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述古城的文化特征
亚述文化吸取了西亚其他国家(主要是巴比伦)的长处,又具有自己的特色。亚述时期有大量宏伟的宫殿、寺庙等建筑。建筑内装饰有大量浮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亚述巴尼拔修建的尼尼微皇家图书馆藏有大量泥板文献,包括宗教神话、艺术作品、天文学、医学等,是研究亚述历史的重要资料。亚述城出土的文物有石雕、缸印、各种石板和珠宝、武器、金属碗等。出土的铭文表上有亚述国王和最高官员的名字,并载有亚述历法。是研究亚述王朝更替、确定年代的重要史料。
语言
壮语是中国主要语言之一,人口约2000万(含布依语、傣农语)。壮语属台湾-卡岱语系东台语系(壮侗语系)台语支(壮傣语支)。它与泰语、老挝语、傣语、掸语等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有很多外语。学者们将壮语称为“北台语”。北部壮语和布依语均属傣语支北语族,南部壮语和越南傣农语属傣语支中语族。此外,泰语、老挝语、傣语、掸语等组成泰语支西南语族。
壮语在农村和一些壮族聚居的城镇仍通用,但壮语剧本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流行起来;目前,散居在一些县市的部分壮族以汉语为日常语言,但城镇壮族人口占壮族总人口的比例很小。总体而言,以壮语为母语的壮族仍占壮族人口的90%以上。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壮族年轻人学会了熟练使用汉语,成为双语壮汉人群。人民币上印有壮文书写的银行名称和面值。
编辑本段
壮医
壮医在先秦时期就开始萌芽。历经汉魏六代的发展,唐宋左右,已基本形成内服本草、外洗等10余种内涵的壮药多层次结构。 , 熏蒸, 涂抹, applyi中医、刮骨、角疗、艾灸、针灸、金针等,已逐渐形成理论。
编辑本段
壮锦
中国壮族的传统手工织锦。据说起源于宋代。以棉、麻线作为地经、地纬平纹组织,以粗无捻丝作为有色纬纱织入图案,在织物正反面形成对称图案,完全覆盖地面组织,并增加织物的厚度。其色彩对比强烈,图案多为菱形几何图案,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具有丰富粗犷的艺术风格。用于制作连衣裙、被子、背包、桌布等。主要产地位于广西靖西、新城、宾阳等县。传统图案主要有20多种近年来又出现了“桂林山水”、“民族团结”等80多个新图案。富有民族风格。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壮族古称黎、辽、绍、土。自宋代起称童,现称壮。
壮锦
壮族历史悠久,世世代代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广西、云南、贵州、湖南部分地区。壮锦又称“子锦”、“绒被”,较厚。壮锦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是广西的民族文化瑰宝。这种用棉线或丝线制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绚丽多彩,充满热烈欢快的民族风格,体现了广西民族风情。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广西通志》记载:“壮锦产于各州县。壮族人民喜色彩,一切衣裙围巾被子,均用五色绒,混织成花鸟形状的织物。远看颇为娴熟耀眼,近看则浑厚有力。”
壮锦是在配有支撑系统、传动装置、综综分离装置和提花装置的手织机上织成的,以棉纱为经纱,各种颜色的绒布为纬纱。 .采用开经断纬的手法,巧妙地与手法交织在一起的艺术作品。
编辑本段
庄拳
