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盐城新四军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军委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任政委,张云逸任副军长,赖传柱任参谋长,邓子辉任政治部主任,在盐城泰山寺重建新四军军部,继续领导新四军抗战。长江南北敌后抗日斗争。同年2月27日,新四军司令部迁至泰山寺。从此担负起指挥华中抗战的重任。这座古老的寺庙见证了新四军的重生。

2.新四军盐城战役

皖南事变前,新四军部队分为左、中、右三纵队,平行向北行进。傅秋涛司令员兼政委指挥的第一纵队为左纵队,周贵生司令员指挥的第二纵队为中纵队,张正坤司令员指挥的第三纵队为右纵队。第二纵队随行的军事机关、直属队、教导团共计9000余人。行军路线是绕道茂林,由三溪、旌德、宁国、郎溪至苏南,再北上。事实证明,由于叶挺和项英指挥思路不一致,中纵队和右纵队陷入了军部指挥不断失误、战机一次次丢失的危机局面。中右纵队团以上指挥员全部身先士卒,向前冲锋,但伤亡惨重。只有左边的co拉姆在战斗中与军部失去联系,干部牺牲较少。

傅秋涛所在的纵队作为大兵团行军的左纵队,在皖南事变打响后的第三天,就因电台被毁而与军部失去了联系,让他得以行动独立。身处叶、项矛盾的漩涡之外以及项英的错误指挥,是傅成功突围的关键。

战争期间开会时间过长是军事家的大忌。新四军司令部和左纵队在战斗中都召开了长时间的军事会议,左纵队召开了更长的军事会议。不过,这次会议为成功突围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当时新四军北上有三种选择:一是直接“北渡”路线。也就是从云岭往北,过江经铜陵、繁昌至武威,这是连接军部与江北四、五支队及江北司令部的公共交通线。二是“东进”路线。即从云岭向东,经马头镇、杨六铺、孙家埠、毕家桥、郎溪,至朱前桥至水西地区(苏南指挥部所在地)。三是“绕道”路线。即由云岭南行至茂林、三溪,进入宁国,转广德、郎溪至溧阳,再过江北上。这三种路线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经过对比分析、权衡利弊,新四军采取了“绕道”方案。历史事实证明,“绕道”是死路。然而,军事失败往往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除了路线之外,还有战术、指挥是否正确等诸多因素。等等,还有天气、舆论等等。当三路纵队进攻杏坛尚未溃败时,项英不敢强攻。原因是他担心伤员太多会影响转移。这反映出项英缺乏军事经验和能力。说白了,项婴缺乏指挥大军作战的能力。但作为新四军和东南局党的最高领导人,本着对党负责的心态,项英牢牢掌握了军事指挥权,将叶挺排除在外。在这种心态的控制下,项英主持了“白虎坑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进攻杏坛失败后的行动计划。会议上提出了几个行动方案,无非是一场进、退、走弯路的战斗。好将领用兵最重要的是速度,但是项英此时有些犹豫。会议前后历时7个多小时,让国民党军完成了对杏坛的围堵行动。最终,项英下定决心,转身突围。几经周折,军心失衡,斗志减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与军部的情况相反,左纵队于1941年1月8日下午,即“白虎坑会议”的第二天,召开了“紫坑会议”,讨论纵队的突围事宜。路线问题。会议还讨论了几个小时,分析了两种意见。一是原路返回,走北路过江至武威;另一种是经“东线”前往苏南。经过分析,会议达成共识,决定转移到苏南地区。苏南是新团作战的地方。旧的养生法以傅秋涛为首的部队已经在苏南转战了半年之久。一路走来,它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不但能出大夫,而且还能依靠宁国、宣城来养军。突破。会议还决定,老团担任先锋,新团担任掩护。当纵队指挥部冲出去时,支队全体成员都会在板桥集合。会议虽然持续了几个小时,但最终达成了正确的决议,为傅的成功突围奠定了基础。两次会议,两种不同的结果。在军部“白虎坑会议”上,叶挺虽然提出了“集中力量突围,正面进攻杏坛”的正确战术主张,但屡遭推诿,没有被采纳。最终,被主张错误计划的项英占了上风,将部队送回茂林。,导致部队失败。第一纵队的“子坑会议”虽然时间较长,但决策正确,导致部队突围成功。

