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州景点 旅游景点

邓州市文物古迹众多。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有太子岗、八里岗、黑龙寺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让、尼阳、关间、安中、乐城、临沱等古城遗址;秦汉墓葬,南北朝彩绘画像砖;浮圣寺塔、华州书院、邓国侯五里陵等名胜古迹;汉华表、金元碑等珍贵文物。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任登州知府,在华州书院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 1985年5月,福圣寺塔下地宫中发现金棺、银棺、舍利等稀世珍宝,更加闪耀了邓州。邓州市张村镇迎迎村素有“台湾村”之称。全村有2300多人,其中约60%是台湾高山族后裔,他们在这里生活了300多年。邓州“台湾村”台湾同胞众多,历史悠久,这在祖国大陆是绝无仅有的。台湾村: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将军黄庭追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率十万大军投降清朝。在随部队进京途中,他奉命沿路耕田。最后五个营在登州扎营。 。伊纳斯洛、狄摩道、安杜什切、安大伊鲁五位将军随军定居后,各自娶当地汉族女子为妻,并分别改姓陈、周、蔡、黄、林。 。在m的漫长岁月里三百多年来,五姓子孙繁衍壮大,但一些风俗习惯却从未改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村”。福圣寺塔 福圣寺塔位于邓州市十字大街西南50米处。是一座七层八角形仿阁楼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塔门朝南,高38.28米。塔身全部用青砖砌成,内外墙用白砂浆接缝,内部用红粘土粘结。塔身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外部轮廓刚柔适度,造型优美。具有明显的宋塔特征。河南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在修塔时发现了地宫。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朱直到 1988 年 8 月,通过开发。地宫中发现了金棺、银棺、佛骨、佛牙、佛舌等28件奇珍异宝。它们蜚声海内外,对于研究古代科技史、艺术史、宗教史、建筑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清真寺西寺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四年重修。拥有原有房屋28间,面积1000多平方米。另有石碑8块,木牌21块。明代没有被士兵烧毁。清道光二年(1736年)、道光四年(1825年)重修。历经沧桑,现存有9座礼拜堂、望月楼、卷门。是伊斯兰寺庙中独具特色的建筑。这是神父观看月亮升起、阅读圣书的地方又快又快。整个建筑雕龙画瓦,八角造型精美,颇具匠心。拜殿、望月楼、卷门以钩环式组合在一起,紧密相连,给人一种宽敞、庄严的感觉。现由邓州市伊斯兰教协会管理。吉滩陕山会馆 吉滩陕山会馆位于城东20公里的吉滩镇中学校园内。是外地来邓客商的聚会场所。也用于祭神启灵、祈福消灾、交流信息、接待客商、园区货物等。明清时期,邓州经济活跃,邓州建会馆多达15处。这些会馆中,以吉滩的“陕山会馆”最为精美。有大雄宝殿、礼拜殿、戏楼、钟楼会馆内的鼓楼、春秋楼、石牌坊,雄伟壮观。吉滩镇紧邻团河,赵河在此汇入团河,东与新野市上庄乡、王吉乡毗邻。该镇地处平原,地势平坦。团河由西经后湾流入,昭河由北经梨洼流入,在后湾汇入团河。向东流,折南,过刁地,入新野县。清代,团河水深时,吉滩镇是邓州水路货运的集散地。非常繁华,素有“小汉口”之称。因此,当时的陕山会馆经济十分活跃,大批商人云集于此。现存的陕山会馆,中心线上有卷棚三间、正殿三间。主楼两侧各有两间配套房间一切,形成一个整体,全部由砖瓦砌成。主屋前后檐,呈山顶式。卷棚深8.7米,长11.6米,高7米;前方有平台,高0.5米,宽4米,长9.5米。正殿进深11.6米,高8米,配房进深6.5米,长7.2米。米,高5米。卷棚与正殿之间有近2米的间隔。屋檐相连,显得紧凑。建筑高大雄伟,结构严谨,防护良好。化州书院 化州书院位于邓州古城东南角。华州书院坐落于此,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千年学府。北宋著名政治家、参谋范仲淹出任后,为培养人才而创办书院。因“庆历新政”未能落实而被关到邓州。庆历六年(1046年),范公应好友滕子敬之邀,在华州书院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范公的“天下忧时先忧,天下乐后欢乐”的名言已成为世间永恒的杰作,华州书院也蜚声海内外。 “一代教师继承了数百代人的智慧”。当时,范公兴办学校,重教化,其培养人才的举措,犹如日月行天,江河流经大地。他的成就将永垂不朽!老师的“悲喜交加”精神千古流传,未来他还将续写新的篇章。追随历史的脚步和改革的浪潮,古老的大学迎来了新世纪的春天。邓州市委、市政府以弘扬范公“悲喜交加”精神为引领,以创建豫西南中等城市为目标,以发展邓州经济为根本,决定恢复华州书院。这是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政治工程。这必将造福于今天和子孙后代。因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支持和支持。化州书院修复工程于2002年4月1日启动,目前整个工程已竣工并向游人开放。项目面积8.4万平方米,包括春风阁、春风堂、图书馆、显圣殿、兰秀阁、范文正祠、名人堂、百花洲、碑林、碑廊、盆景园、南门、化州游乐园等建筑物a和景点。工程建设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工程内涵丰富,文化品味高。五里墓遗址 五里墓位于邓州市东南2公里处。属城郊乡(现团河办事处)一个行政村。又称“五里墓”、“吴女墓”。相传是春秋时期邓后武的遗址。李氏墓是邓州市第一座墓。 1957年被原邓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左氏春秋传》记载,“鲁桓公七年(周桓王十五年,即公元前705年),邓侯武离朝于鲁”。乌里在任期间,大力发展农业和桑树,鼓励冶铁、铸造。 “邓公造剑”一度名扬天下,还立外交官与许多国家的关系。邓国曾一度声名显赫,屹立于各国之林。他是邓国历史上的功成名就的人物。君主。五里死后,葬于今邓州东南五里墓村,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他的墓是邓州古墓中最早有名的墓。故被称为“登州第一墓”。