庄拳,当地的一种拳法。广西,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共三十五套,套路较短,内容简洁。结构严谨,动作简单,出拳有力,下身稳定,短击多,掌记好,跳踢少。四门为进退之道。常伴有壮语声,以声助,以气行力。练习方法多采用站桩、沙袋、树桩等。 “放香蕉”、“抓石头擦手”、“走梅花桩”、“七步铁丝基本桩功”等练习。
编辑本段
音乐与艺术
壮族民歌
壮族民歌特别发达。壮族人民无论男女,四、五岁就开始学唱山歌。父亲教导孩子,母亲教导女儿。这就形成了教歌给年轻人、唱歌给年轻人、教歌给年轻人的习俗。老人。在农村,无论是田里耕作、上山砍柴、婚丧嫁娶、节日庆典还是青年男女之间的社交爱情,都用民歌来表达感情。有的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谈话、争吵有时也用歌曲来表现。唱歌几乎已经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唱歌,每个人都会唱歌。因此,广阔的壮乡被誉为“歌海”。被诗人称为“布满琴键的土地”。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唱家。
壮族民歌可分为断腿歌、排歌、散歌等形式。佩歌是一种自由体的壮诗。每首诗只咏一件事,有时可达三百多行。比较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有《布伯》、《布洛陀》、《L《郎歌》、《马骨胡歌》、《六球和大旗》、《莫一王》等,其中《郎歌》的表演形式比较特殊,它并没有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以叙事的方式,而是以诸侯的吞并和战争为背景,通过抒情的对唱来表达青年男女的悲欢离合和和谐的感情。四句一组,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拆开来看,它是一首独立的抒情诗,连接在一起,就是一首有始有终的故事诗。
壮族民歌浩瀚,种类繁多,从内容和形式上看,主要有古歌、叙事歌曲、生活歌曲、劳动歌曲、时政歌曲、仪式歌曲、情歌、童谣等。壮乡的民歌很多,但演唱时必须遵守约定礼仪,不能乱唱。特别是政治歌曲、礼仪歌曲、情歌等,以下是在哪些场合应该唱歌的规则。比如,情歌在夜歌会上可以随便唱,但是在家里、在父母面前、在夜歌会上就不能唱。礼歌中,祭祀时应唱什么,婚礼时应唱什么,葬礼时应唱什么,千万不能混为一谈。还有不同的迎宾歌曲来欢迎不同的客人。
庚伟
壮歌伟
壮语中,歌伟有“天洞歌”、“山洞歌”、“破尾”、“洞势”等名称。多在淡季或春节、中秋等节日在山坡上举行。届时,男女老少,盛装出席,少则数百,多则数万人。它通常由年轻男女对唱民歌组成。扔绣球花、触摸复活节彩蛋、燃放烟花等娱乐活动也很受欢迎。场。
宝石博览会是壮族的一项古老习俗,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悠久的历史。相传唐代有歌会。例如,《广东报》卷八记载:“刘三妹,新晋女性之一,相传作曲第一人,生于唐中宗年间(684年)。 ~709)12岁时,精通经史,善唱,千里之内都能唱出歌来,闻歌名而来的……尝试与少年一起唱山上白河乡的人,广东人、瑶族、小孩等都围观,男女数十人,自以为是神仙,连续唱了七日七夜,都变成了仙人。石头。”宋代《太平寰宇记》卷163谈窦信宜县风土人情赵州平乐县:“五谷熟时,马匹齐聚,背馍,聚在一起作歌。”
歌会一般在逢年过节时举行。春节、3月3日、鬼节、中秋节等节日,还有临时歌市。歌会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歌会有几万人,小歌会有数百人。大型歌会往往持续两三天。白天的歌会称为日歌会,一般在村外的山坡上或田野里举行;晚上,歌会称为夜歌会,在村里举行。每当歌会到来时,壮族青年男女都会身着盛装,带着礼物,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歌会场寻找歌手。中午或夜幕降临时,届时将出现对歌的高潮,主要是男女对歌。有团体对唱,对唱有两对。对歌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情歌、苦歌、古歌、农歌、花歌、盘歌等。