既然“紫坑会议”确定了突围的正确方向,纵队突围的战术方法也确定了,即:“正面强攻、重点突破、撕开网口” ”。具体突破口选在岭南秋岭以南六里的“三节水”地区。这里是峡谷地带,道路穿过一个两三百米深的峡谷。由于地势险要,敌军防守较为松散,仅52师154团1个营负责防守。走这条路线突围是冒险之举,但兵不厌诈,用兵关键在于出其不意。敌人越认为我们不敢去,我们就越去,这往往会增加胜利的机会。经过缜密的兵力部署和火力协调,经过三场生死战,付出了惨重牺牲,一支连级干部和部分战士终于突破了敌人的重围。取得了初步胜利,因为这里虽然是敌人的第一道防线,但也是最坚固、防守最严密的防线。

“三水节”过后,傅秋涛的部队进入了泾、宁、宣三县交界山区老虎坪。 ,并聚集了300多人的团队。其中,仅连级以上干部失踪2名,营级以上干部仅失踪1名。 (这个数字指的是老团的干部,新团在三界水突围时负责后卫,没有突围,后来在我的带领下从北路突围到江北武威)f团团长张志秀。 )在老虎坪,傅秋涛迅速恢复了部队组织,组织了一个步兵连和两个手枪连,为继续突围做好了各项准备。后来,由于国民党围剿加剧,傅秋涛无奈,只好将与老虎坪坑相隔的大楚山300多人的队伍打散,让各部独立突围。突围前,为了轻装上阵,他安排了伤病员,留下爱人陈飞然照顾伤员,甚至将自己一岁的女儿送给了老乡。他只带了营指导员王克明和孔成,他们都是老侦察兵。 1941年2月2日,王其祥、李桂成等12名精干干部离开了战斗了2年多的老虎坪、大楚山地区。0天后,又向苏南发起惊心动魄的伪装行动。爆发。

一路上,他们灵活多变,或假装普通人,或假装国民党五十二师便衣,夜夜行进,风雨无阻。行程第三天,队伍进入宣城一处山沟休息时,王克明拿出怀表看了看时间。有两个人走到他面前,看了看,说道:“这是一块瑞士手表。”经过一番言语交流,才发现对方是江南青虹帮帮主陈玉庚的两个徒弟,两人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密切。

原来,1938年6月,新支队老团曾随陈毅、粟裕等人到江南进行战略侦察。第二支队活跃在高淳、当涂、江宁、丽水地区。在当时,日军已经占领了南京地区,但由于兵力不足,农村出现了很多真空地区。留在江南地区的国民党散兵游勇和社会败类趁机拉动杠杆,发动叛乱。兵匪一家,带着几个人和枪,自称统帅。有多少倭寇,就有多少将领,横行乡村,掠夺百姓。要想打开局面,就必须消灭这些“指挥员”。经过缜密侦察,新四军老团在江南一举歼灭了刘春发的土匪。他们还在南京桑园堡地区消灭了朱永祥的土匪,活捉了朱永祥等多人。事发后不久,附近青红帮头目陈玉庚要求见他。原来,犯人中,朱永祥的看守组合任司令是陈玉庚的三弟。为了和傅秋涛拉好关系,陈玉庚特地送来了两挺机枪、两挺炮弹、两匹马。这在当时是一份天大的礼物!为了发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参加抗日,鉴于陈玉庚的三弟也不是十恶不赦的罪犯,傅秋涛同意了陈玉庚的要求。请求释放了三弟,两家从此成了朋友。

在两名青红帮弟子的帮助下,付秋涛等人越过五十二师最后一道封锁线,越过孙家埠,渡过水阳河,进入广德、郎溪、三地交界地区。宣城。 。 (很多史书上都说他们是从孙家埠之后进入当涂境内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当涂县在长江之滨,有很长一段距离)从孙家堡到当涂。另外,如果到了当涂,就不用回去,可以经当涂以北的南怡湖去苏南。)当队伍在一个村庄休息时,遇到了国民党保安队。他们边战边退,直到南夷湖边。 。这时,只见湖边停着两艘大船。船主们误以为是52师的便衣队。他们拒绝把他们渡过来。王其祥见追兵到来,心中焦急起来。他掏出枪说:你不走就走吧。杀了你!迫不得已,船老大才开船。终于摆脱了保安队。当船到达湖心时,付秋涛向船老大道歉,并说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船夫笑道:如果我们不及时告诉你们,你们是新四军,到了我们就准备沉船,把你们都淹死了。他在湖的深处。

