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域集中度(旅游地域集中度分析)
贵州是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其独特的喀斯特自然风光和浓郁纯朴的少数民族风情构成了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其旅游开发具有独特的魅力。贵州旅游具有以下主要优势:
1.资源优势
贵州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类型多、形态多的特点。他们是世界上15个发达国家之一。贵州主要自然旅游资源有山地、高原、洞穴、泉水、瀑布、野生动物等10个类型。贵州风景名胜众多,有4个世界自然遗产(荔波、赤水、施秉喀斯特、梵净山)。凭借先天的喀斯特风光和多元化的生态环境,贵州现已成为我国屈指可数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第一省。贵州拥有5A级景区5个,国家级景区1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地质公园10个,少数民族节日1000多个。
2.气候优势
贵州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左右,雨量充沛,紫外线强度较低。 ,有“天然氧吧”、“天然空调”之美誉。贵州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成为全国众多游客夏季避暑胜地,对游客的吸引力日益增强。
3.产品优势
贵州的旅游资源不仅丰富,而且非常独特。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原生态”。这里不仅有荔波这样的世界自然遗产,还有世界第三大瀑布黄果树瀑布,还有世界地质公园——迷人的织金洞、贵州高原之魂、以及全省乡村旅游景区。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为游客提供回归自然、回归自然的体验,在旅游业发展上拥有强大的市场优势。
4.区位优势
贵州位于西南地区东南部。周边省市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较快,旅游消费能力较强,客源充足。不仅方便接待东南沿海及港澳台地区游客观光休闲度假,也是内地游客前往沿海开发区旅游的重要通道,有利于过境旅游发展。特别是随着贵州省高速公路“六横七纵八联”交通框架的建设和黔广高速的开通铁路、公路、渝黔高铁、沪昆高铁等,贵州的区位优势大大增强。
2.旅游地理学的现状分析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它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密切相关。旅游地理学也可以被认为是地理学和旅游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旅游活动涉及面广。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涉及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园艺、建筑、经济学、环境、交通、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和历史学。 、民族学、宗教、古典科学、美学、心理学、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者必须学习和掌握这些学科与旅游相关的基础知识
3、旅游地理集中度分析方法两种地理干湿季是指旱季和雨季。热带季风气候和草原气候就属于这种气候特征。
例如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等国家和地区,以及非洲的大草原就属于这一气候带。
在具有这种气候特征的地区,一年分为两个季节。在北半球,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5月至10月为雨季。
4.旅游地理集聚状况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旅游价值:首先是资源的品质(是否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其次是旅游资源的集聚状况;第三要考虑景观的地理组合。市场距离:旅游经济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离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经济距离越远,旅游目的地的旅游需求越低;距离发达地区越近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要好于远离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交通区位和可达性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区域接待能力:除了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外,还必须建设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内进行旅游活动的能力。
超过环境承载力,会破坏旅游资源和背景环境,导致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达不到承载能力,就会造成资源浪费
5。从地理角度分析旅游地理与旅游的区别和联系是:
区别:地理是地球表面的表象,是客观的环境事实。旅游是通过游览其他地方获得主观享受的过程。两者的区别在于,地理是客观存在,而旅游是人类主观行为。
联系方式:旅游目的地通常具有特殊的地理特征,能够引起人们愉快的观赏体验,成为旅游胜地。因此,地理与旅游密不可分,观赏地理景观往往是旅游的最终目的。例如:黄山在地理上属花岗岩峰林地貌,加上松树、云海、温泉等自然地理条件,成为吸引人们观赏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6.区域地理旅游分析地理环境旅游设施是旅游景点的物质基础,是各种旅游活动的载体。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非常明显。因此,有必要清醒地认识我国旅游业增长的基础——我国及各旅游地区的旅游地理环境和旅游资源特征,充分认识我国及其区域旅游业增长的原因。当前的形势对于旅游从业者来说非常有必要。
这将是影响能否充分发挥各地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理环境优势、能否形成各地独特旅游吸引力的大问题。这也是旅游高职院校开设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原因之一。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主要是旅游地理专业的必修课。高等教育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自学考试。还考虑到开设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供相关旅游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需要。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它是涵盖一定基础理论、注重知识内容的专业理论课程。
立足于力求真实反映中国及各旅游区域的旅游要素和旅游地理环境的空间特征的出发点,从旅游学角度研究中国各类旅游资源地理,并研究中国旅游业的增长。地理环境与地理特征、中国旅游地理区划与主要旅游区景观的理论知识研究。本课程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而设置的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专业教学的需求。
使旅游管理专业自学考生熟悉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特点,以及各类旅游资源的典型景区、景区了解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的原则,掌握中国九个一级旅游区的地理概况及其各自旅游次区域的资源特点,熟悉各省区主要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点。全面了解我国及各旅游区的优势条件和旅游发展条件。我们对当前行业特点、未来增长趋势和特点有了初步的、相对正确的认识主要景点。
7.旅游区域分析1.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实现国内旅游经济收入。
2.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提升城市形象,保护和弘扬地方文化特色。
3.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是集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具有明显的直接和间接带动作用。例如,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酒店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娱乐业、商业业、零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
4.增加居民就业机会。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加人流、物流、资本流区域内的所有信息和信息。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因此,发展旅游业可以为社会提供和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解决当前居民就业问题。
5.协调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绿水青山是无价之宝,已写入新党章。绿色城市、生态城市也呼吁改善城市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党中央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
8.旅游地理与旅游资源评价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前身为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系,成立于1958年。
院系:地理科学学院由教学与科学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青年教授、副教授和45岁以下的青年教授、副教授组成的完整的研究团队。
现有教授11人,副教授10人,其中龙江学者1人,省级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9人。
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5人,博士研究生4人。
截止2007年底,全日制本科生1000余人,研究生120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