< br>歌会是壮族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也是未婚青年唱歌、谈情说爱的场所。会上演唱的歌曲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具有生动、朴素、深刻的特点。歌词押韵、易唱、易记。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常常交替使用。未婚青年在歌会上自杀,可以自由选择心爱的伴侣,互相唱歌时,还会互相抛绣球r(有的地区会互相扔煮熟的红鸡蛋)或赠送礼物以建立爱情。
平果梁歌
衬词“嘹嘹”的“冷歌式”民歌(又称欢冷)“流传广泛,以平果为中心”上至右江上游的田东、田阳、百色等县,下至武鸣县,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巴马也有传唱”(《壮族通史》)。
《浪歌》是右江中游平果县流行的一种歌种名称,包括三个内容:一是《宋歌》,二是《夜歌》,三是《三歌》(《壮族通史》)。
七十二巫曲
凌云壮族的七十二巫曲主要由一人演奏。起初只有几个音阶,唱法也简单。
歌词多以旁白为主。壮语,表达哀思和祈祷。在不断的融合和发展中,七十二曲变得越来越复杂、优美,最终形成了七十二曲,以凌云七十二人文自然景观而得名。每首曲子都有自己的优雅和柔和。有的热情洋溢,有的悲伤撕心裂肺;内容变得越来越有趣和积极。
据专家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壮族的先民就在凌云大地上耕耘繁衍生息。在大自然面前,壮族的祖先显得微不足道、无能为力。上山务农、打猎的男人往往再也没有回来。疾病和自然灾害常常夺去人们的生命。壮族妇女为了抒发悲痛、解除悲痛、避灾、抒发理想,逐渐形成了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在他们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
七十二种萨满乐器主要分为两类。静物包括绒扇、独角兽、凤凰和香囊,声音物体包括铃铛、铜珠和茭白。歌唱时以钟声和踏足声为主。左手执铜铃扇,右手执铃红手帕。歌声、钟声、踏足声同时起落。不同的风格和个性在调制中不断体现,柔和、猛烈、宽松分明。尤其是慢板,如清澈的溪流或缓慢移动的云彩,体现了大自然的奇妙灵动。
七十二首巫曲音乐具有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神秘色彩。例如,壮族巫婆烧香设坛、唱巫歌、举行仪式。他们可以改变各种口音和语言ges处于恍惚状态。一问一答,与死者对话,让生者了解死者在阴间的情况。
编辑本段
舞蹈
壮族舞蹈起源于模仿狩猎,但往往与巫师酬谢神的活动密切相关。萨满们在祭祀神灵的同时,总是载歌载舞,用音乐驱灾祈福。华山壁画中对壮族舞蹈最早的记载,其实是当时壮族祖先对蛙神的颂歌。这种舞蹈的造型是双臂张开,肘部向上举起,双腿下蹲成弓步。动作粗犷有力,富有特色。这叫青蛙舞姿势。魏晋时期,官员祭祀鬼神时,与鬼共舞以鼓励鬼。宋代桂林就有傩队桂北则戴着面具,以舞蹈来酬谢神灵。巫舞流传至1949年,分为施公舞和巫金舞。这是迷信活动的一部分。石公舞鬼面贝,每神一个,最多三十多个,每个神都有不同的动作和歌词。巫舞是巫婆装扮神鬼时所表演的舞蹈。他们用胳膊和腿跳舞,仿佛被神附体了。还有其他与祭神有关的舞蹈,如铜鼓舞、春牛舞、新年舞等。
壮族其他民间舞蹈大多模仿劳动动作。据统计,表达劳动和热爱生活的舞蹈有几十种。著名的有涌塘舞、钢管舞、蜂鼓舞、采茶舞、斗舞、绣球舞、钓虾舞、桃叶舞、斑鸠舞等
