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古越文化变迁的足迹

张学勤 严越虎 2003-9-22

今年夏天,12位学者冒着酷暑,游历浙江、福建、广西、广东、琼武两省区追求古越文化。在22天的实地考察中,学者们接触了大量的越文化生活资料,参观了多处古越文化遗址。在此期间,他们感受最深的是:台湾与祖国有文化传承、有地理相连、有血缘相连。 ——

追溯古代越文化的变迁

这个由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和绍兴越文化研究所联合发起的研究项目名为“分布的区域实现” 《古越文化及其分布》《探索研究》参与研究的专家学者来自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份。浙江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巧一先生是该项目的设计者。
说到越文化,人们自然会想到浙江绍兴。毕竟绍兴曾经是越国的统治中心。不过,这一次,参与越文化研究的学者更多地关注浙江以外的东南沿海省份,包括台湾省。这一学术方向是基于丰富的历史事实。

百越文化遍布东南沿海

绍兴越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著名越文化研究者车越桥是本课题的总策划。他说:“这项研究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利用各学科的最新成果来全面研究越南文化。此次划定地区也是基于这一点。”
有关专家分析我国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在浙江绍兴出现的越国(当时称“越国”)而战国时期只是越人的一个分支,同时兴起的吴国(当时称“居吴”)也是越人的一个分支。越国灭吴北称,越国之名开始出现在世间,后来在东南沿海地区,相继出现了千越、阳越、南越、闽越、瓯越、洛越、夷越等称号。
由于越族都居住在我国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地区,古书称这一地区为“百越之地”;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民也被称为“百越之地”。 “百越国”。如果细心的读者对比《史记》中对百越的记载查《史记》和《汉书》,就会发现《史记》都写“粤”,而《汉书》都写“粤”。其实,在古籍中,“粤”和“粤”是相连的,而且越人是广东话,“百越”就是“百越”的意思,因此,在这次对越文化的实地考察中,学者们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在福建武夷山脚下有一个古村落。上面写着“古越”两个字,这是一处古越聚落的遗迹。参加实地考察研究的广东省博物馆研究员杨世廷先生说:“广东的简称就是广东但广东也有‘越’的地名,著名的越秀山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一些专家还注意到,古籍中也提到了“内越”和“外越”的概念。在记录百越的历史时,经过研究,目前专家一致认为,百越客栈呃越南是指居住在东南沿海地区的越人;外越是指居住在台湾等岛屿上的越人。
可见,台湾高山族与祖国大陆同宗同宗,血肉相连。此次“越南古代文化分布与分布区域调查研究”项目不仅研究“大越”文化,还研究“内越”和“外越”文化。
然而,今天的人们可能会感到困惑:面对宽阔的台湾海峡,古越人是如何登陆台湾岛并成为“外越”的?

越人的祖先轻松前往台湾

台湾考古资料显示,台湾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是距今约两万年的“左镇人”。那么,两万年前的“左真人”从何而来?答案r来自《百土》。
根据古地理学和第四纪科学的研究成果,台湾海峡在更新世期间曾多次成为陆地。最近的一次发生在 16,000 至 15,000 年前。当时,海平面下降到今天海平面以下-155米,包括台湾海峡在内的整个东海大陆架变成了广阔平坦的平原。
浙江、江苏、广东、广西等地发现距今5万至10万年的古人类化石。可见越人的祖先长期居住在东南地区。他们见证了台海的变化。当整个东海大陆架变成广阔平坦的平原时,越人的祖先就迁徙到这片肥沃的“东海平原”上繁衍生息。至于今天的台湾岛,则是东海平原东南部的山区和丘陵。不是当时越人的祖先到这些山上走走容易吗?
大约一万年前,随着虫族的入侵,海平面开始不断上升,东海平原最终成为华夏大地上一块沉没的古代大陆。生活在东海大平原的越人祖先,有的迁徙到内陆,有的则留在舟山、澎湖、台湾等岛屿上。在实地考察中,学者们对古人将越人分为“外越”和“内越”的划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作者:59.38.125.* 2006-3-19 13:24 回复本声明

-------------------- ---------- ---------------------------------------- ---------- ----------

2 追踪古越文化的变迁
1999年,福建泉州的考古爱好者打捞出数千件古越文化的遗骸。台湾海峡动物化石,包括A化石ems是人类化石。经过专业考古研究人员检测,发现这是一块距今1年的化石。距今1万至2.6万年前的古人类右肱骨化石。著名人类学家贾兰坡将他们命名为“海峡人”。这一新的考古成果也证明了台湾海峡曾经成为东海大平原的历史,为海峡两岸古人类的血缘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物证。