为了保证付秋涛等人的安全,船老大将船停在湖中央,先开着小船上岸,进入江苏省高淳县学习。关于情况。原来,老团的后勤处就设在那里。 ,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就这样,在群众的掩护下,傅秋涛一行人连夜上岸。

过了湖,我们很快就到了东巴地区。国民党五十二师再次封锁渡口。傅秋涛命令我们折返,留在七里地,并派王其祥到中坝侦察。不料,王某被保安队抓获。好在他战斗经验丰富,在护送过程中逃了出来。随后,傅秋涛在距离下坝约两里地的地方雇了一条船,渡河,经溧水到达溧阳。 2月10日,历经七次灾难、艰难曲折,经过一个月又四天的时间,傅秋涛终于到达了罗忠义和廖海涛驻扎的新四军第十六旅司令部。一行12人全部胜利回到了新四军的怀抱。几天后,他们渡过长荡湖、太湖,到达无锡地区。在新四军第六师师部,他们见到了师长兼政委谭震林。六师休整几天后,刘少奇、陈毅打电话请傅秋涛到新成立的新四军司令部报到。在六师的护送下,傅秋涛再次渡江北上。他在盐城结识了刘少奇、陈毅,终于回到了党的怀抱。

3.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的历史背景

1941年初,南安战争爆发后震惊中外的ui事件,新四军在苏北盐城重新设立军部。

新四军在盐城重新设立军部,是新四军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标志着历尽磨难的新四军在濒临绝望的血路上重新站起来。从此独立担负起华中敌后抗战重任,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正规化军队。

4.新四军在盐城哪里?

周二至周日,负责区域时间为9:00-17:00,16:00停止入场。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开放)

简介:新四军人物馆始建于2009年10月,是对主展陈列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化大厅。在近3000平方米的展厅里,展示了近900名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优秀代表的光辉经历,激励我们为民族复兴贡献全部聪明才智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幸福,谱写历史新篇章。人物博物馆开创了新四军英雄群像展览的先河,也成为红二代和广大游客追寻先辈足迹的胜地。博物馆分为“治国精英”、“将军风采”、“璀璨群星”、“万千英雄”四个展区。

5.盐城新四军政委是谁?

皖南事变后,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建。陈毅被任命为代理任命刘少奇为司令员,任命刘少奇为政委。 。八路军第五纵队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主要任务是保卫和建设淮海、盐阜两个抗日根据地。随后,中共盐浮区委、盐浮军区、中共淮海区委、淮海海军区、淮海、盐浮区行署成立。

6.新四军在盐城战役中杀伤日军最多

1937年,日寇进入南京,屠杀了我国30万多名无辜群众。日本侵略者还在江苏制造了无数惨绝人寰的悲剧。江苏人民深感痛苦。

1940年10月10日,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率部南下占领盐城。新四军陈毅北上东台。两军先头部队在盐城与东台之间的白驹镇成功会师。 。

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统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八路军与新四军合二为一,开辟了华中地区最大的抗日根据地。从此,新四军开始领导江苏人民进行抗战。

1944年,华中新四军向日伪军发起进攻。苏北军民发动高沟、洋口战役和沿海进攻作战,攻克敌据点40余处,连接淮海、盐浮。

1945年8月,苏北抗日军民发动大反攻。在九月,攻克淮阴、淮安。 10月,华中局和新四军决定发动盐城战役,并于11月攻占盐城。

7.新四军在盐城的故事

盐城的历史沿革

西汉武帝元寿四年(公元前119年)盐城置盐都县。盐亭场盐河遍地,“渡”就是运盐的河。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公元411年)改称盐城县,因“城四面皆盐田”而得名。盐城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沉淀,充满了丰富的海盐文化。古代因盛产“淮盐”而闻名中国,古称“淮夷之地”。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煮海为盐”,《史记》记载“有丰富的盐”。秦汉时期,“煮海以利,行渠以利交通”,成为渔盐繁盛之地。唐代,淮南盐田“东南最富,边饷一半出自此”,仅盐城就有“盐亭一百二十三个”。唐宝应年间,有海陵监、盐城监在境内,每年煮盐超过百万石,当时的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产中心。