火猫舞
< br>归还收获的稻谷进仓、防止大米发霉、被可恶的老鼠吃掉,是农民丰收后最担心的事情。猫是老鼠的天敌。为了保证粮仓里的稻米安全,壮族家庭聚集在广西梧州,举行一种独特的祭祀仪式,名为“火猫舞”,祈求猫神帮助人们消灭老鼠,保护丰收。
火猫舞
当时,大约有20名扮演“猫”角色的青年男女,身穿色彩鲜艳、饰有层层流苏猫毛的衣服,头戴用草捆扎的帽子。头带和长长的稻草辫子延伸挂在背后,形状像猫尾巴,“烧香”“从头到尾”插在稻草辫子里,每个人的额头上方再绑一缕香。预先绘制的面具“大猫头”。
在猫队伍的前面是一个戴着银发夹的女人头发、一束鲜花和一条流苏刺绣披肩。身后跟着两个拿着六角宫灯写着吉祥话的少女和另外三个少女。男人们一起吹响公羊角,组成了祭祀队伍的领头者。在轻快有节奏的锣鼓乐队敲击声和悠扬的号角声中,沉浸在香烟烟雾中的猫们在仙女般的女主角的带领下。走进演出场地
。
猫开始表演。在不断变换各种队形的过程中,他们模拟了走跳、抓活物、伸懒腰、舔痒痒、互相嬉戏等各种姿势
br>,真有进入“猫”的感觉。王国”。
接下来,猫模仿人类祭祀神的方式。豆光点点、背后香火缭绕的烟雾下,他们紧握双手,频频鞠躬。流利地祈求天上的大猫神下凡,为人民消灭疾病。老鼠出没。
当猫围成一圈跳舞取悦猫神时,一只猫被两个人打扮。前者双手举起一个黑白图案的“猫头”,后者假装“猫身”和“猫尾”,一只穿着纯黑色“猫皮”的丰满大猫出现。它时而悠闲地观察着四个方向,时而爬上树,爬上竖立在圆圈里的一根高高的茎,眺望远方寻找大大小小的老鼠的藏身之处。然后他从树上跳了下来,静静地屏住呼吸等待着大大小小的老鼠的出现。
这时,猫们开始表演,模拟人们收割后的最后一道工序。
-
收粮进仓的舞蹈。在为丰收而欢欣雀跃的同时,一只带着 poi 的大老鼠精金色的“鼠头”和灰色的“鼠皮”,跳着偷看、偷偷摸摸、偷偷摸摸的夸张舞蹈走进了粮食收割区。进了院子,看到安静的院子里无人看管的粮仓,他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准备立即开始闯入谷仓偷粮。就在鼠精得意忘形的时候,躲在附近的大猫神大吼一声跳了出来。原本想要反抗的鼠精,看到了凶猛的巨型猫神,却没能求饶,于是立即仓皇而逃,希望能够逃离天敌猫神的魔爪,活下去。
非常亲切、充满美好希望的“火猫舞”在人们欢呼、猫跳跃、舞蹈中结束,感谢猫神为人们消灭了鼠灵,庆祝了丰收。不再处于被掠夺的高潮。
熊钢管舞
熊钢管舞
熊 P奥莱舞,又名扛扁担,流行于广西都安、马山、东兰、南丹等县。每年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期间举行,演出地点为村前的粮食晒场。表演者有四人、六人、十人、二十人,数量均为偶数,且以女性居多。表演时,舞者手持木杆,围绕一尺长、一尺宽的木槽或长凳相对站立。大家边喊边上、下、左、右互相击打,一边打一边唱跳,模拟农耕活动。动作包括耙地、插秧、舀水、收割、脱粒、舂米等。舞者有时两人对打,有时四人交叉打斗,有时多人连续打斗;有站姿、蹲姿、弓步、转身等。重量、力量h、快慢匀称,动作优美自然,整个舞蹈优美清新。 1955年,该舞蹈入选全国群众性业余歌舞观摩大会表演并获优秀奖。钢管舞至今仍为壮族人民所喜爱的娱乐活动。
捞虾舞
这种舞蹈流行于广西德保县。它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壮族姑娘在明媚的春光下到小河里钓鱼,遇到几个在河边钓鱼的小伙子的情景。表演动作有钓鱼、烧烤;表演方式是:两个小伙子手里拿着鱼竿,背着鱼篓,在河边钓鱼。没过多久,四个年轻女子就来了。他们手里拿着绞车,腰上系着鱼篓,下河去抓鱼虾。男人向女人打招呼并唱歌民谣;妇女们也唱山歌回应。在男女提问、答疑的嘹亮歌声中,男女都翩翩起舞。队形变换了三次,对唱了三遍。场面悠闲而温馨。他们所唱的歌曲大多讲述爱情和鱼虾丰收。这种舞蹈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纸马舞
