小不一的小型土楼。有的在古屋的一侧,称为“炮楼”。它们要么是独立的,要么是与行踪相连的。它们都是为了防御土匪和强盗而建造的。人们用当地的生土、沙石、木片(竹片)建造独栋房屋,有小窗作为瞭望台,还有倾斜的枪孔。

4.闽台文化论文摘要

学院简介 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于2004年开始筹建,2006年11月正式成立。 “有志、坚定、勤奋”,坚持走“协调发展、结构合理、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综合发展道路。坚持发展传统优势音乐、艺术师范教育等热门专业,积极培育和发展公共艺术等新兴专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扩大校际交流,推动闽台合作办学。学院设有音乐学(师范学院)、美术学(师范学院)、公共艺术、音乐学(闽台)、公共艺术(闽台)5个本科专业,以及音乐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美术教学。现有本科生964人,研究生8人。学生学习期间设有“国惠奖学金”、“凯盛奖学金”、“珠江凯撒堡奖学金”;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就业率高达98%。前景良好。

专业简介音乐学(师范学院)专业简介:音乐学(师范学院)专业创建于2004年培养基础教育高水平音乐师资。立足闽台文化特色,开设闽台特色课程。音乐课程与基础音乐教育形成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音乐教学理论和音乐教学技能。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音乐教育、音乐理论和音乐技能,能胜任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学生。具有组织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能力。优秀中小学音乐教师。核心课程:钢琴、声乐、器乐表演、合唱与指挥、基础乐理、视唱练耳、论文写作、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史及名作欣赏、西方音乐史及名作欣赏。

音乐学(闽台合作)专业简介:音乐学(闽台)专业与台湾高校合作,整合海峡两岸优秀师资,立足闽台文化特色,台湾,开设具有闽台特色的音乐课程。培养学生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声乐、器乐表演能力,能够在专业艺术团、体育、中小学、科研院所从事独唱(表演)、合唱(表演)、教育教学和研究,可为闽台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传播做出贡献。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音乐表演才能和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能够适应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的需要。音乐与文化传播领域所需的应用型音乐人才,以及能够在闽南文化传承与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文艺工作者或学校工作者。核心课程:钢琴演奏、声乐、乐器(中外管弦乐器)、合唱与指挥、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论文写作、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汉语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

美术(师范)专业简介:美术专业开始招生于2009年招生,经过几年的发展,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学生就业前景广阔。主要培养中小学艺术教师和艺术教学研究人员以及从事艺术创作和管理的专业人才。本专业设有油画、中国画、综合画三个方向。在教学中注重整合闽南民间艺术资源,拓展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创作能力。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创作技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中小学艺术教师。通过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文化艺术、研究和管理等领域的工作。单位从事艺术创作、研究等方面适应现代社会对“一专多能”复合型艺术人才的要求。核心课程:中外艺术史、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书法、古典油画、印象派油画、表现主义油画、壁画设计、重彩画、岩彩画、漆画。

公共艺术专业简介:我校公共艺术本科专业是福建省唯一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公共艺术专业的高等院校。本专业以培养公共艺术领域综合性人才为主要思想,注重整合地域文化特色资源,加强社会实践。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专业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创造能力,能够在室内外公共空间进行艺术创作和创新设计,以满足城市环境美化和人文关怀的相应需求的人才。毕业生可到各级市规划局、交通部门、建筑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专业设计机构等政府部门和企业从事创作、设计、研究、教学和艺术项目管理工作。核心课程:形态与结构造型基础、视觉与空间设计基础、数字图形处理、浮雕与壁画、材料与技法、环境雕塑设计、公共展示设计基础、公共设施设计、公共景观设计等< /p>

公共艺术(闽台合作项目)专业简介:我校是富士地区唯一的高等教育机构独立设置公共艺术专业的省份。经过多年的发展,本专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 2018年起与台湾东海大学合作招收首批公共艺术专业学生(闽台合作项目)。本专业以培养公共艺术领域综合性人才为主要思想,注重整合地域文化特色资源,加强社会实践,探索城市公共空间和环境景观的多样性,创造城市文化精神和都市风格。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创造能力,能够在室内外公共空间进行艺术创作和创新设计,以满足城市环境美化和人文关怀的相应需求。毕业生可以去vario美国各级城市规划局、交通运输部门、建筑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专业设计机构等政府部门和企业从事创作、设计、研究、教学和艺术项目管理。核心课程:形态与结构造型基础、视觉与空间设计基础、数字图形处理、浮雕与壁画、材料与技法、环境雕塑设计、公共展示设计基础、公共设施设计、公共景观设计等< /p>5。闽南文化随笔

闽南师范大学是福建省重点建设大学。闽南师范大学积极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现有18个教学部,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20300余人。拥有本科生61人拥有双学位专业,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9个学科领域),4个博士人才培养方向。

闽南师范大学统一研究生培养专业以教育硕士和工程硕士为主。每年10月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上报名,12月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初试、复试合格后录取。研究生的入学条件是国家承认的大学毕业、高职院校毕业后修业2年以上并达到与本科毕业生相当的学术水平的人、获得硕士学位的人或博士学位。

在申请硕士学位方面除了具有同等学历外,还有教育、计算机科学、哲学和数学领域的在职研究生课程。具有同等学历的学生,可免试申请硕士学位。一般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即可报名学习。完成学业后,他们可以获得结业证书。符合本科学历并取得学士学位三年的学生,可以参加硕士学位考试。通过硕士学位考试并完成论文答辩后,可授予硕士学位。

