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种不同的饮食理念

与中国饮食注重“味”相比,西方有着理性的饮食理念。食物无论色、香、味、形,都必须保证营养。注意一天需要摄入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即使味道一样,你也必须吃——因为它有营养。这种饮食观念与整个西方哲学体系是一致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西方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事物的原理,而事物的原理往往是形而上的原理。形而上学原理相互关联并形成形而上学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了活力,使其在自然科学、心理学、方法论等方面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在其他领域,比如饮食文化,这一哲学命题却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在一个宴会时,可以注意餐具、材料、服务以及原材料的形状和颜色的组合;但无论多么奢华、多么高端,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毫无艺术可言。作为一道菜,鸡肉就是鸡肉,牛排就是牛排。即使有组合,也是在盘子上完成的。一盘“法式羊排”,一面是土豆泥,旁边是羊排,另一面是煮青豆,几片西红柿就做好了。颜色上对比鲜明,但在口味上,各种原料却相互独立又和谐。各有各的味道,简单明了。

中国人非常重视“吃”。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说明我们视吃如天。由于我们国家几千年来生产力水平低下,老百姓吃不饱饭,所以我们有独特的饮食习惯。d 重视饮食高于一切的文化。我想这很可能是因为生存所必需的。如果一种文化把吃当作最重要的事情,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它将吃的功能最大化,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而且是用它来维持健康。这是“药不如补”的“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吃,又会让人佩服对美食的追求。

在中国烹饪中,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了极致,以至于中国人出国谋生,都以开餐馆为职业,这也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安定下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幸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首要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物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热炒、慢炖才能吃到。o 降低菜肴的营养价值。受损后,许多营养成分在加工过程中流失。所以,说到营养问题,其实就触及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流传着一句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正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让我们忽视了吃的真正意义。

中国人品尝菜肴时,常说这道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但如果要进一步追问什么是“美味”、为何“美味”,恐怕很难说清楚“美味”到底在哪里。这说明中国人追求一种难以形容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具体化这个“境界”,恐怕还是很困难,难以遮盖。

中国独特魅力的关键食物在于它的味道。美味的创造在于和谐。要把食物的原味、加热后的熟味、配料和辅料的味道、调味料的和谐味道交织在一起、协调在一起,使它们相得益彰、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在水和牛奶中。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和谐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髓。菜肴的形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道则是内在的东西。强调内在而不是刻意修饰外观,强调菜肴的味道而不过度暴露菜肴的形状和颜色,这正是中国人审美饮食观念的原则。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上对美的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也符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应该的。中国哲学作为东方哲学的代表,具有宏观、直观、模糊、难以捉摸的鲜明特点。中餐的制作方法是调和丁奶,最终创造出美妙的味道。这里讲究的是比例和整体协调。它蕴含着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思想。一切都是以食物味道的美丽与和谐来衡量的。程度之内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中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中餐的特色,甚至决定了每个厨师的个性。特征。

2。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为了充饥,所以专攻大块肉、整块鸡肉等“硬菜”。而中国菜讲的是“味”,所以中国菜在用料上也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很多东西是西方人做不到的。被视为下脚料的,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是搞不定的。一旦到了中国厨师的手中,一切都能化腐朽为神奇。这表明中餐配料的随意性很大。

根据西方植物学家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是西方人的六倍。事实上,在中国美食中,素菜是常见食物,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者生活水平较高的时候才进入日常饮食结构。因此,自古就有“蔬食”之说。植物性食品在日常饮食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主导的。中国人对植物性菜肴的偏爱与佛教的倡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物”,植物为“无生命”,因此崇尚素食。

当西方人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他们觉得他们比中国更注重营养的合理搭配。有比较发达的食品工业,比如罐头、快餐等,虽然味道一样,但是省时间,营养丰富。好,所以他们国家的人普遍体质比中国人强:个子高,腿长,肩膀宽,肌肉发达;而中国人则显得瘦弱,肩窄、腿短、面色虚弱。基于中西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有人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西方人称为动物性。

3。饮食风格的差异

中西方的饮食风格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也对国民性格产生影响。在中国,无论宴会的目的是什么,只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围坐、同桌。宴会采用圆桌,在形式上营造了团结、礼貌、共同利益的氛围。桌子中央摆着美味的食物。它不仅是人们欣赏、品味的对象,也是餐桌上人们情感交流的媒介。人们互相敬酒、互相敬菜、互相劝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在美好事物面前互相尊重、互相礼让的美德。这种吃法虽然从卫生角度来看有明显的缺点,但它符合我国民族“团圆”的普遍心态,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和”范畴对未来思想的影响。几代人。它有利于集体情感交流,因此迄今为止很难进行改革。

虽然酒菜在西式宴会中很重要,但实际上只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是友谊,友谊是通过共同达成的。与邻居的客人交谈。如果把宴会的社交性比作舞蹈,那么可以说,中式宴会好比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男女交际舞。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的社交目的都很明显,但中式宴会更多的是所有宾客之间的社交,而西式宴会则多是相邻宾客之间的社交。与中国饮食方式更明显的区别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这种方法是:把所有的食物一一展示出来,每个人都可以各取所需。他们不必固定在座位上吃饭,而且可以自由走动。这种方法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把一切都摆在桌面上,也能表达出提高了西方人对个性和自我的尊重。但每个人都吃自己的食物并做互不打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在一起聊天、玩乐的氛围。

所以,说到底,就是感性与理性的区别。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种差异似乎正在变得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只注重食物的色、香、味,而是更加注重其卫生和营养。尤其是经历了非典之后。还有,因为人们工作越来越忙,觉得准备中餐太麻烦,不如吃个汉堡等一下。因此,饮食上的差异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