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饮食文化有何差异?
在宴会上,可以注重餐具、材质、服务以及原材料形状和颜色的搭配;但无论多么奢华、多么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只有一种味道,没有艺术。可以说,中西饮食文化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餐饮产品在原料、口味、烹饪方法、饮食习惯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由于这些差异,餐饮产品才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中西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中西方思维方式和生活理念的不同。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西方人讲究“人与人”。
这里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谈谈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1、两种不同的饮食理念
与注重“味道”的中国饮食相比,西方有理性的饮食观念。
食物无论色、香、味、形,都要保证营养,讲究一顿饭要摄入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即使味道一样,你也必须吃它——因为它有营养。这种饮食观念与整个西方哲学体系是一致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西方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事物的原理,而事物的原理往往是形而上的原理。形而上的原理相互联系,形成形而上的哲学。
这种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了活力,使其在自然中获得了快速发展。科学、心理学和方法论。但在其他领域,比如饮食文化,这一哲学命题却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宴会上,可以注意餐具、材料、服务、原料形状、色彩的搭配;但无论多么奢华、多么高端,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毫无艺术可言。
作为一道菜,鸡肉是鸡肉,牛排是牛排。即使有组合,也是在盘子上完成的。一盘“法式羊排”,一面是土豆泥,一面是羊排,另一面是煮青豆。加入几片番茄就可以了。颜色上对比鲜明,但在口味上,各种原料却相互独立又和谐。各有各的味道,简单明了。
中国人非常重视“吃”。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说明我们把吃看得很重要。作为天堂。
由于我们国家几千年来一直处于低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处于饥饿状态,所以我们有独特的饮食文化,重视吃高于一切。我想这很可能是因为为了生存的需要。如果一种文化把吃当作最重要的事情,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它将吃的功能最大化,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而且是用它来维持健康。这是“药不如补”的“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吃,又会让人佩服对美食的追求。
在中国烹饪中,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了极致,以至于中国人出国谋生,都以开餐馆为职业,这也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安定下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幸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自己的首要要求时,我们我们忽视了食物最基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物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热炒、焖煮,从而降低了菜肴的营养价值。受损后,许多营养成分在加工过程中流失。
所以说到营养问题,其实就触及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流传着一句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正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让我们忽视了吃的真正意义。
中国人品尝菜肴时,常说这道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什么是“美味”,为何“美味”,“美味”在哪里,恐怕不太容易说清楚。
由此可见,中国人对食物追求一种难以形容的“意境”。即使他们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将这个“境界”具体化,恐怕还很难涵盖。
中国菜的独特魅力关键在于味道。美味的创造在于和谐。要把食物的原味、加热后的熟味、配料和辅料的味道、调味料的和谐味道交织在一起、协调在一起,使它们相得益彰、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在水和牛奶中。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烹饪强调的和谐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髓。菜肴的形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道则是内在的东西。强调内在而不是刻意修饰外观,强调菜肴的味道而不过度暴露菜肴的形状和颜色,这正是中国人审美饮食观念的原则。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对饮食之美的追求显而易见凌驾于理性之上。这种饮食观也符合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作为东方哲学的代表,具有宏观、直观、模糊、难以捉摸的鲜明特点。中餐的制作方法是调和丁奶,最终创造出美妙的味道。这里讲究的是比例和整体协调。它蕴含着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思想。一切都是以食物味道的美丽与和谐来衡量的。程度之内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中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中餐的特色,甚至决定了每个厨师的个性。特征。
2、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为了充饥,所以专攻大块肉、整块鸡肉等“硬菜”。而中国菜讲究的是“所以中国烹饪在用料上也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很多被西方人视为废弃的东西,在中国却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就搞不定。一旦到了中国厨师手里,一切都可以腐烂。神奇。
由此可见中国菜的用料有多么随意。博。
根据西方植物学家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是西方人的六倍。其实,在中国美食中,素菜是常见食物,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者生活水平较高的时候才进入日常饮食结构,因此自古就有“素菜”之说。在日常饮食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占主导地位。
中国人对植物性菜肴的偏爱与佛教的倡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物”,植物为“无生命”,o 他们提倡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感觉比中国更注重营养的合理搭配。他们的食品工业比较发达,比如罐头、快餐等,虽然味道一样,但是省时间,营养也好。他们国家的人普遍比中国人身体强壮:个子高、腿长、肩膀宽、肌肉发达;而中国人则显得瘦弱,肩窄、腿短、面色虚弱。
基于中西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有人称中国人为植物性,西方人称动物性。
3、饮食风格的差异
中西饮食风格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也对国民性格产生影响。在中国,无论宴会的目的是什么,只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围坐在一起,共用一个座位。
宴会采用圆桌,形式上营造了团结、礼貌、共同利益的氛围。桌子中央摆着美味的食物。它不仅是人们欣赏、品味的对象,也是餐桌上人们情感交流的媒介。人们互相敬酒、互相敬菜、互相劝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在美好事物面前互相尊重、互相礼让的美德。这种吃法虽然从卫生角度来看有明显的缺点,但它符合我国民族“团圆”的普遍心态,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和”范畴对未来思想的影响。几代人。它有利于集体情感交流,因此迄今为止很难进行改革。
虽然美食和美酒在西方时尚很重要宴会上,它们其实是用来陪衬的。宴会的核心是友谊,友谊是通过与邻座宾客的交谈而达成的。如果把宴会的社交性比作舞蹈,那么可以说,中式宴会好比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男女交际舞。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的社交目的都很明显,但中式宴会更多的是所有宾客之间的社交,而西式宴会则多是相邻宾客之间的社交。
与中国饮食风格差异更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这种方法是:把所有的食物一一展示出来,每个人都可以各取所需。他们不必固定在座位上吃饭,而且可以自由走动。这种方法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没必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摆到桌面上,但也表达提高了西方人对个性和自我的尊重。但每个人都吃自己的食物,互不打扰。缺少一些中国人那种一起聊天、一起玩乐的氛围。。
所以说到底,就是感性和理性的区别。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种差异似乎正在变得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只注重食物的色、香、味,而是更加注重其卫生和营养。尤其是经历了非典之后。还有,因为人们工作越来越忙,觉得准备中餐太麻烦,不如吃个汉堡等一下。
这样看来,饮食上的区别就不是很明显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