2.邓州市周边旅游景点完整列表

著名景点:陶岔渠头枢纽工程、邓州编外雷锋团陈列馆、“岳阳楼”诞生地、化州书院、“河南省青少年政治教育基地”“编外”雷锋团陈列馆、道教庙会文化展示场“洞顶祖师庙景区”,以及浮圣寺景区、五里陵景区、解放战争攀登突破景区、砖城墙牌楼景区、运河头行山景区风景区、南水北调团河渡槽风景区、台湾村风景区、天后宫风景区、中景园风景区、登溪湖风景区、张巡寺风景区、八里岗遗址风景区!

3.邓州旅游景点介绍

邓州,古称“邓”或“穰”,是豫西南门户城市,全球华人“邓”姓的发祥地。这里也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面积2369平方公里,素有中原天府、淡水明珠之称。

邓州市附近适合自驾游的免费景点有:邓州兴山地质公园,位于邓州市西南约50公里处。景区包括流山水库、寨堡生态风景区、玉山寨风景区三部分,是集喀斯特地貌、地质构造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人文与生态。

此外,适合自驾游的免费景点还有南水北调源头的丹江水库。丹江口水库烟波浩渺,碧波一望无际,是垂钓、嬉戏、娱乐的好去处。

4.邓州市著名景点

邓州市到十堰武当山风景区最短车程125公里;最快行驶距离(主要是高速公路)164公里。具体行车路线如下:

行车路线(最短距离):总里程约125.8公里

起点:邓州市

1.邓州市行车方案

< p>1)从起点向西出发,沿新华中路行驶760米。经过右侧奥克斯后行驶约270米,左转进入交通路

2)沿交通路行驶5.5公里。图尔右转

3)行驶810米,左转进入S231

p>

4)沿S231行驶14.6公里,进入登林大道

5)行驶沿登林大道行驶2.4公里,进入S231

6)沿S231行驶6.3公里,直入楚梦大道

7)沿楚梦大道行驶4.1公里,直入S302

8)沿S302行驶13.9公里,稍右转进入学府二路

9)沿学府二路行驶2.2公里,右转进入三岔路

>

10)沿三岔路行驶4.8公里,经过右侧红山嘴大街,约150米后左转,继续前行进入S302

2。沿S302行驶15.8公里,左转进入梦图路

3。沿梦图路行驶22.5公里,右转进入梦图线

4。沿蒙图线行驶1.0公里,直入G316

5。沿 G316 行驶 710 米,右转进入他坡道

6。沿匝道行驶1.3公里,直达福银高速

7。沿福银高速行驶27.3公里,在武当山/风景区/G316/S227出口稍右转上匝道

8.沿匝道行驶830米左转进入G316

9。十堰市自驾计划

1)沿G316行驶100米,经过右侧广场武当山三峰旅游服务处,第一个出口右转进入武当路

2)沿武当路行驶80米,左转

3)行驶20米至终点

p>

终点:武当山风景区

行车路线(最短时间):全程约164.8公里

起点:邓州市

1.邓州行车计划

1)从起点正西出发,沿新华中路行驶120米,左转进入三贤路

2)沿三贤路行驶1.5米公里,左转进入人民路

3)沿人民路行驶280米,经过右侧蒙牛直营店约100米,右转进入古城路

4)沿古城路行驶1.1公里沿路直行进入登翔路

5)沿登翔路行驶4.4公里,直入G207

6)沿G207行驶13.8公里,直入登翔大道

7)沿登翔大道行驶1.2公里,直入G207

8)沿G207行驶4.9公里,直入G207

2 。沿G207行驶1.0公里,直行进入二广高速

3。沿二广高速行驶28.5公里,过冯家大桥,往十堰/西安/G70方向行驶,稍右转进入襄阳立交

4。沿襄阳立交行驶500米,过襄阳立交后右转进入福银高速

5。沿途行驶106.0公里福银高速,武当山/景区​​/G316/S227出口稍右转上匝道

6。沿匝道行驶 830 米,左转进入 G316

7。十堰市自驾计划

1)沿G316行驶100米,经过右侧武当山三丰旅游服务广场,第一个出口右转进入武当路

2 )沿武当路行驶80米,左转

3)行驶20米至终点

终点:武当山风景区

5.邓州景点列表旅游景点排名

登 城里最美的人工湖是明珠湖公园。它是南水北调工程,负责分配水量和调节水量。是建设生态水城、宜居邓州的重要配套工程之一。

明珠湖公园位于邓州商务中心区核心区,北至明珠路,东至迎宾大道南临平安大道,东临十团路。规划总建筑面积348亩,其中土地面积236亩,湖区面积112亩,规划总建筑面积12100平方米。

6.邓州附近有哪些旅游景点?

南阳市有武侯祠、乙圣寺、南阳府衙,西峡有恐龙遗址公园、老君洞、五道庄、龙潭沟、西峡寺山、老界岭、内乡县衙、内乡宝天曼、云麓山、蝙蝠洞、奇峰山、七十二潭、石门湖、防城石柱山、社旗山等24个景点可供旅游,包括陕西会馆、邓州华州书院、淅川香岩寺、坐禅谷、怀远县等。桐柏、南诏五朵山、宝天曼。大美南阳的风景真是太美了。它有美丽的山川、广阔的湖光山色、悠久的历史,经典文化,带您领略我们美丽的南阳!

