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昔阳县县长

山西省,简称“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省会太原。位于华北地区,东与河北省接壤,西与陕西省接壤,南与河南省接壤,北与太原市接壤。与内蒙古毗邻,位于北纬34.34-40.44、东经110.14-114.33之间,总面积15.67平方公里。

山西省地形呈东北向西南斜的平行四边形。是典型的黄土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高原内部地势起伏,河谷纵横。地貌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0.1%。山西省横跨黄河和海河两大水系。河流是se自产水和外流式水系统。山西省位于中纬度内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2.昔阳县各局局长任命

大寨纪念馆需要门票。

票价:48元,半票:60-70岁老年人、身高1.2米以上学生(凭有效身份证件)免费:现役军人、军人残疾人、记者、70岁及以上老年人、残疾人、1.2米以下学生(凭有效身份证件)、60-70周岁老年人、1.2米以上学生(凭有效身份证件)免费:现役军人、军人残疾人、记者、70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1.2米以下学生(凭有效身份证件)。

景区地址:山西晋中昔阳县大寨村

最佳旅游时间:4月至10月

开放时间:8:00——19:00 :00

举世闻名的大寨位于太行山西麓以及山西省东部。是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山西省著名特色旅游景区。 、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十大名村”之一、大寨展览馆是全国第二批红色景点。省级大寨森林公园,山环水绕,虎龙环抱,水乡风景秀丽。松涛轻吟,一年四季景色秀丽。亭台楼阁,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犹如大自然。

大寨是一座无与伦比的世界名村,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来自五大洲的许多中央领导人、军事将领、社会名流、政要都曾到过大寨,在七沟八梁的山坡上留下了足迹。特殊的文化熏陶,使大寨更显诗意盎然。 ,魅力无穷。

大寨是中华农业文明的杰作。第一次白拖沟战役、第三次狼窝漳战役、抗洪英勇、三无三无、移山填沟开平、科学农耕等至今仍脍炙人口,留下了很多历史痕迹。团结林、知青林、红色纪念碑、军民池、周恩来纪念亭、虎头山标志石、大寨全景、陈永贵墓地、贾进才墓地、郭沫若诗魂碑、孙谦纪念碑、团结渡槽、大寨文化展览 博物馆、大寨陈列馆、大寨村标准楼、大柳树、陈永贵故居、大寨生态公园等众多特色景点构成了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这里迷人动人的精神画卷让人浮想联翩很多。

新时代的大寨h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民富村强、善民善政,人民幸福而自豪。创造了新一轮发展的辉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通讯畅通,设施齐全,热情好客的大寨人民竭诚欢迎海内外宾客。

3.昔阳县县长任职

山西省贫困县:大同市(6个):天镇县、灵丘县、阳高县、广陵县、浑源县、大同县、朔州市(2个):平陆区、右玉忻州市县(13个):原平市、五台县、繁峙县、代县、静乐县、宁武县、神池县、岷兰县、五寨县、河曲县、新府区、保德县、偏关县、长治市( 5):平顺县、武乡县、壶关县、沁县、沁源县 太原市(2):娄烦县、阳曲县 晋忠市(4):和顺县、左权县、榆社县、昔阳县临汾市(9):大宁县、永和县、息县、汾西县、蓟县、安泽县、浮山县、谷县、乡宁县郓城市(6):平陆县、新绛县、闻喜县、夏县、万荣县、垣曲县陆良市(11):中阳县、兴县、林县、房山县、兰县、石楼县、离石区、柳林晋城市(一):陵川县、交口县、交城县、文水县

4.昔阳县政府领导

邢台 昔阳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东麓。西与山西省昔阳县、和顺县、左权县接壤,东与任县、南和县接壤,北与内丘县接壤,南与沙河县、武安县接壤。面积1983平方公里,人口45万。 。县人民政府位于邢台市桥东区,距省会石家庄120公里。下辖11个镇、8个乡:镇:东王镇、会宁镇、阳帆镇、西黄村镇、朱村镇、南石门镇、黄寺镇、将军墓镇、江水镇、绿罗镇、豫让桥镇。乡镇:太子井乡、王快乡、龙泉寺乡、北小庄乡、宋家庄张乡、城基头乡、纪家村乡、白安乡。

