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主要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根据其纬度,受不同气候的影响:北纬10度至南纬10度为热带雨林气候;北纬10度至南纬10度为热带雨林气候;北纬10度至北纬20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中南半岛北部有小片地区高山高原气候。

东南亚主要环境问题

[题目]东南亚农业发展与环境问题[类别]2002年;亚洲;农业经济;环境 【文】农业在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东南亚国家粮食、工业原材料、就业机会和出口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东南亚国家的农业发展则采用了扩大种植面积、搬迁等生产方式。瞄准荒地,加大化肥农药施用力度,发展森林,刀耕火种。农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带来了森林面积的减少和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严重的环境问题。一、东南亚农业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 东南亚国家之所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与其经济依赖、人口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经济依赖。东南亚国家除泰国外,在二战前均成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长期是帝国主义的原材料供应国和商品倾销市场。这不仅导致东南亚地区资源不断减少,而且导致该地区经济发展异常,工业落后,农业生产单调。安亭。东南亚国家独立后,这种单一、畸形、依赖的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一是原材料出口国地位没有根本改变。出口的初级产品很大一部分是不可再生资源,一些可再生资源,如农产品、木材等,也是以牺牲该国大量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为代价的。其次,东南亚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金融依赖没有改变。 20世纪80年代初,发达国家实施紧缩政策,不断加息,导致包括东南亚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债务飙升。由于债务水平过高,东南亚国家不得不出售宝贵的自然资源来偿还债务。第三,长期以来,一些东南亚国家粮食无法自给,只能依赖粮食。出口经济作物和资源以换取粮食。人口压力。二战以来,东南亚国家人口迅速增长,从1960年的1.95亿增至目前的5.11亿。从1960年到1998年,东南亚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增加了一倍多。 1998年老挝人口是1960年的2.77倍,菲律宾是2.74倍,马来西亚是2.7倍,越南是2.54倍,柬埔寨是2.32倍,泰国是2.31倍,印度尼西亚是2.17倍,新加坡是1.93倍。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对食品、住房、教育、医疗、交通、自然资源占用等方面存在持续较高的需求,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持续物质需求、发展国民经济,增强国力,东亚、南亚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大规模开发土地,种植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扩大出口创汇,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农业发展措施运用不当,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二、采取的应对措施 东南亚国家农业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以及各国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东南亚国家已采取相关应对措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主要措施是:一是减少和停止原始农耕和未经认真研究开垦荒地的移民。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等国政府高度重视山民经济转型,引导山民掌握农业知识,建立永久农田发展替代种植,并取得了显著成果。老挝政府2001年制定的2001-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2020年目标均明确,今后几年将淘汰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未经核实核实,停止土地复垦移民安置。例如,越南近年来实施了定居固定农业的移民政策。各安置点要认真核定,对洪水、泥石流易发地区和贫困山区居民要搬迁到新的经济区。二是禁止非法采伐,鼓励造林护林。面对森林面积不断减少和严重的环境后果,加上国际社会的压力,东南亚国家特别是东盟老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逐步限制森林砍伐和木材出口,实施了森林砍伐和木材出口管制。制定造林计划,建立森林保护区。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印尼政府实施限制原木出口、鼓励木材加工业和造林发展的政策。印度尼西亚政府通过税收限制原木出口。其中规定,每立方米出口原木需缴纳出口税25.5美元,出口许可证费13美元,另加各地区规定的复绿费。每出口1立方米原木,原木支付的费用约为50美元。菲律宾于1974年开始实施《森林改革法》,鼓励国内木材加工业发展,规定选择性采伐和造林。 1986年禁止原木出口,1989年禁止锯材出口。 1978年,马来西亚政府还制定了森林保护政策,限制原木的生产和出口。此时,泰国政府也开始实施植树造林计划。政府与企业共同开展有计划的伐木造林。 1990年,森林砍伐被禁止。越南于1991年禁止原木出口,并于1992年宣布禁止所有木材出口。不过,这一禁令不适用于农林部,农林部仍可以继续出口和转运木材。越南近年来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工作,自1999年起实施“500万公顷造林计划”,造林和森林保护工作取得成效。 