盐城是名副其实的“盐都”各地地名中,尚有“团”、“灶”、“宗”、“丿”、“仓”等与盐生产管理有关的名称。厨房户“聚在一起做饭”的盐区。每盐场下有几个团,每个团有几个灶户。旧时以“团”为名的地方,多位于古淮南盐区的东台、大丰一带,如南团、西团、边团等。目前,大丰西团镇尚存。全市有18个村、48个自然村组,地名与“团”有关。 “灶”是灶人炒盐的重要设施。境内有头灶、三灶、四灶等6个乡镇以“灶”命名。另有85个村、368个自然村组也以“枣”命名。得到了它的名字。 “将军”是盐场居民共同居住的单位。明朝初期,发生了大规模的“洪武流散”。移民来到沙漠海边烧盐。为了管理分散在沿海地区的藏王族,各个站点按顺序设置。清朝嘉庆年间,有东台市福安盐田共有30个盐田。如今,沿海城镇、村庄的地名仍保留一号宗、二号宗、三号宗等名称。境内还有以“宗”命名的村庄7个,37个自然村组。 “仓”就是盐的仓库。以枯枝牡丹闻名的亭湖区边仓镇,就是乌尤盐场碧仓所在地。境内还有东台三仓镇,11个村、18个以“仓”字命名的自然村组。 “丿”是明末清代厨民煮盐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其形似铁锅,比锅略浅,直径三尺,深三四寸。境内以“丿”命名的城镇有东台市曹峪镇、大丰市潘邑镇。全市还有6个村、13个自然村组也以“丿”命名。

盐城以前是淮夷之地周朝;周时属青州,春秋时属吴,后来属越。战国时属楚国。秦时属东海郡;西汉初期,为射阳侯刘唐的封地。汉武帝元寿四年建盐都县,为盐城设县之始;三国时期属魏,废县制;西晋恢复县制;东晋义熙七年,改名盐城,即今名之始。南北朝时称盐城县。隋初仍为县,属江都郡。隋末,卫彻以燕为王,分新安两县。还有安乐。唐初重修。盐城县;宋时属滁州;元代属淮安路;明代属淮安府;清初属江南省,康熙六年划属江苏省管辖。民国初属江苏省第十行政督察区。 1946年,盐城更名为叶亭市,后又恢复原名。其他县的设置:清雍正九年置富宁县;乾隆三十三年置东台县;抗战中期,设台北、延东、福东、简阳四县; 1966年新设响水县。1983年废除新市辖县制,实行辖市区、郊区和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大丰、东台等7县。 1987年后,东台、大丰建市。 1996年,撤销郊区,设立盐都县。 2003年,市区更名为亭湖区;撤销盐都县,设立盐城市盐都区。以原盐都县盘黄、大纵湖、北龙港、楼王、学府、宜丰、上庄、格屋、北江、沁南、龙港、郭孟、大港13个镇的行政区域为盐都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潘黄镇。亭湖区辖原盐城市市区和原盐都县步丰、乌尤、边仓3个镇。区人民政府驻人民中路。

2007年,江苏省政府批准漳珠将盐城市亭湖区街道办事处划归盐都区管辖。这就是盐城历史变迁的轮廓。

盐城古时是陆地,后来陆地下沉,成为沿海平原。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大丰西团地区出土的古代陆地生物化石可以断定,盐城至少在2万至3万年前就成为陆地。富宁县阳寨地区石器、骨器的发现表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盐城就有以渔猎为生的原始部落生活的痕迹。早在西周初年,鲁侯伯钦就命令阿姆人南迁。途中,部分阿族人在盐城停留定居。他们可以说是盐城的早期开拓者。

盐城历史上的盐渔农农业较发达,尤以生产淮盐而闻名。煮盐现象始于先秦时期。从西汉到清代中叶,淮盐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政资源之一。唐代时,盐城仍是我国主要出口港口之一。据新旧《唐书》记载,高丽僧侣被封为大圣,新罗国王封为金士真,日本使节粟田正人、小野石根、安倍仲麻吕,都登陆了盐城又转往长安或出海。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为恢复沿海经济,从苏州、松江等地大规模迁徙至盐屯,盐城人口大幅增加。盐城的手工业也相当发达。明清时期,建湖州的炼铁、黎的烟花,东台的曹氏木雕,唐的羽扇、滨海的泥塑,大丰的西团发绣,东台的安丰的芙蓉布艺等,在江淮享有盛名。