7.河南邓州旅游景点大全

邓州市文物古迹众多。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有太子岗、八里岗、黑龙寺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让、尼阳、冠军、安中、乐城、临沱等古城遗址;秦汉墓葬,南北朝彩绘画像砖;浮圣寺塔、华州书院、五里邓国侯陵等名胜古迹;汉表、金元碑等珍贵文物。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任登州知府,在华州书院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 1985年5月,金棺、银棺、舍利等奇珍异宝福圣寺塔下地宫的发现,更是让邓州熠熠生辉。邓州市张村镇迎迎村素有“台湾村”之称。全村有2300多人,其中约60%是台湾高山族后裔,他们在这里生活了300多年。邓州“台湾村”台湾同胞众多,历史悠久,这在祖国大陆是绝无仅有的。台湾村: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将军黄庭跟随郑诚成功收复台湾,率十万大军投降清朝。在随部队进京途中,他奉命沿路耕田。最后五个营在登州扎营。伊纳斯洛、狄摩道、安杜什切、安达依鲁五位将军随军定居后,各自成婚。娶了当地汉族妇女,分别改姓陈、周、蔡、黄、林。 。在三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五姓的子孙繁衍壮大,但他们的一些风俗习惯却始终没有改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村”。福圣寺塔 福圣寺塔位于邓州市十字大街西南50米处。是一座七层八角形仿阁楼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塔门朝南,高38.28米。塔身全部用青砖砌成,内外墙用白砂浆接缝,内部用红粘土粘结。塔身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外部轮廓刚柔适度,造型优美。具有明显的宋塔特征。河南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修复中发现地宫ing 塔。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1988年7月至8月进行发掘和开发。地宫中发现了金棺、银棺、佛骨、佛牙、佛舌等28件奇珍异宝。它们蜚声海内外,对于研究古代科技史、艺术史、宗教史、建筑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清真西寺 清真西寺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四年重修。拥有原有房屋28间,面积1000多平方米。另有石碑8块,木牌21块。明代没有被士兵烧毁。清道光二年(1736年)、道光四年(1825年)重修。历经沧桑,现存有9座礼拜堂、望月塔、卷帘门。是伊斯兰寺庙中独具特色的建筑。这是牧师用来观看月亮升起、阅读圣书和斋戒的地方。整个建筑雕龙画瓦,八角造型精美,颇具匠心。拜殿、望月楼、卷门以钩环式组合在一起,紧密相连,给人一种宽敞、庄严的感觉。现由邓州市伊斯兰教协会管理。吉滩陕山会馆 吉滩陕山会馆位于城东20公里的吉滩镇中学校园内。是外地来邓客商的聚会场所。也用于祭神启灵、祈福消灾、交流信息、接待客商、园区货物等。明清时期,邓州经济活跃,邓州建会馆多达15处。其中在这些会馆中,以吉滩的“陕山会馆”最为精美。会馆内有正殿、礼拜殿、戏楼、钟楼、鼓楼、春秋楼、石牌坊,雄伟壮观。吉滩镇紧邻团河,赵河在此汇入团河,东与新野市上庄乡、王吉乡毗邻。该镇地处平原,地势平坦。团河由西经后湾流入,昭河由北经梨洼流入,在后湾汇入团河。向东流,折南,过刁地,入新野县。清代,团河水深时,吉滩镇是邓州水路货运的集散地。非常繁华,素有“小汉口”之称。因此,当时的陕山会馆经济十分活跃,大批商人云集于此。现有的陕西汉会馆中心线上有三个卷棚和三个正殿。正殿两侧各有厢房两间,连成一个整体,全部用砖瓦砌成。主屋前后檐均,依山而建。卷棚深8.7米,长11.6米,高7米;前方有平台,高0.5米,宽4米,长9.5米。正殿进深11.6米,高8米,配房进深6.5米,长7.2米。米,高5米。卷棚与正殿之间有近2米的间隔。屋檐相连,显得紧凑。建筑高大雄伟,结构严谨,防护良好。化州书院 化州书院位于邓州古城东南角。华州书院坐落于此,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千年学府。北宋著名政治家、参事范仲淹因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被贬登州后,为培养人才而创办书院。庆历六年(1046年),范公应好友滕子敬之邀,在华州书院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范公的“天下忧时先忧,天下乐后欢乐”的名言已成为世间永恒的杰作,华州书院也蜚声海内外。 “一代教师继承了数百代人的智慧”。当时,范公兴办学校,重教化,其培养人才的举措,犹如日月行天,江河流经大地。他的成就将永垂不朽!老师的“悲喜交加”精神千古流传,他将续写新的篇章。将来更合适。追随历史的脚步和改革的浪潮,古老的大学迎来了新世纪的春天。邓州市委、市政府以弘扬范公“悲喜交加”精神为引领,以创建豫西南中等城市为目标,以发展邓州经济为根本,决定恢复华州书院。这是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政治工程。这必将造福于今天和子孙后代。因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支持和支持。化州书院修复工程于2002年4月1日启动,目前整个工程已竣工并向游人开放。项目面积8.4万平方米,包括春风阁、春风堂、图书馆、显圣殿、兰秀阁、范文正祠、名人堂、百花洲、碑林、碑廊、盆景园、南门、化州游乐园等建筑和景点。项目建设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项目内涵丰富,文化品味高。五里墓遗址 五里墓位于邓州市东南2公里处。属城郊乡(现团河办事处)一个行政村。又称“五里墓”、“吴女墓”。相传是春秋时期邓后武的遗址。李氏墓是邓州市第一座墓。 1957年被原邓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左氏春秋传》记载,“鲁桓公七年(周桓王十五年,即公元前705年),邓侯武离朝于鲁”。乌里任内,大力发展农桑业树木,并鼓励炼铁和铸造。 “邓公造剑”一度名扬天下,还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邓国曾一度声名显赫,屹立于各国之林。他是邓国历史上的功成名就的人物。君主。五里死后,葬于今邓州东南五里墓村,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他的墓是邓州古墓中最早有名的墓。故被称为“登州第一墓”。