纸马舞又称纸马舞,是壮族的一种祭祀丧葬舞蹈,流传于文山、马关、燕山等地。在文山县,主要流行于攀枝花下寨、水车寨、新平坝、高磨地区的壮族居民区。
纸马舞
纸马是用竹条扎成马的形状,然后用纸浆涂漆而成。纸马有头、眼睛、耳朵、嘴巴、身体和尾巴,但没有腿。舞蹈之前,舞蹈r钻进纸马的肚子里,把纸马挂在腰上,双手抱着纸马的腰跳舞。大多数舞者是八名成年女性。其中舞纸马二人、舞刀二人、舞刀一人、鬼脸舞人、舞帕人、舞狮人。跳舞时,基本动作是单脚起跳、双脚落地。每当左脚起跳时,右脚向左前迈;右脚起跳时,左脚向右迈出。跳至第三拍时,踏掌需在地面上敲击两下。绕场跳舞时,戴着鬼面具的舞者要与前后舞者互相照顾,跳跃的左右脚和步法必须一致。舞蹈中,马与马斗,狮子与围巾斗,鬼与刀斗,大刀与刀斗。奥德剑。跳纸马的人必须跟着步法、节奏,有节奏地左右晃动马头,使两匹“马”互相咬、踢、打。舞池里马铃叮当作响,灰尘飞扬,如同战场上的厮杀。
铜鼓舞
铜鼓舞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彝族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广的古代舞蹈之一。分布于广南、麻栗坡、富宁、西丑、马关、丘北等县的壮族、彝族村寨,以及广南县的壮族、彝族村寨和新寨乡彝族几个白洛支系的同寨支系,麻栗坡县和富宁县牧阳乡的灵感最具代表性。铜鼓舞是一种少数民族舞蹈。舞者们围成一个圆圈,随着鼓点的节奏逆时针跳舞。完成后g 一套舞蹈动作,他们跳另一套。内容反映了壮族、彝族的农耕生产生活。广南纳萨镇马瑞村壮族铜鼓舞完整地保存了十二套舞蹈动作,反映了一年中四个季节、十二个月的不同生产内容。麻栗坡、富宁等几个村子的铜鼓主要用于祈雨、祈丰、老人丧葬等民俗活动。壮族、彝族的铜鼓舞流传广泛,动作简单,舞蹈语汇丰富。壮族铜鼓表演时,一人击打铜鼓,一人用木箱辅助,形成共鸣的滑音,这是其他音乐表演中所没有的。彝族铜鼓演奏是一项专门技能。一个人可以使用男音和女音演奏十二种音调组合麦酒铜鼓,简称十二音。据说,男鼓代表太阳,女鼓代表月亮,十二曲代表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因此,彝族的铜鼓还蕴含着当地民族的历法文化内容,积淀着壮族、彝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维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等方面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和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翡翠舞
壮族的翡翠舞是用竹子或铁丝制成翡翠鸟骨架,饰以绿色羊毛,形似翡翠鸟,进行表演的舞蹈。鸟的日常生活活动。据老艺人介绍,两百多年前,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纷争,连年战乱,旱灾连年。洪水接踵而至,使劳动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时,一种祈求和平与自由的愿望成为壮族人民的强烈愿望。然而,壮族人民是一个聪明才智惊人的民族,他们知道这个愿望在封建统治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追求精神自慰和精神自娱并通过其他形式体现出来是可以的。于是民间艺人在工作、生产、生活中发现了一种鸟——翡翠鸟。它不仅羽毛颜色鲜艳、极其美丽,而且性格温顺、善良,不欺负异性,而且勤劳自力更生,完全符合这个民族的属性。它模仿了翡翠鸟活泼灵巧的动作特点:它优美的造型、它勤奋自立、向往自由、美丽的信念。为了体现壮族人民的勤劳、诚信、善良的民族特质,激发了壮族人民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强烈愿望。