在中国革命近代史上,盐城是革命老区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1926年春,党组织在盐城成立。 1932年,胡乔木同志在盐城加入地下党,办报宣传革命。 1940年10月,东进北进的新四军与南进的八路军在白驹狮子口会师,成立了华中总指挥部。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陈毅任代理军长,刘少奇任政治委员。从此,盐城成为抗日中心苏北和华中地区的根据地。华中局党校、抗日大学第五分校、陆毅华中分院,为盐城党培养了大批抗日干部。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留下了战斗足迹。 1947年10月底盐城解放。1948年上半年,整个盐福区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成为解放战争的大后方。为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盐福区的解放,为中国的解放作出了贡献。

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盐城也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在延府的土地上,养育了文雄帝国“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名医徐道度出生于南北朝清代防洪专家冯道礼出生;明清时期出现了诗人吴嘉吉、陈玉树、书法家宋草、画家万澜等人。评书创始人刘敬亭等建湖的“百戏”在唐代享有盛誉,清风十八班是我国杂技三大半的发源地之一。明代中叶,还有以东台安丰人王艮为代表的具有全国影响的台州学派。近代以来,盐城涌现出不少学者、名人。

盐城历史上曾涌现过不少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元末,曹盐场盐人张士诚在白驹场起兵。南宋末年,陆秀夫是盐城昌涧乡人。他是一名进士与文天祥,官至左丞相。他在崖山抗元,背着少帝投海报国。明末清初的王之祯是抗清名将史可法的得力谋士。近代,马玉渊在三河、宝坻等县服役,抵御外敌入侵,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尊严。

8.盐城新四军的历史

随着抗日战争的到来,在南方八省进行游击战争的红军于1938年组建了新四军。军长是叶挺,政治委员为刘少奇,副军长为项英,参谋长为张云逸,政治部主任为邓子辉。随后,陈毅被任命为陆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它有四个分队。从从1938年建军到1947年撤销军衔,新四军十年的历史中使用了多种军徽。如“抗敌”(图案是“抗敌”二字,拿着枪的士兵,马达设计的)、铜圆章、“新四军”(布质方形臂章)等。最大的冲击力就是以“N4A”为标志的臂章。如今,它被作为新四军的标志出现在许多报纸、杂志、文学作品和建筑中。那么,这个臂章是怎么来的呢?它的作者是谁?什么意思?

“N4A”臂章的设计者是庄五洲。他是一名华侨;父亲是台湾人,母亲是日本人,一家人在东南亚谋生。他自幼喜爱绘画,在学校专攻西画。抗战爆发后,他和众多爱国华侨青年毅然回到祖国,投身祖国事业。为抗战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庄五洲穿越重重封锁,来到华中抗日根据地工作中心后,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根据地工作中。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刘少奇、陈毅决定开设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简称华中鲁艺),为部队和根据地培养文艺人才地区。庄五洲与莫朴、徐行知等人被调到鲁迅艺术学院艺术系任教。

华中鲁艺举办不到两个月,已有近200名学生报名。他们大部分是从根据地外来的。除了来自长江下游两岸的年轻人,还有来自长江下游的孩子们。广东、福建华侨。艺术系现有学生50余人,是人数最多的系。每个新生首先关心的就是尽快穿上新四军军装,戴上新四军臂章。当时正值国民党撤销新四军番号的时候,但我们针锋相对,继续高举新四军旗帜。庄五洲为此精心设计了一款新型臂章:“N4A”由英文NEW(意为新)的首字母N、4(代表汉字“四”)和A(“四”字的英文缩写)组成。军队”)。代表“新四军”。这种臂章采用平版印刷,线条简洁流畅,白底蓝字。它引人注目、功能强大,很受学生欢迎。 “N4A”臂章很快在新四军中广泛使用。

9、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

盐城市是江苏省地级市,位于苏北地区;嘉兴市是浙江省地级市,位于浙北地区。盐城市既不在嘉兴市东南也不在嘉兴市西南,而是在嘉兴市西北。

盐城市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嘉兴市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所在地移至南湖。两地都是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10.盐城新四军的红色记忆

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在江苏盐城召开了盛大的“新四军军部重建会议”。新军部领导陈毅、刘少奇、赖传柱、新四军指战员及盐城各界代表等1000余人eng参加了。会上,刘少奇宣读了中共中央军委关于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陈毅致开幕辞。

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的振奋人心的消息迅速传遍华中地区、全国各地、海外,引起强烈反响。如今,重建的新四军军部旧址泰山寺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新四军纪念馆开设了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生平展和书画展。附近有新四军纪念馆、建军广场、军部重建纪念馆、军部旧址司令部、抗日大学第五分校旧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