8.邓州旅游景点

邓州市文物古迹众多。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有太子岗、八里岗、黑龙寺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让、尼阳、冠军、安中、乐城、临沱等古城遗址;秦汉墓葬,多彩肖像它是南北朝的砖;浮圣寺塔、华州书院、邓国侯五里陵等名胜古迹;汉表、金元碑等珍贵文物。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任登州知府,在华州书院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 1985年5月,在福圣寺塔下的地宫中发现了金棺、银棺、舍利等稀世珍宝,更加让邓州熠熠生辉。邓州市张村镇迎迎村素有“台湾村”之称。全村有2300多人,其中约60%是台湾高山族后裔,他们在这里生活了300多年。邓州“台湾村”台湾同胞众多,历史悠久,这在祖国大陆是绝无仅有的。台湾村: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将军黄庭追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率十万大军投降清朝。进京途中,奉命沿路耕田,最后五营扎营登州。 。伊纳斯洛、狄摩道、安杜什切、安大伊鲁五位将军随军定居后,各自娶当地汉族女子为妻,并分别改姓陈、周、蔡、黄、林。 。在三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五姓的子孙繁衍壮大,但他们的一些风俗习惯却始终没有改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村”。福圣寺塔 福圣寺塔位于邓州市十字大街西南50米处。是一座七层八角形仿阁楼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塔门朝南,高38.28米很高。塔身全部用青砖砌成,内外墙用白砂浆接缝,内部用红粘土粘结。塔身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外部轮廓刚柔适度,造型优美。具有明显的宋塔特征。河南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在修塔时发现了地宫。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1988年7月至8月进行发掘和开发。地宫中发现了金棺、银棺、佛骨、佛牙、佛舌等28件奇珍异宝。它们蜚声海内外,对于研究古代科技史、艺术史、宗教史、建筑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清真西寺 清真西寺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四年重建。拥有原有房屋28间,面积1000多平方米。另有石碑8块,木牌21块。明代没有被士兵烧毁。清道光二年(1736年)、道光四年(1825年)重修。历经沧桑,现存有9座礼拜堂、望月楼、卷门。是伊斯兰寺庙中独具特色的建筑。这是牧师用来观看月亮升起、阅读圣书和斋戒的地方。整个建筑雕龙画瓦,八角造型精美,颇具匠心。拜殿、望月楼、卷门以钩环式组合在一起,紧密相连,给人一种宽敞、庄严的感觉。现由邓州市伊斯兰教协会管理。吉滩陕西会馆 吉滩陕西会馆馆位于城东20公里的吉滩镇中学校园内。是外地来邓客商的聚会场所。也用于祭神启灵、祈福消灾、交流信息、接待客商、园区货物等。明清时期,邓州经济活跃,邓州建会馆多达15个。这些会馆中,以吉滩的“陕山会馆”最为精美。会馆内有正殿、礼拜殿、戏楼、钟楼、鼓楼、春秋楼、石牌坊,雄伟壮观。吉滩镇紧邻团河,赵河在此汇入团河,东与新野市上庄乡、王吉乡毗邻。该镇地处平原,地势平坦。团河由西经后湾流入,昭河由北经梨洼流入,于后湾汇入团河。向东流,折南,过刁地,入新野县。清代,团河水深时,吉滩镇是邓州水路货运的集散地。非常繁华,素有“小汉口”之称。因此,当时的陕山会馆经济十分活跃,大批商人云集于此。现存的陕山会馆,中心线上有卷棚三间、正殿三间。正殿两侧各有厢房两间,连成一个整体,全部用砖瓦砌成。主屋前后檐,呈山顶式。卷棚深8.7米,长11.6米,高7米;前方有平台,高0.5米,宽4米,长9.5米。正殿进深11.6米,高8米,配房进深6.5米,长7.2米。米,高5米。有卷棚与正殿之间间隔近2米。屋檐相连,显得紧凑。建筑高大雄伟,结构严谨,防护良好。化州书院 化州书院位于邓州古城东南角。华州书院坐落于此,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千年学府。北宋著名政治家、参事范仲淹因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被贬登州后,为培养人才而创办书院。庆历六年(1046年),范公应好友滕子敬之邀,在华州书院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范公的“天下有忧时先忧,天下有喜后欢”的名言已成为世间永恒的杰作,华州书院也名扬海内外,广阔。 “一代教师继承了数百代人的智慧”。当时,范公兴办学校,重教化,其培养人才的举措,犹如日月行天,江河流经大地。他的成就将永垂不朽!老师的“悲喜交加”精神千古流传,未来他还将续写新的篇章。追随历史的脚步和改革的浪潮,古老的大学迎来了新世纪的春天。邓州市委、市政府以弘扬范公“悲喜交加”精神为引领,以创建豫西南中等城市为目标,以发展邓州经济为根本,决定恢复华州书院。这是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道德政治工程。n 精神文明建设。这必将造福于今天和子孙后代。因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支持和支持。化州书院修复工程于2002年4月1日启动,目前整个工程已竣工并向游人开放。项目面积8.4万平方米,包括春风阁、春风堂、图书馆、显圣殿、兰秀阁、范文正祠、名人堂、百花洲、碑林、碑廊、盆景园、南门、化州游乐园等建筑物和景点。项目建设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项目内涵丰富,文化品味高。五里墓遗址 五里墓,位于邓州市东南2公里处,属城郊乡(现团河办事处)一个行政村,又称“五里墓”,“五姑娘墓”相传是邓氏墓。春秋时期的侯武厉,是邓州市第一座陵墓。 1957年被原邓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左氏春秋传》记载,“鲁桓公七年(周桓王十五年,即公元前705年),邓侯武离朝于鲁”。乌里在任期间,大力发展农业和桑树,鼓励冶铁、铸造。 “邓公造剑”一度名扬天下,还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邓国曾一度声名显赫,屹立于各国之林。他是邓国历史上的功成名就的人物。君主。五里死后,葬于今邓州东南五里墓村,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他的墓是邓州古墓中最早有名的墓。故被称为“登州第一墓”。