施公戏
壮族“施公舞”是流行于武鸣、永宁、都安、钦州等县的梅山派祭祀舞蹈。广西。它历史悠久,舞蹈语汇比较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壮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本段
乐器
蜜蜂鼓
蜜蜂鼓是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种细腰鼓。因鼓身酷似蜜蜂腰而得名。因其在胸前水平演奏,故又称“横鼓”。其风格和演奏方法与韩国长鼓相似,同出一源。
蜂鼓在古代不仅被称为“战鼓”,也被称为“拍打鼓”。北魏时期流行,故又称“魏鼓”,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马骨胡
马骨胡
马骨胡,壮语称“然杜”、“然烈”。“然”是胡琴的总称,杜是骨的意思,是指用马的骨头制成的胡琴,骡子、牛,故俗称马骨须或骨须,壮语又称“然烈”、“然森”。“烈”、“森”都是体积小、高大的意思。 “然烈”是由一对传说中的青年男女的名字组成的,形状类似西琴类乐器,声音清脆、明亮、悦耳,常被人们所熟知。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歌、说唱、壮剧、布依戏等戏剧伴奏,流行于桂西百色地区的隆林、西林、太原等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安林、百色、乐业、凌云,贵州省的兴义、安龙、贞丰、策亨、望谟,以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等地。
琴管最初是由一段制成的,但现在是由多块马、骡或牛的大腿骨粘合在一起制成的。长10-12厘米,直径5厘米,呈椭圆形,前口覆蛇皮、鱼皮或蛙皮,背部敞口。琴杆用红木或红椿木制成,上粗下细,长46-60厘米,顶部雕有马头作为装饰。有两把斧子,原来是用黄鹿角做的,现在是用红木做的。张两根钢弦。调音 d1、a1,范围 d1-e3,另外两个八度。
演奏时,将琴管置于腿上,左手握住琴按下琴弦,右手握住马尾弓在两弦之间演奏。音色与京胡相似,且较柔和。常用的技巧有前偏弓、后断弓、小跳弓、停顿弓、节拍、鼓掌、滑音等。用于独奏、八乐合奏、莫人说唱、壮剧伴奏等。它是八乐队的主要乐器,也是壮剧乐队中的主角。
琴尼
琴尼是壮族的一种弦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凤山、巴马等地。 “程”是壮语“气”的读音,“尼”是壮族乐器的统称。又称“壮琴”、“瓦琴”。明初流行于桂西,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
chenni 形状简单,由共鸣箱、山、钉子、一根柱子、一根绳子和一张弓(图片)。共鸣箱即琴体,为水平半圆形空心体。它由一块面板和一块底板粘合在一起制成。面板呈半圆拱形,由泡桐木制成。多采用当地出产的泡桐木。整根木头被分成两半。内腔用一半原木镂空,刻有半管状圆槽。凸面被刨平。灯体变成半圆形钢琴面,面板厚度为0.7厘米至1厘米。底面平直,多用松木或杉木薄板制成,厚度0.5厘米至0.8厘米。底板上有一个小圆孔和一个大月牙形孔,两孔相对。面板和底板粘在一起后,两端都是透明的,没有音窗。琴箱长度60cm~70cm,底部宽度16cm~17cm,中间高度7cm~9
