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独特通用名称:教师

这一称谓主要集中在山东的泰安、济宁、济南等地区。

“教师”二字是一种职称,也是一种尊称。到了山东,你会发现“老师”这个称呼会出现在街头,并成为一个统称。事实上,这一特点正是儒家文化刻在山东人骨子里的尊师尊道的思想。老师和职业无关。这就是山东人谦虚的本性。例如,在问路、打招呼时,我们会说:“老师,请告诉我怎么到这个地方。”当我们得到答案时,我们会说:“谢谢您,老师。”

2、酒桌文化:摆座

山东人的酒桌文化具有浓郁的山东特色,那就是摆座。有人说,酒桌上的礼仪是隐藏的。有规则,但到了山东,大家都明确规定了安排座位、劝酒的规矩。

3、磁灶

与其他地区一样,山东人的“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的。年已二十四。 “小年”旧时称为“磁灶日”。相传这一天是灶神向玉皇大帝报告家人情况的日子。因此,这一天,人们要在家中“祭灶神”,设祭祀灶神,并送他到天上汇报工作,祈求保佑吉祥。

这一天,家里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扫除,称为“扫尘”。 “扫尘”就是把旧的“霉运”、“霉运”全部扫掉,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祝福。

4.贴春联及祝福

贴春联过年送祝福是中国人的传统,山东也不例外。除夕之夜,从早上起床开始,一年一度的各项活动就依次开始。这是一年中最忙碌、最快乐的一天。在山东,贴春联、福字一般是在除夕的早上。

5、邀请家庭会堂

除夕夜忙碌了一天之后,晚上,一天的重头戏开始了——邀请家庭会堂。 “请家堂”是指举行仪式,邀请已故的祖先和亲人回家过年。在山东,这是每年除夕最隆重、最隆重的活动,但近年来已经不那么常见了。

6、共筑围墙,“连山连边”。

在山东,住四合院的情况一般很少见。房子基本上朝南,有独立的庭院。之间的庭院邻居之间仅一墙之隔,也就是说是合建的。这堵墙在山东胶东被称为“河山河街”。过去,因修建三峡大坝而从重庆搬迁的移民对联建长城不理解,向当地政府投诉,认为这是偷工减料。这确实是一个风俗习惯的问题。

7、喝(公顷)羊汤

山东虽然没有广阔的草原可供放牧,但确实是全国第三大产羊省份。同样也是吃羊肉的大省。山东人吃羊肉的做法是加肉、加骨、煮、喝羊汤。羊肉汤馆就像是山东省137个区县的快餐店。山东比较有名的羊汤有滕州羊汤、单县羊汤、临朐羊汤、莒县羊汤等。羊肉汤和一个大饼,这就是是很多山东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