9.简介前往邓州景点

学校是一所培养、培训幼儿教师的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其前身是始建于1984年的南阳第四师范学校。学校位于豫西南历史文化名城——邓州市。

学校占地120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有各类景点10余处。是“南阳市百所住宿校区”之一,现有38个教学班,学生2000余人,设有幼儿园教师、少儿英语电脑、工艺美术等专业。

是河南省首批由普通师范学校转制为幼儿园教师的学校之一。是豫西南地区一所独立的普通中等幼儿园师范学校,也是南阳市第一所幼儿园。招收和培训五年制学生。培养专科教师的学校。

10.邓州旅游景点

从南阳乘坐直达香岩寺的火车(每天只有一趟车,下午2:30发车),无需转车。如果想随时坐,可以坐南阳到邓州,再坐邓州到香花镇(属于西川)

11、邓州旅游景点推荐 景点

邓州市文物古迹众多,历史地标。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有太子岗、八里岗、黑龙寺等仰韶、龙山文化遗址;让、尼阳、关间、安中、乐城、临沱等古城遗址。 ;秦汉墓葬,南北朝彩绘画像砖;浮圣寺塔、华州书院、邓国侯五里陵等名胜古迹;汉族w石刻、金元碑等珍贵文物。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任登州知府,在华州书院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 1985年5月,在福圣寺塔下的地宫中发现了金棺、银棺、舍利等稀世珍宝,更加让邓州熠熠生辉。邓州市张村镇迎迎村素有“台湾村”之称。全村有2300多人,其中约60%是台湾高山族后裔,他们在这里生活了300多年。邓州“台湾村”台湾同胞众多,历史悠久,这在祖国大陆是绝无仅有的。台湾村: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将军黄庭追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率十万大军讨伐到了清朝时期。进京途中,奉命沿路耕田,最后五营扎营登州。 。伊纳斯罗、德莫道、安杜什奇、安代鲁等五名士兵紧随其后。 军队安定后,他们各自与当地汉族女子结婚,并分别改姓为汉姓陈、周、蔡、黄、林。在三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五姓的子孙繁衍壮大,但他们的一些风俗习惯却始终没有改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村”。福圣寺塔 福圣寺塔位于邓州市十字大街西南50米处。是一座七层八角形仿阁楼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塔门朝南,高38.28米。塔身全部用青砖砌成,内外墙用白砂浆接缝,内部用红粘土粘结。塔身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外部轮廓刚柔适度,造型优美。具有明显的宋塔特征。河南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在修塔时发现了地宫。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1988年7月至8月进行发掘和开发。地宫中发现了金棺、银棺、佛骨、佛牙、佛舌等28件奇珍异宝。它们蜚声海内外,对于研究古代科技史、艺术史、宗教史、建筑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清真西寺 清真西寺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四年重修。拥有原有房屋28间,面积1000多平方米。还有8个音碑和21块木牌。明代没有被士兵烧毁。清道光二年(1736年)、道光四年(1825年)重修。历经沧桑,现存有9座礼拜堂、望月楼、卷门。是伊斯兰寺庙中独具特色的建筑。