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饮食文化有何特点和差异?
东西方看似是一个地理问题,其实是一个文化问题。东方主要指亚洲文化圈,特别是中华文明辐射的地区,西方则指受希腊、罗马文明影响的欧美地区。文化的内容涵盖哲学、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饮食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要素之一,自然也有东西方差异的重要体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曙光第一次照耀的地方。它在史前时期就高度发达。原始的追求水草的游牧生活,随着农耕时代的到来,逐渐转变为定居生活。定居后的生活主要依靠土地,以农作物为主要食物来源。定居生活的稳定,导致大量人口多聚居,导致粮食短缺。荒地的进一步开垦,使农业占据的面积越来越大,畜牧业受到极大的抑制。
人类的食物中,素食是主体。当然,也有肉类食品,但由于限制,只有社会上层人士才能经常食用。因此,在古代,有地位的人被称为“肉食者”,就是这个意思。大多数人只能以素食作为主要饮食。俗话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利,五菜为补”。也就是说,人们生活以五谷杂粮为主要营养来源,水果类食物也起到辅助作用。饮食中添加一些肉类对身体有好处,蔬菜之类的可以帮助我们补充营养。
这是我们古老的饮食模式。其中有主观选择,但更多的是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条件。
而西方社会主要是由游牧民族发展而来的。游牧生活没有固定的居所,也没有固定的场所,所以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都很少。食物的主要来源是肉类,来自放牧的牛、马和猎物。
此外,还有动物奶,以肉和奶为食。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民族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有了固定的居住场所,但这种饮食模式却一直延续着。
我们从另一个细节来看待这种文化差异。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社会,吃饭主要依靠筷子。
那就是两根小棍子。在西方人看来,这实在是太神奇了。光是这两根小棍子就可以应对一切变化,应对各种食物。小小的筷子,却能捕捉到中华文明的精髓。古代的筷子不叫筷子,而是筷子。李白诗“不食则不食”“杯抛筷”,指的是筷子。历史记载,商代纣王奢侈,使用象筷,即象牙制成的筷子。
由此可见,在那个时代之前,为什么后来就叫筷子吗?据说和古代江南的船夫有关。江南地区,水网遍地,所以很多人靠划船为生。在划船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吃饭离不开这根筷子,但筷子与“竹”同音,船上的人怕船走得太远,就改名为“快”。船走得更快。加个竹头,筷子而已。
西方人吃饭用什么?刀叉,这和他们的游牧习惯是分不开的。游牧民族经常要和其他部落争夺一块东西土地。他们正忙着吃饭,而食物主要是肉,通常是整个动物腿什么的。那么如何才能把这种食物吃到嘴角呢?手边有吗?常见的工具是刀,用来把肉切下来放进嘴里。
他们有了稳定的生活后,仍然用刀作为吃饭的工具。但渐渐地我也发现用刀很不方便。用刀切肉直接放进嘴里不太安全,也不够优雅,于是叉子就诞生了。起初有两头叉子,后来有三头叉子,然后还有更多。叉子不能单独使用。刀必须在前,叉在后。
刀叉并用,历史不超过500年。和中国的筷子比起来,真是逊色了。
当我们审视东西方的饮食差异时,不难看出,从食物种类来看,东方以素食为主,而东方则以素食为主。西方主要是肉和奶。那么哪种饮食模式更好呢?素食模式的一个缺点是含有较少的脂肪和蛋白质食物,可能会导致蛋白质营养不良。
但在东方素食文化中,有一个微妙的平衡,那就是以大豆为代表的豆类占据了重要的比例。豆类是五谷之一,在中国人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并含有大量的钙,为人们提供了又好又便宜的营养来源。西方的饮食模式看似蛋白质和脂肪非常丰富,但这种饮食的缺点却越来越明显。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这种饮食模式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有关。发病率高有密切关系。
素食的选择主要是主观性的,更多地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人太多了,吃饭的问题只能廉价的谷物和豆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说人们不想吃肉。但正是这种特定条件下的选择,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带来了深远的健康影响。流行病学营养学发现,在日本、中国等以素食为主、大量食用豆类的地区,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出奇的低。
但是现在条件好了,大多数人都可以自由选择食物了。城镇居民的饮食结构逐渐西化,即肉、奶的消费量不断增加,食物中油、糖、糖含量较高。人们吃的脂肪食物越来越多,相应的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本发病率较低的心脑血管疾病也在逐年增加。未来几年,这些慢性病将成为最重要的疾病负担影响人类的生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