5.昔阳县各局局长分别为两名县级单位。

井陉矿区位于井陉县境内。其地理位置与河北省北京相似,但隶属石家庄市管辖。隶属于石家庄市的一个区,井陉是石家庄市下辖的一个县。因此,虽然矿区位于井陉县,但e是市下辖的县,首先是市直辖的市辖区,所以井陉不属于矿区管辖。

井陉矿区还包括井陉内的多个兵工厂。整个矿区面积虽然不是很大,但经济实力却并不弱于井陉县。

6.昔阳市副县长

任彩虹,女,汉族,1968年7月出生,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人,在职研究生学历,农业推广硕士,1990年7月2016年参加工作,199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现任山西省陵川县委副书记、县长。

7.昔阳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松溪河。它是昔阳县的母亲河。发源于和顺溧阳镇县城北流经杜庄及县城,在县境内与西河汇合,再向东流经节度、东直头、丁峪、王寨流入河北井陉县。我县境内总长度约75公里。

昔日,这条河畅快流淌,自由自在。特别是夏季,经常爆发山洪,如猛兽般东冲西冲,造成巨大损失。平息后,岩石滚滚,一片狼藉。夏季,杂草丛生,杂乱而贫瘠。

治理河流是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关切。 1958年,为阻止汹涌的洪水,修建郭庄水库。 20世纪70年代,县段挖了新的河道,修建了高大的河坝,让河水按照人们的意愿流动和排放。原来的河道被修建成数千亩大寨农田。 20世纪90年代后,这片土地被逐步建成的高层建筑、政府机构、各类商业建筑和酒店、公共设施、住宅楼以及纵横交错的路网……为新西阳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宝地和空间

8、昔阳县局局长名单

晋中是一块红色热土,是闻名全国的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晋中始终站在最前线,浴血奋战,创造了一部又一部艰苦卓绝的英雄史诗,谱写了英雄斗争的壮丽篇章。

1红色晋中星火燎原

在“晋中记忆”展厅第三部分,一面浮雕墙赫然矗立。在这里,雄伟的太行山脉和英勇奋战的太行军民浮雕开启了展区。

左侧展现太行索尔的英雄情怀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上英勇战斗的广大战士和平民。太行山雄伟挺立,以创造的力量挑起民族的脊梁,象征着八路军进军太行山,为山西乃至全国开辟了新天地。

右图显示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晋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军民团结一致,参战,战斗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与敌人战斗,直到晋中全境终于解放。 。

第一个单元是《红色晋中》。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期间,晋中一批青年学生接受了进步思想,开始在家乡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党组织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5年初,张维彻n介绍同学赵品三、郝金河入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太谷名贤学校小组,这是山西第一个中共小组。随后,晋中工厂党组织、城市党组织、地方党组织逐步建立。

晋中革命燎原,1926年6月,金华棉纺厂工会成立。 7月16日,在中共榆次执委会的领导下,金华棉纺厂1000多名工人举行罢工,次日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此次罢工得到了上海市总工会、广州省和港口罢工委员会以及省城各界的援助和帮助。 1926年10月,山西省学生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一致通过《关于援鄂榆次学生的决议》金华棉厂罢工持续四十多天,是山西工人运动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深远的政治罢工。

2英雄太行革命老区

抗日战争爆发后,晋中作为晋东的屏障,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大批日本人部队突破娘子关张,长驱直入山西,晋中大地陷入血雨腥风。

1937年10月,八路军司令部和第129师挺进太行,到达晋中他们先后在黄岩地、昔阳县、广阳龙门口、土地村等地设伏击敌,三战三捷,迟滞了日军对太原的进攻,为建立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11月7日1937年,朱德、彭德怀率八路军指挥部来到和顺县石拐村。 11日,八路军司令部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建立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以太行山、太岳山为基础。 13日,八路军129师召开干部会议,具体部署开展游击战争的各项任务。这史称“石拐会”。

