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三年我国乡村旅游政策

1.推动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凝聚力

1.推动实体深度融合。支持本行政区域内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力强的大型工业化联合体发展,积极发展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中型工业化联合体,鼓励发展工业化联合体。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 采取订单生产、与农民股份合作的小型产业联合体。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培育农民合作联会,探索发展企业合作社,支持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联合,实现集团化发展。

2.推动业态深度融合。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以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经营为结合点,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推动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元产业发展态势。推动规模种植与林牧渔业融合发展,发展林下种植、稻渔共生等产业。推动农业、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制农业等业态。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亲子体验、功能农业等业态。推动农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数字农业等产业。

3.建立一个我产业融合载体。支持建设一批一二三产业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完整的现代农村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一批原料基地标准化、精深加工转化、区域主导产业、利益紧密相连的农业产业强镇,实现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一体化格局发展,多模式推广。创建一批主业强、产业兴、知名度强的新型农业产业强镇,确定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地区。

2.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农村产业发展高地

4.推动加工装备升级换代。落实农业农村部等15部门《关于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构建企业为主体、行业协同的创新机制产学研结合,引导加工企业在工艺技术上“换霰弹枪”,在生产流程上“机器化”。营销渠道上的“替代人”、“电商替代市场”,推动加工企业由小变大,加工程度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加工产品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开发推广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关键加工技术和装备,引导有关社会组织宣传中国农产品加工百强企业。

5.加强精深加工基地建设。按照“先粮、后粮”、“先农、后业”的要求,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等政策整合、要素集聚、集中服务、企业集成,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一批原料基地,是企业带动、科技引领、配套服务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在农产品原产地实施初级加工项目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保鲜、仓储、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使产品能够经过后加工,适合精深加工。鼓励县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一批农产品专业乡镇和加工强县。确定一批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绩效好的国家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

6.推进副产品综合利用。推广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利用的农村绿色生产方式,加快种养循环一体化,建立农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网络体系。集成推广智能化、信息化设施设备,推广清洁加工,促进加工副产物循环综合利用,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等,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多重增值、节能减排。介绍一下一批农产品及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的典型模式。

3.重点发展特色产业,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

7.加快特色资源开发。制定实施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特色食品、特色编织、特色制造、特色手工业等产业,增加特色品牌产品和个性化服务供给,满足多元化发展。市场的需求。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和创意产品,保护传统技艺,传承乡村文化根源。

8.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多元化特色粮油、薯类、水果、蔬菜、茶叶、菌类、中药材农业、养殖、林木花卉苗木等特色种植,加快绿色循环种植基地建设,支持加工物流发展,促进特色产品高质量发展。扩大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工程实施范围,建设一批绿色优质高效特色产品基地。

9.培育“一村一品”示范乡镇。充分发挥乡镇农业资源和自然生态的比较优势,挖掘“人无我有、人有我有、人有我有”的稀有资源”,开展差异化竞争,促进整村、一村带动多村、多村联动发展。完成创建“一村一品一县”工程。“一业一业”,夯实产业基础,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乡镇获得认定。

10、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按照“标准采购、非标准创建、全面执行标准”的要求,制定不同地区不同产品的技术法规和产品标准,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一批“特”、“特”、“名列前茅”产品,“兔子号”、“湘子号”品牌,公布全国农村特色产业名录,开展“三化”试点示范行动

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11.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流程,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权合作、资产转让等方式组建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打造知名企业品牌,增强龙头企业在农业领域的引领能力。乡村产业振兴。鼓励龙头企业产品集中布局县乡,向重点产区和优势区域集聚。完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新认定一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12.培育产业化联盟。聚焦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带头协同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组成要素优化配置、专业分工、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打造优良的原料基地和强大的加工能力。 ,产品质量高、品牌效应大的示范联合体。引导联合体共同制定章程,明确权责,健全治理机制,完善利益衔接机制,充分发挥各主体优势,增加农民参与,增强产业链竞争力。扩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政策创新试点范围,探索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

13.完善农农联动机制。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契约式、股权式的利益联动机制与小农户合作,推动“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就业+社保”、“农民持股+保障收入+以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动方式。落实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关于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址开展试点因地制宜,创新土地经营权入股实现形式,有序推进土地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投资权。

5.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为乡村产业发展增添亮点

14.打造高品质休闲旅游。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探索高端旅游特色景观、农耕文化、田园风情、民俗风情等优质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拓展农业功能,开发特色产品,挖掘村落历史,建设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多样的村落。休闲观光公园、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养生养生基地等,培育一批“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休闲乡村,打造高品质休闲农业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乡村旅游。推出新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县。

15.丰富休闲旅游产业。加强策划设计和创新创意,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手段,提升“农家乐”、“农家乐”等传统业态。打造“体验”,发展高端民宿、养生基地、摄影基地等高端业态,探索农业主题公园、教育农场、创意农业、深度体验、新型体验等新业态。会同发展改革、财政、文化和旅游、教育等部门,改造提升一批乡村休闲旅游基础设施。

16.完善加快制修订一批技术法规和服务标准,用标准打造品牌,用品牌吸引资本,用资本聚集资源。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培养一批素质过硬、管理能力强的产业发展管理和业务人才。开展休闲农业集聚区监督检查。确保文化和乡村旅游规范服务、安全运营。开展特色多样的主题活动,持续推出“春天赏花”、“夏天降温”、“秋天采摘”、“冬天农乐”活动。

6.推动农村创新创业升级,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17.培育创新创业群体。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大众创业”升级版的意见》,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增强创新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增强创新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通过政策推动、乡情激发、项目推动,打造平台形成人才返乡、企业振兴、公民下乡等形式,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实施“百县千乡万名带头人”乡村创新创业培育行动,加大各方面资源支持当地农民创业,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引导农民创业。农民工中青年返乡创业。