2000年底,森林覆盖率达到33.2%。三是发展生态农业和生物技术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开始了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验。 11982年,区域合作研究机构东南亚大学高校农业生态研究网络成立。新加坡是典型的郊区农业,注重农业技术的研发,利用生物技术发展农业。菲律宾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践生态农业,建立了生态农场,玛雅农场就是典型例子。在生产过程中,我们采用变废为宝的闭路循环,运用生物体的生产、消耗、分解的关系,禁止或减少外部能源(化肥、农药、生长剂)的输入,生产“健康产品” “通过‘清洁生产’产品”。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研发出30年前点燃绿色革命的“奇迹大米”品种。该研究所目前正在考虑将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应用于粮食生产,这可以不只提供健康食品,但是还能节约土地和水资源,减少耕地退化。马来西亚也开始重视生物科技农业的研发,强调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如知识密集型食品加工产品和健康相关、安全环保的生物科技产品。现在,利用生物技术发展农业已成为马来西亚的新兴产业。该国已建立了兰花和香蕉组织培养生物产业以及油棕组织培养产业。四是控制人口增长。为了缓解人口快速增长给经济、就业、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压力,东南亚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东南亚国家的生育率有所下降。到 1998 年,平均人数新加坡每名妇女生育 1.5 个孩子,马来西亚 3.1 个,印度尼西亚 2.7 个,菲律宾 3.6 个,越南 2.3 个,柬埔寨 2.3 个。 4.5,老挝是5.5,缅甸是3.1,泰国是1.9。尽管一些国家的出生率有所下降,但菲律宾、柬埔寨、老挝、缅甸等经济落后国家仍然保持较高的生育率。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减轻经济和环境压力仍然是东南亚国家面临的问题。尽管东南亚国家采取了相关措施减缓农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恶化,但由于经济、社会、政府等原因,环境保护效果并不乐观。尽管禁止原木出口和非法采伐,但执法不严,收效甚微。一些政府为了增加外汇收入,先禁止后放松。考试用例如,老挝政府于1991年8月禁止所有伐木活动,但于1992年解除禁令,并将伐木权出租给几家外国公司。 。缅甸于1988年宣布禁止砍伐森林,但政府后来与几家泰国公司签署了砍伐木材的合同。尽管印尼限制原木出口,但几十年来,印尼一直将扩大木制品出口作为其经济增长点。它最初是出口原木,禁止原木出口后,又出口木制品。印尼目前是全球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国,胶合板产品已成为该国非油气产品中仅次于纺织品的第二大出口创汇产品。据官方统计,1999年印尼有105家胶合板工厂、1701家锯木厂和6家造纸厂,胶合板出口总收入为85亿美元。这些胶合板和造纸厂都使用木材作为原材料。生产的胶合板和纸浆越多赚取外汇后,需要的木材就越多,砍伐的森林就越多。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给水质和土壤带来了新的污染。可见,如何减少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仍然是摆在东南亚各国政府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njdk212)

毁林开荒严重东南亚国家为了扩大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采取了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的措施。二战以来,东南亚国家的耕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虽然各国人口都在增长,但人均耕地面积并没有减少多少。在一些国家,这一数字有所增加。 1980年至1996年间,柬埔寨人口从640万增加到1027万,同时人均耕地面积从0.30公顷至0.37公顷;马来西亚人口从1376万增加到2117万,人均耕地从0.07公顷增加。增加到0.09公顷。其他东南亚国家也有类似情况。然而,东南亚国家耕地面积的扩大是以森林和湿地面积的减少为代价的。 20世纪70年代之前,菲律宾主要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前半叶,耕地面积年均增长3.45%,60年代年均增长1.3%。由于当时菲律宾农业生产力极低,扩大耕地增加农业产量的效果并不十分显着。 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粮食作物年均增长率仅为0.7%,出口作物仅为2.5%。因此,在197之前0年代,菲律宾无法实现粮食自给自足。长期以来,泰国农业生产的发展都是通过开发大量土地来实现的,代价是森林面积急剧减少。耕地面积逐年增加,从1950-1952年的4140万莱增加到1982年的9324.5万莱,1990年扩大到14732万莱;耕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比重也从1950-1952年的12.3%增加到1982年的29%到1990年的47.4%,水稻种植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60%。单季水稻占全部水稻的90%以上。与此同时,泰国森林面积逐年减少,从1975年的2.18亿公顷减少到1992年的1.4574亿公顷。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从1951年的60%下降到1971年的40.7%,1992年为30%。 1986年,1995年进一步降至22.8%。据统计,森林面积的减少与耕地面积的扩大密切相关。