石拐会议后,八路军第129师和中共冀豫晋省委进入辽县(今左权县)西河头村。 129师举办了一系列游击训练班。此后,抗日游击“种子”遍地开花,发展成为抗日西班牙游击队。西河头村因此被誉为太行“抗日游击战争的摇篮”,成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初期政治、军事活动的中心。

1937年冬,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建立初期,八路军各部队积极开展游击战争。他在太谷范村阻击战中首创“麻雀战术”,随后又先后粉碎了日军的“六路围城”和第一次“九路围城”。 1938年4月下旬,八路军第129师根据中央军委、中共中央北方局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在辽县成立晋冀豫军区。八路军总部。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1938年10月至1940年7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也在抗日斗争的火焰中不断发展壮大。敌人。晋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先后粉碎了日军对和(顺)辽(县)地区的“扫荡”和第二次“九路围攻”。各地相继建立了党的县委和抗日民主政权,党员人数达到了最多的一万多人。

光辉业绩,不朽篇章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发起百团大战。 11月7日,八路军(方面)司令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等机关进驻辽县。次年7月,驻扎马田镇直至抗战胜利。

晋中是百团大战的主战场之一,八路军第129师前线指挥所位于和顺县石拐村。第一阶段,晋中中部数万军民参战,全力支援前线,攻击正泰、同蒲等铁路线及平(定)、(顺)辽(县)。 )等公路干线,开展大规模反偷袭行动,打响了峪沟阻击战等著名战役。第二阶段,八路军第129师发起榆(社)辽(县)战役,收复榆社县,攻占多个碉堡。第三阶段,进行了著名的龚家沟伏击战,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

苏亭战役是晋中军民协同作战、以少胜多的一场著名战役。1942年5月30日,晋中第129师第769团八路军在辽县苏亭设伏,敌军一个旅进入伏击圈后,山谷中枪声响起,悬崖脚下,日军被地雷、手榴弹炸死群众用滚木、巨石堵住山口,敌人沦为瓮中之鳖,敌副军长、副军长等100余人被杀,我军被击毙。伤亡2人。

阳曲山战役是抗战时期晋中地区发生的最惨烈的一次战役。1943年5月,敌军向太行革命根据地发起大规模进攻。为了掩护司令部撤退,第八路特警军警卫总队将敌引至和顺县阳曲山。两个排的战士与敌人激战,直到弹药和食物耗尽。其余六名士兵中有一名士兵跳下悬崖,只有一名女兵被当地民众救起。战士们虽然离开,但保护了主力安全撤退,并击毙敌人300余人。

1945年4月下旬,太行一、二、三师主力发起攻势,收复和顺、左权。 26日,左权县城解放,收复各据点,死伤日伪军150余人,伪军4个班100余人投降; 28日,收复和顺县。和顺、左权的恢复,使太行区人口增加4万余人,面积扩大4000多平方米;他们收复了15个据点并向北部推进太行区线从洪都至昔阳100多公里,基本改变了北部战线的整个局势被控制;我军控制了太行屋顶,进一步巩固了太行根据地,大大削弱了日军对边区腹地的侵犯。这两个县城也成为进一步攻击日军心脏的​​重要前沿阵地。

八路军在晋中的辉煌战绩和晋中人民奋起抗战的不朽篇章将永远载入史册,世世代代传颂!

3粉碎阴谋,取得胜利

日军投降,内战爆发。晋中再次成为敌我双方的战场。

1945年8月开始,晋中军民积极投身抗战前线,全力支援商丹克、白金等战役,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阎锡山在解放区夺取抗战胜利果实的阴谋。

白金之战。 1946年2月,国共停战令一颁布,阎锡山就纠集两万多人进攻白金路北段。晋冀鲁豫军区迎敌,发起白金战役。战斗从杞县紫虹口开始,一直打到沁县泉店。经过半个月的连续战斗,歼灭燕军4000余人,白金线被切断,国民党军被迫接受停战。