18.拓展创新创业领域。支持返乡群众、“田秀才”、“乡土能手”、“乡村创客”建立特色种植、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农商直供、农商直供等新业态。中央厨房,培育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乡村产业新模式。培育多种新型综合业态,积极发展“互联网+创业创新”、“生鲜电商+冷链到家”、“中央厨房+冷链送餐”等业态,推广智能化生产、运营平台、物流码头、产业联盟和资源共享等新模式。组织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宣传推介第三批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第一批全国优秀农村企业家典型、第二批全国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县。

19.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按照“政府共建平台”的要求,“平台汇聚资源,资源服务创新创业”,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各类要素集聚,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双创示范园区(基地),引导合格龙头鼓励企业搭建云平台,发展众创、众筹、众包、众扶模式,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建设100个国家农村双创示范园区(基地),确定100个务实举办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展示新成果、交流新经验、实现新发展。

七、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助力决胜脱贫攻坚打赢脱贫攻坚战

20、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挖掘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景观优势和文化底蕴,开发具有独特优势的特色产品,有条件的地方打造“一村一品”示范小镇和休闲旅游精品点。支持贫困地区打造特色产品品牌。农业产业化强镇和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的特色产业项目要尽可能集中到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要支持贫困地区建设仓储、干燥、保鲜等设施。

21.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基地。依托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贫困地区创建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带动贫困户走进大市场。组织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农业农村部定点扶贫县合作开发农业资源,拓展产品市场,以产业带动扶贫。

22.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组织贫困地区农业企业参加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博览会、展览等活动,举办专题扶贫活动,促进产销对接,促进品牌提升。组织国内大型加工、采购、销售、投融资企业、科研单位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县域企业、村镇企业对接活动,推动直销直供、原料基地建设、招商引资等项目对接。

2.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生态旅游开始逐步发展。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不仅像传统旅游业一样,还可以通过吸引游客带来经济效益。通过旅游经济效益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不仅可以促进环境保护,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当地独特的文化传统。可以极大改善当地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能够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展生态旅游尊重当地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帮助居民树立对当地文化的重视和自豪感,实现其价值具有实用价值,有利于在旅游过程中更好地保​​护传统工艺、文化、美食等。

3.中国乡村旅游政策

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

1.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丰富的农业资源基础。农业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可供农业生产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农业经济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要素和社会生产成果,如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技术装备、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卫生等农业基础设施等。

2.开发者旅游农业的发展需要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农业的发展与当地旅游发展的基础密切相关。旅游发展条件好的地区,如果旅游发展带来大量游客,就会有更多发展旅游农业的机会。在分析区域旅游发展基础时,应重点关注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资源组合、资源分布及其提供的旅游功能,同时关注周边旅游资源的状况。

3.旅游农业的发展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市场定位。旅游农业按市场运作,追求回报率。任何旅游产品都应该有市场卖点。从我国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旅游农业的主要顾客是不熟悉农业的城市居民。熟悉农业和农村生活,但对此非常感兴趣。因此,旅游农业首先应作为城市居民休闲的“后花园”,即市民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短期、低成本旅游,作为休闲、娱乐、自我的好去处。 - 培养。

4.发展旅游农业需要明确的区位选择。区位因素与游客数量呈正相关。一个成功的旅游农业园区应选择以下地点:一是城镇化发达、客源市场充足的地区。二是农业基础较好、特色鲜明的特色农业基地。第三,在旅游景点附近,可以利用景区的客源市场,吸引一些游客。四是围绕度假区发展农业度假模式。

4.支持乡村旅游政策

01

促进旅游合理发展布局

在国家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实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旅游点不宜到处开花,但应根据地点而有所不同。一般我们选择大中城市的郊区或者知名的旅游景点,依托城市居民或者来访的游客。或者工业基础良好、乡村特色独特、交通发达的地区成为独立的景点。

02

有效开发乡村旅游资源

要充分利用农业生产、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乡村物质文化遗产、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旅游资源。在全域旅游理念下,文旅融合路径已从硬件环境和载体演变为软服务和生活方式,例如旅游普通住宅、山区住宅和其他精致的乡村生活。

03

精准开展乡村景观建设

依托农业产业开发建设留住自然生态、留住当地遗迹、留住当地土壤以非遗理念,以突出“农家味”、“田园味”、“野味”为目的,以延长游客驻足游览时间为目的,以节约投资、提高效益为原则利用资源,开展乡村旅游景观建设,使其与城市景观形成差异化。

04

规范旅游设施建设

服务城市居民多样化需求,建设符合健康标准、满足现代生活但又类似农村协调的方式。规范旅游设施建设可恢复旅游在自然生态上,保留当地遗迹,保留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省投资,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设施建设风险,让尽可能多的农民分享乡村旅游发展的红利。

05

科学构建旅游产品结构

深入挖掘农业产业、乡村文化、自然风貌等资源特色,结合兴趣爱好以乡村旅游者的市场需求为导向,融入现代科技创意元素,进行旅游产品研发,延伸旅游产品链,实现旅游产品多重叠加。通过深化、细化、彻底、精细化等措施,实现旅游产品开发的多重叠加。

5.乡村旅游政策

乡村振兴战略之一是鼓励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开展乡村旅游、开放农家乐。

6.近三年我国乡村旅游政策变化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升级行动计划》 《旅游(2018-2020年)》(简称《规划》)提出,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提质扩能,弥补乡村旅游道路和停车场建设短板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对促进消费、改善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