居民安置不当二战后,东南亚国家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尖锐化。首先,土地分配不均。大地主和庄园主控制着绝大多数土地,而大量小农只拥有少量土地,佃农很常见。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都进行了土地改革,但收效甚微。这种毁林开荒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南亚国家的人口与土地矛盾,对安置剩余人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预期的结果并没有达到。新开发的耕地大部分是荒地。例如,越南新开垦的荒地只有30%可以被利用。投入生产后,成品率相当低。从长远来看,荒地和森林的过度开垦会造成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20世纪80年代,越南许多地区不同程度地丧失了100%的土地,严重的损失达到80%-90%。例如,越南北部山区因植被破坏,每年损失肥沃土壤1至2厘米,流失土壤100至200吨。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移民和土地开垦也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在农耕方式原始独立的时候,东南亚国家都是农业国家技术水平低的国家。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农业已经进入现代时代,而东南亚国家还处于耕作时代,以畜力为动力。以人力为支柱,人力为补充。甚至一些国家山区的农民仍然采用落后的刀耕火种、移栽耕作方式。易地耕作又称流浪耕作,是一种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是指砍伐、烧毁森林,种植粮食或其他经济作物,经过二、三茬或土壤肥力下降后,放弃土地迁移到其他地方。然后砍伐森林并种植农作物。砍伐和耕作就是这样进行的,通常每10到20年一次。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以外的一些岛屿上,大多数部落农民通过移植从事农业生产。在一些山区,90%的土地都用于移栽。大多数经济作物如胡椒、烟草、咖啡、橡胶和椰子都是通过移植生产的。由小农生产。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印度尼西亚的轮耕农业毁林平均为 20 万至 300, 每年 000 公顷。据1979年统计,因农耕破坏森林4300万公顷。在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等中南半岛国家,山区农民和少数民族也多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从事农业生产。老挝人口中约35%至40%是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山区,传统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20世纪80年代之前,由于登山者盲目砍伐,老挝每年有10万公顷森林被烧毁。老挝政府曾动员山区民众向平原地区迁移,但没有得到山区民众的响应。泰国山区人民刀耕火种的农耕方式也造成了大量森林和水源的破坏。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1970 年代,泰国北部每年有 100,000 到 200,000 莱的森林被山民毁坏。耳朵。泰国林业部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合作1956年至1957年通过航空摄影进行的调查显示,南奔和清迈省67%的原始森林和海拔1000米以上的松林遭到破坏,昌莱省65%的原始森林被毁。从卫星照片发现,1973年至1977年间,泰国北部森林面积从95842平方公里减少到68588平方公里,减少了27254平方公里,年减少5.69%。这主要是山区农民刀耕火种的结果。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农民数量也不断增加,耕作周期不断缩短,对森林和土壤的破坏日益严重。 1987年,印尼外岛有近200万农民从事移植nds,移植土地面积约2800万公顷。目前,东南亚部分地区仍实行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由于森林的过度开采,由于经济依赖,为了筹集外汇,克服国内经济危机和资金短缺的困难,偿还外债,更快地发展民族工业,东南亚各国必须出口其丰富的资源。我们以外汇换取进口粮食、工业品和先进技术设备。但由于当时东南亚国家加工技术落后,资源以低附加值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形式出口。这导致东南亚原材料大量出口。世界上25%的热带雨林位于东南亚。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上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加随着物价上涨,东南亚国家大规模开发森林资源,出口原木、稀有木材等木制品,换取大量外汇。印度尼西亚从1967年开始大规模向伐木公司租赁大片森林。过去几十年来,其森林经营许可证发放过多。在马来西亚,州政府拥有土地使用权和木材采伐特许权,地方政府颁发木材采伐许可证和木材加工证书以增加财政收入。自1968年以来,泰国已将全国近一半的森林划分为500多块租赁土地用于伐木。东南亚国家每年森林砍伐的比例都比较高,年均森林面积减少量逐年增加。印度尼西亚从 1990 年代前的 60 万公顷增加到 1990 年至 1995 年间的 108.4 万公顷。与此同时,泰国从 244000公顷增加到329,000公顷,马来西亚从255,000公顷增加到400,000公顷,菲律宾从91,000公顷增加到262,000公顷,缅甸从102,000公顷增加到387,000公顷。可以看出,与20世纪90年代之前相比,这些国家的平均年毁林量在1990年代上半叶增加了一倍,有的国家甚至增加了两倍。近年来,全球森林损失最大的6个国家中有4个是东南亚国家。它们的年平均森林砍伐率为:泰国515,300英亩,缅甸400,500英亩,马来西亚396,000英亩,菲律宾316,100英亩。森林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其生长周期需要数十年甚至上世纪。长期以来,在东南亚国家,逐利的跨国木材商和造纸公司、急于偿还外债的政府、想尽快摆脱贫困的农民森林被大量砍伐。然而,森林恢复和造林工作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注意,森林恢复的速度远远慢于森林砍伐的速度。由于世界各国政府对森林资源的管理不善。过度砍伐导致森林面积逐年减少。 1979年,印尼人口事务和人居环境国务部长埃米尔·萨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坦白说,我们只是想筹集外汇,而忽略了植树问题。印尼发展的失误始于1967年政府颁布的《林业基本法》,2001年颁布并生效。”移民开荒、砍伐森林造地、扩大耕地面积、落后的耕作方式和大规模的商品林开发,使东南亚的森林面积逐渐减少,森林覆盖率日益下降,林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在逐年下降。 