绍塔之战。 1947年4月,金察河北军区发动正泰战役,晋中军民积极参战,歼灭国民党军3.5万余人,解放7个井陉、阳泉、黄担沟(今寿阳县)等县城和矿区,并控制了从获鹿至榆次的铁路180多公里,孤立了战略要地石家庄的国民党守军,发挥了重要的反败为胜的作用。华北地区的情况。毛泽东在庄台战役的电报中提到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方针,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最高境界的战争艺术指导”。

支持民族解放战争。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攻势。在支援太原战役的同时,晋中各地响应党中央“渡过长江、解放全中国”的号召,组织大批干部南下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广大地区,为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

晋中之战。 1948年6月至7月,司令员徐向前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第一兵团等部队发动晋中战役。历时40余天,歼敌10万余人,解放14个县城,彻底摧毁了阎锡山的进攻。晋中的统治迎来了晋中全境的解放。战斗中,各地党组织筹集军需物资,动员16万名农民工支援战斗,为部队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晋中战役成为解放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之一。周恩来等人只起草了中共中央电报,祝贺晋中战役的胜利。毛泽东亲自将原电报中的“大”字改为“特别大”。 “大”肯定了晋中战役的伟大成就。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晋中革命老区儿女书写了令人回味的红色历史,争创第一的太行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

《探索卷》

自力更生,探索发展

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华北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榆次地方委员会。同月,华北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榆次区行政督察区。 9月1日,榆次地委、榆次特种l 中共办公厅在太谷县(今太谷区)正式挂牌。 9月29日,迁至榆次县(今榆次区)。

1949年10月后,各县相继成立代表机构,召开各界代表会议。

1954年,各县普遍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享有选举代表参与和讨论政务的权利。

1949年9月,中共榆次地委作出《关于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的决定》,派出200多个工作组到农村开展工作辖平川7个县。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后,土地改革全面启动,实现了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晋中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3000多名青年应征入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2001年,涌现出一批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

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三年时间,晋中基本实现了通过“一个现代化、三个改革”,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面貌焕然一新。陈永贵等人带领大寨人民立志改变落后,敢于斗天斗地,奋发有为,经营山河,三战“狼” “沃章”,我们巧妙打麻黄沟、老峰沟,治理“七沟八梁一坡”,开辟层层梯田,实现引水灌溉,改变了荒山烂水的环境,摆脱了荒山烂水的命运。靠天吃饭。

基础扎实,产业开始蓬勃发展。工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中共晋中地委、榆次地委领导人民开展经济建设,逐步形成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颇具规模的经济建设。以纺织、煤炭、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的轻重工业生产体系,为晋中现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教育发展、医疗卫生进步s。新中国成立以来,晋中始终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协调发展,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和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数百个行业等待繁荣。晋中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积极探索、艰苦实践,为后续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腾飞卷”

富民强城科教新城

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带领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 2000年,晋中撤县设市。在中共晋中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党的领导下,晋中驶入创新发展快车道,以新姿态、新形象全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晋中。

党建先行、统领全局。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充分发挥党的建设对发展的引领作用。晋中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引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将制度建设贯穿始终,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全面提高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党建科学化水平。

改革开放,经济崛起。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晋州初步形成现代农业、新兴产业、民营经济、示范园区、全域旅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新格局。为晋中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块金字招牌”更是耀眼夺目;开发区改革创新提速,山西农谷成功获批首批国家级农业高新区,能源革命“四轮驱动”; “四百里计划”的雏形已经开始;重大改革更加有效、更加光明;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改革发展成果更加丰硕。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以来,晋中紧紧抓住太原城区建设战略机遇,着力全面优化城市布局,兼顾经济、历史、人文等特点和时代特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城市建设。成绩斐然,面貌日新月异。

发展基础日臻完善。晋中始终把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立体化、综合性、功能齐全、运行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形成,保障和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逐步显现。

振兴乡村,安居乐业。进入21世纪,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按照“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晋中依法治国、和谐发展。晋中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求,持续开展创建法治晋中、安全晋中、和谐晋中工作,全力保障政治稳定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晋中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其他事业和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