.5cm。距琴面两端5.5厘米至8厘米处有月山(弦枕)支弦。月山由硬木制成,呈半圆形条状。底部与面板连接。月山的高度为1.3厘米至1.5厘米。底宽1.4cm~1.6cm。琴头与月山之间垂直等间隔排列着七个琴栓。钉子由坚硬的细纹木材制成,例如柚木。当地的木材多用壮语称为“非外”的木头制成。形状为圆锥形,轴柄多为球形。琴尾山外侧有七个圆形弦孔,供琴弦穿过。秦柱,又名秦马,由壮语“步友”的木头制成。也可用梅木、胡桃木或牛角制成。穿过其孔并将琴弦支撑在钢琴表面。面板中间对角排列七列。张琴有七根弦,最初用棕丝或马尾,后用羊肠衣,现在用丝或钢弦。绳子的一端缠绕在弦轴上,另一端穿过弦孔,系在弦孔内的一根小木棍上,或者将弦头打在孔内,或者有的弦直接系在弦轴上。通过在 Kotoo 山钻孔。弓用竹片或细竹制成,并用马尾作为弓毛。弓的长度是50厘米。
壮三弦
壮三弦是壮族的一种弹拨乐器。小三弦的形状与汉族、拉祜族的三弦相似,声音清脆明亮。主要用于壮族八音合奏或壮剧、说唱等的伴奏。深受壮族人民的喜爱。流行于桂西、桂南、隆林、西丽等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田林、乐业、凌云、百色、田阳、田东、德保、靖西。
天琴
天琴是壮族的一种弹拨乐器。偏方言称为丁丁。因乐器发出的谐音而得名。它历史悠久,造型独特,音色圆润明亮。常用于独奏或为歌舞伴奏,深受当地人喜爱。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自治县、宁明、龙州等地。它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两百多年前就在壮族民间流传。最初是天婆用来救人消灾、治病的。后来这种巫术乐舞演变成了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但仍称为唱、奏、舞。使用的乐器称为天琴。传统的天琴座是长约120厘米。琴杆为木质,雕有龙纹。琴头雕有凤凰、俊美的印章、太阳或月亮的形状,左右各有一个木弦琴。琴管是用葫芦或麻竹管制成的。呈半球形,厚10厘米,正面叠有11片竹壳或薄桐板,直径11厘米,后端刻有音窗图案。竹乐器和丝弦。琴体各部分均可拆卸、组装,方便携带。现代七弦琴有一个 90 厘米长的半圆柱形琴柄,没有任何装饰。琴头平顶,筒身用天麻竹或铁制成,圆形,直径10厘米,覆蛇、蟒皮,内有丝或尼龙弦。设置字符串 c1、g 或 d1、g。内弦设置为高音,外弦设置为低音。音域 g-g3。
编辑本段
壮剧
壮剧又称“壮剧”,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旧时,壮族自称“布拖”,意为“土著”、“本地人”,称壮剧为“场托”,意为“地方戏”,以区别于汉剧
< br>壮剧
由于地域环境、方言、音乐唱腔、表演风格、伴奏乐器的差异,壮剧产生了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士工剧(又称壮戏)。壮诗剧)有广西和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分支。其中广西北路壮戏流行于壮北方言地区。它采用马骨胡、葫芦胡、月琴等伴奏乐器。唱腔主要有正调、平调、布芽调、毛茶调、手板等。恨。班、哭调、哀调等,部分人物有特定的唱腔,剧目有《布牙》、《文龙与小妮》、《六儿大饭贵》等;广西南路壮戏包括壮族木偶戏和马爱壮戏,流行于南方壮语地区。它采用青胡、后胡、小三弦等伴奏乐器。演唱曲调主要有平调、叹调、采花调、喜调、快喜调、高调、哭调等。 、冷曲、诗曲等,以伴奏形式表演,曲目有《宝葫芦》、《百鸟衣》等;壮士公戏脱胎于庄士公传授的招待神灵的民间歌舞,流传于广西河池、柳州、百色等地,起初人们身穿红衣,戴木面具,后来改为服装,伴以蜂鼓、锣、铙钹和无胶片笛子。剧目e 包括《莫一望》、《白马姑娘》等;流行于云南的富宁壮剧和广南壮剧,深受汉族地方戏的影响,具有其他特点。
壮戏植根于民族生活的土壤,是壮族人民创造的历史,这一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戏剧,是东南亚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