20世纪70年代之前,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和文莱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0%,缅甸和马来西亚为66%,只有越南、菲律宾和泰国低于50%。到1995年,这些国家的森林覆盖率大幅下降,柬埔寨为55.7%,缅甸为41.3%,马来西亚为47.1%,印度尼西亚为60.6%,泰国为22.8%,菲律宾为22.7%。由于木材资源日益减少,林业在这些国家经济中的作用也在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泰国已从木材出口国转变为木材进口国。林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从1951年的5.1%下降到1985年的1.3%,1990年下降到0.3%。菲律宾林业产品占GDP的比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不断下降,1993年下降到0.3%。 /p>

滥用化学肥料化肥和农药

由于技术落后,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物质需求,东南亚国家除了扩大耕地面积外,还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农药,以增加单位产量。 。原东盟国家自196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绿色革命”,除了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和灌溉设施的投资外,还增加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施用,作为增产的重要措施。这极大地提高了东盟国家的农业产量和农业生产力,但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菲律宾大力鼓励农业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1972年,菲律宾政府制定国家计划,国家向农民提供化肥以补贴价格。用于粮食作物的化肥按照标准定价,比用于出口作物的化肥低 45%。 20世纪80年代中期,印尼政府的农药补贴占农用化学品总成本的50%以上,其中最大的农业补贴花在了化肥上。 1978年至1987年,化肥施用面积每年增加12%,重钙施用面积每年增加12%。增长17.7%。 1985年以来,实际化肥补贴大于用于农业和灌溉发展的部分。 1980年,政府用于化肥补贴的预算总额超过1250亿越南盾(6800万美元),到1988年,实际财政补贴超过1万亿越南盾(5.5亿美元)。 1984年,印尼能够从大米进口大国成为大米自给自足的国家,这主要得益于农业绿色革命。政府采取措施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泰国农业之所以发展迅速,除了扩大耕地面积、提高技术和机械化程度外,提高化肥、农药的使用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从1980年的18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42公斤。整个80年代,化肥施用量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全年进口量220万吨。 1990年至1991年,化肥使用量达104万吨。越南还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来增加农业产量。每年所需农药用量从1959年的100吨增加到1978年的2.2万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南增加了化肥的使用量尿素和农药的使用量从1986年前的每公顷27.9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84.4公斤。合作社储存和使用农药非常随意,农药浓度经常超过法定限量的两倍、三倍甚至十倍。虽然农药、除草剂、化肥的大量使用可以在短期内增加农业产量,但从长远来看,这些化学品用于农业生产并造成环境污染。一是降低土地肥力。这个问题在世界各地也存在。 45年来,全球17%的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11%严重退化。这块土地面积相当于中国和印度的面积总和。 28%的土地退化面积是由于有害的农业做法造成的,例如过度施肥、缺乏排水和灌溉以及忽视休耕。二是病虫害增多。疫后des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昆虫的快速繁殖和变异,很快就会对农药产生抗药性,因此需要更多不同的化学农药。这些化学物质还会杀死鸟类,从而增加害虫数量。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印度尼西亚大量使用杀虫剂,褐蝗虫的数量因天敌灭绝而大幅增加。这导致1986年印度尼西亚发生虫害,水稻产量严重减产。 1985年3月,印度尼西亚前总统苏哈托下令禁止使用57种农药中的56种,以帮助水稻产量恢复到大量使用农药之前的水平。 1988年,取消了每年2000亿卢比(约10%)的费用。 1.1 亿美元)农药补贴。第三,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农药和除草剂残留、化肥使用后留下的高浓度硝酸盐和磷酸盐以及盐分积累土壤中的d由于灌溉不仅渗透到土壤和水中,而且还残留在谷物和蔬菜上,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有毒化学品的主要健康风险是癌症,而恶性淋巴肿瘤可能需要 20 年才能形成。如果染色体的主要物质DNA受到损害,就会对下一代造成损害,给下一代带来先天性的损害。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有50万至100万人因农药中毒,其中5000至2.6万人死亡。至少一半的中毒者和75%的死亡者是农民,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农村地区。发达国家。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IRI)1993年的一项研究也发现,杀虫剂和除草剂的使用不再增加水稻产量,反而对水稻产量产生负面影响。IRI是一个农业研究组织,曾帮助在东南亚传播绿色革命。实践这些方法的农民。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