这是牧师用来观看月亮升起、阅读圣书和斋戒的地方。整个建筑雕龙画瓦,八角造型精美,颇具匠心。拜殿、望月楼、卷门以钩环式组合在一起,紧密相连,给人一种宽敞、庄严的感觉。现由邓州市伊斯兰教协会管理。吉滩陕山会馆 吉滩陕山会馆位于城东20公里的吉滩镇中学校园内。是外地来邓客商的聚会场所。它是一个也用于祭神启灵、祈福消灾、交流信息、接待客商、园区货物等。明清时期,邓州经济活跃,邓州建会馆多达15处。这些会馆中,以吉滩的“陕山会馆”最为精美。会馆内有正殿、礼拜殿、戏楼、钟楼、鼓楼、春秋楼、石牌坊,雄伟壮观。吉滩镇紧邻团河,赵河在此汇入团河,东与新野市上庄乡、王吉乡毗邻。该镇地处平原,地势平坦。团河由西经后湾流入,昭河由北经梨洼流入,在后湾汇入团河。向东流,折南,过刁地,入新野县。清代,团河水深时吉滩镇是邓州水路货运的集散地。非常繁华,素有“小汉口”之称。因此,当时的陕山会馆经济十分活跃,大批商人云集于此。现存的陕山会馆,中心线上有卷棚三间、正殿三间。正殿两侧各有厢房两间,连成一个整体,全部用砖瓦砌成。主屋前后檐,呈山顶式。卷棚深8.7米,长11.6米,高7米;前方有平台,高0.5米,宽4米,长9.5米。正殿进深11.6米,高8米,配房进深6.5米,长7米0.2米,高5米。卷棚与正殿之间有近2米的间隔。屋檐相连,显得紧凑。建筑高大雄伟,建筑严谨结构和良好的保护。化州书院 化州书院位于邓州古城东南角。华州书院坐落于此,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千年学府。北宋著名政治家、参事范仲淹因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被贬登州后,为培养人才而创办书院。庆历六年(1046年),范公应好友滕子敬之邀,在华州书院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范公的“天下忧时先忧,天下乐后欢乐”的名言已成为世间永恒的杰作,华州书院也蜚声海内外。 “一代教师继承了数百代人的智慧”。当时范公兴学兴教,他的所作所为培养人才就像太阳穿过天空,河流流过大地。他的成就将永垂不朽!老师的“悲喜交加”精神千古流传,未来他还将续写新的篇章。追随历史的脚步和改革的浪潮,古老的大学迎来了新世纪的春天。邓州市委、市政府以弘扬范公“悲喜交加”精神为引领,以创建豫西南中等城市为目标,以发展邓州经济为根本,决定恢复华州书院。这是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政治工程。这必将造福于今天和子孙后代。因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支持和支持。钍化州书院修复工程于2002年4月1日启动,目前整个工程已竣工并向游人开放。项目面积8.4万平方米,包括春风阁、春风堂、图书馆、显圣殿、兰秀阁、范文正祠、名人堂、百花洲、碑林、碑廊、盆景园、南门、化州游乐园等建筑物和景点。项目建设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项目内涵丰富,文化品味高。五里墓遗址 五里墓位于邓州市东南2公里处。属城郊乡(现团河办事处)一个行政村。又称“五里墓”、“吴女墓”。相传是春秋时期邓后武的遗址。李氏墓是邓州市第一座墓。 1957年被原邓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左氏春秋传》记载,“鲁桓公七年(周桓王十五年,即公元前705年),邓侯武离朝于鲁”。乌里在任期间,大力发展农业和桑树,鼓励冶铁、铸造。 “邓公造剑”一度名扬天下,还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邓国曾一度声名显赫,屹立于各国之林。他是邓国历史上的功成名就的人物。君主。五里死后,葬于今邓州东南五里墓村,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他的墓是邓州古墓中最早有名的墓。故被称为“登州第一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