6.闽台文化交流杂志

厦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新一线城市,中国首批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落实对外开放政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即“新特区”)》)。两岸区域金融服务中心、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大陆与台湾贸易中心[3]、海峡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位于福建东南端,与漳州接壤南临泉州,东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公元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县。1933年设市。< /p>

厦门由厦门岛、鼓浪屿、内陆九龙江北岸部分沿海地区、同安组成,陆地面积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面积300多平方公里。厦门岛是厦门的主体,南北长13.7公里,东西宽12.5公里,面积约128.14平方公里。

厦门也是现代化国际旅游港口风景区市内有5A级旅游景区——鼓浪屿。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称赞厦门为“东方夏威夷”。厦门国际马拉松连续六年被国际田联评为“国际田联路跑金牌赛事”。

厦门市人口以汉族为主,还有满族、壮族、畲族、苗族、高山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这里居住着众多归侨及其家属、厦门侨胞和港澳台同胞。

风景名胜

鼓浪屿:被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五个城区之首”,素有“海上花园”之称。岛上完好地保存着许多具有中外建筑风格的建筑,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居民对岛上热爱音乐,拥有高密度的钢琴拥有者。南思明路被誉为钢琴岛。主要旅游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海水浴场、郑成功纪念馆等,每年有数百万中外游客来这里游览观光。

南普陀寺(5张) 南普陀寺:位于厦门岛南部五老峰下。始建于唐代,是闽南佛教胜地之一。寺内的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建筑精美,雄伟壮观。各殿供奉弥勒佛、三世佛、千手观音、四大天王、十八罗汉。藏经阁藏有丰富的佛教文物,有经典、佛像、宋代铜钟、古籍等。万历年间用血写成的《妙法莲华经》。其中以明代和和派代表作白瓷观音最为名贵。寺周围保存有许多碑刻,有著名的明代万历陈棣、沉有容的石刻和清代乾隆皇帝御制的御碑。寺后悬崖上刻有“佛”字石刻,高四尺,宽一尺。寺后五峰屏立,苍松修竹茂盛,怪石壑壑秀丽,故称“五老凌霄”。

厦门大学:依山傍海。正门靠近南普陀寺景区大门。另一边是美丽的海滩和胡里山炮台。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校园之一”。

厦门同安影视城环岛路:厦门国际马拉松主赛道,被誉为最有名的马拉松赛场。世界上美丽的马拉松赛道。路边的绿树是《鼓浪屿的波浪》的乐谱。路边还有马拉松雕像和红色道路。该路段仅供行人通行。附近有野丰村、胡里山炮台等景点。

厦门同安影视城:位于厦门市同安区吴县镇东西河西岸,占地1000亩。一期占地180亩。是一座大型仿古人造娱乐城。距厦门市区35公里,位于北辰山、梵天寺旅游线上。是由原远华集团投资兴建的一座仿古人造景观娱乐城。 1998年竣工。

胡里山炮台:位于厦门东南端海角突出处,紧邻厦门大学,是中国西化的产物。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炮台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城堡面积1.3万多平方米。分为战斗区、营房区、后山区。内部修建秘密通道,并修建防护墙、弹药库、营房、官厅、山顶瞭望台等。炮台结构为半碉堡式、半城墙式,具有欧洲和中国明清建筑风格。厦门[40]

曾厝垵:闽南原生态自然村落,有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四种宗教,还有厦门独特的民间圣母崇拜。

天柱山森林公园:位于厦门西北郊国营天柱山林场内,景区分为东、西山门两部分s,均位于150米等高线为主轴上。 150米等高线以上山区为森林公园的一部分,有天柱湖、凉儿湖、皓月湖、百珠园、揽月路、好望角、鸳鸯谷等景点。如真济寺、龙门寺遗址。文化景点。 150米等高线以下平缓地带为休闲娱乐度假区,包括风情度假区、高端度假酒店区、体育公园区、动物园区、现代农业科技园、闽台果蔬花卉区。

厦门五缘湾湿地公园:位于厦门机场和翔安隧道两大门户之间,是岛上唯一集水景、温泉、植被、湿地、海湾等为一体的岛屿。自然资源。风水宝地是厦门五缘湾片区重点推动的项目之一。它覆盖面积85公顷,相当于鼓浪屿的一半面积。是厦门最大的公园、最大的湿地生态公园。被誉为厦门的城市绿肺。

观音山海滩:位于厦门东部,紧邻环岛路,面向厦门东海,与金门隔海相望,周围有象山、稷山、观音山、虎仔山、西临观音山国际商务运营中心,南临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国际网球中心、国际游艇俱乐部。

厦门三月(20张)厦门花园博园:地址选在“侨旗”陈嘉庚先生的故乡集美中洲岛。园博会规划区总面积6.76平方公里,其中用地面积3.03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嘎嘎主展区世博会、生态湿地公园、水景水上运动、温泉度假村等商业配套设施。园博园总体布局呈半岛岛状,由九个岛屿和两个半岛组成。其中5个为展示岛,4个小岛为生态景观岛。以此为基础,东侧的自然原生岛,西侧的杏林花园,与中部的教育花园、石文化花园和北侧的山地休闲花园形成了中央公园般的大片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