海峡两岸使用的石器相同

在近年的考古发掘中,人们注意到,在东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一种石器会发现名为“有段”的工具。安装在“7”字形木柄上的“石锛”石器,是百越文化的一大特色。
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把7000年前的分节石锛。当时是在ce被专家认为是分段石锛的发源地。但近年来,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原始石锛被认为是石锛的发源地。这种石器的年龄已被推至1000年。因此,准确地说,浙江宁绍平原是端石锛的发源地。
随着越文化的流动,一些石锛从浙江流传到了江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广大的百越之地。台湾岛大坑遗址、圆山遗址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出土过许多分段石锛。
越人特有的分段石锛有什么用处?经过多年的研究,考古学家得出了一个比较一致的观点:这些分段石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就是挖独木舟。
去年跨虎桥遗址出土石锛时,还出土了一艘7000多年前的独木舟,引起了极大轰动。经过研究,专家再次证实“石锛是用来制作独木舟的”。独木舟工具。”
古书说百越人“善用船”。越王勾践曾形容越人“以船为车,以马为马,行如风,行难……”,因此,今天有人称百越人为“海洋民族”。和“百越文化”。为了“海洋文化”。
东海平原被海水淹没后,海峡两岸越族的交往被台湾海峡阻断。然而,在水边长大的百越人,早已具备了与水打交道的能力。他们依靠自己独特的工具——石锛挖独木舟,穿越台湾海峡。台湾海峡虽然宽数百公里,但无法阻挡既不能阻碍越南内外的交流,也不能阻碍越南文化的交流。传播。
海峡两岸考古新成果告诉我们,两岸越人在几千年前就使用过同样的工具。小石锛见证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传承。

海峡两岸文化特色的传承

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吴春明先生是著名越南文化专家。他说:“其实,百越人是东南部的土著民族。”秦汉以后,随着部分越人的内迁和大量汉人南迁,东南原住民逐渐与汉族融合在共同的生活中。如同一个身体。如今,越人的后裔大部分已成为中国人。
那么,如何我们会找到越人的后裔吗?如何实地考察越文化?吴春明先生说:“今天,很多学者注意到,东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是百越人的后裔,由于居住在山区等边远地区,与外界接触较少,所以他们一直保持和发展着。”语言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学科研究资料表明,壮、苗、瑶、黎、台湾高山等东南地区少数民族都是百越族的后裔。因为它们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古代百越文化的特征。
几年前,有学者将清朝《台湾府志》所列的台湾原住民族的100个特殊风俗习惯与祖国南方少数民族进行了比较。尤其是壮侗语系,与古越人关系密切。比较不同种族,发现 82% 的人是相同或相近的。
例如,“剪发纹身”是古代百越人特有的习俗。台湾高山族和海南黎族长期保持着这一习俗。拔牙也是古越人的习俗。台湾高山族、广西壮族也长期保持着这一习俗。
参与本次实地考察的广西博物院研究员姜廷玉先生表示:百越人是稻作文化的先驱,海峡两岸均发现了史前稻作遗迹。台湾营埔遗址发现史前稻米遗存。这里的文化与福建的潭石山文化非常相似。
另外,海峡两岸的少数民族,是百越族的后裔,在语言、信仰等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这次田野调查中,学者们非常注重从这些少数民族的材料中收集有关越南古代文化的信息。
陈巧一先生表示:随着人类学、考古学、第四纪科学、语言学、古地理学等诸多学科不断取得新成果,加上碳14、铀系、热释光等科学测量,随着科学测量的逐步发展有了年法,今天,对古代百越文化进行全面、全面的研究的条件已经成熟。此次学者们之所以将研究重点集中在海峡两岸,正是因为各学科的新成果为这项研究指明了方向。
陈巧一先生认为,利用各学科的成果来综合研究乌迪越文化不仅可以掌握海峡两岸文化传承、地理联系、血缘联系的历史,还可以了解海峡两岸的百越人及其在中国的作用。为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悉,“越南古代文化分布区域调查研究”项目将历时三年完成。近日,学者们正在整理浙江、福建、广西、广东、琼五省实地调查所得的资料。未来两年,专家还将前往华南沿海省区进行实地考察。去台湾,祖国的宝岛。

作者:59.38.125.* 2006-3-19 13:24 回复本声明

-------------------- ---------- ---------------------------------------- ------------------ --

3条回复:追踪a的变化古越文化
国内外专家学者探讨绍兴越文化
新华网(16:43:28)
稿件来源:新华网< br>
----- ---------------------------------------------------- --------- -------------------------

新华网杭州6月17日电(记者潘海平)今日80余位专家学者来自韩国、日本、美国、中国等地的专家齐聚浙江省绍兴市,参加在此举办的“越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与会者将围绕越国的兴衰、早期都城的位置、墓地及其文物的形式、政治制度和思想等话题进行讨论。越国的田野等,以揭示这个古老王国的辉煌文明。

据专家介绍,浙江省的历史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经过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浙江先民已经过上了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定居农业生活,创造了闻名中外的“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跨湖桥文化”。

古越国是以绍兴为核心区建立的。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开始,经历了近2000年的发展历程。公元前473年,越国灭掉邻国吴国后,势力范围一度到达北至山东,南至福建、台湾,东至大海,西达安徽南部和江西东部。它是古代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强国。

据史料记载,越国的先民不仅是中国青瓷的发明者,而且还以青铜造剑、造船技术闻名于世。越文化的影响不仅限于北方等长江大流和黄河上下,还涉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关于古越国的考古发现再次让人们惊叹不已。其中,阴山越王墓,即越王勾践父亲的陵墓,以其巨大的墓坑、独特豪华的木棺、细致的防腐设施而轰动一时。

为弘扬浙江悠久的历史文化,揭示浙江深厚的文化内涵,诠释越南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和重要地位。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浙江省社科联、绍兴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此次研讨会。 (完)

作者:59.38.125.* 2006-3-19 13:31 回复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