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莫看影像”,很高兴有机会回答这个问题!

我认为不应该允许孩子们通过电视学习历史。学历史还是要以史书为主,野史不算。

首先,历史剧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小说本身就含有很多虚构的成分,与历史相去甚远。比如《三国演义》制作精良,剧情与原著基本一致,但问题在于原著并不忠于历史。作者认真地“颂刘抑曹”,对刘备进行了夸张和歌颂。

还是要以《三国志》为标准。毕竟《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陈宫的儿子,所以他基本上可以还原历史。比如鞭打邮政主管的人,明明是刘备,但为了体现Liu Be的完美,这个剧情交给了张飞;单独赴会的人明明是鲁肃,但由于作者对刘备集团军的喜爱,所以这个情节被安排给关羽《华雄被孙坚杀了,怎么能说是他杀了华雄呢》通过加热酒?”关云长刮骨疗伤。公元208年,华佗去世。公元219年,关羽北伐。关羽受伤时,华佗已经去世十一年了。他怎么能对待关羽呢? 《三国志》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场景就是战场上“魏”、“蜀”、“吴”的旗帜。要知道刘备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造反,怎么可能会飘扬“蜀”旗呢?

而且,很多电视剧常常因为编剧功力低下或者出现失误而导致失误过多。还说《三国演义》里曹操怎么能吃玉米呢?你要知道,玉米是被引进来的。o 中国明代,三国时代出现玉米。难道玉米也穿越了?

我们来聊聊这两年很火的宫斗剧。只是为了好玩而观看,还是真的把它当作历史?宫里的宫女们每天闲着没事就到府里来。东家有一家人,西家有短聊?或许?最搞笑的是,太子和太医都可以随意进出后花园,而且还要和妃子私下会面。放开我,你还有多少颗脑袋可以砍?

无论哪个朝代、哪个世代?见到官员就称呼他“先生”。拜托,在清朝,满族政府称呼官员为“先生”,是为了以奴性的方式控制汉人,好吗?在古代,“大人”就是爸爸的意思,好吗?除了辫子戏别叫我大人别认D广告无处不在。

“奉天承载圣旨”这句话大家是不是太熟悉了?几乎每一部历史剧,只要有皇帝,都会有这句话。无论朝代、世代,太监宣读圣旨时肯定会读到这句话,但这是错误的。事实上,只有明清时期才是这样。奉天是指尊天命,运是指继承“五德”(即“五行”金、木、水、火、土)的运行。

而在历史剧中,看到太监就叫他岳父。事实上,这与历史并不相符。岳父只是对年龄较大、地位最高的太监的一种称呼,就像我们现在称呼的老岳父、爷爷一样,一定是个老人了。

最大的偏差就是你经常敲锣打鼓表达自己的委屈。不过,衙门前的鼓是为你准备的吗?你想表达你的不满吗?然后是政府官员的下班钟声。到了明清时期,才逐渐被百姓用来诉苦。所以不要去开封府敲锣打鼓、诉苦。鼓一打完,衙门里就没人了,大家都下班了。

另一个被过度使用的词是“这座宫殿”。尤其是宫廷剧中,总是称这座宫殿为“本宫”。这个称谓可不是随便用的。这座宫殿,顾名思义,就是第一宫的宫主。 1936年皇太极建立的五宫:清宁宫博尔济吉特皇后(即孝端文皇后)、关雎宫妃子博尔济吉特(即敏惠公公主、元公主)、林芝皇妃博尔济吉特(即宜静大妃)、延庆宫舒妃博尔济吉特(即康辉舒妃)、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即康惠舒妃)、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即孝庄文皇后),也就是说只有第五宫的宫主才能称自己为这个宫,其他的妃子没有这个资格。

另外,太子也可以称为这座宫殿,因为太子是东宫的主人,所以这座宫殿并不是皇帝的女人的专属称号。

说完了远的,我们来说说最近的。 《潜伏》这几年也很火,但是里面的很多情节也与历史不符。比如第一季的1945年3月,余则成接受了军事指挥。刺杀任务离开上海后,迅速抵达南京,并于4月执行刺杀任务。这是不可能的。由于南京和重庆相距近1400公里,而且当时都是战区,交通不可能像现在这么方便。珍珠港事件后,从后方占领上海、南京等地区必须通过香港。之后就更加不方便了,不可能这么快就到了。

余则成到达冀中根据地后,剧中接待他的是李克农。这是不可能的。因为1945年夏天,李克农在延安或重庆,无法出现在冀中。

余则成到了南京之后,南京竟然有一个军事指挥工作站,看上去非常的宏伟。这更是不可能的事。汪伪政权不可能允许军统在自己眼皮底下做出这样的举动,如果在上海还能说的话。

因此,电视剧应该被当作一种消遣,不应该被当真,更不应该被视为历史。不过,通过电视引起对历史的兴趣,然后阅读正史,是孩子了解历史的好方法。

以上仅代表本人最后的意见,欢迎朋友们指正,谢谢!